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在亂世的夾縫中生存,我的青春我做主
拼爹的年代
故事的開始十分平常,沒有什么大波瀾。
在一千八百多年前,即公元179年,在河內郡溫縣孝敬里(今河南溫縣),一個小男孩誕生了,他就是司馬懿,在家里排行老二,字仲達。
司馬家族又添一位公子,家中上下一片喜慶,恭喜之聲不絕于耳。不過,誰也想不到在七十年后,亂世三國將因這個襁褓中的小男孩而終結,而且他將在中國的歷史舞臺中央享有最好的燈光和機位,擁有最多的特寫和對白,并留下濃重的一筆。
一般來說,平常人家生個孩子是很難被世人記住的,司馬懿的出生之所以被人們記住是因為他有不平凡的一生,他的名字被牢牢刻在了史籍上,也永遠存活在人們心中。
司馬懿的出身不錯,他的家族在當時有資格被稱為“世家”:他的高祖父司馬鈞在東漢安帝時為征西將軍,曾祖父司馬量為豫章太守,祖父司馬雋為潁川太守,父親司馬防為京兆尹(相當于今日首都的市長)。
可見,司馬懿是一個典型的官二代,在與別人侃大山吹牛時可以掰扯到祖上三四代,這是相當有談資的。
司馬懿出生后,司馬防接連生兒育女,前后共生有八個兒子,依次為司馬朗、司馬懿、司馬孚、司馬馗、司馬恂、司馬進、司馬通、司馬敏,都是有名氣的人物,因每人的字中都有“達”字,故時號“八達”。
有這么多兄弟陪著,司馬懿的童年一定不缺少快樂。就是孩童間打架,相信司馬懿也不會吃虧,這兄弟八人單單往那里一站,就讓人抖三抖,還有哪個小孩敢說個不字?
都說,嚴師出高徒,司馬防就是一位嚴父,他對待兒子非常嚴格,即使兒子弱冠成人后,也要求“不命曰進不敢進,不命曰坐不敢坐,不指有所問不敢言”。有這樣一位嚴父,想不進步都難,所以,司馬家的八個兒子個個都出類拔萃就不足為怪了。
我們小時候都有豐富多彩的夢想,對自己的未來也滿懷信心,有的想當科學家,有的想做人民教師,有的想當工人,甚至還有人想做小賣店老板等等。只是當我們長大后,才發現并不是想什么就能做什么的,想當科學家的結果當了工人,想當老師的結果做了小賣店老板。反正現實并不遂人愿。兒時的理想雖然沒能實現,但會深埋在我們內心的某個角落,被永久珍藏,在某一天被我們翻開的時候,還會被感動一番。
在司馬懿那個年代,沒有這么多職業可以選擇,他們的目標只有兩個——讀書和做官。正所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而讀書的終極目標幾乎可以和做官畫等號,即學而優則仕。所以,司馬懿的首要任務就是讀好書,將來做個大官。
就如同現在的清華北大是莘莘學子向往的理想學府一樣,當時的洛陽太學是讀書人的理想學堂。
洛陽太學從西漢到北朝歷經數百年,它是屹立在世界東方的第一所國立中央大學,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可謂是中國教育史上的一朵奇葩。
太學自西漢武帝草創,立五經博士,開弟子員,其在學人數,至西漢末仿孔子弟子三千,太學也設員三千。東漢初年,開國君主劉秀斥巨資在首都洛陽皇宮外八里處興建規模可觀的太學。最初有幾千人,后來規模擴大,人數激增到三萬多人。這樣一來,洛陽太學不僅在當時的中國,就是在全世界也是規模最大、師資力量最雄厚的高等學府。
虎父無犬子,司馬朗在十二歲應童子試的時候,憑實力被洛陽太學錄取了。小小年紀就成為洛陽太學為數不多的特招生,可以冠以“神童”的名號了。能成為洛陽太學的學生,就意味著一條腿已經邁上了仕途,司馬朗占有年紀方面的優勢,所以他的仕途必將大紅大紫,前途無量。大家都來恭賀司馬防有這樣出色的兒子,司馬防自然是喜上眉梢、樂不可支。
司馬朗比司馬懿大八歲,在司馬懿眼中,司馬朗不僅僅是兄長那么簡單,更是他的玩伴兼保鏢。可以說,別人都滿臉堆笑,司馬懿卻無比苦惱,就差哭了。
“哥,以后誰陪我玩?”
