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章 人類社會及其發展規律

一、社會基本矛盾及其運動規律[5次/近11年]

(一)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4次/近11年][2011-02單選][2015-02單選][2019-03單選][2020-19多選]。

1.兩種根本對立的歷史觀

(1)歷史觀及基本問題。歷史觀是人們在認識社會歷史現象、解決社會問題時所采取的根本觀點。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

☆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是什么?

(2)兩種根本對立的歷史觀。在對待社會歷史發展及其規律問題上,存在著兩種根本對立的觀點:一種是唯物史觀,另一種是唯心史觀。①在馬克思主義產生之前,唯心史觀一直占據統治地位,它的主要缺陷是:一是至多考察人們活動的思想動機,而沒有進一步追究思想動機背后的物質動因二是只看到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而忽視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決定作用。②馬克思正確地解決了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發現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創立了唯物史觀。唯物史觀是唯一科學的歷史觀,它把人們對社會歷史的認識,從唯心史觀的統治下徹底解放出來,它給社會歷史的研究提供了科學的理論和方法,把對社會主義的研究奠定在實踐的基礎之上,從而使社會主義成為科學。

☆兩種根本對立的歷史觀是什么?①~②

☆唯心史觀的主要缺陷是什么?

☆哲學史上創立唯物史觀的是誰?

2.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及其辯證關系

(1)社會存在的構成及作用。社會存在也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是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主要包括:物質生產方式、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①自然地理環境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永恒的、必要的條件,是人們生產和生活的自然基礎。自然地理環境的作用要受社會發展狀況的制約,特別是受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的制約。自然生態平衡對社會生活起著重要作用。②人是社會生活的主體,人口因素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它對社會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對社會發展起著加速或延緩的作用,但不能脫離社會生產發生作用,不能決定社會的性質和社會形態的更替。③物質生產方式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

☆社會存在包括哪些內容?①~③

〇★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是什么?

(2)社會意識的構成及作用。社會意識是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意識具有復雜的結構,根據不同角度可以將社會意識劃分為:個人意識和群體意識、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在社會意識形式中,又存在社會意識形態和非意識形態之分其中意識形態是指反映社會經濟關系、階級關系的社會意識,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藝術、宗教、哲學等。它們從各自不同方面發揮獨特的作用。在階級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思想文化,本質上是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意識形態,因而具有鮮明的階級性。

☆根據不同角度可以將社會意識劃分為哪幾個方面?

☆社會意識形態是指什么?其內容包括哪些?

(3)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統一。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存在是社會意識內容的客觀來源,社會意識是社會物質生活過程及其條件的主觀反映;社會意識是人們進行社會物質交往的產物;隨著社會存在的發展,社會意識也相應地或遲或早地發生變化和發展。②社會意識依賴于社會存在,但又具有其相對獨立性。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是指,社會意識在從根本上受社會存在決定的同時,還具有自己特有的發展形式和規律。主要表現在:一是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發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二是社會意識內部各種形式之間的相互影響及各自具有的歷史繼承性三是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能動的反作用,這是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的突出表現

〇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是什么?①②

〇★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的表現是什么?

★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的突出表現是什么?

3.物質生產方式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

★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是什么?

(1)物質生產方式的含義。物質生產方式就是勞動者和勞動資料結合的特殊方式,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它集中地體現了人類社會的物質性。生產方式中的生產力體現著人們改造自然的現實的物質力量,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物質生產中發生的“物質的社會關系”,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所構成的生產方式使自然界的一部分轉化為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使生物的人上升為社會的人。

★集中體現人類社會物質性的是什么?

(2)物質生產方式的社會作用。物質生產方式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①物質生產活動及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人類其他一切活動的首要前提。②物質生產活動及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的結構、性質和面貌,制約著人們的經濟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會生活。③物質生產活動及生產方式的變化發展決定整個社會歷史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形態從低級向高級的更替和發展。

4.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辯證關系原理的意義

☆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辯證關系原理的理論意義表現在哪些方面?①②

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辯證關系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1)理論意義。這一原理在人類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確解決了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是社會歷史觀革命性變革的基礎。①它宣告了唯心史觀的破產。恩格斯說:“人們的意識決定于人們的存在而不是相反,這個原理看來很簡單,但是仔細考察一下也會立即發現,這個原理的最初結論就給一切唯心主義,甚至給最隱藏的唯心主義當頭一棒。關于一切歷史的東西的全部傳統的和習慣的觀點都被這個原理否定了。”②它使對社會歷史的研究真正成為科學。依據這一原理,馬克思主義從社會生活的各種領域劃分出經濟領域,從一切社會關系中劃分出生產關系,并把它當作決定其余一切關系的基本的原始的關系,進而將一切社會關系歸結于生產關系,將生產關系歸結于生產力發展的高度,從而將社會形態的發展看作自然歷史過程,破天荒地破解了“歷史之跡”,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

☆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辯證關系原理的現實意義表現在哪些方面?

