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幾歲必須要知道的1000個心理學常識(圖解案例版)
- 匯智書源
- 2040字
- 2020-06-28 16:55:16
一、微信“朋友圈”為什么成為一種心理慰藉
網絡上有個段子說道:“每天早晨,人類從睡夢中醒來,不刷牙、不洗臉、不下床……第一件事就是奔向同一個APP——微信。此時,每個草根和屌絲都突然像是找到了皇帝批閱奏折時的感覺,要瀏覽比真皇帝的奏折還要多得多的微信朋友圈。”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這種現象背后又反映了哪些心理問題呢?
(一)成就感是高級目標,存在感是基本動力
社交網絡就像是巨大的指甲,撓著每個人內心深處渴望被關注的癢。在這里,你有錢可以曬車、曬房,沒有錢可以曬今天吃的素餡餃子;你漂亮可以曬自拍,沒自拍還可以曬自己認為重要的、獨有的、得意的東西。
只要你一“曬”,圈里的朋友立即收到,存在感瞬間就得到了滿足;如果再有朋友圍觀點贊,那么連成就感都一起到位了。不能不說,微信“朋友圈”之所以成為很多現代人的一種心理慰藉,很大程度是因為它滿足了那些渴望被關注的欲望。
張文新平時最喜歡刷朋友圈,每隔一段時間他都會進去看一眼是否有人給他評論或點贊。平時生活中的大事小情他都喜歡拿出來曬一曬。如果哪一天沒有在朋友圈發布消息,他都不知道自己這一天做了什么。
張文新說:“我覺得存在感很重要,即使沒有成就感,也必須有存在感。我不能干了一堆事兒,到最后沒有人知道我到底干了什么。”
心理解讀
無論你“曬”的內容是人還是物,是生活體驗還是心情感悟,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與你有關。從本質上講,所有這些“曬”的行為,都是在向他人傳遞關于我們自己的信息。心理學家將這種行為稱為自我表露。自我表露可以增加人的自我存在感、成就感,給人帶來心理上的慰藉。
社交網絡上的各種“曬”并不是一種病,它其實是我們的自我表露本能在虛擬世界中的延續。而沉浸在這種虛擬的成就感中不能自拔的行為則證明了你精神空虛、自信心不強。在現實社會中不易得到別人的認可,于是通過長時間發照片來塑造一種美好的形象,希望得到朋友的關注、羨慕。其實,幸福只是一種自我感受,與其費心炫耀,不如默默體會。

還有一些人過度熱衷于直播自己的生活,從心理學角度看,這或許是傾向于“自戀”的表達方式。晨起、吃早飯、坐公交、理發……高頻度的直播生活會給朋友造成被迫接受分享的負擔,終究會讓一些朋友無法忍受而疏離你。不妨放下手機,多參加一些群體性的公益活動,多接觸陌生人;和家人朋友常聚會,多對老人盡孝,把關注的目標放在別人身上,學會溝通的技巧,人際關系得到進一步的擴充,就會擺脫自戀的影響。
(二)站進“人群”,你才感受不到孤獨
許多人總是害怕孤獨,且常常厭惡孤獨,一旦獨處便覺得焦慮、不安。于是一遍遍地刷微信,就是想看看朋友圈里的“朋友們”在做什么。將自己置身于微信的環境中,就不會感到孤獨。然而,當你忙著刷屏、回復朋友圈里的信息時,往往是你最孤獨的時刻。
胡雅婷是微信的忠實用戶。她把每天的零碎時間都用來刷微信了,公交車和地鐵上、午間休息,甚至上廁所都得拿出手機看一看。她說:“微信對我來說就是一個有了頭像的通信錄。”
她的微信加了不少好友,親戚朋友、同學同事、廣告微商,還有“搖一搖”認識的陌生人。每當她打開朋友圈,就會有各種各樣的動態撲面而來:有娃的曬娃,沒娃的曬萌寵,什么都沒有的發自拍,要不就分享一個搞笑的段子。每當看到精彩處,胡雅婷都會對著屏幕笑個不停,也不去理會周圍人異樣的目光。總之,只要她一刷朋友圈,就根本停不下來。
“雖然方便,但是我自己也覺得,微信太占用時間了。可是一會兒不看,我就心神不寧,生怕朋友聯系不上我,錯過什么重要的信息。“要是手機沒電了,那真叫坐如針氈,干什么都沒法兒集中精神,總覺得自己和全世界都脫節了,還會有一種無所適從的孤單感。”
心理解讀
如今,許多人對于微信的依賴已經近似于一種病態,有人將之稱為“微信依賴癥”。實際上,時刻刷屏關注網絡上的朋友動態并不代表一個人的朋友多,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內心孤獨。正是因為一些人在生活、職場等主流平臺上缺乏溝通的滿足感,才會通過網絡交流的繁榮尋求某種心理平衡。
過度頻繁的微信聯系會讓人產生習慣性的心理饑餓感。他們對微信產生了依賴性,此消彼長,就越來越不習慣面對面交流,面對面交流的能力也就下降了。使用微信的主要群體是中青年,本來就多多少少存在社交能力不足的問題,而微信卻“呵護”了這種不足。所以微信無法真正地減輕孤獨感,就像喝鹽水不能解渴一樣,只會讓人更孤獨。
微信打破了交流的時空限制,是人類交流的延伸,代替一部分現實交流是必然的。但是虛擬交流和現實交流并不矛盾。我們應該控制好微信虛擬交流和現實交流的度,利用好微信方便我們的生活,而不是被微信操縱,失去了現實交流的能力。

影響人的孤獨狀態的不是社交數量而是社交的質量,永遠在線帶來的只能是隨時被干擾、被強迫。如果你覺得孤獨,就說明你有感情上的需求。這時應該做的就是直面真實的生活,找人聊天排解自己的情緒,而不是尋找感情的替代品。網上友情容易獲得,但這種親密關系存在著隨時失去的風險。虛擬的熱鬧無法趕走現實的孤獨,沉溺其中,只會讓現實中的你越來越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