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懂經濟數據,學會投資理財
- 曹明成 譚文
- 3947字
- 2020-06-29 13:01:43
第1章 宏觀經濟的核心是“3G”
一、此“3G”非彼“3G”
現在若從路上隨便拉住一個路人問他何為“3G”,則十有八九得到的答案是“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英語:3rd-Generation)。而我們在這里所要講的“3G”則和移動通信技術沒有太大的關系,但是和人們的日常經濟生活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一個國家的政府高層在制定宏觀經濟政策時,一般都要依靠“3G”對國民經濟整體運行狀況做出判斷,而其也經常作為橫向比較各國經濟發展水平的依據。那么,這神秘的“3G”到底是什么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揭開這“3G”的神秘面紗。
20世紀30年代世界經濟大蕭條時,為了滿足當時的需要,美國商務部委托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西蒙·庫茲涅茨教授開發了一套反映美國整體的經濟發展狀況的國民經濟賬戶。此后經過修改完善,1953年聯合國向全世界發布了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GNP(國民生產總值)便應運而生了。
之后,由于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各國經濟進一步相互融合,聯合國統計司便在1993年要求各國在國民收入統計中用GDP(國內生產總值)代替了GNP。同時,聯合國將GNP改稱為GNI(國民總收入)。如此神秘的“3G”就誕生了。美國商務部在20世紀末回顧他們的歷史成就時,不無自豪地將GDP的發明與運用稱為“世紀性杰作”。
事實上這樣的贊美也并非是夸大其詞,若沒有“3G”這樣的總量指標,政策制定者就會陷入雜亂無章的數字海洋而不知所措,進而無法制定相應的經濟政策。接下來就讓我們對這么重要的“3G”探個究竟吧!
1.衡量國家經濟狀況的GDP
GDP(國內生產總值)是指一個國家(國界范圍內)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所有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價格。通俗地說,該指標衡量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個年度內創造了多少新增的物質財富。GDP是國民經濟核算的核心指標,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總體經濟狀況的重要經濟指標。它不但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經濟表現,還反映了一國的國力。
有關于GDP的計算可以從生產、收入、支出三個方面來考察和統計,所以便有了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這三種核算GDP的方法或統計途徑。
從生產方面統計,GDP是各個部門或產業創造的增加值之和。計算方法是:各部門或產業的總產值減去中間消耗因素,即為一國的GDP值。我們國家統計局每年都會公布按生產法統計的GDP,在2014年的統計公報中,該年的GDP值為67670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9%。第一產業增加值為60863億元,比上年增長3.9%;第二產業增加值為274278億元,增長6.0%;第三產業增加值為341567億元,增長8.3%。
從收入方面統計,GDP由四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是勞動者報酬,這是付給各個行業所有勞動者的工資;第二部分是固定資產折舊,其反映了固定資產在當期生產中的轉移價值;第三部分是政府的凈稅收,體現為所有依法交納的稅額中由政府支配的部分;第四部分是企業盈余,是人們通常所說的企業的盈利部分。
從支出的方面統計,GDP由三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是總消費,包括居民的消費與政府的消費;第二部分是總投資;第三部分是凈出口,就是出口減去進口的余額。那么,凈出口為什么要計入本國的GDP呢?
原因在于,我們把生產的產品銷出去賣給外商,他們便要支付相應的對價,進口國的外匯流入出口企業,這樣,我們的GDP就增加了。反過來講,我們從別國進口產品,則意味著我們的資金流出,轉換成別國的外匯收入,同樣增加了別國的GDP。因此,一國的凈出口要計入本國的GDP中。
雖然,GDP是宏觀經濟中最重要的一個指標數據,但其也不是萬能的。近些年來,GDP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質疑,一些統計學者就指出GDP的統計中存在著遺漏。像家務勞動、家教、慈善機構的活動,以及自給自足的生產等非市場活動的收入沒有計入GDP中。經濟學者認為,GDP不衡量效益、效率、質量和實際國民財富。社會學者認為,GDP不能充分地反映國民的福利享受狀況。同樣的GDP,但由于分配結構不同,國民的福利享受狀況會呈現很大的差異。生態學者認為,GDP不衡量社會成本,也不能反映經濟增長所付出的代價。GDP只反映增長,卻不能反映資源消耗和環境損失。
針對GDP的局限性,近些年許多專家學者提出“綠色GDP”“人文GDP”的概念。綠色GDP是從現行GDP中扣除環境資源成本和對環境資源保護的服務費用。人文GDP是從現有的GDP中扣除資源成本、環境成本,分配是否公平,就業是否充分等因素。不過這些概念正確與否,都得經過實踐的檢驗才能得出結論。
2.不能忽視的GNP
GNP(國民生產總值)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國民在一定時期內新生產的產品和服務價值的總和。GNP是按國民原則核算的,只要是本國(或地區)的居民,無論其是否在本國境內(或地區內)居住,其生產和經營活動新創造的增加值都應該計算在內。比如,中國的居民通過勞務輸出在境外所獲得的收入就應該計算在中國的GNP中。
