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編劇的藝術
  • (匈)拉約什·埃格里
  • 9930字
  • 2020-06-18 17:22:53

4 人物的成長

關于人性,人們能夠肯定的一件事是:它處于永恒的變化中。變化是我們能夠預測到的唯一特質。

——奧斯卡·王爾德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1854—1900),英國作家、詩人、散文家。

不論你使用哪一類體裁創作作品,都必須詳盡了解你的人物。對人物的了解不能僅限于當下,還必須設想他未來的樣子。

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處于變化之中,人類也不例外。一個十年前充滿勇氣的人,現在已經成了懦夫,這可能是年齡的增長、體力的衰弱、經濟狀況的改變等原因所致。

你或許會認為自己認識一些從未改變過的人,并篤信他們將來也不會改變。實際上這樣的人絕不會存在。也許有人經年累月地保持著自己的宗教信仰和政治觀點,看似一切如故,但是倘若進一步觀察你會發現,他的信念要么植根得更深了,要么變得日漸表面。他的信仰經歷了許多階段、許多沖突,只要這個人還活著,就還會持續不斷地經歷這些。所以,他是有變化的。

就連石頭也會改變,盡管它的破裂不易被察覺。地球也經歷著緩慢并持久的轉變,即使太陽、太陽系甚至整個宇宙都是如此。大多國家自誕生之后,也經歷了青春、壯年、衰老的過程,最終或滅亡于殘酷的戰爭,或隨著時間的消磨逐漸瓦解。

那么,憑什么人類就能成為自然界中唯一不變的例外呢?真是荒謬!

只有在一種情況下,人物會違抗自然規律保持不變,就是在糟糕的寫作中。而且,正是這個人物的一成不變才使得作品變得糟糕。在一部短篇故事或戲劇中,如果人物在結尾與開頭都處于同樣一個狀態,那么這則故事、這篇小說抑或這出戲就是糟糕的。

人物的立場需要通過沖突來體現,沖突則由人物的一個決定開始,而這一決定是根據你的前提作出的。人物的決定必然會引發對手作出相應的決定,這些決定接連不斷地產生,推動著戲劇走向它的終極目標——即證明它的前提。

在經歷過一系列巨大的沖突之后,沒有人的生活可以保持如初。他必須改變,同時他的生活狀態也將隨之改變。

就算是一具尸體也處于變化之中:它在不斷分解。而當一個人在與你辯論,試圖證明自己的不變性時,他還是改變了:他變老了。

我們可以肯定,在任何一種文學形式下,任何一個沒有經歷過改變的人物都顯然塑造得不夠到位。進一步說,如果一個人物沒有變化,那么他所處的環境就是不真實的。

《玩偶之家》里的娜拉,一開始只是海爾茂先生的“小迷糊”和“小鳥兒”,在話劇結尾時成了一名成熟的女性。她在戲劇開始時像個孩子,但可怕的覺醒使她在一夜之間成長。起初,她對一切感到迷茫,驚訝于海爾茂的表現,而后甚至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但最終她選擇了反抗。

威廉·阿契爾說過:

在所有現代戲劇中,也許還沒有一個人物的“成長”,僅從字面意義上理解,能像易卜生筆下的娜拉那般驚人。

觀察任意一部真正偉大的戲劇,你會發現上述觀點都能得到印證。莫里哀的《偽君子》,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和《哈姆雷特》(Hamlet),歐里庇得斯的《美狄亞》,都是基于人物處于沖突之下的改變和發展。

