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3章 做人要有糊涂心,聰明一世何妨糊涂一時(1)

裝作不知,避實就虛

裝作不知道,就是指對別人的話裝作沒有聽到或沒有聽清楚,以便避實就虛、猛然出擊的說辯方式。它的特點是:說辯的鋒芒主要不在于傳遞何種信息,而是通過打擊、轉移對方的說辯興致使之無法繼續設置窘迫局面,而化干戈為玉帛,并能夠寓辯于無形,不戰而屈人之兵。

在人際交往中,這種方式的使用場合很多。

1.可用于挽回“失語”所造成的尷尬局面

實習期間,一位實習生在黑板上剛寫了幾個字,學生中突然有人叫起來:“老師的字比我們李老師的字好看。”

真是語驚四座,稚嫩的學生哪能想到:此時后座的班主任李老師是怎樣的尷尬!對這位實習生來說,初上崗位,就碰到這般讓人難堪的場面,的確使人頭疼,以后怎樣同這位班主任共渡實習關呢?轉過身來謙虛幾句,行嗎?不行!這位實習生靈機一動,裝作沒有聽到,繼續寫了幾個字,頭也不回地說:“不安安靜靜地看課文,是誰在下邊大聲喧嘩。”

此語一出,使后座的李老師緊張尷尬的神情,頓時輕松多了尷尬局面也隨之消除。

這里就是巧妙的運用裝作不知道,避實就虛,即避開“稱贊”這一實體,裝作沒有聽清楚,而攻擊“喧鬧”這一虛像。既巧妙地告訴那位班主任“我”根本沒有聽到;又打擊了那位學生的稱贊興致,避免了他誤認為老師沒有聽見的可能,再稱贊幾句從而再次造成尷尬局面。

2.可用于對付別人的詭辯

兩位青年農民有一次去給玉米施肥時,因豬糞離莊稼遠近而爭執起來。甲說:“豬糞離莊稼近,便于莊稼吸收,莊稼肯定愛長。”

乙說:“讓你這么一說,應該把莊稼種到豬圈里,一定更愛長。”

甲說:“你這是不講理。”

乙說:“怎么不講理?你不是說離豬糞近,莊稼愛長嗎?”

這時,一位中年農民湊過來說:“我看你們倆誰說得也不對。豬尾巴離糞最近,沒見過豬尾巴長得有多長……”

一句話,使在場的人哈哈大笑。

中年農民似乎連常識也不懂了,可一語中的地點破了甲、乙兩人的詭辯,更兼具強烈的幽默感。

“事實勝于雄辯”,掌握充分的事實依據是戰勝對手的有力法寶。但是令人遺憾的是,在許多情況下,面對巧舌如簧的人,總是讓人難堪至極——明知對方是謬論,卻又無法還擊。

3.制止別人的挖苦、諷刺

丈夫不停地抽煙,煙缸里已經有一大堆煙蒂了,大部分還在冒煙。妻子驚呼:“天啦!難道你找不到更好的自殺方式么?”

妻子出于對丈夫的深切關懷,非常惱恨丈夫抽煙,把抽煙比作“自殺”,用語異常辛辣。作為男子漢的丈夫,雖然自知不對,但對于這樣的挖苦,卻是忍無可忍。如果直接反擊,那也只有傷和氣了。此時,不妨裝作沒有聽明白:“親愛的,我正在抽煙思考這個問題。”

這樣一個沒好氣的、似是而非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丈夫也因為幽默了一次,心理獲得了平衡而消了怒氣,妻子已經發泄了自己的不滿,已不太在乎丈夫聽到沒有,因此也不再言語。

挖苦、諷刺,都是一種用尖酸刻薄的語言,辛辣有力地去貶損、挪揄對方的行為,極易激怒對方。為避免大動肝火,兩敗俱傷,也可巧妙地運用裝作沒聽明白的方式見機而行。

4.處理、制止別人的中傷、調侃

袁兵因身體肥胖,同班的趙強、王明“觸景生情”,“冬瓜”長“冬瓜”短地做起買賣來,并時不時拿眼瞅袁兵,扮鬼臉。面對拿別人的生理“缺陷”來開過火的玩笑,實在讓袁兵氣憤。欲要制止,這是不打自招;如不管他,卻又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怎么辦呢?

此時袁兵穩了穩躁動的情緒,緩緩地走過去,拍著二人的肩膀,輕言細語地問:“趙強,聽說你有1.8米高,恐怕沒有吧。”接著又對王明道:“你今天早上吃飯沒有?”