GNP與GDP具有相同的作用,兩者都用以反映一國或地區當期創造的國民財富的價值總量,都是衡量一國或地區經濟規模的最重要的總量指標。通過計算GNP增長率或GDP增長率,可以衡量一國或地區經濟增長速度的快慢;通過計算人均GNP或人均GDP,可以衡量一國或地區經濟發達程度,或反映國民收入水平及生活水平的高低。同時,兩者在價值構成上均表現為“增加值”。
但是,GNP與GDP的計算口徑不同。GDP計算采用的是“國土原則”,即只要是在本國或該地區范圍內生產或創造的價值,無論是外國人還是本國人創造的價值,都計入本國或該地區的GDP。而GNP計算則采用的是“國民原則”,即只要是本國或該地區居民,無論你在本國或該地區內,還是在外國或外地區所生產或創造的價值,均計入本國或該地區的GNP。
如果一國或地區更為關注GDP,則表明其較注重本國產業的成熟和發展,而不在乎支撐這些產業發展的是國內企業還是國外企業。如果其更關注GNP,則表明其不僅重視本國產業的發展,而且應當是本國企業支撐了本國產業的發展。
相對來講,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對一國財富總量的統計,GDP較優于GNP。因此,20世紀90年代以前,資本主義世界各國主要側重采用GNP和人均GNP。但進入90年代后,96%的國家紛紛放棄GNP和人均GNP,而開始重點采用GDP和人均GDP來衡量經濟增長快慢以及經濟實力的強弱,并用GNI(國民總收入)取代GNP,各國僅對外公布GDP與GNI數據,GNP數據已基本不再統計和發布。
國際上一般認為GNI就是GNP。不過由于職能的不同,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僅關注GDP,以分析世界各國的經濟增長情況;而世界銀行(World?Bank)則既關注GDP也關注GNI(GNP),一定程度上來講更為關注GNI(GNP),以分析世界各國的貧富差異。
雖然現在各國都不再公布GNP數據,但和GDP相比,GNP更能反映一個國家真實的經濟狀況。因為首先,GDP是國土原則,包含了外國公司在本國創造的收入,而這些收入最終要流入他國。
其次,GNP作為綜合經濟指標的主要優點還有,它只計算了最終產品的價值,而沒有計算中間產品的價值,因而不包括重復計算的部分。
最后,它不僅計入了物質生產部門的增加值,而且也計入了所有服務部門的增加值,因而反映了現代產業結構的變化,反映了教育、科學技術、金融等第三產業在社會經濟中的作用。本國要素的收益是本國國民福利的直接體現,而外國要素的收益則是外國國民福利的體現,即使這些要素存在于本國甚至將其收益進行再投資,也沒有改變其國民屬性。同時,GNP更能說明本國人民的凈收入情況,所以我們要理性地看待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也應重視GNP的增長情況。
3.需要了解的GNI
GNI(國民總收入)是指一個國家一年內用于生產的各種生產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資、利潤、利息和地租的總和。從國民生產凈值中扣除間接稅和企業轉移支付,加上政府補助金,就得到一國生產要素在一定時期內提供生產性服務所得報酬,即工資、利息、租金和利潤的總和意義上的國民收入。
1994年起,各國逐漸用GNI取代GNP成為其采用的正式統計指標。GNI可理解為GDP加上來自國外的要素收入,再減去對國外的要素支出。GNI的優點就在于它等于GDP加上來自國外的凈要素收入,而不像GNP那樣,把GDP中的外企增值部分全部扣除。還與GDP不同的是,GNI是一個收入概念,而GDP是一個生產概念。若GNI的增長率超過GDP的增長率,則意味著國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超過了經濟的名義增長。
中國社科院2011年發布報告稱,按照2011年世界銀行標準,中國已成為“中上等收入國家”。得出這一結論,就是按人均國民總收入來計算的。按世界銀行公布的數據,2008年的最新收入分組標準為:人均GNI低于975美元為低收入國家,在976~3855美元之間為中等偏下收入國家,在3856~11905美元之間為中等偏上收入國家,高于11906美元為高收入國家。
如此,我國確實屬于“中上等收入國家”。但這對中國的老百姓來說,中國躋身“中上等收入國家”的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因為國家經濟實力不能等同于國民消費實力,國家經濟實力雄厚并不等于自己可支配財富的凈增加。
前面我們講了GNP數據的一些功能特點,GNI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對GNP有替代作用。GDP只能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的富裕程度,而國民的生活水平則要用GNI來衡量。只有GDP轉化為人均GNI,才能談得上國民富裕不富裕。
以北京市為例,2011年實現GDP為l.6萬億元,人均GDP達到80394元人民幣;但是,2011年北京人均可支配收入3.29萬元,約為人均GDP的1/3。放在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高達5.6%、高于3.1%的國際通貨膨脹警戒線2.5個百分點的環境中,這個3.29萬元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還將大幅縮水。
要看一個地區的居民生活水平如何,GNI數據是至關重要的。一般來說,GNI和GDP的差額反映了一個國家對外經濟發展戰略的不同階段。
自1990—2002年,我國實行積極的對外開放政策,大力引進外資。外商投資增加到一定規模之后,開始獲利,此時GDP開始大于GNI,而且差距越來越大。從2003年開始,我國經濟進一步對外開放,隨著我國企業水平的提高,開始逐步走向世界,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境外分支機構。有些企業開始贏利并把收益匯回國內,增加了中國的GNI。隨著對外投資規模擴大和經營收益增加,以及對外承包工程和對外勞務合作收益的增長,我國的GNI逐步增加,并逐漸取得GNI與GDP的基本平衡。隨著我國大型跨國公司的增加,在不久的將來,我國的GNI也會超過GDP,成為真正的富裕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