《奧賽羅》由愛開始,由嫉妒、謀殺及自殺結束。

《熊》(The Bear)由敵意開始,由愛結束。

《海達·高布勒》(Hedda Gabler)由自我中心主義開始,由自殺結束。

《麥克白》由野心開始,由謀殺結束。

《櫻桃園》(The Cherry Orchard)由不負責任開始,由財產損失結束。

《遠足》(Excursion)由對夢想的憧憬開始,由對現實的覺醒結束。

《哈姆雷特》由懷疑開始,由謀殺結束。

《推銷員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由幻想開始,由痛苦的真相結束。

《死角》由貧窮開始,由犯罪結束。

《銀索》(The Silver Cord)由統治開始,由解放結束。

《克雷格的妻子》(Craig’s Wife)由過度謹慎開始,由孤獨結束。

《等待老左》(Waiting for Lefty)由疑惑開始,由堅定的信念結束。

《熱鐵皮屋頂上的貓》(Cat on a Hot Tin Roof)由沮喪開始,由希望結束。

《送冰人來了》(The Iceman Cometh)由充滿希望開始,在絕望中結束。

《生涯》(Career)由絕望開始,在勝利與凱旋中結束。

《陽光下的葡萄干》(Raisin in the Sun)由絕望開始,在理解與新的價值中結束。

所有人物的思想狀態都在持續地變化著。他們被迫作出改變、成長、發展,因為人物的作用就是為了證明前提。

一個人一旦犯下一個錯之后,就會容易繼續犯錯。通常來說,第二個錯誤都是由第一個錯誤所引發的,而第三個又是由第二個導致的。《偽君子》中的奧爾恭犯下的第一個嚴重錯誤就是將答爾丟夫領進家門,并相信他是個圣人。第二個錯誤就是把那個小盒子交給了答爾丟夫,盒子里的紙條上寫著“據我所知,一旦被揭露,就會使我的朋友傾家蕩產,甚至如果他被捕,則會丟了腦袋。”

奧爾恭一直對答爾丟夫深信不疑,但將這個盒子交由他保管,卻是將一個人的生死也交付給了他。奧爾恭從信任到仰慕的轉變是很明顯的,隨著每一句臺詞不斷地加深。

答爾丟夫 都藏好了。(指盒子)這樣,你應該松了一口氣吧。

奧爾恭 我最好的朋友啊!你的所作所為我千言萬語都無法表示感謝。它將我們聯結得比以往更加緊密。

答爾丟夫 沒有別的事能使我們更加親密了。

奧爾恭 我剛想起來,還有一件事。如果此事辦成,我們就會更加信任彼此。

答爾丟夫 多么生分的語言啊,兄弟。說出來吧,我為你祈禱。

奧爾恭 您前段時間說,我的女兒需要一位丈夫,以防她誤入歧途。

答爾丟夫 我是這么說了。我也不認為像瓦賴爾這樣的俗人可以……

奧爾恭 我也這么想。而我近來也愈加確信,她在人生的困境中可能再也找不到比您更可靠、更合適的導師了,我親愛的朋友。

答爾丟夫 [這時,他確確實實大吃了一驚。]比我更好?哦不,不。

奧爾恭 什么?您拒絕做我的女婿嗎?

答爾丟夫 這真是個我從未奢求過的榮耀。而且,而且我確信在瑪麗亞娜的眼中看不到任何愛意。

奧爾恭 那不重要,只要她在您眼中能看見愛意。

答爾丟夫 我的兄弟,這些凝視著天堂的眼睛,是不會注意那些落入凡間的美麗的。

奧爾恭 是啊,兄弟,確實是這樣。但您會用這樣的說辭去拒絕一位不失清秀的新娘嗎?

答爾丟夫 [他不確定與瑪麗亞娜的婚姻是否會有助于他想要得到歐米爾的計謀。]我不會這么說。許多圣潔的人都與秀麗的少女結婚,也并不會犯下罪過。但是,跟你直說了吧,我認為與你女兒的婚姻或許不會令奧爾恭夫人開心。

奧爾恭 萬一情況并非如此呢?她只是她的繼母,我們并不需要她的準許。我還想補充一點,瑪麗亞娜會給她的丈夫帶去不菲的嫁妝,雖然我知道那對您來說不值一提。

答爾丟夫 為什么要在意這個呢?