“弟,哥在洛陽太學等你來玩。”
雖然司馬懿對洛陽太學還比較陌生,但他的腦海里卻深深地印上了這四個字,因為在那個地方有他的哥哥。
當無比榮耀的司馬朗背起行囊去首都洛陽上太學時,父老鄉親們為他舉行的歡送會深深地刻在了司馬懿的腦海中,他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像哥哥一樣,讓鄉親們也為自己鼓掌,讓這樣的場面為自己重演。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有了這樣的哥哥,司馬懿自然不能懈怠,他夢想著有朝一日能夠超越自己的哥哥,也成為洛陽太學的一分子。
有理想是好的,否則只能渾渾噩噩地活著,如行尸走肉一般毫無意義,等到了死去的那一天,都沒有一件值得回憶的事情發生過,這是多么可悲啊。一代名相李斯如果沒有喊出那句著名臺詞: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也許到死他也只是一名上蔡郡的小小公務員。所以,只要心中的信念不滅,追求理想的腳步不停,自會有成功的一天到來。
兩漢時期,知識普及程度不高,能認得幾個大字的人不多,大多數家長都是文盲。在入私塾上小學之前,家長想教孩子認字學知識都是個夢想而已,只好任由孩子在土里爬泥中滾。
相對來說,司馬懿無疑是幸運的,因為他有一個當官并博學的父親。在父親的影響下,司馬懿逐步養成了沉穩的性格,儼然成了一個小大人。
都說現在是一個拼爹的年代,不可否認,優越的家境無疑對一個人的成長會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會讓你少走很多彎路,也不用擔心畢業即失業的問題。
如今,只要有一點兒姿色的姑娘都追求高富帥,一度引起人們的鄙視。其實這也無可厚非,嫁一個高富帥,可以少奮斗幾十年就可以過上優越的生活。這個社會很現實,我們不得不用現實的眼光來看待這個世界,誰也不要說誰的選擇不對。
有些扯遠了,還說司馬懿,如果他生在一個普通農家,從小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他還能扮演終結三國亂世的司馬懿角色嗎?這個問題無從回答,畢竟歷史不能假設,發生了的不可能重演。如果可以選擇的話,我相信大多數人會選擇不能,即使能,司馬懿也得多奮斗幾十年。
眼看就要到了入私塾的年紀了,就像所有入學前的學齡兒童一樣,司馬懿對自己即將開始的學習生涯充滿了好奇和期待。但是突發的一場起義差點斷送了司馬懿的學習生涯。
這就是公元184年春天由張角帶領全國數十萬信徒發起的“黃巾起義”。面對各地此起彼伏的起義軍,朝廷調動帝國軍隊進行鎮壓。但黃巾軍的人數實在是太多了,僅靠正規軍已經難以應付紛亂的局面。
于是,借著鎮壓起義軍的東風,曹操、孫堅、劉備們的機會來了。曹操被征拜騎都尉,孫堅被舉薦為佐軍司馬,劉備被任命為安喜縣尉。他們三人借此機會大力發展自己的武裝力量,為日后爭奪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各方勢力的圍追堵截下,黃巾起義很快就被鎮壓下去了。司馬懿終于可以安穩地讀書了,一晃五年時間過去了,司馬懿已經掌握了漢朝一般小男孩必備的基礎文化知識。
還有一件讓他非常興奮的事情是,大哥司馬朗從洛陽太學畢業了,作為名牌大學的畢業生,暫時待業在家輔導弟弟的功課。又能與大哥朝夕相處,司馬懿非常高興。大哥司馬朗經常給他講外面的奇聞異事,司馬懿也借此了解到外面的世界原來那么大。
如果沒有什么意外的話,小司馬懿在父親的嚴格要求下和母親的疼愛中將幸福健康地成長,可惜這個世界充滿了意外。尤其是在東漢末期,突如其來的變化讓人防不勝防。
?容不下一張書桌的天下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在朝堂之上,在這個為了權力利益不惜刀劍相向的地方,人的貪婪和自私被表現得淋漓盡致。