(2)現實意義。這一原理對于社會發展特別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社會發展理念特別是路線、方針、政策是否正確,取決于它是否能夠正確反映社會存在。我國社會主義改革和發展的頂層設計或總體部署,必須從我國現在的社會實際出發,即從我國現在的物質條件的總和出發,也就是從我國基本國情和發展要求出發。思想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關系也是如此。

☆文化對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的主要表現是什么?①~④

文化是社會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文化蘊含著人類的智慧、價值追求和審美情趣,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文化對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在:①文化為社會發展提供思想保證。②文化為社會發展提供精神動力。③文化為社會發展提供凝聚力量。④文化為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二)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及其規律[1次/近11年][2020-18多選]。

1.生產力的含義和基本要素

(1)生產力的含義。生產力是人類在生產實踐中形成的改造和影響自然以使其適應社會需要的物質力量。生產力具有客觀現實性和社會歷史性。深入理解生產力范疇,需要把握生產力的水平、性質、狀況和發展要求等重要方面。①生產力水平是生產力的量的規定性,表現為生產力發展的現實程度;②生產力的性質是生產力的質的規定性,它取決于生產力的物質技術性質,主要是勞動資料的性質;③生產力的狀況是這兩者的統一,表現為生產的運行狀態和發展態勢。生產力的發展要求與生產力上述三個方面的規定性聯系在一起,是使現實的生產力不斷獲得解放和發展的基本要求。

☆生產力的基本要素有哪些?①~③

☆區分社會經濟時代的物質標志是什么?

☆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合稱為什么?

☆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是什么?

(2)生產力的基本要素。生產力具有復雜的系統結構,其基本要素包括:①勞動資料即勞動手段。它是人們在勞動過程中用以改變或影響勞動對象的物質資料或物質條件,是人和勞動對象之間的媒介。其中,最重要的是生產工具,它是區分社會經濟時代的物質標志。馬克思說:“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于生產什么,而在于怎樣生產,用什么勞動資料生產。”②勞動對象。它是指人們通過自身勞動對之進行加工,使之變為使用價值用以滿足社會需要的那一部分物質資料,包括未經加工的自然物和已經加工的物體。勞動對象一方面是進行物質資料生產的前提,勞動只有同勞動對象相結合,才構成現實生產力;另一方面,勞動對象又是人們改造自然的程度和生產力發展狀況的一種標志,不同的勞動對象直接制約著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合稱為生產資料。③勞動者。它是指具有一定生產經驗、勞動技能和知識,能夠運用一定勞動資料作用于勞動對象,從事生產實踐活動的人。勞動者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

2.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中的重要因素

☆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是什么?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中的重要因素。科學技術能夠應用于生產過程,與生產力中的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和勞動者等因素相結合而轉化為實際生產能力。科學技術上的發明創造會引起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和勞動者素質的深刻變革和巨大進步;科學技術應用于生產的組織管理,可以大幅提高管理效率;科學技術為勞動者所掌握,可以極大地提高勞動生產率。在現代,科學技術日益成為生產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科學技術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是第一生產力。

3.生產關系的含義和內容

★社會關系中最基本的關系是什么?

(1)生產關系的含義和內容。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物質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經濟關系。生產關系是社會關系中最基本的關系。生產關系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生產中人與人的關系和產品分配關系。在生產關系中,生產資料所有制是最基本的,它是人們進行物質資料生產的前提,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關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這種前提決定的。它是區分不同生產方式、判定社會經濟結構性質的客觀依據。

☆在生產關系中最基本的是什么?

(2)生產關系的實質。生產關系作為生產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是物,“可是這些關系總是同物結合著,并且作為物出現”。所以,分析生產關系必須透過“物”看到“物”后面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生產關系又是一種客觀的物質的社會關系。生產關系雖然是一種人和人之間的關系,但它是在物質生產過程中結成的關系,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①生產關系具有客觀性,本質上是生產力的社會存在形式,人們不能離開生產力的發展狀況自由地選擇生產關系,也不能任意改變生產關系。②生產關系是一種物質利益關系,它體現著人們之間的物質經濟利益,不是人們的主觀愿望和要求。依據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的性質,在社會歷史中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可分為兩種基本類型:一種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生產關系,另一種是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生產關系

☆生產關系體現的是一種什么關系?

☆社會歷史中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類型有哪些?

4.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及其理論和現實意義

(1)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統一構成生產方式。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是社會生產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在社會生產中,生產力是生產的物質內容,生產關系是生產的社會形式,二者的有機結合和統一,構成社會的生產方式。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關系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統一構成社會的什么?

(2)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第一,生產力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有什么樣的生產力,就會產生什么樣的生產關系。馬克思說:“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第二,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生產關系的變革。當一種生產關系還能適應生產力發展時,它是不會滅亡的;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時,必然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②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第一,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第二,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時,它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第三,當不變更生產關系,生產力就不能繼續發展時,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反作用表現得尤為突出。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是什么?①②

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反作用的實際過程和情形是十分復雜的。新的生產關系總體上基本適合生產力的發展,但并不排除它的某些環節或方面不適合生產力狀況而阻礙其發展;舊的生產關系總體上基本不適合生產力發展,但也并不排除它的某些環節或方面的調整和改變,能夠暫時地、局部地對生產力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生產關系落后于生產力固然會阻礙其發展,而由于人為的原因使某種生產關系“超越”生產力水平,這種“拔高”了的生產關系也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但是,不管哪種情況,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反作用歸根到底還是由生產力決定的,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反作用的性質也是取決于它是否適合生產力的狀況。因此,判斷一種生產關系是否優越的標準,就在于這種生產關系對生產力是適合的還是不適合的,是促進還是阻礙生產力發展。不能離開生產力的狀況和要求,孤立地、抽象地看待生產關系。

