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統一全國

此后,朱元璋建立起以應天為中心的根據地,開始了統一全國的偉大事業,中間又率軍直取了陳友諒的老巢江州,后來陳友諒被亂箭射死,這次戰爭被稱為“潘陽湖水戰”。公元1366年,朱元璋聲討張士誠,發動平江戰役。

鏖戰陳友諒

此后,朱元璋建立起以應天為中心的根據地,開始了統一全國的偉大事業。

當時,長江上游是陳友諒,長江下游有張士誠,東南與方國珍接壤,南方則有陳友定相鄰。其中,方國珍、陳友定的目標在于保土割據,張士誠則對元朝首鼠兩端,沒有多大雄心;陳友諒最強,是朱元璋占領應天后遇到的最危險的敵人。

陳友諒本是徐壽輝手下大將倪文俊的部下。后來他殺死倪文俊,并于1360年挾持徐壽輝,攻占了太平、采石。于是陳友諒以為應天唾手可得,就殺了徐壽輝,在采石稱帝,國號漢,改元大義。

接著,陳友諒約張士誠東西夾擊應天,平分朱元璋的領地。應天大震。朱元璋于是召集眾將商量對策,一時眾說紛紜,唯有劉伯溫默不作聲,朱元璋于是征求他的意見。伯溫認為目前最危險的敵人莫過于陳友諒,必須集中力量消滅他。雖然陳友諒勢力強大,但是他殺君自立,部眾離心,人民疲敝,故而不難戰勝,只要等他們深入,再以伏兵擊之,不難取勝。朱元璋同意劉伯溫的判斷,于是設計誘敵深入,制造戰機。朱元璋的部將康茂才和陳友諒是老朋友,于是康茂才修書一封,派人送到陳友諒營中,約陳攻擊應天,并說愿意在應天郊外的一座木橋——江東橋作內應。

六月二十三日早晨,陳友諒率艦隊主力趕到應天郊外的江東橋,才發現木橋已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座石橋,陳友諄方知受騙,便下令棄船登岸,而此時埋伏在岸上的朱元璋的伏兵向陳友諄軍發動突襲,陳友諒大敗。朱元璋收太平,占領信州、安慶。陳友諒敗逃九江,次年八月攻下安慶,于是朱元璋率軍直取陳友諒的老巢江州,陳友諒逃往武昌,朱元璋攻克江西和湖北東南部。

正在這時,中原紅巾軍發生分裂,力量削弱。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二月,張士誠乘人之危,派部將呂珍進攻安豐,劉福通向朱元璋求救。待到朱元璋率軍趕到安豐時,劉福通已被呂珍殺死,朱元璋只救出小明王韓林兒,把他安排在滁州居住。

朱元璋率主力營救小明王時,陳友諒認為反攻時機已到,于是率兵進攻洪都。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率領將士堅守八十五天。至正二十三年七月,朱元璋統兵二十萬,進發洪都,陳友諒得知后,撤出圍軍,迎戰朱元璋,雙方在鄱陽湖展開決戰。“鄱陽湖水戰”從八月二十九日開始,至十月三日結束,進行了三十六天。朱元璋的軍隊充分發揮小船靈活的長處,火攻陳軍,最終取勝,陳友諒被亂箭射死。

陳友諒雕像

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元旦,朱元璋稱吳王,建百官司屬,仍以龍鳳紀年,以“皇帝圣旨,吳王令旨”的名義發布命令。因1363年張士誠早已自立為吳王,故歷史上稱張士誠為東吳,朱元璋為西吳。

公元1364年四月,朱元璋再次到武昌督兵攻城,陳友諒之子陳理最終出城投降。在吞并了陳友諒后,朱元璋的劍鋒直指張士誠。

消滅張士誠

張士誠早年以販賣私鹽為業,元末發動鹽徒起義,于1354年在江蘇高郵稱“誠王”,建國號為周,建元天佑。公元1356年,建都平江。平江即今日的江蘇省蘇州市。

消滅陳友諒后,朱元璋于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十月進攻張士誠,一舉攻下通州、興化、鹽城、泰州、高郵、淮安、徐州、宿州、安豐諸州縣,將東吳的勢力趕出江北地區。