東漢末年,天下紛爭,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當外戚強大到威脅皇權時,皇帝便依靠宦官除掉外戚勢力;當宦官得勢后,又飛揚跋扈,賣官鬻爵,欺壓良善。結果,政治越來越腐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
黃巾起義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爆發的,雖然最終被鎮壓了,但朝廷允許地方州府私人養兵鎮壓的措施,大大削弱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
本來朝中外戚和宦官兩股勢力爭斗就夠鬧心的了,現在再加上新興的州府長官地方勢力,集地方財政軍事權力于一身,擁兵自重,割據一方。這讓本來就成了一鍋粥的東漢政府亂上加亂,危機進一步加深了。
此時,外戚與宦官的爭斗已經發展到白熱化階段。
外戚的代表人物是何進,他本來是一個殺豬的屠夫,只因為妹妹當了太后,他就搖身一變成了帝國發號施令的一號人物。
宦官的代表人物是張讓、趙忠,他們勢力強大,與外戚分庭抗禮。當時,有一個讓人聞風喪膽的組合——十常侍,指東漢靈帝時操縱政權的張讓、趙忠、夏惲、郭勝、孫璋、畢嵐、栗嵩、段珪、高望、張恭、韓悝、宋典等十二個宦官。他們的父兄子弟遍布天下,橫行鄉里,禍害百姓,無官敢管,在社會上造成了非常惡劣的影響。
另外,還有代表世族利益的袁紹、袁術和代表寒族利益的曹操暫時與外戚聯合,共同對抗勢力最大的宦官。
漢靈帝尊信張讓,稱呼他為“阿父”。在宦官勢力控制下的朝政越來越腐敗,以致天下人心思亂,盜賊蜂起。毫無疑問,宦官們已經成為了眾矢之的。
為了除掉這股氣焰囂張的宦官惡勢力,袁紹給何進出了一條妙計:召西北的軍官董卓進京,以武力消滅宦官。
袁紹,汝南汝陽(今河南商水南)人,出身名門望族,自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自己后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稱,門生故吏遍布天下。袁紹從少就喜結交當時上層社會的豪爽之士,文武雙全,英氣勃發。他官至大將軍、太尉,領冀州牧,持節總督幽、青、并、冀四州,封鄴侯,是東漢西園八校尉之一。可見袁紹不僅有背景,而且也有能力,是三國時代前期勢力最強的諸侯。
單靠外戚的勢力還不足以徹底打垮宦官,只好借助外援來重掌朝政了。袁紹的威望很高,他的提議又有一定的道理,所以何進采納了。
董卓,隴西臨洮(今甘肅省岷縣)人。東漢末年少帝、獻帝時的權臣,西涼軍閥,官至太師、郿侯。他性粗猛而有謀斷,為人殘忍嗜殺。讓這樣的軍閥進京對付宦官,難道不是引狼入室嗎?
可惜,袁紹和何進只想著如何對付宦官,卻沒想到手握刀槍的軍閥比體格不健全的宦官更可怕。
本以為有董卓的西涼兵撐腰應該是萬無一失的,不曾想卻走漏了除掉宦官的消息,結果宦官們先下手為強,誘殺了何進,外戚勢力從此一蹶不振。
眼見宦官們如此囂張,袁紹急眼了,他率軍盡誅宦官幾千人。張讓見大勢已去,只能投身黃河而死。這下好了,主持朝政的擔子落在了袁紹身上,這是他求之不得的。
本以為事情就此塵埃落地,但在多事之秋,想謀取一方安定,那是一種奢望。不出所料,一波剛剛平息,接著波瀾又起。
剛剛經過一場血腥屠殺的洛陽城又迎來了一撥風塵仆仆的軍隊。來者不是別人,正是上個月受到召喚的董卓西涼軍。
本來宦官們已經被解決了,你董卓從哪里來就再回哪里去,這洛陽沒你什么事兒了。但請神容易送神難,董卓大軍鐵定不會空手而回的。果然,董卓把大刀往桌子上一砍,來了這么一句:老子不走了。
就這樣,袁紹等人被趕出了洛陽城,而京師被董卓一人獨霸了。
誰也不愿意白忙乎一場,把到手的勝利果實拱手讓給別人。
