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章 仕途坎坷有奇謀(1)

眾所周知,仕途艱險,爾虞我詐,沒有足夠的智謀與策略,根本無法生存。而直到中年才出山的左宗棠,更是與常人不同,他的經歷更為坎坷。左宗棠性格耿直,脾氣火爆,容不得別人阿諛奉承,看不慣他人的溜須拍馬,但在官場,這樣的人是不好混的。正因為左宗棠這樣的行事風格,差點斷送了他的官場生涯……

民不聊生被迫反

第一次鴉片戰爭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經濟掠奪的步伐加快。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中國推銷的商品日益增多,逐步破壞了沿海通商口岸和長江流域及其腹地傳統的農業和手工業。清政府日益空虛的國庫已經無法支付戰爭費用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強行索要的巨額賠款,只得用重稅掠奪廣大農民,這使得勞動人民的負擔更加沉重。地主、官僚、貴族也趁機加劇了土地兼并和巧取豪奪。這些都激化了中國封建社會的各種矛盾。

第一個問題就是土地集中的現象更為嚴重。比如廣西東南各縣地主官紳所占土地超過當時土地的百分之八九十。

金田村有土地750畝,其中地主占662畝,占全部土地的88.2%,農民只占土地88畝,占全部土地的11.7%。戰后土地之所以更加集中,都與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密切相關。一是他們憑借低關稅等侵略特權,大肆向中國傾銷商品,尤其是洋布洋紗。比如英國在1837—1839年間,每年輸華商品總值不到100萬鎊,1845年則迅速增長到239.4萬多鎊,其中棉布棉紗輸華總值從1842年的71萬鎊增長到400多萬鎊。中國的手工業產品尤其是土布土紗,因競爭不過而銷路驟減。1845年,福州地方官在奏疏中說:從廈門運銷各地的洋布洋棉,其質既美,其價復廉,民間之買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復暢銷,商人多不販運。而閩產之土布土棉,遂亦因之不能出口。江蘇的松江、太倉、蘇州一帶,是當時有名的棉絲紡織手工業的中心。上海開市后,洋布盛行,是以布市消減,“蠶棉得豐年而皆不償本”。商賈難以經營,生計維艱。廣東順德一帶,織布手工業,也因洋布“賤售,女工幾停其半”。洋布洋紗剝奪了土布土紗的銷售市場,致使東南沿海一帶中國傳統的手工棉紡織業受到沉重的打擊而衰落,農民和手工業者紛紛失業破產,地主、官僚、富商乘機賤價收買、掠奪農民的土地,失去土地的農民或者加入無業饑民群或者遭受更加殘酷的封建剝削。

第二個問題就是帝國主義更加肆無忌憚地向中國傾銷鴉片。1840年進口鴉片20619箱,1850年增加到52925箱,致使中國白銀大量外流。1843年到1848年間,中國外流白銀約計6000萬銀元,“銀貴錢賤”的現象更趨嚴重。1840年間,一兩紋銀可兌換1000個制錢,到1850年,竟漲至2230個制錢,僅僅十年間就使必須用銅錢兌換白銀以納稅的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實際負擔增加了一倍多。此外,吸食鴉片的人從上層迅速擴大到下層,僅以兩廣為例,鴉片從廣州沿西江而上,一直傾銷到廣西。梧州、平南、桂平、貴縣一帶,煙鋪林立,僅廣州一城就有大煙館600多家,桂平縣的大湟江口,一個小小的城鎮,就有鴉片煙館十幾家。許多地主、豪紳吸食鴉片,他們通過增加地租等手段將吸食鴉片的巨大耗費轉嫁到勞動人民身上,致使許多中小地主和占有少量土地的自耕農傾家蕩產,大地主、官僚、富商乘機兼并他們的土地。

三是鴉片戰爭后,清廷財政更加拮據,吏治更加腐敗,造成戰后嚴重的水利失修,水災連年不斷。1846年到1850年間,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受災區域竟達1100多個州縣。每次水災之后,廣大農民都背井離鄉,四處逃亡,地主富農乘機賤價收買農民的土地。