(3)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構成了二者的矛盾運動。這種矛盾運動中的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就是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亦稱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規律。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這一規律,①就內容看,概括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相互作用的兩個方面:一方面,生產力的狀況決定一定的生產關系的產生及其變化發展的方向和形式另一方面,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的狀況時對生產力發展起著促進作用,反之將起著阻礙作用。②從過程上看,這一規律表現為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總是從基本相適合到基本不相適合,再到基本相適合與此相適應,生產關系也總是從相對穩定到新舊更替,再到相對穩定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這種矛盾運動循環往復,不斷推動社會生產發展,進而推動整個社會逐步走向更高階段

〇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規律原理的基本內容是什么?①②

(4)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規律的原理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這一原理在人類思想史上徹底否定了以“道德說教”作為評判歷史功過是非的思想體系,第一次科學地確立了生產力發展是“社會進步的最高標準”。②這一規律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始終保持自己先進性質和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客觀依據。馬克思主義政黨必須自覺地認識和把握這一規律,自覺認識到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把堅持發展作為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

〇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規律原理的意義是什么?①②

(三)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及其規律[0次/近11年]

1.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內涵

☆經濟基礎的含義是什么?

☆經濟體制的含義是什么?

(1)經濟基礎。經濟基礎是指由社會一定發展階段的生產力所決定的生產關系的總和。理解經濟基礎的內涵,要把握兩點:①經濟基礎的實質是社會一定發展階段上的基本經濟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質社會關系。在一定社會內部往往存在著多種而不是單一的經濟關系,但決定一個社會性質的是其占支配地位的經濟關系。②經濟基礎與經濟體制具有內在聯系。經濟體制是社會基本經濟制度所采取的組織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產關系的具體實現形式。經濟體制與生產力發展的關系更為直接、更為具體,在實踐中它是與社會的基本經濟制度結合在一起的。經濟體制的選擇是否恰當,對基本經濟制度即生產關系的自我完善和生產力的發展起重大作用。

☆上層建筑的構成包括哪些方面?①②

☆居于上層建筑主導和核心地位的是什么?

(2)上層建筑。上層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意識形態以及相應的制度、組織和設施。自原始社會解體以來,上層建筑由意識形態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設施、政治組織等兩部分構成。①意識形態又稱觀念上層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藝術、宗教、哲學等思想觀點,②政治法律制度及設施和政治組織又稱政治上層建筑,包括國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國家政權機構、政黨、軍隊、警察、法庭、監獄等政治組織形態和設施。觀念上層建筑和政治上層建筑的關系是:政治上層建筑是在一定意識形態指導下建立起來的,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政治上層建筑一旦形成,就成為一種現實的力量,影響并制約著人們的思想理論觀點。在整個上層建筑中,政治上層建筑居主導地位,國家政權是它的核心。

2.國家的起源和實質

☆國家的起源和本質是什么?(1)(2)

(1)國家的起源。國家不是從來就有的,它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在階級已經產生且矛盾沖突愈演愈烈的形勢下,為了把階級斗爭限制在一定“秩序”之內,國家作為強制性的力量應運而生。

(2)國家的實質。國家的實質是一個階級統治另一個階級的工具。它是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為維護其根本利益而建立起來的強制性的暴力機關,以保障其在政治上也成為統治階級。國家是一種具有政治統治和社會管理職能的組織的力量。作為政治統治亦即階級統治,國家是為自己的經濟基礎服務的,但“政治統治到處都是以執行某種社會職能為基礎,而且政治統治只有在它執行了它的這種社會職能時才能持續下去。”國家和社會完全統一之日,也就是國家消亡之時。國家的消亡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

3.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及其理論和現實意義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是辯證統一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

〇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是什么?(1)(2)

(1)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具體表現在:①經濟基礎的需要決定上層建筑的產生。上層建筑是適應經濟基礎而建立起來的。經濟基礎是根源,上層建筑是派生物,是經濟基礎的政治和思想表現形態。②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上層建筑的性質。有什么樣的經濟基礎,就有什么樣的上層建筑;不同性質的經濟基礎一定會產生不同性質的上層建筑。由于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決定經濟基礎的性質,因而它必然對上層建筑起主導作用,并決定上層建筑的性質。③經濟基礎的變化發展決定上層建筑的變化發展及其方向。經濟基礎變化了,上層建筑也要隨之改變;經濟基礎不僅推動上層建筑的變化發展,而且也決定上層建筑變化發展的方向。上層建筑的各個部分,由于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對獨立性,其改變有早有晚、有快有慢,雖不是同時的立即的改變,但變化是必然的。在階級社會里,上層建筑的變革,首先是從國家政權和政法制度開始的,舊的上層建筑的其他部分,特別是道德、哲學等意識形態的變化就更緩慢一些。這種情況決定了上層建筑中思想文化領域里新舊斗爭的長期性。

☆上層建筑反作用的性質取決于什么?

