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自我認知心理學——正確地認識自我 經營自我(1)
- 成功要讀心理學:個人勵志與自我超越的心靈指南
- 牧之 張震
- 5483字
- 2014-01-22 10:36:36
古希臘先哲告誡世人說:“認識你自己。”然而這一告誡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在實際生活中,人們往往不是把自己看得太高了,就是過分地低估了自己。
作為一個現代人,如果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就很難在社會中找準自己的位置。認識自我,不僅要認識自己的先天素質,包括智能素質、心理素質、身體素質,還要認識自我所受的教育,以及在教育和實踐過程中所形成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自我的思想品德,認識自己所掌握的科學知識、專業特長和技能等等。
只有正確地認識自我,才能正確地評價自我。當你對自己有了一個全新的、客觀的、正確的認識之后,還要與其他競爭者作一個比較,發現自己的長處與短處,這樣,才會在生活和工作中找準自己的位置。正如尼采所說過的:“聰明的人只要能認識自己,便什么也不會失去。”
§§§第1節 認識自我的喬韓窗口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喬和韓瑞提出的關于自我認識的窗口理論,被稱為喬韓窗口理論。他們認為人對自己的認識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因為每個人的自我都有四部分:公開的自我、盲目的自我、秘密的自我和未知的自我。通過與他人分享秘密的自我、通過他人的反饋減少盲目的自我,人對自己的了解就會更多、更客觀。
那么如何認識自己呢?認識自我的渠道主要有三種:
1. 從自己與他人的關系認識自己
與他人的交往,是個人獲得自我認識的重要來源,他人是反映自我的鏡子。從幼年到成年,我們從簡單的家庭關系擴展到外面的友愛關系,進入社會又體會到復雜的社會人際關系。聰明而善于思考的人能從這些關系中用心向別人學習,獲得足夠的經驗,然后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規劃自己的前途。但是,在與他人的關系中認識自己也要注意一些問題:
第一,跟別人比較的是我們做事的條件,還是我們做事的結果?比如有些大學生來大學學習,認為自己家庭條件和經濟基礎不如別人,開始就把自己置于次等地位,進而影響學習心態和情緒。其實我們應該比較的是大學畢業后各自所取得的成績,而非在學校學習時所具備的物質條件;
第二,跟他人比較的標準是可變的還是不可變的?經常有人認為自己不如他人,他們關注的常常只是身材相貌、家庭背景等不能改變的先天條件,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這些條件是很難改變的,是沒有實際比較意義的;
第三,和什么樣的人相比較?是與自己條件相類似的人,還是個人心目中的偶像亦或那些取得巨大成功的社會名人甚至不如自己的人?所以,確立合理的比較對象對自我的認識尤為重要。
2. 從“我”與事的關系認識自我
從“我”與事的關系認識自己,即從做事的經驗中了解自己。我們可以通過自己所做過的事,所取得的成果,所犯過的錯誤看到自己身上的優缺點。對那些聰明又善用智慧的人來說,成功、失敗的經驗都可以促使他們再成功,因為他們了解自己,有堅強的品格特征,又善于學習,因而可以避免重蹈失敗的覆轍;而對于某些比較脆弱的人,因為只看到失敗反映出的負面因素,而更使其失敗,甚至陷入不斷失敗的惡性循環,這也是常見的現象。因為他們不能從失敗中學到教訓,改變策略追求成功,而且挫敗后形成害怕失敗的心理,不敢面對現實去應付困境或挑戰,甚至失去許多取得成功的機會;而對于一些自大的人而言,成功反而可能成為失敗之源。他們可能因為一時的成功便驕傲自大,以后做事便自不量力,往往遭受更多的失敗,
3. 從“我”與自己的關系中認識自我
從“我”與自己的關系中認識自我看似容易,其實做到這一點是非常困難的。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去試著認識自己:
第一,自己眼中的我。個人眼中觀察到的客觀的我,包括身體、容貌、性別、年齡、職業、性格、氣質、能力等;
第二,別人眼中的我。在與別人交往時,從別人對你的態度、情感反應而感覺到的我。不同關系的人,不同類型的人對自己的反應和評價是不同的,它是個人從多數人對自己的反應中歸納出的認識;
第三,自己心中的我,也指自己對自己的期待,即理想中的我。
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眼中的我,別人眼中的我,自己心中的我這三個我的比較分析來全面認識自己,進而完善自己。
