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聰明老板不繳糊涂稅:企業納稅誤區一點通
- 羅春秋
- 1216字
- 2020-06-29 14:43:44
誤區No.013 關于稅務注銷清算中存在的問題
稅收管理員一般對注銷清算不感興趣,認為稅款排列在清償的第二位,連以往的欠稅都沒有收上來,還要進行清算,算出來的數字還是欠稅。而稅務機關對欠稅還要考核,這就是典型的“出力不討好”。
我國現行的《破產法》和《民事訴訟法》規定,破產財產在優先撥付清算費用后,按下列順序清償:職工工資和勞動保險費用、所欠稅款及清償債務。對處于第二清償順序的“所欠稅款”是指企業清算前的欠稅,而并不是處置資產過程中新發生的稅收。對清算處置資產時產生的稅收是為債權人的共同利益而在清算程序中必須支付的各種費用,屬于清算費用,應優先受償。另外,根據《稅收征管法》的規定,處于第二清償順序的欠稅,如果發生在設立擔保債權之前,則稅收債權要優先。
除此之外,很多人認為企業在實施“五證合一、一照一碼”后,稅務工作就不再是獨立的部分,而稅務的有關事項也就沒有必要再辦理了,比如稅務注銷清算。這一看法也是嚴重的稅務認識誤區。
事實上,企業實施“五證合一、一照一碼”后,稅務相關的事務并不能簡而化之,該辦理的業務都不能落下。下面通過認識“五證合一”后稅務注銷清算的一些正確操作來避免對稅務注銷清算存在的政策上的認識誤區。
①已經進行“五證合一、一照一碼”登記的企業,在辦理稅務注銷登記時,必須先向主管稅務機關申報清稅,填寫《清稅申報表》。企業可向國稅、地稅任何一方稅務主管機關提出清稅申報。
②稅務機關受理納稅人的清稅申報后,應將企業清稅申報信息同時傳遞給另一主管稅務機關。按照先貨物稅后所得稅的注銷清算順序,由國稅、地稅稅務主管機關按照各自職責分別進行清稅。這一業務需要限時辦理。
③企業完成清稅工作后,國稅和地稅任一稅務機關應及時將本部門的清稅結果信息反饋給受理稅務機關,由受理稅務機關根據清稅結果向納稅人統一出具《清稅證明》,并將信息共享到交換平臺。
④稅務機關應分類處理納稅人的清稅申報,擴大即時辦結范圍。根據企業經營規模、稅款征收方式和納稅信用等級指標進行風險分析,對風險等級較低的企業,當場辦理結清稅手續;對于存在疑點情況的,企業可提供稅務中介服務機構出具的鑒證報告。
⑤在稅務機關辦理稅務關系注銷時限內,對企業清算核查和檢查過程中發現有涉嫌偷、逃、騙、抗稅或虛開發票的,或者需要進行納稅調整等情形的,辦理時限需自然中止,待相關事項處理完畢后繼續計算稅務清算。
⑥在清稅事項完成后,如果經舉報發現少報或少繳稅款的,稅務機關要將相關信息傳至登記機關,并把企業納入“黑名單”管理,或者將企業認定為“非正常戶”。
問:打印的電子發票究竟能不能作為稅前扣除憑證呢?
答:增值稅電子普通發票的開票方和受票方需要紙質發票的,可自行打印增值稅電子普通發票的版式文件,其法律效力、基本用途和基本使用規定等與稅務機關監制的增值稅普通發票相同。由此可知,不是所有的電子發票在打印出來以后就能作為稅前扣除憑證,比如增值稅專用發票,其電子發票打印出來后不能作為稅前扣除憑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