奧爾恭 但我希望,有一件事會使您在意,如果您拒絕了這門親事,我會感到失望透頂。

答爾丟夫 兄弟,如果我曾想過……

奧爾恭 不僅如此,我還會覺得你認為這樣的結盟對你來說毫無價值。

答爾丟夫 我才是那個毫無價值的人。[他決定冒這個風險。]但是,承蒙錯愛,我將……是的,我將試著打消我的顧慮。

奧爾恭 這么說你同意成為我的女婿了?

答爾丟夫 既然你如此渴望,我又有什么資格拒絕你呢?

奧爾恭 您又使我變得快樂了起來。(他搖了搖手鈴)我會把我女兒叫來,向她訴說我的安排。

答爾丟夫 (走向右邊的門)那么,我就向您告辭了。(在門邊)如果我能進言一句的話,那么您向瑪麗亞娜告知這件事時,在您作為父親向她傳達祝福時,請盡可能少地提及我那不值說起的長處吧。

奧爾恭 (自言自語)多么謙遜的人啊!

奧爾恭的第三個錯誤就是試圖強迫自己的女兒嫁給這個無賴。第四個錯誤是將自己所有的財產都交由答爾丟夫來管理。他真誠地相信答爾丟夫會將自己的財產從自己家人手里拯救出來,因為他認為他的家人們正在揮霍錢財。這是他犯下的最為致命的錯誤,此時他已在劫難逃。但這一行為的荒謬之處恰恰都是從他第一次犯下的錯誤開始,循序漸進發展而來的。是的,很明顯,奧爾恭的盲目信任最終幻滅了。作者成功地將人物一步一步引向最初設定的戲劇目標。

當你種下一顆種子后,它看起來會休眠一段時間。但事實上,水汽正將它緩慢浸濕,軟化它的外殼,這顆種子自身包含的化學物質以及它從土壤里吸收的養料會最終促使其發芽。

但覆蓋在種子上的土壤十分堅硬,難以突破。那么種子除了在生長的過程中能夠獲得力量外,還能從哪里獲得力量呢?除了與表層土壤進行抗爭,種子還能通過伸出嬌嫩的根莖來吸收更多的養分。于是,最終嫩芽破土而出,迎向陽光。

根據科學的說法,一支薊條需要一萬英尺的根來支持三十或四十英尺長的梗。你就可以理解一個劇作家需要在背后挖掘多少大量的材料,才能支撐起一個人物。

同時,將人比喻成土壤,我們需要在他心中種下一顆能夠引發沖突的種子,例如他的野心。種子在他心中成長,盡管他可能會壓制它,但隨著來自內心和外界壓力的共同增強,這顆沖突的種子還是會不斷壯大,最后攻破他理性的防線,迫使他作出決定,現在,他就要為此行動了。

內心的矛盾與外界的壓迫共同催生了這個人作出的決定和引發的沖突。這也連帶著使他即刻又置身于下一個新的沖突與決定中。

人們在作出一個簡單的決定前需要許許多多的推動力,但主要的動力都來自生理、社會、心理這三個方面,基于它們,你可以創造出不計其數的人物動機。

如果你種下一顆橡子,它會從種子長成橡樹苗,最終長成橡樹。人物也是一樣。每個類型的人物都會隨著自己的命運發展,走向屬于他的結局。只有在糟糕的寫作中,人物才會做出不合乎自己特性的改變。正如當我們種下一顆橡子,它卻長成了一棵蘋果樹,我們一定會為之啞然。

劇作家呈現的每個人物特質中都必須蘊含著他未來發展的可能性。一個在劇本結尾會走向犯罪的男生身上一定會隱藏著一些犯罪的苗頭。

盡管《玩偶之家》劇本譯文摘自潘家洵譯本,人民文學出版社《易卜生文集·第五卷》。中的娜拉是充滿愛意且順從的,但她的內心也擁有獨立、反叛和頑強的精神,這就是人物必將成長的信號。

讓我們看看她的性格。我們知道在這出戲的結尾,她不但打算離開自己的丈夫,還會離開自己的孩子們。1879年,這是一個聞所未聞的舉動,在她之前幾乎沒有可以借鑒的先例。那么在戲的開頭,她的內心就必須蘊含著某些東西,能夠在劇的結尾發展成為獨立精神。讓我們來看看這具體是什么。