以上三個原因使中國土地集中的情況比戰前更為嚴重。它使許多農民因失去土地而四處流亡,形成人數很大的饑民群和無業流民群。部分失去土地的農民在本鄉租種地主的土地,地主乘機抬高地租。鴉片戰爭前,中國農村地租一般在50%左右,即所謂的“百種千租”,這本來已經很高了。鴉片戰爭后,租額增加到60%~80%,甚至更多,所謂“百種千五租”、“百種兩千租”。農民遭到殘酷的封建剝削,被迫借貸的人越來越多,地主商人乘機大放高利貸,利息也普遍增高。廣大農民無以為生,階級矛盾迅速激化。

清廷不斷增捐增稅,因為他們需要支付龐大的戰費開支和戰后的巨額賠款,國庫虧空,這筆錢只能從老百姓身上出。清廷在鴉片戰爭中的戰費開支大約是7000萬兩銀子。在戰爭過程中,英國侵略軍在沿海沿江被占領過的城市掠奪清朝庫藏銀,加在一起是600多萬兩銀子,再加上中英《南京條約》又勒索了2100萬銀元,總計中國在這次戰爭中直接損失的貨幣,折成銀元共達12830多萬元,相當于清政府兩年半的賦稅總額。這筆巨大的開支就造成了清政府的嚴重超支,加上貿易的逆差,中國銀源枯竭。清政府為擺脫嚴重的財政危機,不惜向百姓大肆搜刮勒索。

戰后兩三年間,清廷連下各種搜刮令,道光皇帝公開發布命令:“所有各省著賠、分賠、攤賠、代賠”各款,“著各省督撫河督于所屬實缺司道府廳州縣各員……勒限催追完交”。各省如何籌措呢?清政府命令各地“自籌良策”,這就為各級貪官污吏巧立名目、層層加碼、借機搜刮開了方便之門。戰后,地丁稅和漕賦普遍加重浮收。清政府當時主要的財政收入是地丁稅。地丁稅是田賦、丁賦的合稱。丁賦是中國歷代封建政府征收的一種丁口稅,丁口一般指男丁。清政府“攤丁入地”,將丁賦并入田賦稱為地丁稅。地丁稅征銀兩。清政府曾宣稱“永不加賦”,但鴉片戰爭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全國“地丁”征收額為29431765兩,以后歷年增多,至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地丁征收稅已增至32813340兩,這即是說,1841~1849年八年間,清政府的地丁稅增加3381575兩銀子。漕賦是指封建王朝所征收的實物稅糧食,用水路運往京師或其他指定地點。征收漕糧的省份有江蘇、浙江、湖南、湖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西八省。漕賦是清政府財政的補充收入。但是收漕賦的弊病最多,因為它要把米送到京師或京師附近地方,中間要經過許多環節和手續,這就給各級貪官污吏上下其手、爭相分肥提供了方便條件。什么“水腳費”、“驗米費”、“灰印費”、“篩扇費”、“規費”、“幫費”、“加耗”等等,名目繁多,舉不勝舉。這些額外勒索,鴉片戰爭前已經存在,戰爭后又大大增加。加之道光年間,漕糧征收一部分仍征實物,納米,叫做征收本色,一部分則改征折色,即按米折成銀兩;而且是直接征收本色納米時少,征收折色納銀的多。這樣,無論清政府是征收地丁或漕糧,農民都要忍受雙重的剝削。因為農民賣米換制錢,要吃米價賤的苦,拿制錢換銀兩,又要吃銀價高的虧。

江蘇浙江一帶,一石漕賦,農民需要繳納二石五六斗米;折色納銀,米價一石二千,折價竟至八千、十千以至數十千。江西浮收在二三石以上。安徽浮收超過正額數倍,折價超過十數倍。湖北漕米每石浮收在三倍以上,折色每石竟多至十八九千、二十余千。湖南地丁正銀一兩,民間須繳納數兩;漕米一石,須繳納數石。對此連曾國藩也說:“昔日賣米三斗,輸一畝之課而有余,今日賣米六斗,輸一畝之課而不足。朝廷自守歲取之常,而小民暗加一倍之賦。”加之地方官催漕如逼命,老百姓恨透了清政府的黑暗統治,把這些貪官污吏叫“蝗蟲”。

