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04 黃帝 炎帝 蚩尤

黃帝、炎帝和蚩尤是我國遠古時代的三個部族首領。

以黃帝為首的部族,最早生活在我國的西北方,過著遷徙不定的游牧生活,后來遷移到涿鹿地方(今河北省涿鹿縣、懷來縣一帶),才開始知道馴養(yǎng)家畜,種植植物。黃帝姓姬,號軒轅氏,也稱有熊氏。

黃帝像

炎帝姓姜,是另外一個部族的首領。炎帝族最早也是生活在我國西北方的一個游牧部族,他們遷徙的路線是由西部向中部推進。他們向中部推進時,和最先進入中原地區(qū)的九黎族發(fā)生了沖突。長期斗爭的結(jié)果是,九黎族勝利了,炎帝族被迫逃亡到了涿鹿。后來,炎帝族聯(lián)合黃帝族共同對抗九黎族,雙方進行了一場激烈的大械斗。在這場械斗中,九黎族的首領蚩尤被殺。這就是古書上所說的“涿鹿之戰(zhàn)”。九黎族和炎黃兩族的斗爭持續(xù)了很久,后來九黎族因敵不過炎黃兩族的聯(lián)合勢力,一部分被迫退到南方,一部分仍然留在北方,還有一些則滲入炎黃族內(nèi),成為其中的一部分。自此以后,中原地區(qū)——主要是黃河中游兩岸的地方,便成了炎黃兩族的活動場所。

炎帝像

炎族、黃族在共同擊敗九黎族后不久,他們之間又發(fā)生了大沖突,雙方在阪泉(今河北省懷來縣)接連發(fā)生三次惡斗。最后,炎帝被打敗了。這就是古書上所說的“阪泉之戰(zhàn)”。但是,此后炎黃兩族逐漸進一步結(jié)合,并且在中原地區(qū)定居下來。

“涿鹿之戰(zhàn)”和“阪泉之戰(zhàn)”說明了定居中原地區(qū)的遠古居民,是由黃帝族、炎帝族和部分九黎族組成的。他們互相融合的過程,當然絕不會這樣簡單,融合的途徑必然是多方面的,后世之所以只提這兩次沖突,那是因為年深月久,古書中只給我們留下這樣兩個重大突出事件的痕跡。炎黃兩族和部分九黎族結(jié)成一體定居中原后,與東方的夷族以及部分南方的黎族和苗族,在經(jīng)濟、文化上互相影響,關系日益密切。他們共同開發(fā)了黃河中下游的兩岸,使這個地區(qū)成了我國古代文化的搖籃。

傳說,進入階級社會后的夏、商、周三代的祖先,都是黃帝的后裔。這些生活在中原一帶的古老居民,春秋時自稱“諸夏”或“華夏”,有時也單稱“華”或“夏”,以區(qū)別于居住在長江、粵江(珠江)等流域的其他各族。華夏族就是漢族的前身,所以后世漢族人把黃帝奉為始祖,自稱“炎黃世胄(后代)”“黃帝子孫”。

中原地區(qū)因是華族文化的發(fā)祥地,古時人們認為中原居四方之中,故又把這個地區(qū)稱為“中華”。后來,由于華族和其他各族不斷地融合,華族活動的范圍日益擴大,中原文化逐漸發(fā)展到全國各地,“中華”二字便成了代表整個中國的名稱。這就是今天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名里“中華”這個詞的來源。

執(zhí)五兵之蚩尤

(梁群)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梅县| 景谷| 奎屯市| 临泉县| 昂仁县| 商河县| 台北市| 德州市| 霍城县| 昌吉市| 柞水县| 玉龙| 慈利县| 鞍山市| 丹东市| 远安县| 抚顺市| 通许县| 临泉县| 中方县| 乌兰浩特市| 宜城市| 白城市| 上饶市| 东海县| 蓝田县| 古田县| 东乌珠穆沁旗| 江西省| 新竹市| 灵璧县| 驻马店市| 伊金霍洛旗| 苗栗县| 岗巴县| 法库县| 蒙阴县| 枣阳市| 桑日县| 黎城县| 怀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