這出戲的開頭,娜拉哼著小曲兒入場。一個搬運工搬著圣誕樹,提著一個籃子緊隨其后。

搬運工 50個歐爾。

娜拉 這是一克朗。不用找錢了。

她正努力存下每一分錢來償還她的秘密債務,但她依然很大方。同時,她還吃了馬卡龍,這也是她本不該做的。它們對她沒有好處,她也向海爾茂先生保證過她不再吃甜食了。于是,她說的第一句話顯示了她花錢并不謹慎,而她做的第一件事也表明她違背了諾言,就像個小孩似的。

[海爾茂進門了。]

海爾茂 我的亂花錢的孩子又糟蹋錢了?

娜拉 嗯,托伐,現在咱們花錢可以松點兒了。

海爾茂警告她,他還有一個季度才能領到工資呢。娜拉像個不耐煩的孩子般大喊:

娜拉 那沒關系,咱們可以先借點錢花花。

海爾茂 娜拉![他被她的輕率嚇得不輕。他憎恨這種“借錢”的行為。]你還是個不懂事的小孩子!要是今天我借了1000克朗,圣誕節一個禮拜你隨隨便便把錢都花完,萬一除夕那天房上一塊瓦片把我砸死了──

海爾茂就是這樣的。就算在墳墓里,只要還記得有一筆未償還的債務,都會難以安息。他對于體面這件事有點過于執著了。你敢想象他一旦知道了娜拉偽造簽名之后的反應嗎?

娜拉 要是真有這種倒霉事,我欠債不欠債還不是一樣。[她對財務方面一貫是沒有概念的,因此反應也十分傲慢。海爾茂對她一向很寬容,但還是忍不住開始說教。]

海爾茂 一借錢,一欠債,家庭生活馬上就會不自由,不美滿。[娜拉對此感到十分沮喪,看起來海爾茂是不可能理解她了。]

此時,對這兩個人物的刻畫已經十分鮮明。他們彼此之間已經有了分歧,盡管目前還沒有引發更激烈的沖突,但它終將到來。

[雖然海爾茂是如此愛她,但現在他已經轉變為像她父親般的角色了。]

海爾茂 你真是個小怪東西!活像你父親……一天到晚睜大了眼睛到處找錢。可是錢一到手,不知怎么又從手指頭縫里漏出去了。你自己都不知道錢到哪兒去了。你天生就這副性格,我也沒辦法。這是骨子里的脾氣。真的,娜拉,這種事情都是會遺傳的。

[這是易卜生在娜拉的身世里留下的精妙伏筆。他比娜拉自己還要更了解她的祖先。但她愛她的父親,并很快回復。]

娜拉 我但愿能像爸爸,有他那樣的好性格、好脾氣。

緊接著,她毫無悔意地對自己偷吃馬卡龍這件事撒了謊,就像小孩感覺大人們對他下的禁令都是無理的。撒這種謊無傷大雅,但這也顯示了娜拉的某些品性。

娜拉 你不贊成的事情我決不做。

海爾茂 這話我信,并且你還答應過我……

生活和工作教會了海爾茂,所做的一切承諾都是神圣的。這個無足輕重的小事顯示了海爾茂缺乏想象力,以至于完全無法意識到娜拉所表現出來的與真實的自己完全不一樣。他并不知道在他背后,家里都發生了什么。娜拉向他哄騙來的每一分錢都進到了放債者的手里,以償還她背負的債務。

娜拉在本劇的開始就過著還債的生活。偽造簽名的事情早在話劇開始前就已經發生了,娜拉一直冷靜地保守著秘密,因為她認為自己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挽救海爾茂的生命所作出的英勇犧牲。