袁紹感覺很憋屈,心中自然是萬分不甘。于是,他逃奔到冀州,自號車騎將軍,組織起地方軍隊,打著“保護皇帝、誅鋤國賊”的名號討伐董卓,“十八路諸侯討董卓”的好戲就這樣上演了。
大戰一觸即發,中華大地又要遭受一次浩劫了。
大家都紛紛避難,一些刁民和散兵游勇開始趁火打劫,多地發生了打砸搶事件,司馬懿的家鄉溫縣也被洗劫一番。
為了安全起見,司馬朗攜全家進京投靠老爹。
此時,十一歲的司馬懿只想安安靜靜地讀書,但天下之大已經容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了。從此,他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
?有錢能使鬼推磨
雖然錢不是萬能的,但沒錢是萬萬不行的。有錢能使鬼推磨,自古以來都是如此。史上最高明的生意人呂不韋就把手中的金錢投資在異人身上,結果一個華麗的轉身,從商人做到了相國,成了大秦帝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炙手可熱的人物。
雖然我們不推崇金錢至上,但沒錢的日子你會怎么過?你又能怎么過?錢雖然是身外之物,但在有生之年,多數人都樂意做一個有錢人。錢不僅能讓你過上優越的生活,還能在關鍵時刻救你的命。
這不,司馬懿的大哥司馬朗即將面對這個問題。
本以為京城洛陽會安全一些,但在亂世想要尋找一寸安全之地,那不是一般的難。當司馬朗攜全家到達洛陽后,才發現洛陽的情形也好不到哪里去。
以袁紹為盟主的討伐董卓的十八路諸侯大軍對洛陽虎視眈眈,隨時都有可能燃起戰火。一旦開戰,洛陽百姓必定要遭殃,司馬朗非常后悔選擇進京投靠老爹。既然如此那就繼續找地方逃吧。就在此時,董卓的一紙命令把司馬朗一家堵在了洛陽。
原來,面對逼近的討伐大軍,董卓決定挾持漢獻帝西都長安,滿朝的文武大臣自然一個也不能少,都要一起搬遷到長安去。
你袁紹不是想要洛陽嗎?好,我就把一座空城留給你。
董卓在臨行前強行劫走洛陽的金珠寶器、文物圖書,并且焚燒宮廟、官府和居家,還脅迫洛陽幾百萬居民一起西行,致使洛陽周圍二百里內荒蕪凋敝,不再有人煙。
對于洛陽以及洛陽周邊的百姓來說這是一場特大浩劫,雖然兩軍還沒有交戰,就被董卓狠狠地洗劫了一番。
再看司馬懿一家,他們逃過這場浩劫了嗎?因為有司馬朗在,他們是幸運的。
本來,司馬防也是被搬遷的對象,但他覺得跟著董卓顛沛流離不會有什么好下場,相對來說,還是老家比較安全一些。畢竟,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于是,他讓大兒子司馬朗護送全家老小回老家。
與董卓的命令背道而馳,這行得通嗎?畢竟,這是在人家的地盤上,全家老小這么大的目標能順利突破董卓的眼線,安全回到老家嗎?
這是司馬朗最為憂心的問題,雖然他是神童,是洛陽太學的高材生,但這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為了司馬家,他還是要拼死一搏。
如果是司馬朗一個人,事情就好辦多了,但全家老小幾十號人玩失蹤,難度就增大了。事情的發展沒有什么懸念,密探把司馬朗要出京的事情捅到了董卓處。
怒了,公然違抗我的命令,把我當空氣啊。
董卓大怒,必須要剎住這股歪風邪氣,他決定親自審問,來個殺雞給猴看。
司馬朗一行被押解歸案后,董卓黑著臉出現在他的面前。
當看到年輕俊俏、氣度不凡的司馬朗后,董卓埋藏在心底的琴弦被撥動了,他的內心無限酸楚。因為司馬朗讓他想起了自己死去的兒子。
董卓本來動了殺心,但此時他卻變得無比慈祥起來。
“公子今年幾歲了?”
司馬朗本來已經做好了死的準備,董卓的發問讓他一時摸不著頭腦,不過,他還是不卑不亢地回答:“虛度十九。”
聽到這個回答,董卓哭的心都有了。因為他的兒子如果能活到現在,也是這個年紀啊,肯定也是一表人才。老天爺奪走了我的兒子,卻讓我遇到了和我兒子年紀相仿的司馬朗,這算不算是一種補償呢?
