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面包是舶來品,因食用方便、口味多樣,在日常生活中頗受人們的喜愛,并已成為中國人餐桌上的常客。事實上,真正的好面包還能為您帶來健康和營養均衡的飲食結構。看似簡單的面包,其實并不簡單,它在不經意間就會透露出您對美食的理解和態度,甚至顯示了您的生活品味。
那么,面包是怎樣制作出來的?什么樣的面包才是“好面包”?與什么食材搭配能使面包更具魅力?本書的作者香格里拉沈陽商貿飯店餅房廚師長、著名烘焙師亢亮先生會與我們分享他的心得。
十多年前我與亢亮先生曾兩度為同事,他為人謙和、勤奮好學、孜孜以求、積極進取、努力創新的精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雕琢廚藝,贊美人生,一路走來他將普通的面包制作演繹成了時尚經典藝術,把西方人獨享的面包制作專利,創變成了中國大眾人人可享用的“木糖醇面包”,為糖尿病患者帶來了福音。傳統的“醫食同源”理念,中西合璧的首創嘗試值得稱贊和發揚。
早在三千多年前,古埃及人最先掌握了制作發酵面包的技術。他們把和好的面團放在溫暖的地方,久了就會發酵、膨脹、變酸,再經過烘烤便得到了比“烤餅”更松軟的一種新的面食,這就是最早的面包。隨著時代的發展,面包的種類越來越多,按口味分有:酸、甜、咸;按用途分為“主食面包”和“點心面包”;按質感分有:“軟面包”“脆皮面包”“松面包”和“硬面包”;而白面包、全麥面包、帶餡面包和雜糧面包則是按制作原料來劃分的。
中國有句名言叫“食無定味,適口者珍”。最好的面包就是自己親手做的面包。面包不同種類有各自適宜的場合,在明確具體用途的基礎上,選擇時要考慮面包的材料、外皮和面包芯的質感,比如好的酵母面包應該有深棕色硬外殼,有彈性且充盈著眾多氣孔的面包芯,而好的甜面包應該具有柔軟的帶有金黃色澤的棕色外殼,以及柔軟且均勻的海綿狀內芯。
面包制作和炒菜不一樣,程序標準要精益求精,烘焙是沒有調整挽回余地的,進了烤箱就已成定論。為此,本書原料均以中英文對照標明準確數量,制作步驟按流程配分解圖,按圖索引,圖文并茂,深入淺出,并注明“制作要點”,將累積的操作經驗傳授解密,實屬難能可貴。
面包從西方傳入中國以后,在口味上也做了一些調整。中國人大多會在早餐時配著牛奶吃面包;或者在西餐前將面包作為餐前小食享用。其實,油醋汁、魚子醬、蛋黃醬、花生醬、各種芝士、三文魚、腌肉和蔬菜等,都是搭配面包的好材料。
現今流行的“情感美食”新概念,將我們帶進了簡單、愉悅、愜意、舒適、自由的西式就餐環境,學會了解品嘗面包本來的味道,融合提高選擇您自己的生活方式,本書將為您做好鋪墊。七十余種面包制作和面包裝飾于一體的綜合藝術性教材,會引您創意無窮、大顯身手。
祝亢亮先生事業有成。愿此書能將面包藝術推向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