娜拉 (對她學生時期的好友林丹太太說道)可是一讓他知道這件事,他的命就保不住。你明白不明白?不用說把這件事告訴他,連他自己病到什么地步都不能讓他知道。那些大夫偷偷地跟我說,他的病很危險,除了到南邊去過個冬,沒有別的辦法能救他的命。你以為一開頭我沒使過手段嗎?我假意告訴他,像別人的年輕老婆一樣,我很想出門玩一趟。他不答應,我就一邊哭一邊央告他為我的身體想一想,不要拒絕我。而且我的話里還暗示著要是沒有錢,可以跟人借。克里斯蒂納,誰知道他聽了我的話非常不高興,幾乎發脾氣。他埋怨我不懂事,還說他做丈夫的不應該由著我這么任性胡鬧。他盡管那么說,我自己心里想:“好吧,反正我一定得想法子救你的命。”后來我就想出辦法來了。

易卜生花了不少時間來建立主要沖突,卻只用了很小的篇幅來描寫娜拉向林丹太太坦白自己對海爾茂先生所做的事。林丹太太恰恰在這個準確無誤的時間登門造訪,似乎有點過于巧合,柯洛克斯泰的造訪也是一樣。但我們此時并不是在討論易卜生劇作的缺點,而是在完整地追溯娜拉的發展。讓我們來看看還能了解她的哪些情況。

林丹太太 你是不是永遠不打算告訴他?[關于偽造簽名的事。]

娜拉 (若有所思,半笑半不笑地)嗯,也許有一天會告訴他,到好多好多年之后,到我不像現在這么……這么漂亮的時候。[這就使娜拉的動機變得有趣起來。她希望海爾茂對她的行為感到感激。]你別笑!我的意思是說等托伐不像現在這么愛我,不像現在這么喜歡看我跳舞、化裝演戲的時候。到那時候我手里留著點東西也許穩當些。

現在我們可以猜測,當海爾茂沒有贊美她,而是指責她不是一個好妻子好母親時,娜拉所受到的打擊有多重。那么,這就會成為她生命中的轉折點。她也會在驚恐中迅速成長,第一次體會到這個世界對她的敵意。她為了讓海爾茂活下去,重新開心起來,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一切,而當她最需要他的時候,他卻在反對她。娜拉具備了朝某個方向成長的必要元素。海爾茂也是一樣,他的反應與易卜生設定的性格特質完全一致。聽聽他在得知偽造事件后所爆發出的無力的怒火吧。

海爾茂 好像做了一場噩夢醒過來!這八年工夫……我最得意、最喜歡的女人……沒想到是個偽君子,是個撒謊的人……比這還壞……是個犯罪的人。真是可惡極了!哼!哼!(娜拉不作聲,只用眼睛盯著他)[這是易卜生的舞臺提示。娜拉驚恐地看著海爾茂,她看到了一個陌生的男人,這個男人忘記了她做這件事的初衷,只想著自己。]其實我早就該知道。我早該料到這一步。你父親的壞德行……(娜拉正要說話)少說話!

很顯然,娜拉的社會背景和生理條件對易卜生描繪她的想法有所幫助。她知道自己的美貌,也提到過好幾次。她知道自己有很多仰慕者,但在她決心離開之前,他們對她毫無意義。

海爾茂 你父親的壞德行,你全都沾上了……不信宗教,不講道德,沒有責任心。

所發生的這些事從一開始就能在娜拉身上得以預見。發生在她身上的一切都需要歸咎其自身,她的性格特質必然導致了她一系列的行為。娜拉的成長是毋庸置疑的,我們可以看到,她的不負責任發展成了焦慮,焦慮形成恐懼,恐懼變成了絕望。在戲劇的高潮,她首先是麻木的,隨后她漸漸理解了自己的處境,于是做出了那不可撤回的決定。這個決定就像花朵的綻放那般合情合理,是在穩健持久的進化下的結果。成長就是進化,高潮就是變革。

讓我們追蹤另一個人物——羅密歐,挖掘在羅密歐身上的潛力種子,觀察他是否擁有獨特的性格特點,能夠將其自身引向不可避免的命運結局。

羅密歐,彼時還愛著羅瑟琳,在街上茫然地徘徊時,遇到了自己的親戚班伏里奧。班伏里奧上前搭話。

班伏里奧 早安,兄弟。

羅密歐 天還是這樣早嗎?