董卓有些情不自禁了,他拍了拍司馬朗的后背說:“你與我死去的兒子同歲,我那些手下差點兒殺了你啊!”(卿與吾亡兒同歲,幾大相負。)
司馬朗樂了,因為他知道自己的人身安全有保障了,這要多謝董卓那死去的兒子啊。
機會就在眼前,若想活命就要牢牢抓住不放,于是,司馬朗開始狂拍馬屁。他先夸董卓品德高尚(高世之德),是治世的一把好手;接著指出董卓在遷都時搞恐怖活動(四關設禁,重加刑戮),大損他光明磊落、英明神武的形象;最后,稱如今四處交戰,天下動蕩,百姓不能安居樂業,希望董卓能考慮一下這些事情,就一定能成為伊尹、周公一樣的人物(愿明公鑒觀往事,少加三思,即榮名并于日月,伊、周不足侔也。)
司馬朗不愧是才子,他憑三寸之舌把董卓說得暈暈乎乎、云里霧里。
董卓一個勁兒地點頭,并說:“你的話很有道理,我也體會到這一點了。”(吾亦悟之,卿言有意。)
就這樣,司馬朗一行人被放了,而董卓依舊干著他的西遷工作。
雖然活下來了,但還沒有獲得自由,被強制搬遷是遲早的事。一定要盡快離開洛陽城,逃離董卓的魔爪。在這里要問一下了,司馬朗為何一定要選擇離開呢?一來,他要完成父親交給的任務;二來,他也認識到董卓多行不義,是只垃圾股,完蛋是遲早的事,離他越遠越好。
看著面前緊緊關閉的城門,司馬朗琢磨著如何才能出去,逃離這是非之地呢?
兩手空空求人辦事肯定不會達到預期的目的,中國歷來都奉行送禮,送的禮越大,辦成事兒的幾率就越高。司馬朗決定送一份大禮,實現出城的目的。
這份大禮就是司馬家族累世經營的全部財產,全部送人是不是可惜了呢?司馬朗會告訴你不可惜,錢財乃身外之物,沒了可以再賺。只要能活著離開洛陽,他完全有能力靠世家的號召力繼續積累家產。
關鍵是要活著離開,這才是頭等大事。
有錢好辦事,只要禮送到位了,什么事都可以談。
董卓身邊能說得上話的人收到這份巨額財產后,本來戒備森嚴的洛陽城連一只鳥兒也飛不出去,結果司馬朗一行卻輕而易舉地逃出洛陽城回到了溫縣。
總算到達了目的地,該喘口氣了,但司馬朗敏銳地發現,他們是從一個火坑跳到了另一個火坑,因為溫縣也并不是十足的安全之地。
從地圖上可以看到,若想進攻洛陽就必須攻下洛陽東面的成皋,而溫縣正好坐落在洛陽和成皋之間。一旦開戰必將被戰火波及,意想不到的災禍就會從天而降。
所以,司馬朗把族人父老都召集起來,希望大家一起逃到黎陽暫避,因為在黎陽屯扎的軍隊首領趙威孫是司馬家族的姻親,自然會保護司馬家族的父老鄉親。但父老鄉親們卻否決了司馬朗的建議,只有同縣的趙咨響應,愿意帶著家屬一同與司馬朗前往。無奈之下,司馬朗只好帶著全家與趙咨一家東行到黎陽。
有時候,真理真的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中,這一次,司馬朗的判斷是正確的,但他卻沒有能力說服父老鄉親,只好眼睜睜地看著事態越來越惡化。
幾十萬諸侯軍打不著董卓,只好駐扎在成皋一帶,因為不能統一號令,兵勇如同土匪般四處搶劫殺戮,結果,溫縣死了一半人,比董卓軍殺的人還多。
而董卓也好不到那里去,最終在他的干兒子呂布和朝臣王允的合謀下死于非命。董卓一死,西涼軍群龍無首,起了內訌。而老爺子司馬防沒有音訊,生死未卜。
再看,在黎陽的司馬懿。
雖然外面已經鬧得雞飛狗跳,你死我活,但黎陽的兵丁以自保為最高原則,只要人不犯我,我便不犯人,所以,為司馬懿贏得了難得的五年太平歲月。
在這五年中,司馬懿不僅繼續讀書習字,而且還與軍人們一起騎馬射箭,學習了兵法戰術,為以后的軍事生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司馬懿十六歲時,曹操和呂布在黎陽附近的濮陽打了一場大仗,黎陽也不再安定了。司馬朗便再次帶領全家老小回到河內溫縣的老家。不巧,趕上了大饑荒,人吃人的慘劇隨處可見。雖然司馬家族是溫縣的地方大族,但大部分錢財已經花在了從洛陽出逃的買路上。再說,有錢也很難買到吃的,不過,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雖然司馬家族一度面臨困境,但好歹還是挺過來了。
如果是太平盛世,高材生司馬朗肯定是搶手貨,早高就了。但在這多事之秋,他與父親中斷聯系達七年之久,只能獨立擔負起收恤宗族、撫育諸弟的責任,這一度讓他有些郁悶。