聽到這般溫柔怪誕的問話,興奮中的二人愣在當頭,大眼望小眼,如墜五里霧中。全班同學沉寂了幾秒鐘,隨即迸發出哄堂大笑,二人方明白被愚弄了,剛才有聲有色的“買賣”,再也沒有興致繼續下去。

朋友之間雖然很要好,有時也會因開玩笑過頭,而大動肝火,傷了和氣。對于這種情況,不妨巧妙地運用“裝作不知道”,給他一個文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怪問。

5.補救說話中的錯漏、失誤

一位公司經理在開業慶典上發表即興演講,他這樣強調紀律的重要性:公司是統一的整體,它有嚴格的規章制度,這是鐵的紀律,每一個員工都必須自覺遵守。上班遲到、早退、閑聊、亂逛、辦事推諉、拖沓、消極、懈怠,都是違反紀律的行為。我們允許這些現象的存在——就等于允許有人拆公司的臺,我們能夠這樣做嗎?

即興演講,有時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演講者自己也不知為什么,竟說出一句錯話,而且馬上就意識到了。怎么辦呢?倘若遇上這種失誤,演講者不妨裝作不知道,然后采用調整語意。改換語氣等續接方式予以補救。只要反應敏捷,應變及時,就可以收到不露痕跡的糾錯效果。

“馬有失蹄,人有失言”,偶爾失語在語言交際中難免會發生,但失語往往是許多矛盾發生和激化的根源。因此,挽回失語,在語言交際中是很有必要的。

適時糊涂,回避鋒芒

聰明人有時也要糊涂,裝糊涂要不留痕跡。在很多時候,很多人處事是不理性的。如果人類一旦進入了一個“完全理性”的社會,也就沒有必要裝糊涂了,到那時候,你就是有屠龍的本領,也是巧而無用了。巧借糊涂,回避鋒芒,看準時機,適時而動,就能一擊而中。

《史記留侯世家》中有這樣的記載:在秦朝末年,張良在博浪沙謀殺秦始皇失敗,之后逃到下邳隱居。有一天,他在鎮東石橋上行走的時候,遇到一位白發蒼蒼、胡須長長、手持拐杖、身穿褐色衣服的老人。碰巧,老人的鞋子掉到橋下去了,便叫張良去幫他撿起來。張良一愣,覺得十分驚訝,心想:你這老頭,能算老幾呀,這么大架子,敢讓我幫你撿鞋子?那個時候張良甚至想拔出拳頭揍那位老人,但是他看見老頭年老體衰,而自己卻年輕力壯,就把自己的怒氣克制住了,走到橋下面把鞋子給他撿了回來。

沒想到的是,這個老人不但沒有道謝,反而大咧咧地伸出腳來說:“替我把鞋穿上!”張良心底大怒:嘿,這糟老頭子,實在是太過分了!我好心幫你把鞋撿回來了,你居然還得寸進尺,要讓我幫你把鞋穿上,沒有道理。就在張良想破口大罵的時候,又轉念一想,反正鞋子都是我撿起來了,干脆好人做到底吧。

于是,他又默不做聲地替老人穿上了鞋。張良的恭敬從命,尊重老人,贏得了這位老人孺子可“教”的首肯。后來又經歷了好幾次這樣的考驗,這位老人終于下定決心,將自己用畢生心血注釋而成的《太公兵法》贈予張良。

張良得到了這本曠世奇書之后,感覺有了新的希望,便日夜誦讀研究,后來成為滿腹韜略、智謀超群的漢代開國名臣。

在這個故事中,張良克制自己的不滿情結,為老人拾鞋、穿鞋,看上去好像很窩囊,其實,這并不是他軟弱的表現,而是一種大度。明知自己比老人身強力壯,處處禮讓,這既表現為對老人的尊重,也表現為對自身品格的完善。張良正是在不斷禮讓的過程中,磨礪了意志,增長了智慧,最終憑借難得的機遇,成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杰出的軍事家、政治家。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掌握一種外圓內方、綿里藏針的待人處事技巧,才能成為真正的強者,因為這種人總是善于把自己的鋒芒隱藏起來,讓別人的攻擊因為沒有著力點而不能發揮作用,反之自己只需輕輕一擊就可以令競爭對手受到重創。