班伏里奧 剛才敲過九點鐘。

羅密歐 唉!在悲哀里度過的時間似乎是格外長的。急忙忙地走過去的那個人,不就是我的父親嗎?

班伏里奧 正是。什么悲哀使羅密歐的時間過得這樣長?

羅密歐 正因為我缺少了可以使時間變為短促的東西。

班伏里奧 你跌進戀愛的網里了嗎?

羅密歐 我徘徊在戀愛的門外,因為我不能得到我意中人的歡心。

[羅密歐痛苦地抱怨著自己的愛人沒有被丘比特之箭射中。]

羅密歐 她是個太美麗、太聰明的人兒,不應該剝奪她自身的幸福,使我抱恨終天。她已經立誓割舍愛情,我現在活著也就等于死去一般。

[班伏里奧建議他去“結識一些別的美人”,但羅密歐并沒有感到安慰。]

羅密歐 突然盲目的人,永遠不會忘記存留在他消失了的視覺中的寶貴的影像。……再見,你不能教我怎樣忘記。

但那之后,在一次機緣巧合之下,他發現親愛的羅瑟琳將會去自己家族的死對頭凱普萊特家里做客。他決定拼死前往,偷偷看一眼自己的愛人。而在那里,在所有的賓客中,他看到了一位女士,她是如此迷人,使他無法移開眼再去看羅瑟琳。他幾乎窒息地問仆人:

羅密歐 攙著那名武士的手的那位小姐是誰?

仆人 我不知道,先生。

羅密歐 啊!火炬遠不及她的明亮,

她皎然照耀在暮天頰上,

像黑奴耳邊璀璨的珠環,

她是天上明珠降落人間!

瞧她隨著女伴進退周旋,

像鴉群中一頭白鴿翩躚。

我要等舞闌后追隨左右,

握一握她那纖纖的素手。

我從前的戀愛是假非真,

今晚才遇見絕世的佳人!

而這一決定就擲下了他命運的骰子。

羅密歐的性格傲慢且魯莽。發現自己的真愛是凱普萊斯的女兒之后,他毫不猶豫地闖進了那座仇恨的城堡,在那里,殺意直指他與他的家族。此時,他迫不及待,聽不進任何反對意見。他對美麗的朱麗葉的愛使他愈加興奮,為了他的摯愛,他愿意放下身段。為了朱麗葉,付出什么樣的代價都在所不惜。

如果我們考慮到他以往的風流韻事,例如不惜搭上性命只為看一眼羅瑟琳,那么我們也能預見到他能夠為朱麗葉——他的一生摯愛,做出什么樣的舉動。

其他任何類型的男人都無法在面對諸多危險時還毫不退縮。他的合理發展根植于自身的性格,而這一性格在戲劇開頭就有所體現。

很有趣的一點是,有一位威廉·馬金威廉·馬金(William Maginn),愛爾蘭劇作家。,在他的《莎士比亞論》(Shakespeare Papers)中提到,羅密歐一生中的厄運都歸咎于他的“不幸運”,于是,即便羅密歐抱有其他的熱情或追求,他也會像在愛情里一樣不幸。

然而,馬金先生忘記了,羅密歐與其他人一樣,行為受到自己意志的支配。他的頹勢是由他內在性格所致的命中注定,而不是因為“不幸”。羅密歐魯莽的性情猶如脫韁野馬,驅使著他做出一些其他人或許能夠避免的事情。

他的性情及背景,歸結起來就是他的特質,即那顆種子,它保證了人物必將向著“證明前提”的目標不斷發展。

我們希望讀者能記住一件重要的事:是他的性格因子(例如沖動)使羅密歐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驅使著他做出那些自殺及意圖謀殺的舉動。這些性格特點在他的第一句臺詞里就表現得淋漓盡致。

另外一個優秀的人物成長案例可見尤金·奧尼爾尤金·奧尼爾(Eugene O’Neill),美國劇作家,美國民族戲劇的奠基人。的《悲悼》(Mourning Becomes Electra)。萊維妮亞是陸軍準將艾斯拉·孟南和妻子克莉斯丁的女兒。戲的開始,萊維妮亞在一個愛慕她的年輕人向她求愛時這么說道:

萊維妮亞 (僵硬地、唐突地)我對愛情一無所知,我不想知道關于它的任何事情。(激烈地)我討厭愛情!

