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軍事勝利背后的管理能力

朱元璋的陽謀和他的陰謀一樣出色,在戰略關鍵期的真知灼見以及在此基礎上的安排部署,對于軍事上的勝利起到了推動作用,在與各個時期不同對手較量的過程中,朱元璋均表現出極高的天賦。朱元璋能夠在元末群雄中脫穎而出,還有最重要的一個原因,那就是出色的組織管理能力。

朱元璋的陽謀和他的陰謀一樣出色,在與各個時期的不同對手較量的過程中,朱元璋均表現出極高的天賦,當初割據群雄山頭林立,其中最成氣候、對朱元璋威脅最大的是張士誠與陳友諒,張士誠所占據的地盤是東南——江浙膏腴之地,是當時乃至今天中國最富庶的地區,號稱“天下最富”,陳友諒占據的是荊湖——即今天的湖北湖南江西等大片土地,號稱“土地最廣,國力最強”。

朱元璋的絕大多數部下對兇悍的陳友諒心懷畏懼,希望先拿下張士誠,以便過上好日子。但是朱元璋堅持先打陳友諒,后打張士誠,可見他善于克制自己的貪欲,不為蠅頭小利所動,并對對手的肺腑和戰略態勢具有極強的洞察力。這樣的戰略頭腦、眼光和氣魄,顯然不是其他那些目光短淺的草頭王們能比擬的。

建國后朱元璋曾不無得意地對部下說:“初與二寇相持,士誠尤逼近。或謂宜先擊之。朕以友諒志驕,士誠器小,志驕則好生事,器小則無遠略,故先攻友諒。鄱陽之役,士誠卒不能出姑蘇一步以為之援。向使先攻士誠,浙西負固堅守,友諒必空國而來,吾腹背受敵矣。二寇既除,北定中原,所以先山東、次河洛,止潼關之兵不遽取秦、隴者,蓋擴廓帖木兒、李思齊、張思道皆百戰之余,未肯遽下,急之則并力一隅,猝未易定,故出其不意,反旆而北。燕都既舉,然后西征。張、李望絕勢窮,不戰而克,然擴廓猶力抗不屈。向令未下燕都,驟與角力,勝負未可知也。”

朱元璋在戰略關鍵期的真知灼見,以及在此基礎上的安排部署,對于軍事上的勝利起到了推動作用,因此《明史》給了朱元璋極高的評價,認為他的文治武功遠超唐宗、宋祖以及漢武(“帝天授智勇,統一方夏,緯武經文,為漢、唐、宋諸君所未及”)。

但朱元璋的有些說法也有些自詡。首先,滅吳和滅漢的順序并不是朱元璋主動設計的,而是時勢所迫,因為陳友諒總是不停地挑起事端,他不得不去應付。雖然朱元璋多次打敗陳友諒,但他并沒有乘勝消滅陳友諒的決心,以至于后者一次又一次恢復元氣并重新發起進攻。可見,戰略的順序并不像他所說的“朕以友諒志驕,士誠器小,志驕則好生事,器小則無遠略,故先攻友諒”。

此外,朱元璋消滅陳友諒具有很大的偶然性,鄱陽湖大戰雙方只是打了一個平手,如果陳友諒沒有中流矢而死,回到武昌后還可以重整旗鼓,再次順江而下,就像他前幾次做的一樣。

陳友諒的死,不僅使漢政權滅亡,也使朱元璋與張士誠之間的平衡被打破,進而導致了張士誠的滅亡,這一偶然事件的影響遠大于朱元璋所謂的戰略,它的發生也不是陳友諒和張士誠可以預見到的。從這個角度看,張士誠臨死之前所說的“天日照爾不照我”是有一定道理的,而朱元璋所謂“友諒志驕,士誠器小”則并不完全能夠成立。

北伐戰爭中,朱元璋否決了常遇春直搗大都的建議,采用了“先山東,次河洛,止潼關之兵不遽取秦、隴”即“先斷其兩翼,再黑虎掏心”的戰略,這個戰略沒有任何問題,在攻打張士誠時朱元璋就采取了這一戰略,先攻取湖州、杭州,再進圍蘇州,這是朱元璋一貫的戰略思維,其長處在于穩健。但是這一戰略并不是勝負的決定因素,當明軍攻陷大都后,盤踞在山西的擴廓部都來不及救援,遙遠的陜西方面又怎么可能作出有效反應,又何必花大力氣去堵潼關,防止陜西援軍逸出呢?如果按照常遇春直搗大都的戰略,元朝很可能會更快被消滅,或許元順帝都來不及逃出大都,明朝也省去了后面的許多麻煩。