(2)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這種反作用集中表現在為自己的經濟基礎服務。①從服務的方向上看,上層建筑一方面保護和促進自己的經濟基礎的形成、鞏固和發展,另一方面排除反對自己的對立物;②從服務的方式上看,上層建筑通過對社會生活的控制和調節來為經濟基礎服務,調控的手段有法律、經濟、思想等手段;③從服務的效果上看,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有兩種情況,它既可以起促進作用,也可以起阻礙作用。上層建筑反作用的性質,取決于它所服務的經濟基礎的性質,歸根到底取決于它是否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當它為適合生產力發展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就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進步力量;當它為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就成為阻礙社會發展的消極力量。

(3)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構成二者的矛盾運動。這種矛盾運動在實際運行中是極為復雜的。①在同一性質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中,上層建筑的不完善部分沒有反映經濟基礎要求的部分,會同經濟基礎發生矛盾。②在不同性質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中,矛盾更為復雜,主要表現在:占統治地位的經濟基礎同舊上層建筑的殘余、未來上層建筑的萌芽之間的矛盾,新舊上層建筑之間、新舊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等。③當一種社會形態處于上升發展時期時,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一般是適應的;當一種社會形態處于沒落時期時,上層建筑同經濟基礎變革的客觀要求是不適應的,其矛盾則變為對抗性的、全局性的矛盾。

(4)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矛盾運動規律原理的內容和意義。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互作用構成的二者矛盾運動規律,就是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即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矛盾運動的規律,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又一基本規律。這一規律的主要內容是: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產生、性質和發展變化的方向;②上層建筑的反作用取決于和服務于經濟基礎的性質和要求。這一規律表明,上層建筑的性質和變化發展,上層建筑是否需要改革以及改革的形式和方向,都取決于經濟基礎的狀況。

〇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矛盾運動規律原理的內容是什么?①②

在當代中國,深入理解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必須正確把握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矛盾運動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利益關系,并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完善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以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同時,加快上層建筑領域的改革,使人民群眾不斷獲得切實的經濟、政治、文化利益。

〇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矛盾運動規律原理的意義是什么?

(四)社會形態更替的一般規律及特殊形式[2次/近11年][2010-20多選][2018-18多選]。

1.社會形態的內涵

社會形態是關于社會運動的具體形式、發展階段和不同質態的范疇,是同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相適應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統一體。社會形態包括社會的經濟形態、政治形態和意識形態,是三者的歷史的、具體的統一。一定的社會形態總要以一定的社會制度形式呈現出來,社會制度也被視為社會形態的同義語。人類社會是不斷發展的,社會的根本性變革和進步就是通過社會形態的更替實現的。

☆社會形態的內涵具體內容是什么?

2.社會形態更替的統一性和多樣性

依據生產關系的不同性質,社會形態可以劃分為五種社會形態: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其第一階段是社會主義社會)。這五種社會形態的依次更替,是社會歷史運動的一般過程和一般規律,表現了社會形態更替的統一性。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和主體的選擇性使社會發展過程呈現出統一性和多樣性。它表現在兩個方面:

(1)從縱向看,表現為社會形態更替的統一性和多樣性統一性是社會形態運動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人類的總體歷史過程表現為五種社會形態的依次更替。馬克思認為這是“自然的發展階段”。多樣性是指不同的民族可以超越一種或幾種社會形態而跳躍式地向前發展。社會形態更替的多樣性并不能否定人類總體歷史過程。某些民族可以實現跨越,但其跨越的方向、跨越的限度是受總體歷史進程制約的。也就是說,跨越的方向要同人類總體歷史進程相一致;實際存在著的社會形態及其生產力規定著跨越的限度,現實存在的較先進的社會形態對跨越具有導向作用。

☆社會形態更替的統一性和多樣性表現在哪些方面?(1)(2)

(2)從橫向看,社會發展過程的統一性和多樣性表現為同類社會形態既有共同的本質,又有各自的特點在現實社會中,每一種社會形態在不同的民族那里都有自己的特殊表現形式。正如列寧所深刻指出的:“世界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不僅絲毫不排斥個別發展階段在發展的形式或順序上表現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為前提的。”

3.社會形態更替的必然性與人們的歷史選擇性

(1)社會形態更替的必然性。社會形態更替的客觀必然性,主要指社會形態依次更替的過程和規律是客觀的,其發展的基本趨勢是確定不移的。社會形態更替歸根到底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結果。其中,生產力的發展具有最終的決定意義。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規律性,從根本上規定了社會形態更替的客觀必然性。

(2)人們的歷史選擇性。如同其他社會規律一樣,社會形態更替的規律也是人們自己的社會行動的規律。規律的客觀性并不否定人們歷史活動的能動性,并不排斥人們在遵循社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對于某種社會形態的歷史選擇性。人們的歷史選擇性包含三層意思:第一,社會發展的客觀必然性造成了一定歷史階段社會發展的基本趨勢,為人們的歷史選擇提供了基礎、范圍和可能性空間。第二,社會形態更替的過程也是一個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相統一的過程。第三,人們的歷史選擇性,歸根到底是人民群眾的選擇性。人們對于社會形態的歷史選擇,最終取決于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根本意愿以及對社會發展規律的把握順應程度。

★人們歷史選擇性的三層含義是什么?

