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國憂民
家事和睦,劉伯溫心思沉穩了許多,可是國事依然迷霧重重……
此時在位的元順帝已經任命權臣伯顏為太師、中書右丞相。當時有親信阿魯輝特穆爾向元順帝進讒言:“天下事重,宜委丞相決之,庶可責其成功。若躬自聽斷,則必負惡名。”意思是讓丞相代替皇帝決策。本來就沒有實權的元順帝便順水推舟,從此深居宮中,凡事皆由丞相伯顏做主,而己無所專焉。
元順帝其實應該稱元惠宗,后來,亂世梟雄朱元璋起兵剿滅群雄、南征以及北伐大都時,元惠宗均不做積極抵抗,最后僅帶部分家眷逃往上都,后又逃至應昌,因為他沒有部署大規模的軍事對抗,明朝史官認為他順應天意,故在明朝史書中都以元順帝稱呼元惠宗。本書則采用明史的這個說法,也稱其為“元順帝”。
元順帝是個皇權斗爭的幸運兒,童年時他曾被驅逐到高麗的平壤(今朝鮮半島)生活,少年時又被移到廣西的桂林監管。因為太皇太后卜答失里的垂青才有機會繼位,當時右丞相伯顏的勢力很大,實際控制著朝政,和太皇太后針鋒相對,元順帝則是他們交鋒的碰撞點。元順帝左右為難,生怕一不小心就喪了命,為了活命,他只能處處隱忍,這卻讓他的政治生命長青,共在位37年,是元朝統治全國的最后一位皇帝,也是后來敗逃到蒙古草原后北元的第一位皇帝。
元順帝于至順元年(1333年)繼位后,江浙一帶發生嚴重災異,饑民遍地,朝廷不僅不救災,反而加緊監控,防止民變。孰料,廣西瑤人不甘被欺凌,率先發動起義,攻陷了賀州(今廣西賀縣)。元廷震怒,大發河南、江浙、江西、湖廣及八番軍前往鎮壓,從此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開始出現,隱隱然有干戈四起之勢。
元統三年(1335年)六月,左丞相騰吉斯及其弟塔剌海(亦稱塔剌海)對伯顏熏天的權勢再也看不慣,兩個人商議除掉貪婪殘酷的伯顏。他們找到時為皇后的親妹妹答納失里尋求幫助。答納失里是個女流之輩,聽到兩位哥哥的計劃后,不敢參與,掩耳而跑,希望避開這場禍事。
塔剌海說:“婦道人家只可與其共富貴,不可與其共患難,還是咱哥兒倆干吧。”騰吉斯應道:“說干就干。”于是,兩人準備興兵造反,但不知哪個環節出了差錯,起兵計劃泄露,伯顏迅速調集重兵剿殺。騰吉斯在亂軍中很快被殺,僥幸活命的塔剌海無處可去,跑到皇后宮中求救,躲在皇后座下避難。
伯顏十分放肆地命令士兵搜宮,搜出了塔刺海。當著皇后的面,伯顏砍了塔剌海的腦袋,還氣勢洶洶地質問皇后。皇后面無人色,顫聲向自己的丈夫元順帝求情,元順帝不敢庇佑自己的妻子,反而斥責她:“你兄弟謀逆,你也不是好東西,我不殺你,但肯定要廢了你。”元順帝將自己的皇后交給伯顏處理,伯顏絲毫不給皇帝面子,將皇后直接處死。
元順帝丟卒保車,犧牲了皇后,保住了皇位。此后,右丞相伯顏再無顧忌,專權日甚。十一月,伯顏諫言改年號,元順帝當即允許,改年號為“至元”。
混亂的朝局傳到劉伯溫的耳中,他既為元順帝抱不平,又對伯顏的行為感到憤怒,為這個國家沒有鐵肩擔道義的良臣猛將感到羞愧。他期待著早日步入仕途,用自己的青春熱血報效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