不過,能和家人朝夕相處,這也是很美的一件事。再說,如果沒有司馬朗兢兢業業地照顧這一家老小,真不敢想象在這兵荒馬亂的年月,這一家老小能否安然無恙。所以,對于司馬家,司馬朗無疑扮演了救世主的角色。
?君子之交淡如水
時光如梭,轉眼間司馬懿已經長成一個大小伙子了,一米九的大個兒,往往給人一種鶴立雞群的感覺。在司馬朗的教育下,司馬懿兄弟雖然身處危亡之中,卻博涉經史,簞食瓢飲,而披閱不倦。
看一個人交往的朋友,就知道這個人的為人如何。在司馬懿身邊,除了兄長司馬朗外,還有一個人對他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此人姓胡名昭,字孔明,潁川(今河南禹州)人,三國時期的隱士、書法家。他與諸葛亮有相同的字,又生活在同一個年代,三國真是人才輩出啊。不過,他比諸葛亮年長二十歲,又比諸葛亮晚死十六年,終年八十九歲。據史料記載,胡昭的才華智慧絕對不亞于諸葛亮,但他很有個性,長期隱居深山,終生不仕。
司馬懿能與這樣的世外高人有君子之交,真是前世修來的福。那么,司馬懿與名士胡昭是如何相識的呢?這還要感謝袁紹和曹操這兩個人。
胡昭幼讀經史,學識淵博,精通典史,工于書法,在弱冠之年就憑絕世才華遠近聞名。雖然滿腹經綸,但他對腐敗的政治非常失望。天下有道則仕,無道則隱。所以胡昭厭惡做官,選擇了避世,在冀州隱居,醉心于經史書法之中且怡然自得。
都說人怕出名豬怕壯,名人的麻煩事總是很多,這不,名聲在外的胡昭想尋一片凈土,選擇隱逸的生活都是件難事。
東漢末年,漢室衰微,群雄并起。這是一個靠槍桿子吃飯的年代,誰手里的槍桿子多,誰說話就氣粗,誰就能當老大,當然,除了槍桿子,還有人才。不僅是21世紀最貴的是人才,在東漢末,人才同樣也是搶手貨。如果沒有諸葛亮,劉備能三分天下嗎?人才的作用不言而喻,所以各路諸侯為了爭奪更多的地盤紛紛招攬人才。
當時北方最大的軍閥袁紹聽說胡昭在冀州隱居,便慕名而來請胡昭出山。既然是求人,就得放低姿態,擺出一副虔誠的樣子。所以,袁紹放下架子,帶上厚禮,多次登門拜訪,請胡昭出山,輔佐自己打天下。但他沒有劉備那么好的運氣,三顧茅廬就把問題解決了。他雖然不止三顧,但就是攻不下這個山頭。面對軟硬都不吃的胡昭,袁紹一點兒辦法也沒有。
胡昭之所以毫不留情地拒絕袁紹請求他出山的請求,原因有二:一來,他目睹親歷了太多的荒唐事,知道仕途險惡無比;二來,通過與袁紹的幾次接觸,看出袁紹嫉賢妒能,跟著這樣的老板不會干出什么大事業,而且隨時都有可能成為老板的眼中釘。
所以,為了躲避袁紹的騷擾,胡昭再一次選擇了逃避,一溜煙跑回家鄉潁川,躲進了深山老林。
我們不得不佩服胡昭看人那叫一個準,就在他悄悄逃離冀州不久,袁紹就派人來緝拿他。袁紹的理由很簡單,既然不能為我所用,那好吧,你就從地球上消失吧,免得你為別人效力,成為我的勁敵。
是金子總會發光的,是人才總會被人惦記著。
袁紹撲空后,時隔幾年,曹操得知潁川的胡昭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后,也慕名而來了。不過,他沒有親自來請,而是連續多次派人請胡昭出山入仕。
雖然胡昭不愿做官,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是一個不好惹的狠角色,這樣看來是非見不可了,否則這一關怕是過不去了。
于是,胡昭答應面見曹操。
當時,胡昭大小也算是個名人,聽到這樣搶手的人才要來面見自己,曹操自然是喜上眉梢,盛情接待了胡昭。
“跟著我干吧,我給你榮華富貴。”
如果為了榮華富貴,我早就入仕了,你也太小看我胡某人了。
“我胡某人不過是一介村野民夫,不堪軍國之用,只會種種田讀讀書,做官入仕非我輩所為,還望丞相見諒,請放我回去吧。”
強扭的瓜不甜,胡昭不樂意為官,即使勉強戴上官帽,也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人各有志,隨你去吧。”
與曹操的初次交鋒,胡昭勝了。但誰也不能打包票,曹操就不會做袁紹曾經想做卻沒有做到的事情。
再說,各路群雄都把胡昭看成了香餑餑,在袁紹和曹操之后一定還會有人無休止地辟召。所以,為了安全起見,也為了遠離群雄的騷擾,胡昭決定第三次搬家。