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天地會領袖萬大洪在發布的告示中深刻地揭露和控訴了清政府的反動腐朽:“天下貪官甚于強盜,衙門酷吏,無異虎狼,民之財盡矣,民之苦極矣。”清政府和貪官污吏的橫征暴斂給中國人民造成了深重的苦難。另外,地主階級在交納賦稅時自然也因銀貴錢賤而受到損失,于是他們就通過增加地租額、改收貨幣地租、隱瞞田產等手段把自己的負擔和損失轉嫁到佃戶和自耕農身上。這樣,清政府的繁重賦稅、貪官污吏的搜刮勒索以及封建地主階級重租、轉嫁等重重剝削,不僅使那些無地的佃農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且也迫使占有少量土地的自耕農瀕于破產的境地。據清朝大員密奏,鴉片戰爭后,江南膏腴之區的蘇州等地,有許多農民因交不起賦稅而棄田逃亡,其他地區更可想而知了。農民破產賣田的趨勢“猶水之就下,急不可遏”。這一切,都是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和腐朽的清朝封建統治雙重壓迫的結果。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促使中國社會階級矛盾空前激化,農民被迫走上了自發反抗的道路。

不惑之年入湘幕

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洪秀全同馮云山、洪仁玕在廣東花縣首創拜上帝教,次年春入廣西傳教,積極宣傳組織農民群眾。隨后,洪秀全回廣東家鄉從事宗教理論創作,馮云山則留在廣西深入紫荊山地區,宣傳組織群眾,建立拜上帝會,開辟革命基地,吸收楊秀清、蕭朝貴等人,形成起義領導核心。

洪秀全(1814—1864),原名洪仁坤,小名火秀,漢族客家人,原籍廣東嘉應州,清嘉慶十八年十二月初十(1814年1月1日)生于廣東花縣(今廣州花都區)福源水村。太平天國創建者及思想指導者,稱“天王”。道光年間屢應科舉不中,遂吸取早期基督教義中的平等思想,創立拜上帝會,撰《原道救世歌》以布教,主張建立遠古“天下為公”的盛世。

1851年,在洪秀全和馮云山的領導下,飽受剝削和壓迫之苦的貧苦農民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正式宣布起義,建號太平天國,公開宣告同整個封建統治勢力處于武裝對立的地位,拉開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斗爭最為壯烈的農民起義斗爭的序幕。

金田村在紫荊山區的南麓。太平軍起義后,占領了金田村以東約15千米的大湟江口,準備在這里經過水路轉入更廣闊的區域,向桂林進軍。在這里,太平軍遭到了清軍的進擊和圍堵。太平軍經過8個月的艱苦作戰,在紫荊山區地帶的狹小地區內東突西奔,終于從東北的山間小路突出重圍,經過恩旺等地到達了蒙江上游的山域——永安(今蒙山縣)。這是太平軍自金田起義以來占領的第一座城市。

在永安,太平軍進行了休整補充,停留了半年多的時間,這使清廷得以有時間調集3萬多人的軍隊圍住了永安城。1852年4月,太平軍突圍北上,直逼桂林城下。在桂林清軍守衛較嚴,太平軍圍攻了一個月沒有攻克,于是移師向全州進攻。在全州城北湘江上的蓑衣渡,太平軍遭到江忠源募集的家鄉湖南新寧子弟500人,號稱“楚勇”的襲擊。蓑衣渡水面狹窄,兩岸林木茂密。江忠源伐木做堰,橫江攔斷,使太平軍在此戰役中嚴重受挫。太平軍在永安時有四五萬人,有戰斗力的近2萬人。經過蓑衣渡的損失,進入湖南僅剩不到1萬人。這一仗,是清廷與太平軍作戰以來取得的第一個大勝利,江忠源善戰之名由此傳遍全國。

此后,太平軍在洪秀全的帶領下,經蓑衣渡之戰,沖出廣西,進入湖南。在湘南,太平軍連克道州、郴州等重鎮,清廷為之震驚。太平軍突入湖南,使湖廣總督程裔采極為恐懼,他“自衡州疾還長沙”,想躲到省城避禍,并函請尚在廣西的欽差大臣賽尚阿督師湖南。

