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唐筆記(大隋卷)
- 易超
- 2887字
- 2020-06-29 14:06:14
壯志未酬
宇文泰曾評價宇文邕“才智聰慧”,能繼承他志向的必是這個兒子。
命運有點兒捉弄人,如果不是宇文泰發急病暴斃,如果不是宇文護殺了宇文覺、宇文毓,那怎么也輪不到宇文邕登上政治舞臺。
可事實證明,宇文邕確實是個非常適合做皇帝的人。
正像宇文泰說所,宇文邕真正繼承了他的野心,去平定這個天下亂世。
還是老路子,第一步依然是要先滅北齊這根眼中釘。
之前有宇文護瞎攪和想辦沒辦成,現在宇文護死了,終于可以看宇文邕的表現了。
不過想滅北齊又談何容易。從地理位置來看,北周在今天的陜西和四川一帶,北齊在今天的山西、河南、河北和山東一帶。
一個在內陸,一個臨海洋;一個到處是山丘,一個遍地是平原。有簡單的地理常識的人都應該知道,在以農產品為主要經濟來源的封建時代,這兩個地方的經濟情況就不是一個量級的。
想當年,宇文泰也是天字號英雄人物,可拼了一條命都沒把北齊打下來,宇文邕你憑什么打呢?
憑他實在。
想打仗就得要人要銀子,現在人不多銀子也不多,該怎么辦呢?那就想辦法跟有人有銀子的地方要唄。什么地方有人有銀子呢?
銀行?不對。
那年頭,銀子最多的地方是寺院。
在南北朝的混亂格局下幾乎所有經濟產業都遭受了致命的打擊,只有一個行業實現了正增長,那就是宗教行業。
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到這時整個中華大地都互相掐了兩百多年了,人在亂世不好混,誰都不知道啥時候突然就掉了腦袋。過這種有一天沒一天的日子,多一個念想總比沒念想要好,而宗教的主營業務是賣希望,所以無論古今中外,世道越亂,宗教越容易圈粉。
尤其是佛教,在南北朝時期,達到了中國歷史上最鼎盛的黃金階段。
正所謂盛世修道亂世求佛,佛教的教義非常符合當時人們的心理需求。因為佛教的基本教義最重要的一條是拒絕殺生。那萬一被人宰了怎么辦?沒問題,佛教還有一招,叫輪回。殺了你的人會淪入畜生道,而你則會往生極樂,再生為人,修了公德,下輩子就不用再被人宰了。
這套體系在兵荒馬亂的年代很有市場,下至平民百姓上到王公貴族,信眾非常多,比如普六茹堅那一家子就是典型代表。
可是佛教強大對政府來說并不是好事情,相反寺院實在是個令當時統治者非常討厭的東西,因為它不光信眾多,還有更惡心的特權——不用繳納賦稅。
當年一個普通人,最大的奔頭不是當官,不是當地主,而是當和尚。只要你剪斷三千煩惱絲,從此安全有了保障,不但管你伙食費、服裝費,還不用納糧、服徭役,代價低收益高,比當官強多了。
當時僅北周國內的寺院就有三萬多座,佛教徒有兩百多萬人,占北周總人口的十五分之一,勢力強得嚇人。
寺院不但利用自己的特權廣存土地作為私產,還讓信眾給他服徭役,而且信教也是要花錢的,蓋寺廟要花錢,修佛像要花錢,做法事也要花錢……
宇文邕乃是出了名的摳門兒(好聽的叫節儉),平時穿的是粗布衣,蓋的是粗布被,自己的嬪妃才十來個人(作為一個皇帝這真是非常節儉了),金銀首飾更是一件沒有。苦哈哈地維持著國家這么大的攤子,他著實不容易,可居然在自己治下,還有這么一幫人花這么多錢,做這么多“無聊”的事情,竟然還不交稅!
真是反了你們了!