戰略戰術雖然重要,但實力顯然更加重要。如果實力不濟,再好的戰略戰術也是白搭;如果實力超強,不按常理出牌也大可取勝。

朱元璋的長處不是戰略戰術,而是他不斷自強的本領。朱元璋軍力的強大主要體現在人數上的優勢。

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軍事改革的時候,朱元璋在南京的直系部隊被劃分為17個衛,按照每個衛5000人的標準,他手里有一支將近10萬人的大軍,這僅僅是他的親軍,并不包括在各地征戰和防守的軍隊。

朱元璋伐張士誠時,決戰于湖州,徐達、常遇春部有20萬之眾,這個龐大的軍隊很快取得了外圍野戰的勝利并包圍了湖州城,張士誠急忙派硃暹、五太子、呂珍率軍來援,這三人是張士誠手下最能征善戰的大將,他們率領的援軍應該是張士誠部的主力,但是這支部隊僅有6萬人,不到朱元璋軍的三分之一,他們在無法進行但是又不得不進行的野戰中很快被反包圍,并被消滅。

攻滅張士誠部后,朱元璋的軍隊又呈幾何級增長,徐達、常遇春伐元時所率兵力是25萬,與此同時,朱元璋又派出兩路大軍橫掃華南,三條戰線的總兵力應該達到50萬人以上,加上各地留守的軍隊,總人數可達百萬左右。可見人數上的絕對優勢是朱元璋軍事勝利的重大原因。

建設和管理如此龐大的軍隊,必有與之相應的征兵及后勤保障措施,軍事勝利的背后是后勤保障的發達,朱元璋的才干不僅體現在政治的駕馭能力和軍事謀略上,更體現在發展經濟方面。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食問題關系到戰爭勝負,元末的許多隊伍都面臨這一問題,有些隊伍做得不好,經常面臨困難,揚州張明鑒的青衣軍甚至曾以人肉為食。

當時普遍的做法是搜刮百姓,向鄉村百姓征糧,這叫寨糧,征糧與搶糧經常是一回事,征不夠就搶。

行軍打仗時往往不帶口糧,而是放任士兵搶劫敵境內百姓手中的糧食,攻克城市可以分紅,打了敗仗也就用不著再吃飯了。

早期朱元璋的隊伍也是采用野蠻的方式解決糧食問題。軍令規定:“凡入敵境,聽從捎糧。若攻城而彼抗拒,任將士檢刮,聽為己物。若降,即令安民,一無所取。如此則人人奮勇向前,攻無不取,戰無不勝。”

朱元璋畫像

這種做法雖然能刺激將士的積極性,但是不可持續,且不能滿足大兵團作戰的需要。早在至正十七年,胡大海和常遇春等在南線征伐的將領就報告寨糧己不能滿足需要,前線將士嗷嗷待哺。朱元璋為了讓將士專心賣命,便把解決糧食問題提上了日程。

解決的辦法就是把征糧改為種糧,至正十八年二月,朱元璋任命康茂才為營田使,負責興修水利和屯田,發展農業生產,供給軍需。隨后,他又分派諸將在各處開肯荒地,立下規矩,把糧食產量作為考核地方工作的一個指標。

同年十一月,朱元璋又設立“管領民兵萬戶府”,招募民間壯丁編為民兵,農時耕種,閑時練習作戰,戰時出征,這種亦農亦兵的民兵組織,收到了發展生產和提供兵源的雙重作用,到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后,朱元璋軍完全解決了糧食困難的問題,而且減輕了轄區內百姓的賦稅負擔,鞏固了以應天為中心的江南根據地。

管領民兵萬戶的工作從好了說是“抽民間丁壯編為民兵”,說難聽點就是抓壯丁,朱元璋經常強制被征服地區的農民集體當兵,建國后仍經常“籍民為兵”建立衛所。這種一鍋端的征兵方式是以暴力作為后盾的,與這一做法類似的還有建國后大規模地進行人口遷徒,包括從內地遷往邊疆的“移民實邊”政策,以及明初著名的山西洪桐“大槐樹”移民事件。

政策是勝利的保證,朱元璋成功背后的政策是:大規模發展生產的同時,蠻橫地驅民當兵。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阜新| 乌兰浩特市| 遂川县| 灵寿县| 蓬溪县| 讷河市| 佛教| 阳西县| 台东县| 古丈县| 怀仁县| 日照市| 汉阴县| 营口市| 柘城县| 聂拉木县| 哈尔滨市| 自贡市| 土默特左旗| 墨江| 霸州市| 泉州市| 无棣县| 南雄市| 田林县| 施秉县| 靖州| 仁怀市| 梅州市| 东海县| 五原县| 广灵县| 油尖旺区| 乌鲁木齐市| 新蔡县| 周宁县| 德清县| 汾西县| 曲麻莱县| 永德县| 潜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