這次,他索性搬進陸渾山里(今河南嵩縣東北)開始隱居生活。陸渾山綿延三百里,散居著一些窮苦純樸的老百姓,雖然生活清苦一些,但這里沒有爾虞我詐,大家不用戴著面具生活,也有一番別樣的樂趣。
胡昭看到當地散居百姓的子弟無緣讀書,便開館辦學,教他們讀書識字,明白一些簡單的道理。同時,每當山中居民發生矛盾、爭斗不已時,都會找胡昭前去調解,胡昭因此在當地有較高的威望。
雖然是在陸渾山開館辦學,但因為是胡昭主抓教育,所以聲名遠播,很多世家子弟都前來求學。當司馬懿得知這個消息后,也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決定前往拜訪這位世外高人。
陸渾山綿延三百里,要在這深山老林中找一個人,不是件容易的事。司馬懿只好到處打聽胡昭的辦學地點,在這陸渾山,胡昭的大名不亞于美國總統,山中的百姓都以他為榮耀。有好幾個砍柴的人見司馬懿是從外地來的,硬是把他一直領到了胡昭的家門口。面對如此熱情的山民,司馬懿都有些不好意思了。
在司馬懿面前,是幾間茅草屋,從屋中傳來一個男人富有磁性的講學聲音,不用猜,這個人一定就是司馬懿苦苦尋找的胡昭了。
都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在這種簡陋的條件下堅持探尋學問,才算是真正的品節吧。
十年一個代溝,這幾乎成了大家的共識,但司馬懿和胡昭之間不存在這個問題。當司馬懿敲開那扇簡陋的大門后,相差18歲的兩個人從此便成了莫逆之交,胡昭非常看好這位高個子學生。聰慧通達、胸有雄才大略的司馬懿從此便遇到了伯樂,他虛心聆聽教誨,并與胡昭老師切磋經史,經史的修養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同時胡昭的隱逸氣息也深深地影響著他,我們知道,司馬懿一直有一種“隱逸情結”,大概源頭就在這里吧。
?飛來橫禍,讓你再張揚
年輕小伙子總喜歡張揚,司馬懿也是如此,凡事都想搶先,表現欲非常強烈。胡昭很喜歡司馬懿的才氣,并且經常在課余時間額外為他傳道解惑、指點迷津,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開小灶”。
本來,老師喜歡學生,這再正常不過了,沒什么大不了的。但有人的地方就會有矛盾。眼見風頭都讓司馬懿搶了,一些學生產生了不滿情緒,把司馬懿視為了眼中釘。
是可忍孰不可忍?必須得做點兒什么。
一般來說,學生間有矛盾,大不了比一比,看誰的文采好,或看誰的力氣大。最嚴重的無非就是打個架、掛點兒彩。
胡昭也覺得不會發生嚴重的事情,便沒在意這股不滿的情緒。但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大大出乎他的意料,這一疏忽差點把他的這位高足給毀了。
在胡昭的學生中有一位潁川的周生。雖然他的名氣不怎么大,但他做的事兒差點讓三國歷史上少了一位傳奇人物。
周生是陸渾山本地人,因為家境不錯,所以早年曾經讀過一些書,算是胡昭學生中的一個“優等生”,在當地也小有名氣。但司馬懿的到來徹底打碎了他的這種優越感,無論是在別人眼中,還是在胡昭心中,他的排名都排到了司馬懿的后面。
讓一個“外來的和尚”搶了那種榮耀,周生心里相當不爽。俗話說強龍不壓地頭蛇,你司馬懿既然這么不知趣,那就別怪我無情了。
在周生眼中,司馬懿實在是太狂傲了,必須得讓這小子付出血的代價,所以,他萌生了殺意,要讓司馬懿從地球上徹底消失。
周生苦苦尋找司馬懿單獨行動的機會,這樣才好下手,做得神不知鬼不覺。畢竟,在亂世,死一個司馬懿,沒什么人會在意的。但胡昭和司馬懿好得像一個人似的,一時很難尋找到下手的機會,這讓周生很郁悶。
功夫不負有心人,機會終于來了。
一天,胡昭接到一位朋友的邀請出去講學,地點比較遠,沒個十天半月是回不來的。周生終于可以拔掉這顆眼中釘了,他覺得這是老天爺送給他做掉司馬懿的大好機會。
司馬懿,你的死期到了,看你還能蹦跶幾天。
于是,周生便聯絡了幾個死黨,決定謀害司馬懿。此時的司馬懿還陶醉在經史文集中,對即將到來的危險毫不知情。
吉人自有天相,司馬懿命不該絕。在這種關鍵時刻,一個和他關系比較好的門生偶然聽到了周生要加害司馬懿的消息后驚恐不已。
怎么辦?怎么辦?