萊維妮亞是劇中的主使人物,并且她在全劇中的表現完全符合這一宣言。她的母親不正當的婚外情造就了她的性格極度固執,報復心強。

我們無意阻止任何一個人寫出聯歡晚會似的劇目,或者模仿薩洛揚不懈地歌頌歡樂祥和的生活。這些劇本可以很感人,可以很美好。我們也不會將格特魯德·斯坦格特魯德·斯坦(Gertrude Stein),美國小說家、詩人、劇作家,致力于對語言文字的創新。排除出擁擠的文學舞臺,原因很簡單,我們非常享受她的奇思和文風(盡管我們也承認常常不明白她在說什么)。新生源于腐朽,這些難以被定義的狀態是真實生活的一部分。沒有失衡就沒有平衡,沒有失調,和諧也就不復存在。但有些劇作家在描寫人物時,生硬地為他們套上一個精妙的故事結構,其結果往往矯揉造作、不盡人意,作家們卻堅持要求我們把他的作品當作戲劇來對待。這可做不到,不論我們如何努力,都無法將一個兒童的智力與愛因斯坦相比較。

羅伯特·E·舍伍德羅伯特·E. 舍伍德(Robert E. Sherwood),美國編劇、制片人。的《傻瓜喜事》(Idiot’s Delight)就是這樣一部作品。盡管它獲得了普利策獎,它也遠遠不能算是一出結構精妙的戲劇。

哈里·凡和艾琳本該是這出戲的主要人物,但我們在他們身上卻看不到任何成長。艾琳是個騙子,而哈里是隨遇而安的善良小伙。只有在戲劇即將收尾時,觀眾才看到了人物的一些成長,但在那之后這出戲就戛然而止了。

萊維妮亞、哈姆雷特、娜拉和羅密歐,即使沒有耗資巨大的戲劇制作,他們一個個仍然都是有血有肉、充滿生命力的鮮活人物。他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為之努力。但可憐的哈里和艾琳只是在四處游蕩,眼下沒有一個可以追求的目標。

問與答

問:當您在說“成長”的時候,具體是指什么呢?

答:舉個例子,李爾王準備將自己的王國傳給女兒們。這是一個巨大的錯誤,這出戲也必須向觀眾證明這是一個愚蠢的舉動。作者通過展現李爾王的所作所為對自身造成的后果,也就是他的結局來證明這種愚蠢。從李爾王行為的開始到結局這個過程就是“成長”,或者說人物的合理發展。起初,他只是疑心自己賦予孩子們的權力或許被濫用。隨后,他推測事實應該如此。最后,他確認了這一事實,義憤填膺。他暴怒了,緊接著轉變為狂怒。但隨之而來的是他被女兒們剝奪了所有的權力,受盡羞辱,甚至企圖自殺,最終尊嚴喪盡,在悲憤之下癲狂地死去。

他種下了一顆種子,日漸生長,結出相應的果實。他從未想過果實會那樣苦澀,但這就是他的性格所導致的,也正是他的性格使得他犯下最初的那個錯誤,并最終付出了代價。

問:如果他選擇了對的人,也就是他最值得信任的小女兒,他的結局會是一樣的嗎?