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五月,朱元璋發表檄文聲討張士誠。同年十一月,杭州、湖州先后投降朱元璋,平江成為孤城。于是朱元璋以重兵包圍平江,發動平江戰役。

在圍城的同時,朱元璋派廖永忠去滁州接小明王韓林兒到應天來,但在瓜州渡江時悄悄將船底鑿漏,小明王沉于江底去世。接著,朱元璋宣布不再以龍鳳紀年,稱1367年為吳元年。

平江戰役開始時,朱元璋筑墻圍城,并造有三層的木塔樓,高過城墻,以弓弩、火銃向城內射擊,還設襄陽炮日夜轟擊。城內一片恐慌,張士誠幾次突圍都以失敗告終。張士誠反復無常,貪圖享受,對部下也十分放縱。平江被圍困的最后一天,張士誠弟弟張士信在城頭督戰,仍不忘享樂,坐在銀椅上飲酒,左右侍奉的人遞桃子給他,結果桃子還沒到口,恰好一炮打來,腦袋被打得粉碎。朱元璋曾多次派人勸降,都被張士誠拒絕。張士誠死守平江,糧盡后,便以老鼠、枯草為食;箭盡了,便以屋瓦為彈。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九月初八,朱元璋率軍攻入平江城,張士誠則展開巷戰相抵抗。最后,張士誠被俘,解往應天。朱元璋問話,他不搭理;李善長問他,他則破口謾罵。無奈,朱元璋只得命手下衛士以亂棍打死張士誠。當時張士誠47歲,東吳滅亡。

由此可見,張士誠雖然被評價為“反復無常,貪圖享樂”、“沒有雄心”,但在與朱元璋的對決中,他并非貪生怕死,茍且偷安,而是與朱軍血戰到底,寧死不屈,直到被俘也絕不屈服。

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朱元璋命湯和為征南將軍,討伐割據浙東多年的方國珍。后命胡廷瑞為征南將軍,何文輝為副將軍,進攻福建。同年,方國珍投降。

同年十月,朱元璋命中書右丞相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平章常遇春為副將軍,率軍25萬,北進中原。期間發布《諭中原檄》,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綱領,以此感召北方人民起來反元。朱元璋對北伐又作出了部署,提出先取山東,掃除元朝的屏障;進兵河南,切斷它的羽翼;奪取潼關,占據它的門檻;然后進兵大都,這時元朝勢孤援絕,可不戰而取之;再派兵西進,則山西、陜北、關中、甘肅可以席卷而下。

北伐大軍按計而行。徐達率兵先取山東,再西進,攻下汴粱,然后揮師潼關。朱元璋到汴梁坐鎮指揮。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七月,各路大軍沿運河直達天津,二十七日進占通州(今北京通州區)。同年八月,大軍進逼北京,元順帝帶領三宮后妃、皇太子等由健德門棄城北逃,全部逃往蒙古草原。其殘余勢力則在朱元璋的大軍攻來時,全部潰散。

至此,蒙古人結束在中原98年的統治,朱元璋取得了長城以內地區的統治權,中國再次回歸到漢族政權的統治之下。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门县| 德化县| 靖边县| 金华市| 五台县| 龙井市| 镇坪县| 舒兰市| 威宁| 通山县| 湖口县| 贺州市| 顺义区| 乌拉特中旗| 子洲县| 迭部县| 彭水| 隆昌县| 霍邱县| 汉中市| 莲花县| 洛浦县| 隆安县| 沁源县| 合川市| 木兰县| 武功县| 株洲县| 兴安县| 邻水| 右玉县| 青龙| 绍兴市| 花垣县| 太保市| 封丘县| 延津县| 城步| 揭西县| 冕宁县| 哈尔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