4.社會形態更替的前進性與曲折性

★社會形態更替的前進性和曲折性是什么?①②

(1)社會形態更替的前進性。社會形態的更替,還表現為歷史的前進性與曲折性、順序性和跨越性的統一。社會形態更替的前進性和順序性主要指五種社會形態依次演進的基本趨勢,其歷史過程是一個“揚棄”的過程。但它并不否認歷史發展的曲折性和跨越性。一種新的社會制度取代舊社會制度,有時并不是從舊社會制度發展較為充分的典型國家開始的,而更易于在舊制度發展不很完善或很不充分的地方突破。這既體現了社會形態更替過程的曲折性,又為社會形態更替的跨越性提供了條件和歷史契機。

(2)社會形態更替的曲折性。社會發展過程的曲折性是指社會前進過程中所出現的反復、停滯和倒退現象。曲折前進是歷史的普遍規律。列寧說:“設想世界歷史會一帆風順、按部就班地向前發展,不會有時出現大幅度的躍退,那是不辯證的,不科學的,在理論上是不正確的。”歷史表明,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國家探索民族復興之路,是極為艱巨的任務。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

二、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6次/近11年]

(一)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1次/近11年][2012-18多選]。

1.社會基本矛盾的內容

☆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在社會生活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矛盾,其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從社會領域中矛盾的地位和作用來看,社會矛盾有基本矛盾和非基本矛盾之分。社會基本矛盾就是指貫穿社會發展始終,規定社會發展過程的基本性質和基本趨勢,并對社會歷史發展起根本推動作用的矛盾。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社會基本矛盾。這兩對矛盾貫穿于人類社會發展過程的始終,并規定了社會發展過程中各種社會形態、社會制度的基本性質;制約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決定社會歷史的一般進程,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規定并反映了社會基本結構的性質和基本面貌,涉及社會的基本領域,囊括社會結構的主要方面。

2.社會基本矛盾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為什么說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1)~(3)☆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最終決定力量是什么?

社會基本矛盾作為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它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現在:

(1)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最終決定力量生產力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中最基本的動力因素,是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最終決定力量。生產力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不能任意選擇的物質力量和歷史活動的前提。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進而決定其他社會關系的基本面貌,決定世界發展的歷史進程。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的活動范圍越來越擴大,各民族的交往越來越多,人類歷史逐漸由“民族歷史”向“世界歷史”轉化。

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內容,是實現社會發展多重目標的根本條件,是社會發展的集中體現和客觀標志,是衡量社會進步的根本尺度。不斷促進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是我們黨始終站在時代前列,保持先進性的根本體現和根本要求。

(2)社會基本矛盾特別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決定著社會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在社會基本矛盾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是更為根本的矛盾。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決定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矛盾的產生和發展。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也會影響和制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

(3)社會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和解決方式,并從根本上影響和促進社會形態的變化和發展社會基本矛盾要通過一定社會的階層或階級的矛盾表現出來,或表現為不同社會集團之間的利益矛盾甚至沖突;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要采取階級斗爭、社會革命和改革等多種方式。正是在社會基本矛盾的這些表現形式和解決方式中,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發生著深刻變化,使社會得到全面進步。

3.社會主要矛盾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

●☆如何正確認識社會主要矛盾?

在社會領域中,除了社會基本矛盾,還有社會主要矛盾。社會基本矛盾是其他一切社會矛盾的根源,規定和制約著社會主要矛盾的存在和發展,社會主要矛盾是社會基本矛盾的具體體現。在實際生活中,社會基本矛盾往往是通過具體的社會矛盾表現出來的,而各種具體矛盾的變化發展會導致社會發展呈現出一定的階段性特征。在社會發展過程的矛盾系統中,各種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存在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區別。社會主要矛盾是處于支配地位,在社會發展過程一定階段上起主導作用的矛盾社會主要矛盾的存在和發展,規定和影響著社會非主要矛盾的存在和發展。兩者的相互作用在一定條件下會相互轉化。社會主要矛盾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在一定條件下會發生轉化。正確認識和把握社會主義矛盾,是無產階級政黨正確判斷形勢和確立工作重心的客觀依據,對于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具有重要意義。

(二)階級斗爭和社會革命在階級社會發展中的作用[0次/近11年]

1.階級和階級斗爭的產生和本質

(1)階級的產生。階級是一個經濟范疇,也是一個歷史范疇。①階級是一個歷史范疇。“階級的存在僅僅同生產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相聯系。”階級是社會生產發展到一定階段,即生產有所發展而又發展不足的產物。②階級又是一個經濟范疇。階級的劃分是由人們在特定的社會經濟結構中所處的不同地位和結成的不同關系決定的。

☆如何理解階級的概念?

(2)階級的本質。階級的本質在于它是與特定的生產關系相聯系的、在經濟上處于不同地位的社會集團或人群共同體。生產資料占有關系不同,是劃分階級的基礎。階級對立的實質是社會上一部分人擁有生產資料因而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勞動。階級首先是一個經濟實體,在它形成之后,又會在政治思想、情感及生活方式等方面有所反映,表現出多方面的特征,但它的根源是經濟。

☆階級對立的實質是什么?①②

(3)階級斗爭的根源。階級斗爭是階級利益根本沖突的對抗階級之間的對立和斗爭。階級斗爭根源于階級之間物質利益的根本對立,根源于社會經濟關系的沖突。一切階級斗爭,歸根結底都是圍繞著經濟利益這個軸心展開的。階級斗爭貫穿于階級社會的全部發展過程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除經濟斗爭外,還有政治斗爭和思想斗爭。

☆階級斗爭根源于什么?①②

2.階級斗爭在階級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階級斗爭是社會基本矛盾在階級社會中的直接表現,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階級斗爭對階級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突出地表現在社會形態更替中。階級斗爭及其作用受到一定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對其作用必須從不同時代生產發展的狀況、社會基本矛盾的狀況來說明。不能脫離客觀現實,片面否認或夸大階級斗爭的作用。

☆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是什么?