實際上,巧妙偽裝是隱藏實力、成就大事的一種策略。假裝不知,實際上清楚;假裝不行動,實際上因不能行動,或將待機而動。

在當今的社會中,所有一切都講求團結協作,特別是在企業和團隊組織里面,很多事情都需要有不同專長的人員一起合作才能達成目標。即使是羅納爾多踢足球,如果與其他隊員協作不好的話,同樣也會敗在球技不如他的人手上。換句話說,也就是說鋒芒的個性不但會損害別人的自尊,還可能會破壞單位的團結,影響穩定的大局。因為鋒芒畢露時間長了,就會引起一些人的嫉妒,不愿意同他合作:“既然他這么能干,讓他自己干去吧。”

但是,做人要回避鋒芒,并不是說完全不要顯示自己的才華。現代社會是一個充滿競爭的社會,有時候不顯示自己的才華是有會得到別人認可的。千萬要記住的是,你可以展示才華但不要“炫耀”;你可以表現得很聰明,但是也不要把別人都看成是“傻子”。日本有一名撐高運動員曾經連續六年獲得世界冠軍,并且每年都突破世界紀錄。在后來,有記者3問他突破世界紀錄的秘訣,他的答案讓現場所有的人都感到震驚而又折服:“其實,我第一年拿冠軍的時候就能達到今天(第六年)的紀錄,我之所以能連續打破世界紀錄,只是因為我懂得控制自己。”所以說,只有懂得適當地回避鋒芒才是明智之舉。

唐先生畢業于一所名牌大學,他有著過硬的管理才能和游刃有余的公關能力,但是他有一個缺點:爭強好勝且易沖動。他畢業后分配到一個事業單位,他的領導是很愛才的,因此就把他的缺點都容忍下了,年方28歲就被提拔為辦公室主任。半年后,他像許多南下尋夢者一樣,辭職南下“淘金”。

之后,他被珠海市一家中型合資企業聘請,負責公司中的宣傳工作,當時他自己也這樣考慮:應該好好干出一番事業來。剛進企業,他寫出來的文件頗受老總喜歡,老總多次當眾夸獎他。但是半年后,跟他一起進來的兩個同事都得到了提升,他的位置沒有變動。這樣,他心里不免有了點不平衡,最后,他與人事部門的經理當面發生了一些沖突。

唐先生心里是這樣想的,“我豁出去了,不成功,便走人。”沖撞之后,老總找他談話,意味深長地說:“小唐,請給我一個認識和了解你的機會。”其實老總準備再考察他一年半載,就準備把他提升為公司的公關部經理。年中薪資調整,他的工資翻了將近一番。這一變化帶來的成功和喜悅沒能維持多久,唐先生又有了新的不平衡。原因是跟他一起進來的同事又發生了一些新的變化,要么升職,要么跳槽,而他卻依然在原地踏步走。

他感到自己的耐心和等待是不會有什么結果的,于是又變得任性孤傲。一次休息日公司通知他加班,他為了維護自己的“權益”而嚴詞拒絕,給公司高層領導造成極壞的印象,老總終于沒有耐心對他進行繼續考驗了。從此他被打入“冷宮”,他自己覺得無趣,因此就主動地辭職了。

縱使你才華橫溢,也要逐步向上攀登。如果你顯露張狂的鋒芒,企圖一步登天,那么,你將摔得更加慘重。一個成熟的職業人應該懂得把握自己的情緒,懂得不斷調整自己的做人處事技巧。因此,任何事不要那么鋒芒畢露,咄咄逼人,使別人感到需要你卻時刻受到你的威懾。

古人說:“謙受益,滿招損。” 的確很有道理。一個人即使并不自滿,而只是才華橫溢,鋒芒畢露,別人也會去攻擊他,他當然就會受到挫折損傷。因為你的流光溢彩使周圍的人相形見絀,黯然失色,所以,你越是能干,事情做得越完美,就越得罪人。也許你完全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甚至百思不得其解。可事實就是這樣,人們完全可以說:“都是爹媽生的,為什么差別會有這么大?”