宇文邕看著那幫僧人,怎么看怎么不順眼,恰好當時還的確有那么幾個不開眼的和尚準備造反,好吧,活該你們出血了。
滅了宇文護的第二年(574年),宇文邕又開始轟轟烈烈地準備辦另一件大事:滅佛。
中國從來不是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雖然信眾頗多,可在國家強制機器面前,寺院的反抗能力何其薄弱。三年多下來,上百萬的僧尼還俗,上萬座寺廟被毀壞或改造,無數的佛像、佛經在這次滅佛運動中化為齏粉。
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二次以國家主體為主導的滅佛運動,這三年是佛教的大災難,無數的佛教文化經典在這場運動中喪失殆盡,這也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次大災難。
可就實際效果來看,滅佛還是有很多好處的。北周在很短的時間內,經濟狀況得到較大改善,政府財政大量增加,府庫充盈。同時在這三年多時間里還用還俗的僧人補充軍隊,經濟、軍事實力一下上了一個臺階。
當然,宇文邕的治國方式不止是滅佛。作為一個有頭腦、有實力的優秀皇帝,關于宇文邕那些文韜武略、勤政愛民等一系列政績就不多說了。
雖然滅佛的行為不太厚道,可北周在宇文邕的帶領下,開始變得非常強大。
滅北齊的時機終于成熟了。
建德四年(575年),宇文邕繼父親的遺志,開始東征。
整個過程有點兒復雜,可成績卻是顯著的。滅佛之后,北周實力果然不同凡響,僅用了兩年時間就滅了北齊。雖然也有此時北齊皇帝極不爭氣的客觀原因,但宇文邕畢竟是用了兩年時間完成了他老爹半輩子的夢想。
中國版圖上,長江以北再次一家獨大。
在宇文護當政期間卑躬屈膝地度過了十二年,靠的是一個“忍”字;殺宇文護后安撫朝臣、穩定朝綱,靠的是一個“智”字;親政以后勤政愛民、治國有方,靠的是一個“德”字;為充盈實力果斷滅佛,靠的是一個“狠”字。宇文邕以四字行天下,如今終于立于不敗之地。
可得到了這些成就,宇文邕仍然不滿足,他想的是完成幾百年來前輩們都無法完成的夢想,渡江南征一統天下。
是時候了,“渡江南征一統天下”是多么有誘惑力的字眼。兩百年來,有多少英雄為這一夢想耗盡終身而無所成。眼下,即將完成這一夢想的人是他——宇文邕。
現在沒有任何人、任何事能阻擋住他前進的腳步——除了命運。
坦白來說,如果不是命運的捉弄,根本就不會有我們后面的主角那么多機會,也不會有這本書后面那么多的故事了。
宇文邕絕對稱得上是雄才大略的人,一個優秀帝王應該具有的素質他基本都有了,可偏偏就是造化弄人。
在南下前,宇文邕還有一個地方要解決,那就是自己家的后院,西北的突厥人。
“五胡亂華”的時候,突厥沒跟上創業大時代的風口南下,依然留在老家,不過他們發現周圍幾個胡人大哥都南下了,好像西北老家這個地方,他們能一家獨大。最近這幾十年東征西討下來底子越來越厚,到了宇文泰和高歡瓜分北魏的時候,突厥人已經很成氣候,實力不容小覷。
那時的突厥人日子過得很舒服,當年的東西魏、后來的北周和北齊都比著給他送點兒東西來安撫。錢花完了就去要點,飯吃完了就去蹭一頓,小日子要多愜意有多愜意。
現在不一樣了,突厥人發現北周滅完北齊之后對自己的態度有了明顯變化,往年都是送錢,但今年好像要送刀子。
宇文邕確實一直看西北邊這個鄰居不順眼,天天花錢養著還老是在旁邊指手畫腳,任誰旁邊有這么一位爺都不是一件很舒服的事情。之前跟突厥只是次要矛盾,現在北齊那個主要矛盾都解決了,也是時候解決一下次要矛盾了。
宣政元年(578年),宇文邕率五路大軍御駕親征,浩浩蕩蕩伐突厥。
人算不如天算,本來宇文邕人和、地利都計算得好好的,可還是少算了一步天命。
行軍期間,宇文邕突然染上急病,一病不起。皇帝都倒了,剩下的人哪還有心情去打仗,大軍不得不回朝。
關于突厥的故事還沒有完,關于宇文邕的故事卻在此草草收場。
這是一個有雄才大略的皇帝,自宇文邕即位以來,逶迤于宇文護之下十二年,一直在忍受做一個傀儡皇帝,但從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和抱負。殺宇文護,執掌朝政以來,行事雷厲風行,稱其為文治武功的英明皇帝,他當之無愧,如果不是命運捉弄,此人很可能會改變中華歷史的格局。
但命運終究是不可違抗的。宣政元年(578年)六月丁酉日,宇文邕在大軍回朝當天病逝,享年三十六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