3.階級分析方法

運用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和階級斗爭觀點去觀察和認識階級社會的社會歷史現象,就是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方法。階級分析方法為我們透過紛繁復雜的階級社會現象,認識階級社會的本質和規律,提供了一條指導性線索。階級分析方法要求全面地、動態地分析階級狀況,分析各階級的經濟地位、政治立場和意識形態,準確把握各階級之間的關系和階級力量的對比,把握社會運動和社會生活的脈搏。這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制定正確路線、方針、政策和策略的重要依據。在認識和處理階級矛盾時,要嚴格區分階級矛盾和非階級矛盾,區分對抗階級之間的矛盾和非對抗階級之間的矛盾,區分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對我國社會主義階段的階級斗爭,需要用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法,作為符合實際情況的科學判斷。

4.社會革命的實質和作用

(1)社會革命的實質。廣義的社會革命是指在社會基本矛盾運動基礎上的社會生活的全面變革,包括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的社會關系、思維方式、思想觀念的重大變革。狹義的社會革命主要指社會形態的變更,即新的社會形態取代舊的社會形態。社會革命既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結果,又是推動社會發展特別是社會形態更替的重要動力。社會革命的實質是革命階級推翻反動階級的統治,用新的社會制度代替舊的社會制度,解放生產力,推動社會發展國家政權從反動階級手里轉移到革命階級手里,是實現社會形態變革的首要、基本的標志。

☆社會革命的實質是什么?

☆社會形態變革的首要、基本的標志是什么?

☆社會革命根源于什么?

(2)社會革命的根源。社會革命根源于社會基本矛盾的尖銳化。生產力的發展和舊的生產關系、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舊的上層建筑之間出現矛盾沖突,是社會革命爆發的根本原因。社會革命是在一定的革命形勢下發生的。它的爆發既要具備一定的客觀條件,如經濟條件和政治條件,又要具備一定的主觀條件,如革命階級的覺悟程度、組織程度和群眾的發動程度等。

☆革命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是什么?①~④

(3)革命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革命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現在:①革命是實現社會形態更替的重要手段和決定性環節;②革命能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積極性和偉大作用;③無產階級革命將為消除階級對抗,充分利用全人類的文明成果,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創造條件;④馬克思主義重視社會革命的偉大作用,同時也不否認改良作為革命的一種補充手段為爭取勞動者境況的改善所起的作用。馬克思主義不拒絕改良,但反對改良主義。

(三)改革的性質和作用

☆改革的性質是什么?

☆改革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1)改革的性質和作用。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結果,不僅表現為通過革命實現一種新的社會制度取代舊的社會制度,而且表現為通過改革實現社會制度的自我調整和完善。改革是同一社會形態發展過程中的量變和部分質變,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又一重要動力。改革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現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社會基本矛盾,促進生產力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的有效途徑和手段。在一定社會形態總的量變過程中,當社會基本矛盾發展到一定程度但又尚未激化到引起社會革命的程度時,就需要依靠改革的途徑或手段,來改變與生產力不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與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上層建筑。改革所涉及的領域是多方面的,包括經濟改革、政治改革、文化改革等。從歷史上看,改革有范圍和程度上的不同。

☆如何認識社會主義改革?

(2)社會主義改革。社會主義社會也是一個需要改革并經常進行改革的社會,社會主義社會的改革也有范圍和程度上的不同。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革是一場廣泛深刻的偉大變革,從性質上看,它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但從其廣泛性和深刻性而言,從對我國社會生活的深遠影響而言,則可以說是一場偉大的革命。習近平將黨領導人民奮斗的全部歷程統稱為一場偉大的社會革命。

●☆科學技術的社會作用的兩重性、影響因素及對策是什么?

(四)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4次/近11年][2015-34分析][2016-17分析][2017-34分析][2019-18多選]。

1.科學技術是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強大杠桿

(1)科學技術的內涵。科學技術是一個復合概念。科學是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是反映客觀事實和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及其相關的活動。廣義的技術包括生產技術和非生產技術。狹義的技術是指生產技術,即人類改造自然,進行生產的方法與手段。科學和技術是辯證統一的整體。當今時代,科學活動和技術活動的聯系越來越密切,出現了科學技術化和技術科學化的趨勢,科學和技術日益融為一體。

☆科學技術的積極作用有哪些?

(2)科學技術的作用。科學技術革命是社會動力體系中的一種重要動力是“歷史的有力的杠桿”,是“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每一次科學技術,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深刻變化和社會的巨大進步。①對生產方式產生深刻影響:一是改變了社會生產力的構成要素,二是改變了人們的勞動形式,三是改變了社會的經濟結構,特別是產業結構發生變革。②對生活方式產生巨大影響。現代科技革命把人們帶入了信息時代。現代科學技術革命直接或間接地作用于人們生活方式的四個基本要素,即生活主體、生活資料、生活時間和生活空間,從而引起生活方式發生新的變革。③促進了思維方式的變革。主要表現為新的科學理論和技術手段通過影響思維主體、思維客體和思維工具,引起了思維方式的變革。

2.正確把握科學技術的社會作用

●☆科學技術的社會作用的兩重性及影響因素是什么?

●☆運用科學技術的實踐要求是什么?

