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學問道
泰定四年(1327年),劉伯溫十七歲了,在老師何清臣的極力推薦下,他離開了府學,轉而師從括州名士鄭復初開始系統地學習程朱理學,接受儒家通經致用的教育。
鄭復初,玉山(今江西玉山縣)人,延佑年間進士(也是元朝首開恩科的第一批進士),曾任德興縣丞,處州錄事,頗有政績,后來因遭誣構離職,郁郁寡歡而病故。
鄭復初是一位“精通伊洛之學,望重當世”的飽學之士,被“四方從之者號為‘四經師’”。鄭復初一生弟子眾多,除了劉伯溫之外,他還有一位赫赫有名的弟子——施耐庵(《水滸傳》的作者)。年長的施耐庵后來和劉伯溫同榜中了進士,兩人也算是有緣。
在鄭復初的教導下,劉伯溫的思想體系日漸豐滿、圓潤,他逐漸蛻變為一名剛正峻烈、“雄邁有奇氣”、讀書致用的年輕有為之士。
在一次拜訪劉伯溫的父親時,鄭復初贊揚說:“您的祖先積德深厚,庇蔭了后代子孫;這個孩子如此出眾,將來一定能光大你家的門楣。”
鄭復初只教了他一年多的時間,劉伯溫就轉學至青田石門洞的石門書院求學了。因為劉伯溫從鄭復初那里學到了理學的主旨后,開始走上自我剖析、自學成才的道路。此時的劉伯溫已經成為有頭腦、有見識的青年才俊,他諸子百家無一不窺,尤其對天文地理、兵法、算術更有特殊愛好,潛心鉆研揣摩,十分精通,讓鄭復初自愧不如。
石門洞位于青田縣西北75里的甌江南岸,為天下名山三十六洞天之一。自江右彌望,其地雙峰對峙,儼若門戶;四周山崖拱衛,宛如城郭。蕩一葉扁舟蜿蜒而入洞門,行里許,即抵銀潭。洞背千丈飛瀑直瀉而下,似銀河直落九天。飛瀑隨風飄灑,滃蒙作雨狀,近視如煙云聚散,有氣無質,習習生寒。逢雨水充沛之時,隔江即可聞見其訇然之聲。瀑布之下有噴雪亭、氣泉亭、銀河萬古亭,崖壁鐫刻及碑勒題詠甚多。
劉伯溫在石門洞閉關修煉,苦讀五年,終于悟出了一番大道理,后來他事業有成,便有了種種關于他在石門洞讀書的美麗傳說,如《國師魚》《六月筍》等。連瀑布銀潭邊上的青石板也成了“國師床”,到清朝康熙年間,石門書院亦改稱“誠意讀書堂”了,成為供后人瞻仰的遺存。關于他在此處“修仙練氣”“得道成仙”的傳奇故事就更多了,劉伯溫被神化成了一位神仙。
事實上,劉伯溫石門洞的勤學苦讀非常清苦,他飲食單一,衣著樸素,憑借頑強的毅力堅持著。年少多才,指點江山,意氣風發,在緊張勞頓的習業之時,劉伯溫不失少年本色,他常和同窗好友到好溪之畔、少微山麓的紫虛觀游覽,并與觀中道士吳梅澗成為摯友,他們談古論今,昂揚激辯,恰如棋逢對手,惺惺相惜,結成了忘年之交。
吳梅澗,名自福,字梅澗。幼時好清靜,父母謂其有仙風道骨,稍長即入紫虛觀從葉邦彥為道士,研讀《道德經》《黃庭經》諸經。天師正一真人授其號為“崇德清修凝妙”法師,玄教宗師也稱其為教門高士,金闌紫衣,主領紫虛觀事達五十年之久,非常有才華。
博學多才的劉伯溫和他的同學每至觀中拜訪,同樣醉心于詩書的吳梅澗便放下道事,束帶同游,結束后還一起登看速觴,酣飫暢敘,在河邊喝酒賦詩,樂此不疲。
為此,劉伯溫曾作《題紫虛道士晚翠樓》一詩記錄此事,詩曰:晚翠樓子好溪南,溪水四圍開蔚藍,微陰草色盡平地,落日木抄生浮嵐。巖畔竹柏密先瞑,池中芰荷香欲酣。聞說仙人徐泰定,騎駕到此每停驂。
在與吳梅澗的方外之契中,劉伯溫不自覺地受到了道家“無為”思想的熏染,那種脫離塵世煩擾,在大自然中修養的觀念逐漸影響到他的內心。括城讀書后不久,劉基因患眼疾(視力模糊,也可能是其他眼睛疾病)甚至有過歸遁入道的念頭,他在《送龍門子入仙華山辭并序》中有這樣的回憶:龍門先生既辭辟命,將去入仙華山為道士,而達官有邀止之者,子弱冠嬰疾,習懶不能事,嘗愛老氏清凈,亦欲作道士,未遂。聞先生之言則大喜,因歌以速其行,先生行,吾亦從此往矣,他日道成為列仙,無相忘也。
此辭序為劉伯溫成年所作,仍勉力支持好友龍門子為方外羽客,并意欲“吾亦從此往”,以“成為列仙”,他對道教的傾愛與吳梅澗的影響不無關系。多年以后,劉伯溫被后人塑造成道士形象,和他與道教、道家思想的親密接觸,穿著用度模仿遵行無不有很大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