賽尚阿卻把湖南軍務推卸給程裔采。鑒于這種狀況,咸豐皇帝一面嚴旨賽尚阿、程裔采同辦湖南軍務,一面改任廣西、湖南、湖北三省巡撫,想以此來加強內線的防御。這樣,擔任云南巡撫的張亮基于咸豐二年五月被任命為湖南巡撫。張亮基撫湘,也成為左宗棠出山入幕的重要機遇。

太平天國農民起義軍接連攻克道州、郴州并沿途襲擾安仁、攸縣、醴陵,圍困長沙,由湘南而湘中,三湘形勢日蹙。左宗棠急忙由柳莊“舉家避居”湘陰與長沙交界處的東山白水洞,且“親故多從之”。

此時湖南巡撫為張亮基,正為守城之事作難犯愁。清朝綠營兵的腐敗無能,在鴉片戰爭中就已暴露無遺。當時任廈門地方官的徐繼畬(yú)這樣描寫清朝官軍:“人不知戰,名之為兵,實則市人,無紀律,無賞罰,見賊即走。”

那些從各地調來守衛長沙、抵御太平軍的綠營兵,無事生非,強奸民女,強奪財物,聚眾斗毆。這樣的軍隊別說拉出去打仗,就是守城也很難讓人放心。

恰在此時,在貴州任黎平知府的胡林翼和江忠源不約而同地向張亮基推薦了左宗棠。胡林翼、江忠源與左宗棠均是朋友,彼此相知很深。胡林翼稱贊左宗棠,說找遍九州,也沒有見到才氣比他高的人。

胡致函張說:“左子季高,才品超冠等倫,廉介剛方,秉性良實,忠肝義膽,與時俗迥異,其胸羅古今地圖兵法、本朝國章,切實講求,精能時務。”江忠源則說,左宗棠為“人中之龍,其功名雖只一舉人,然經綸滿腹,才華橫絕,當世少有”,更為難得的是他“長期潛心輿地,埋首兵書,天下山川,了如指掌,古今戰事,如數家珍”。

張亮基聽江忠源介紹了左宗棠的才干,尚且半信半疑之際,江忠源提到抗英英雄林則徐對左宗棠推崇備至,視為絕世奇才,張亮基平素十分仰慕林則徐,遂下定決心請左宗棠出山。

張接受了他們的推薦,在赴湖南上任的路上,三次派專人攜帶書信到山中請左出山入幕,并表示對左是“思君如饑渴”。胡林翼又致函左宗棠說:“張中丞不世奇人,虛心延訪,處賓師之位,運帷幄之謀,又何謙焉。設楚地盡淪于賊,柳家莊、梓木洞其獨免乎?”經張亮基遣人“備禮走請”,胡林翼積極敦促,以及與左宗棠同居山中的好友郭嵩燾兄弟等人的勸說,加上左宗棠于道光二十九年在湘江與林則徐會面時聽林親口稱贊張亮基是一個“開爽敏干”的官員,他遂決定應張之聘,于咸豐二年八月十九日(1852年10月2日)隨張亮基抵長沙城外,八月二十四日(10月7日),進入長沙城,成了湘撫的幕賓。此時,太平軍攻打長沙之役正方興未艾。

俗話說,時勢造英雄。左宗棠年近40,終于到了蛟龍出水、建功立業之時。

初入仕途展拳腳

主站蜘蛛池模板: 周宁县| 南宫市| 子洲县| 读书| 泾川县| 阜新市| 肥东县| 石首市| 洛扎县| 安丘市| 长汀县| 云南省| 唐山市| 闽清县| 奉新县| 大连市| 宁武县| 石景山区| 枞阳县| 孟村| 焉耆| 祁东县| 浪卡子县| 阳信县| 萍乡市| 琼中| 弥渡县| 应城市| 尤溪县| 普安县| 洛隆县| 金寨县| 玛多县| 宁化县| 冷水江市| 阜平县| 绍兴市| 乌鲁木齐市| 恩施市| 静宁县| 凌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