§§§第2節 正確地評價自己
自我評價是心理學中的一個術語,是指人對自身條件、素質、才能等各方面情況的一種判斷。自我評價得恰當與否,直接關系到個人的職業選擇、事業的成功。
正確地進行自我評價一般可通過兩種方法,一種是直接的自我評價,一種是間接的自我評價。
1. 直接的自我評價
直接的自我評價首先是認識自己的自然條件,包括健康情況、心理狀態、情感特點、興趣傾向、知識水準、專業特長、智力情況、能力特點,以及文字表達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各方面的情況。其次,是同自己在不同領域的實踐中取得的不同成績相比較,以發現自己的長項,確定奮斗目標。美國華爾街股神沃倫·巴菲特原想成為音樂家,也曾在大學學習音樂專業,但很快他就發現自己的長處不在這里,于是便毅然轉到股票投資方面的學習中去了。
2. 間接的自我評價
間接的自我評價是指通過與他人行為的對照、情況的對比,發現自我認識的錯誤。當局者迷,那么就不妨用與他人相比較的方法及用自己在不同領域中取得的不同成果相比較的方法鑒別一下。多數人在自我評價問題上具有兩重性,一方面,喜歡幻想,把個人的境遇、發展、前途規劃得絢爛多彩;另一方面又常常低估自己的才智和工作能力,自我評價常常是過謙的,甚至是比較自卑的。有的人可能不辨音律,但卻有著高超的組織才能;有的人也許不解數字之謎,但卻心靈手巧,長于工藝;有的人可能不好琴棋書畫,但酷愛自然,精于園藝;有的人或許記不住許多外語單詞,但有一副動人的歌喉,擅長文藝……正確的自我評價,是幫助我們確定正確的奮斗方向的前提。在實踐中,在與他人的比較中,要突破一定的思維定勢,要使思維方法盡可能地全面些、辯證些、靈活些。
人的知識、才能通常是處于離散的、朦朧的狀態,需要人們不斷地挖掘、探索、發現和開發,從個人的興趣愛好、思維方式、毅力的恒久性、已有的知識結構、獻身精神與果敢魄力等多方面進行全面的考察和測試,才能為做出科學的自我評價提供有益的幫助。
§§§第3節 人最重要的是要認識自己
認識你自己,就好像多了一雙睿智的眼睛,時時給自己添一點遠見、一點清醒、一點對現實更為透徹的體察與認知。藉這份認知,可以少干很多日后追悔莫及的事情。經常把“自己”放在嘴里嚼一嚼,并不比捶胸頓足多費力氣。
然而,一個人要想認識自己,又談何容易?一輩子不認識自己而做出了可悲之事的大有人在。在今天,還有一部分青年正是由于不認識自己,不充分理解今天這個社會中的情況,而受不得一點點挫折、打擊,悲觀、失望、苦惱、抱怨、彷徨,終日在哀聲嘆氣、無所事事中把時光輕易地放走。
認識自己,是非常困難的。但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是做人的一個最起碼要求。
對于有些人來說,自己是什么樣的人,只有自己不知道。由于難得有一個真實的參照系來評估自己,所以,我們往往能夠很自信地干傻事。
請你先好好地認識自己吧!你也許可能解不出那樣多的數學難題,或記不住如此多的外文單詞,但你在處理事務方面卻有著自己的專長,能知人善任、排難解憂,有高超的組織能力;也許你的理化差一些,但寫小說、詩歌卻是能手;也許你連一張椅子都畫不好,但你卻有一副動人的好嗓子,也許……所以做人,先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長處,如果能揚長避短,認準目標,抓緊時間把一件工作或一門學問刻苦認真地做下去,自然會結出令自己欣慰的豐碩成果。
古人早就說過“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只有在你認識了自己之后,你才能自信起來,堅定起來,成為有韌性有戰斗力的強者。
認識你自己,充實你自己,這樣你就不會哀嘆:世界之大,竟找不到自己的立足之點。
§§§第4節 從一個試驗開始認識你自己
美國19世紀著名的牧師亨利·沃德·比徹爾說:“一個人需要思考的,不是自己應該得到什么,而是自己是什么。”
許多知名的企業家、作家、演員和運動員都曾經談論過,自我形象會如何影響他們所要做的每一件事情。甚至有的人說,那是人類所有成就中最重要的單一因素。美國著名的整形外科馬克斯威爾·莫爾茲博士發現有一些病人在做過整形手術后,會經歷重大的人格變化。但是在其他的一些個案里,即使是相當戲劇化的手術結果,病人還是把自己看成是一個丑陋的或是無能的人,外在形象的改變對于真正的問題還是毫無影響。他們內在的自我形象,也就是他們對自己的信念,還是依然未變。于是,莫爾茲博士試著讓他們忽略自己的肉體,而去改變對內在自我的態度,這也終于使他們其中的一部分人取得了之前從未有過的成功。
你也許會說,我對自己的認識已經很清楚了。是的,透過鏡子,你也許可以看到一個平時看不到的自己,卻難以直視內心里的那個你。你現在應該問的是:你究竟有多了解你自己?你對自我形象的固有認識對你的成功有幫助嗎?