科學技術能夠通過促進經濟發展造福于人類,但也帶來消極后果,是一把“雙刃劍”科學技術的作用既受一定客觀條件,諸如社會制度、利益關系等因素的影響,也受到一定的主觀條件,如人們的觀念和認識水平的影響。科學技術的發展標志著人類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強,意味著能夠更多地創造出人們所需要的物質財富,對社會發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但是,科學技術在運用于社會時所遇到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一種情形是由于對自然規律和人與自然關系認識不夠,或缺乏對科技消極后果的強有力的控制手段;還有一種情形與一定的社會制度有關。正確運用科學技術,首要的就是有合理的社會制度保障和科學技術的正確運用,始終堅持使科學技術為人類的健康發展服務,讓科技為人類造福。

三、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5次/近11年]

(一)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2次/近11年][2013-18多選][2018-03單選]。

1.兩種歷史觀在歷史創造者問題上的對立

☆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的分水嶺是什么?

(1)唯心史觀在歷史創造者問題上的觀點。究竟誰是歷史的創造者?是人民群眾創造歷史還是英雄創造歷史?這是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的分水嶺。唯心史觀從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的基本前提出發,否認物質資料生產方式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抹殺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宣揚少數英雄人物創造歷史,因而這樣的觀點被稱為英雄史觀。

英雄史觀的產生有其深刻的根源:①它停留于歷史現象的表面,把活動在歷史舞臺前面的少數英雄人物的作用加以夸大并絕對化,是其認識根源;②社會生產力水平較低,社會的政治統治和精神生活被少數人所壟斷,是其社會歷史根源;③剝削階級的偏見是其階級根源

☆英雄史觀產生的根源有哪些?①~③

(2)唯物史觀在歷史創造者問題上的觀點。與唯心史觀相反,唯物史觀認為,“全部歷史本來是由個人活動構成的,而社會科學的任務在于解釋這些活動”。人是現實社會中的人,要說明歷史創造者問題,必須全面、具體、歷史地考察和分析人們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作用。

2.唯物史觀考察歷史創造者的原則

唯物史觀在考察誰是歷史的創造者時堅持了如下原則:

(1)唯物史觀立足于現實的人及其本質來把握歷史的創造者所謂現實的人,是基于自身需要和社會需要而從事一定實踐、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具有能動性的人。只有把人看作現實的人,才能正確把握人的本質,把握人與社會歷史的關系。人的本質屬性是社會屬性,而不是自然屬性;人的本質屬性表現在各種社會關系中;人的本質是變化的、發展的,而不是永恒不變的。

☆唯物史觀考察歷史創造者的原則有哪些?(1)~(4)

☆人的本質屬性在于他的什么屬性?

(2)唯物史觀立足于整體的社會歷史過程來探究歷史創造者社會歷史發展過程雖然離不開個體的人的活動,但整體的社會歷史并非個體的歷史的簡單堆砌。歷史是無數個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的合力,就其中每一個人而言,可以說,他在一定意義上“創造”了自己的“歷史”,但這并不能與創造社會歷史畫等號。社會歷史就其整體而言,是一定的群體(集體、階級、民族乃至全人類)的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及其產物的演進過程,是以一定的物質生產方式為基礎的社會形成和演進過程。

☆如何理解并非人人創造歷史?

(3)唯物史觀從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性入手來考察和說明誰是歷史創造者歷史發展的必然性體現在一定的歷史主體的活動之中,在各種社會力量中,既存在著符合經濟運動的發展性乃至整個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性、推動和促進社會歷史向前發展的力量,也存在著違反經濟運動的必然性乃至整個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性、阻礙歷史前進的力量。只有代表前一種力量的人才屬于歷史的創造者。

☆誰屬于歷史創造者?

(4)唯物史觀從人與歷史關系的不同層次上考察誰是歷史的創造者人與歷史的關系具有類與歷史、群體與歷史、個體與歷史三層關系。當把歷史主體當作類來看待,從最抽象的形式上考察歷史主體的活動時,應該肯定總體的人在總體的歷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堅持“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的觀點,以同神創造歷史、觀念創造歷史和超人創造歷史等唯心史觀劃清界限。在此基礎上,唯物史觀還更深入地考察群體與個體的歷史作用,區分了創造歷史過程中的決定力量與非決定力量、主導力量與非主導力量,從而科學地解決了誰是歷史創造者的問題。

☆當把歷史主體當作類來看待時,馬克思主義堅持的觀點是什么?

3.人民群眾在創造歷史過程中的決定作用

(1)人民群眾的含義。人民群眾是一個歷史范疇。人民群眾:①從質上說,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發展起推動作用的人們;②從量上說,是指社會人口中的絕大多數;③在不同的歷史時代,人民群眾有著不同的內容,包含著不同的階級、階層和集團;④人民群眾的最穩定的主體部分始終是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勞動群眾及其知識分子。在當代中國,凡是擁護、參加和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人都屬于人民群眾的范疇。

★人民群眾的含義是什么?①~④

(2)人民群眾在創造歷史過程中的作用。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人民群眾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①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②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③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是同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推動社會前進的過程相一致的。人民群眾的總體意愿和行動代表了歷史發展的方向,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最終決定歷史發展的結局。

★人民群眾在創造歷史過程中的作用是什么?①~③

(3)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條件。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但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及作用,又受到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馬克思說:“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這些條件包括經濟條件、政治條件和精神文化條件

★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條件是什么?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了唯物史觀關于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基本原理

★以人民為中心的理論基礎是什么?

