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為人處世的基本技巧(2)
- 人性的弱點(大全集)
- 卡耐基
- 5669字
- 2014-01-28 09:37:55
就有這樣的例子:胡特將軍受到人們的批評,又不被允許帶兵去法國,對他自尊的打擊,幾乎縮短了他的壽命。
苛刻的批評,曾使敏銳的哈代……他是一位英國文壇上非常出色的小說家……永遠放棄執筆寫小說的勇氣。
富蘭克林在年輕的時候并不伶俐,可是后來成為極有手腕和處世待人極有技巧的人,甚至擔任過美國駐法的大使。他成功的秘訣是:“我不說任何人的不好!”他又這樣說:“而說我所知道的每一個人的好處!”
任何一個愚蠢的人,都會批評人、斥責人和抱怨人,同時,也是絕大部分愚蠢的人才這樣做的。
但若要寬恕和了解,那就需在人格、克己上下工夫了。
卡萊爾曾經這樣說過:“要顯示一個偉大人物的偉大之處,那就要看他如何對待一個卑微的人。”
正如強森博士所說的:“上帝在末日之前,還不打算審判人!”
你我又為什么要批評人呢?
不要批評、責怪或抱怨。
發自內心地贊賞別人
世界上只有一個方法,可使任何一個人去做任何一件事,你有沒有靜下心來,想過這件事呢?是的,只有這樣一個方法,那是使人自愿去做那一件事。
記住,再也沒有其他方法。
當然,你可以用一把左輪手槍,對著一個人的胸脯,那人會乖乖地把手表給你。你可以用恫嚇解雇的方法在你尚未轉身過來前,叫一個雇用的人跟你合作。你也可以用鞭笞或是恫嚇,讓一個孩子做你所需要他做的事。可是這些粗笨的方法,都有極端不利的反應。
我能叫你去做任何事情的唯一方法,那就是把你所需要的給你。
你要些什么?
維也納一位20世紀最享盛譽的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博士曾這樣說:凡你我所做的事,都起源于兩種動機,那是性的沖動和能成為偉人的欲望。
美國一位著名的哲學家——杜威教授,對這上面所用的字句,稍有不同的見解。杜威教授說:人類天性中最深切的沖動,那是“成為重要人物的欲望”。
記著“成為重要人物的欲望”這句話,是很重要的,你從這本書中將看到很多關于它的話。
你要些什么?并不是很多的東西,可是真正所需要的幾種東西,你不容拒絕地堅持著要追求。差不多每個正常的成人都想要:
一、健康和生命的保護。
二、食物。
三、睡眠。
四、金錢和金錢所能買到的。
五、生命的后顧。
六、性生活的滿足。
七、子女們的健康。
八、自重感。
差不多所有這些欲望都能滿足,可是其中有一種欲望,同食物、睡眠一樣,既深切,又難以滿足,那就是弗洛伊德所說的“成為偉人的欲望”。也就是杜威所說“成為重要人物的欲望”。
林肯有次寫信開頭就說:“每個人都喜歡受人恭維。”威利·賈姆士也這樣說過:“人類天性至深的本質,就是渴求為人所重視。”他并不是說“希望”,或“欲望”,或是“渴望”,而是說了“渴求”為人所重視。
這是一種痛苦的,而且亟待解決的人類“饑餓”,如果能誠摯地滿足這種內心饑餓的人,就可以將人們掌握在手掌之中。
尋求自重感的欲望,是人類和動物間,一項重要的差別。
就有這樣一個例子。
那時我是密蘇里的一個農家兒童,我父親飼養一種品種優良的豬和一種白臉牛。那時我們常在牲口展覽會上,展示我們的豬和白臉牛,我們曾經獲得幾十次的頭獎。
我父親把藍緞帶的獎章,用針縫在一條白布上,當有親友們來我們家時,父親就拿出這條白布來,我握著這一端,他握著那一端,將中著頭獎的藍緞帶,讓親友們來觀賞。
豬、牛并不在乎它們贏得的藍緞帶,可是父親卻十分重視,因為這些獎品,替他帶來了一種“自重”的感覺。