答:自然不會。每一個錯誤的發生,以及對人物的影響,都是由之前的錯誤發展而來的。如果李爾王在最開始就作出了正確的決定,他就沒有動機做出后面的行為。他的第一個嚴重錯誤就在于決定將他的權力下放給孩子們。他知道這份權力之重大,還包含著最高的榮耀。他也從沒質疑過女兒們向他做出的保證,她們說自己愛他,尊敬他。只有他的小女兒考狄莉婭在相比之下顯得過于冷漠了,于是犯下了第二個錯誤。當時,他所需要的只是諂媚的話語而不是切實的行動,在那之后發生的所有事情都是從這個根源的錯誤開始發展的。

問:他的錯誤難道不就是愚蠢嗎?

答:是的,但別忘了,所有人,包括你我,往往都是在犯下重大錯誤之后才意識到自己的愚蠢。當時,那些錯誤的發生也許是源于后悔、慷慨、同情或理解。也許在我們犯下這些愚蠢的錯誤時,甚至是出于一種善意。

“成長”是人物自身在面對來自內心或外部的沖突時所作出的應對。一個人物可以通過做出正確或錯誤的舉動來實現成長,但只要他有一個真實的性格,他必定將有所成長。

舉個例子吧。一對情侶相愛了,隨著他們感情的不斷發酵,戲劇所需的元素也不斷產生。也許他們會因為二人之間無法調和的矛盾而分手,也許他們會由于外界的阻力而彼此越發深愛。如果你提出疑問“真愛會在逆境中加深嗎?”,或者提出陳述“再偉大的愛在逆境中也會被消磨”,就是為你的人物定下了發展目標,他們需要通過成長去驗證前提,而前提的得證也表明人物的某一部分得到了成長。

每一出好戲都具有從一極發展至另一極的張力。讓我們通過一部老電影來檢驗這個說法是否正確。

◆◆◆《馬姆洛克教授》◆◆◆

Professor Mamlock

他會從孤立的狀態,也就是一極,轉向集體行動,也就是另一極。

第一步:孤立。他對納粹的暴政絲毫沒有感到憂慮。他是個杰出的人才,但是對政治漠不關心。他從沒想過有人會傷害他,盡管他已經看到身邊充斥著暴行。

第二步:納粹的勢力伸向了他的階級。他的同事受到了折磨,這終于使他開始產生憂慮,但依然不相信自己會碰上什么壞事,也趕走了那些勸他逃跑的朋友。

第三步:最后,他感覺悲慘的命運很可能降臨在自己身上,就像身邊的人們所遭遇的那樣。他打電話給自己的朋友們,卻意外意識到自己成為一名孤立主義者并非毫無道理。但他還不愿放下偏執。

第四步:恐懼籠罩了他,他終于意識到此前的立場完全是盲目的。

第五步:他希望逃離,卻不知能逃去哪里,也不知該如何行動。

第六步:他絕望了。

第七步:他加入了反對納粹的共同斗爭。

第八步:他成了地下組織的一員。

第九步:反抗暴政。

第十步:集體行動,最終殉亡。

讓我們看看《玩偶之家》里的娜拉和海爾茂的轉變:

娜拉:

從最初的順從、隨遇而安、天真、有依賴心,發展至憤世嫉俗、獨立、成熟、憤怒、幻想破滅。

海爾茂:

從最初的偏執、專橫跋扈、自信滿滿、實用主義、嚴謹、屈尊俯就、保守、無情,發展至困惑、不自信、幻想破滅、有依賴心、順從、軟弱、包容、體貼、迷惑。

在愛與恨的轉變中會有以下步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沈阳市| 定南县| 清水县| 樟树市| 宜昌市| 安康市| 西乌| 剑河县| 始兴县| 阿拉善右旗| 彩票| 慈溪市| 侯马市| 锦州市| 镇巴县| 德令哈市| 曲周县| 波密县| 塔河县| 康乐县| 阳江市| 乌拉特后旗| 民丰县| 汝南县| 佛教| 公主岭市| 八宿县| 恩施市| 澎湖县| 北宁市| 纳雍县| 和政县| 乐东| 临沭县| 苍溪县| 秀山| 台东市| 宣化县| 阳原县| 宁晋县| 三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