4.群眾觀點與群眾路線

(1)群眾觀點。唯物史觀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原理,是無產階級政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理論基礎。群眾觀點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觀點。其基本內容是:①堅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的觀點,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點,③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的觀點,④虛心向群眾學習的觀點

☆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觀點及其內容是什么?①~④

☆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路線及其內容是什么?①~④

(2)群眾路線。群眾路線是群眾觀點在實際工作中的貫徹運用。即:①一切為了群眾,②一切依靠群眾,③從群眾中來,④到群眾中去。群眾路線的實質,就在于充分相信群眾,堅決依靠群眾,密切聯系群眾,全心全意為群眾服務。群眾路線是我們黨在革命、建設、改革時期不斷取得勝利的不可須臾離開的重要法寶。

(二)個人在社會歷史中的作用[3次/近11年][2014-18多選][2015-19多選][2017-18多選]。

唯物史觀從人民群眾創造歷史這一基本前提出發,既明確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也不否認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

☆按照個人對社會歷史起作用的程度和方式的不同,可以將個人區分為哪幾類?①②

1.杰出人物的歷史作用

(1)個人的分類。按照個人對社會歷史起作用的程度和方式的不同,可以區分為普通個人和歷史人物。①普通個人屬于人民群眾范疇,他們對社會發展都有或大或小的貢獻,其總和構成了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②歷史人物是一定歷史事件的主要倡導者、組織領導者或思想理論、科學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對杰出人物及無產階級領袖的正確理解是什么?①②

(2)杰出人物和無產階級領袖。杰出人物是歷史人物中對推動歷史社會發展作出重要貢獻或起重要作用的人。在歷史發展進程中,新的歷史任務往往是由具有進步意義的歷史人物首先發現或提出來的。②先進階級的政治代表人物,特別是無產階級的領袖人物所提出的思想能夠成為社會變革的先導,在革命斗爭中起著領導核心的作用

☆歷史人物的歷史作用是什么?①②

(3)制約因素。不管什么樣的歷史人物,在歷史上發揮什么樣的作用,都要受到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制約,而不能決定和改變歷史發展的總進程和總方向

☆任何歷史人物的出現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統一表現在哪些方面?

2.辯證地理解和評價個人的歷史作用

(1)任何歷史人物的出現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統一。時勢造英雄,杰出人物的出現具有必然性。②杰出人物會因其智慧、性格因素對社會進程產生影響,但這些作用僅僅是歷史進程中的偶然現象

☆評價歷史人物時,應堅持運用什么方法?①②

(2)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根據歷史人物所具有的歷史特征和階級特點,評價歷史人物時,應堅持運用歷史分析方法和階級分析方法。①歷史分析方法要求從特定的歷史背景出發,根據當時的歷史條件,對歷史人物的是非功過進行具體的、全面的考察。要尊重歷史事實,如實反映歷史人物與當時社會歷史條件的關系,如實反映歷史人物的歷史作用和歷史地位。判斷歷史人物的歷史功績,要看歷史人物比他們的前輩提供了什么新的東西。歷史人物本身是發展變化的,應當從發展的觀點給予如實的評價。同一個歷史人物,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可能會有不同的歷史作用,有時甚至有性質相反的歷史作用,都要給予恰當分析。②在階級社會中,貫徹歷史分析方法內在地包含階級分析方法。因為在階級社會中,具體地考察社會歷史條件與歷史人物的關系,必然包含分析一定的階級條件和歷史人物的關系。階級分析方法要求把歷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階級關系中,同他所屬階級關系聯系起來加以考察和評價。一定的階級總是要推舉或產生出自己的代表人物,以表達自己的利益和意愿,因而歷史人物的作用受到階級的制約;歷史人物的命運,也往往同他所屬階級的興衰沉浮息息相關。在歷史上,階級的局限性決定了它的代表人物的局限性。離開了一定的階級背景,就難以理解歷史人物的產生、作用及其性質。

3.正確評價無產階級領袖

☆評價無產階級領袖也應該堅持什么方法?

無產階級領袖不同于以往歷史上的杰出人物,因為他們所代表的是歷史上最革命、最先進的階級,他們在革命和建設中發揮了重大作用。但無產階級領袖是人而不是神,必然受到一定歷史條件的限制,有時也會有這樣或那樣的失誤。評價無產階級領袖人物,同樣應該堅持歷史分析方法和階級分析方法。一方面,要高度肯定他們帶領人民群眾推動歷史發展的偉大功績;另一方面,又應指出他們在認識和行動上所存在的歷史局限性,包括不回避他們的錯誤和失誤。

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對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評價歷史人物作了精辟論述。他指出:“不能把歷史順境中的成功簡單歸功于個人,也不能把歷史逆境中的挫折簡單歸咎于個人。不能用今天的時代條件、發展水平、認識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來的業績來。”他對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進行了全面辯證的評價。這些論述閃耀著歷史唯物主義的光輝,對于我們分析和評價包括革命領袖在內的歷史人物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什县| 固始县| 清徐县| 青铜峡市| 乐东| 隆安县| 合川市| 双流县| 朝阳市| 屏东市| 夏河县| 胶州市| 成都市| 随州市| 宣武区| 望城县| 集安市| 财经| 三都| 那坡县| 本溪| 天津市| 绍兴市| 南漳县| 崇信县| 视频| 任丘市| 当涂县| 遂宁市| 板桥市| 罗平县| 昭通市| 渝北区| 林甸县| 石楼县| 枞阳县| 鄂尔多斯市| 泸州市| 都江堰市| 东乌| 若尔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