讓司馬懿逃嗎?不現實,他一個外地人,能逃到哪里去?看來,只能找老師胡昭了,只有他能阻止這件事發生了。于是,這位門生連夜朝胡昭離開的方向飛奔,好不容易趕上老師,報告了這個壞消息。
謀殺案即將發生,而且被謀殺者是自己的高足,胡昭大吃一驚,他沒料到事情會發展到如此嚴重的地步。沒的說,必須要阻止慘案的發生。
既然是謀殺,周生肯定會在司馬懿每天來訪的必經之路上設伏,必須要設法截住周生這伙人。于是,胡昭連忙馬不停蹄地掉頭往回趕。一路上翻山越嶺無數,終于在崤山一個叫澠池的地方截住了周生一伙人。
胡昭怎么會突然出現呢?難道是走漏了消息?周生這伙人納悶不已。
“你們要做什么?不能殺司馬懿。”
本來是要背著胡昭老師做掉司馬懿,現在看來只能在他眼皮子底下辦事了。
“司馬懿不能活。”
周生一伙人殺氣騰騰,連胡昭也不放在眼里。
這伙平時乖巧的學生竟然會有如此兇殘的另一面,這是胡昭做夢也想不到的。不過,他不會放棄,說教是他的拿手好戲,他相信自己一定能讓周生這伙人回頭的。
胡昭憑著三寸不爛之舌,曉之以情,動之以理,讓他們放下屠刀,趕緊回頭。但周生一伙執意要殺司馬懿,沒有絲毫的悔悟。
沒辦法,只能使絕招了,胡昭開始大哭,邊哭邊說:“我怎么會有這樣的學生啊,這哪里是什么學生,分明就是殺人犯啊,我對不起陸渾山的百姓啊。”
本來是謀殺,現在成了明殺,如果繼續行兇,這殺人犯的罪名是背定了。
周生一伙開始有些動搖了。
胡昭繼續哭著說:“好吧,如果你們非要殺司馬懿的話,就先把老夫殺了吧。”
這是哪兒跟哪兒啊,本來計劃得好好的,豈料半路殺出個程咬金,周生最終嘆了口氣,道:“要不是您,司馬懿今天非死不可。”
周生雖然暫時放棄了殺司馬懿的念頭,但萬一反悔司馬懿還是逃不過這一難的。古人是很注重誓言的,如果立誓的話,就不用擔心反悔的問題了。
所以,胡昭便讓周生指著道旁一棵棗樹發誓。
周生二話沒說,拔刀便砍斷了棗樹,說:“如果我周某人再害司馬懿的話,便落個和此樹一樣的下場!”(昭因與斫棗樹共盟而別。)
周生立誓后便打道回府了,胡昭擦去頭上的冷汗和臉上的淚水后,連忙趕回陸渾山的居處,司馬懿已經等候多時了。
司馬懿死里逃生,胡昭功不可沒。但他對于自己剛剛化解的險情卻絕口不提(口終不言),與司馬懿像往常一樣言談自如,一直到天色漸晚,司馬懿才依依不舍地離去。
后來,司馬懿得知這件事后,才意識到原來太過張揚和傲慢也會引來殺身之禍。從此,他便把低調二字牢記心間,在待人接物方面變得謙虛謹慎,對周生等人也以禮相待。也許是這個教訓過于深刻,所以司馬懿在以后的歲月中,把“低調”演繹到了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