讓我們來做個試驗。
首先,你需要把能夠描述你自己的一切特征或人格特質,以及相信你自己是什么樣的人的想法都寫出來。請注意:不是你認為別人會如何看你,而是你如何看你自己,把這些以任意的順序寫出來。我們的人格都有多個方向,而每一個方向對于我們的行為和我們的成就,都會有一些影響。如果你想開始得容易一點,就按下面這個技巧去做:首先寫出你覺得足以描述你自己的一些詞語(如“老實”或“自信”),或多字詞語(如“專心致志”或“心胸開闊”)。
接著,要注意,寫的時候要用你平時不慣用的那只手,例如,如果你是慣用右手的話,就用你的左手,以此類推。這樣做也許會有困難,而且你也許必須要把字寫得大大的,但是只要你繼續做下去,你就會發現,事情變得越來越容易了。只要你在事后能夠將每一個字辨認出來,你就不需要為你的字寫得歪歪扭扭而操心。現在就開始寫出你的清單吧,給自己足夠的時間。如果你在做這件事的時候能夠保持放松的話,是會有幫助的。當你減少了有意識的左腦干擾之后,更深入的、誠實的洞察就會顯現出來。
人大腦的左半邊與語言和邏輯有關,而右半邊則與直覺和感覺有關。你慣用的那只手和你身體的同一邊,都是由你的大腦的另一邊來指揮的,例如,你的右手和右半邊由左腦來指揮。因此,當你在做上述試驗的時候,你的左右腦中比較不慣用或屬于潛意識的那一邊會在某種程度上被運用出來。這個簡單的試驗可以從意識下帶出一些最為真實的洞察,而這些洞察,如果你用自己慣用的那只手來寫的話,可能就會寫不出來了。只有當它們被你發現了,你才會意識到它們是真實的。你最先所寫的一些勉強可以認得出來的字,也許是可以預測的,而且也和你用較常用的手寫出來的那些是一致的。但是當你繼續寫你的清單,并且容許你的潛意識自由發揮的時候,你就會得到更多具有透露性的自我形象的詞語了。當有明顯的矛盾——即與平時的印象構成巨大沖突的時候,你需要對自己完全的誠實,分辨哪一個才是真正反映自我的評價。通常使用慣用的手所寫出來的那張清單,看起來會像是為了供“大眾消費”而寫的,并不會明確指出更深層的自我信念。例如,你用慣用的手寫出來的“聰明”,在用非慣用的手來寫時,就可能變成“圓滑”,甚至是“投機取巧”。在很多試驗的例子中,親戚和親近的朋友會確認說,用非慣用的手所寫出來的比較接近事實。
仔細審視你單子上所列的每一個詞語,如果你不能夠確定你所寫下來的某一些詞語的確定意義,試著把每一個詞都用一個句子來加以表達——不過你要再次用你非慣用的那一只手來寫。每一個詞語都可以予以擴大,成為一個或更多的特定概念的敘述句。例如,“友好”可能會包括“我喜歡別人來我家做客”這個特定的信念,而“腳踏實地”則可能涵蓋“我很會自己動手做東西”……這一些使用非慣用的手寫下來并且擴大成為更明顯的句子的信念,才是有可能解釋你的行為和結果的信念,而不是那些你立刻就可以察覺的信念。
接下來是“自我催眠”,將每一個信念都放在你的心里來加以測試。
首先,先選擇一個你認為是正面的信念,然后想象你自己現在正處于這樣一個實際發生的狀況,而且在這個狀況里,你的這個信念正在付諸實現。舉例來說,如果你很擅長于吸引兒童的興趣,比如講故事、唱兒歌,你就想象你自己正在這樣做,而且正在享受自己做得很好的感覺。這個例子也許正是受到你的清單上“友好的”或“令人喜歡的”這些詞語激發而產生出來的。為了讓感受更真實,你需要想象一些視覺上的東西——可以是小孩的臉、故事書以及你周圍的任何事物。如果你可以感覺自己聽到的任何聲音,包括你自己講話、唱歌的聲音,或是體驗到任何與你正在做的事情有關的感覺,那么這種真實性就更為強烈了。換句話說,你最好動用起自己的感官,必要時五種都要用到,其中視覺、聽覺和感覺是最為重要的。這種感覺很像是自我的催眠,你必須讓自己先進入一個放松的狀態。
接下來將情景轉到一些不會令你覺得喜悅的事情上,也就是那些負面的自我信念。舉例來說,你的同事正在熱烈討論著什么,但你卻插不上嘴,你不喜歡看到自己正在這么做或處于這樣的狀態。這也許就是“拘束的”、“害羞的”、“難以交流的”這些詞語所激發出來的。你可以回想一次過去不好的經歷,也可以去想象未來可能會發生的一個事情,如同上面一樣,把它感覺得越真實越好。
通過上述的兩個步驟,你已經體驗到自己的兩個不同的形象——正面的和負面的,分別反映出某一個特定的自我信念。把這兩種想象加以比較,你會開始看到一些差異。這并不是指這兩個情景在內容方面的差異(如講故事、唱兒歌和難與同事交流兩個事情上的差異),而是視覺、聽覺和感覺等方面的差異。
也許這是你第一次了解自己對自己的感覺,了解你的自我形象。在重新審視之后,你就可以運用那些令人產生力量的詞語,創造你希望擁有的信念,改變那些不利于自身發展的信念,進而把自己的潛能開發出來。
§§§第5節 你就是一只翱翔于天空的鷹
有這么一個寓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