要真正做到回避鋒芒,有時就需要適當裝“糊涂”了。這就是“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明知故問,給別人一個表現的機會;明明知道他不如自己,也去向他請教;明明自己懂得很多,但需要把它埋藏在心底,表面上做出一副什么都不懂的樣子。有了這些,再加上人家冒犯了自己也不要不以牙還牙,以眼還眼,針鋒相對。這就不會對他人構成威脅了,反過來,自己也就可以減少一些他人的攻擊和無謂中傷了。

所以說,回避鋒芒,就需要適當裝傻,這可以說是做人進退自如的好辦法。

大智若愚,難得糊涂

有句俗語說:“呂端大事不糊涂。”說的是在處世中,任何時候不耍小聰明,小事可以裝糊涂,而在關鍵的大事上,才表現出大智大謀。當你直面現實,不分對象地實話實說時,效果很可能會適得其反,就不如風趣地繞開焦點話題,用幽默含蓄的方式,巧妙地避開。要善于由聰明轉糊涂,由糊涂轉聰明,左右逢源,不為煩惱所繞,不為人事所累,只有這樣你才能會有一個幸福、快樂、成功的人生。領略沉默是金的道理,才能真正醒悟該如何做人。

有一個小孩,大家都認為他很傻,因為如果有人同時給他5毛和1元的硬幣,他總是選擇5毛,而不要1元。有個人不相信,就拿出兩個硬幣,一個1元,一個5毛,讓那個小孩任選其中一個,結果那個小孩真的挑了5毛的硬幣。

這個人覺得非常奇怪,就問那個孩子:“難道你不會分辨硬幣的幣值嗎?”

孩子小聲說道:“如果我選擇了1元錢,下次就沒有人會跟我玩這種游戲了!”

的確是這樣,如果他選擇了1塊錢,很明顯,就沒有人愿意繼續跟他玩下去了,而他得到的,也只有1塊錢!然而,他拿5毛錢,自己裝成傻子,于是傻子當得越久,他就拿得越多,最終他得到的,比當聰明的人拿得還多!這就是那個小孩的聰明之處。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妨向那“傻小孩”看齊——不要1元錢,而取5毛錢!

而在社會上,很大一部分人卻常有一種不拿白不拿,不吃白不吃的貪婪!殊不知這種貪婪不僅損害了他人的利益,還會使他人對你的貪反感。或許他人可以容忍你的行為,不在乎你的貪,但如果你懂得適可而止,他會對你有更好的印象與評價,所以也愿意延續和你的關系。

人是最具有靈性的動物。然而再聰明的人,也會犯傻;再精干的人,也會失算;再理智的人,也會糊涂。人活著,無論做什么,總有糊涂的時候。可能會辦錯事,會說錯話,會走錯路。

鄭板橋寫出“難得糊涂”,含義深遠。難得糊涂,有時可能是件好事;難得糊涂,有時可能造成傷害;難得糊涂,有時可能一輩子遺憾。 難得糊涂,有糊涂的好處。太聰明的人,有時使人不敢接近;太精明的人,有時使人覺得害怕;糊涂的人,可以使人看到缺點,放心與你交往。

難得糊涂的解釋很多,每個人對難得糊涂的理解也是各有不同。世上怪事太多,有時很難處理,裝裝糊涂,也未必是件壞事。但是人生不能長期糊涂,只有清醒地面對現實,才能適應社會,正確處理好隨時發生的問題。糊涂,只能難得,該盡量減少。難得犯點小糊涂,無礙大事。經常犯點糊涂,那可是一件大事,應該避免。

難得糊涂,糊涂難得。正確對待真是好辛苦的!但糊涂也能給人們帶來很多好處。

(1)可以減去生活中不必要的煩惱。在我們的身邊,無論是同學之間、鄰里之間,還是萍水相逢、偶然相遇,都不免會產生一些摩擦,引起一些煩惱。若斤斤計較,往往會越想越氣,這樣既于事無補,又對身體無益。如果做到遇事糊涂些,煩惱自然也就少了,心情也就好了。

(2)可以使我們集中精力做一件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一味在個人待遇、名譽、地位上兜圈子,或把精力白白地花費在勾心斗角、玩弄權術上,就會對工作、學習和事業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世上有所建樹者,大都在處世方面有股糊涂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烟台市| 灌南县| 宁国市| 塘沽区| 柳州市| 贵定县| 尉氏县| 开原市| 甘孜县| 博野县| 安宁市| 台北市| 怀柔区| 政和县| 连山| 柘城县| 图们市| 财经| 永嘉县| 安徽省| 达拉特旗| 周口市| 仁寿县| 嘉禾县| 沙田区| 鹤庆县| 云南省| 浙江省| 桃园县| 舟曲县| 高要市| 原平市| 宁远县| 美姑县| 柘城县| 油尖旺区| 伊春市| 远安县| 塘沽区| 闻喜县| 江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