假如我們的祖先,沒有這種“自重感”熾烈的沖動,我們不會有文化,就跟其他動物差不多了。
就是這種自重感的欲望,激起一個沒有受過良好教育,在一家雜貨店工作的貧困店員,翻遍了整個堆滿雜貨的大木桶,找出他用五分錢所買的幾本法律書籍,痛下決心去研究。你或許聽說過這雜貨店的店員,他的名字叫“林肯”。
這種自重感的欲望,激發了狄更斯寫出他不朽的名著。這種自重感的欲望,使華倫完成了他的設計。同時由于這種自重感的欲望,使洛克菲勒積存了他一輩子花不完的錢。也就是這種欲望,使城里的巨富,建造一座他所需要的大房子。
這種欲望,能使你穿上最新穎的服飾,駕駛最漂亮的轎車,談談你自己聰明伶俐的孩子。
也就是這種欲望,使一些青少年成為盜匪。前任警察總監瑪羅尼曾這樣說過:“如今一般年輕罪犯,充滿著對虛名的盲目追求,在被捕后他們的第一個要求,就是要閱讀把他們寫為英雄的那種不上流的報紙。他只要能看到自己的相片,就像跟愛因斯坦、林白、托斯加尼、或羅斯福等名人,一樣在報上占到篇幅時,就根本沒有想過,進受刑室坐電椅是怎么回事了。”
如果你告訴我,你是如何得到你的自重感,我就可以告訴你,你是怎樣的人。確定你的性格,對你來講,是件最重要的事。
有這樣一個例子:洛克菲勒捐錢在中國北平建造最新式的醫院,照顧了許多他沒有見過面,同時也永遠不會見面的貧民,借此得到了他的自重感。
反過來說,狄林克做土匪、搶銀行、殺人,也是在滿足自重感。當警方人員搜捕他時,狄林克奔進人家農舍里……他以他是第一號公敵為榮,所以他大聲地說:“我是狄林克……我不會殺害你,但我是狄林克!”
是的,狄林克和洛克菲勒最大的差別,就在于他們如何獲得自己的自重感。
歷史上有很多名人為了自重感掙扎的有趣事例。甚至于華盛頓,都愿意有人稱他是至高無上的美國總統;哥倫布向皇家請求獲得“海洋大將”和“印度總督”的名銜;女皇凱瑟琳拒絕拆閱沒有稱她“女皇陛下”的信件;林肯夫人在白宮對格蘭特夫人像只母老虎似的吼叫:“我沒有請你之前,你怎敢坐在我面前!”
有一些百萬富翁,資助“白特”將軍去南極探險,附帶一個條件,就是用他們的名字為一些冰山命名。而那個“夫古”,甚至希望把巴黎改稱成他的名字。
人們會為了取得同情、注意和一種“自重感”而故意裝病。
麥金利夫人,強迫她任職美國總統的丈夫放下國家的重要事務,要他依偎在她床邊,摟抱著她,撫慰她睡去。這樣每次需要數小時的時間,麥金利夫人借此得到了她的自重感。
麥金利夫人堅持麥金利在她醫牙的時候,陪同她在一起,借此滿足她的牙痛時被注意的欲望。有一次麥金利和強海有約,不得不讓她一個人留在牙醫那里,這樣便使她大發脾氣。
琳哈特夫人有一次告訴我,有個年輕能干的少婦,為了要得到自重感,而裝成一個病人。琳哈特夫人說:“有一天,這婦人不得不面對一種事實……或許是年齡的關系,使她永遠不能結婚的事實,想到孤獨的晚年就將在她面前展開,可期望的事,實在太少了。”
琳哈特夫人又說:“她躺在床上有10年的時間。她年老的母親,每天上下3樓,捧著盤子去侍候她。有一天,這位年老的母親由于過度的疲勞,終于倒地去世,床上的這個病人,沮喪了數星期后,她穿衣起床,身上的病也消失了。”
有些專家宣稱……人可能真的會發瘋,為的是要在瘋狂的幻境中,尋找冷酷的現實世界上所得不到的自重感。在美國醫院中,患精神病的人數,要比患其他病的總和還多。如果你年紀在15歲以上,又住在紐約州這地方,你可能有1/20的機會,在你的一生中要住7年以上的瘋人病院。
精神錯亂的原因是什么?
沒有人能回答出那樣籠統的問題,不過我可以知道有若干的疾病……像性病,會摧殘腦細胞,結果導致癲狂。實際上,約有半數以上的精神病,可以歸源于這類的生理原因,像酒醉、中毒和由于其他原因所造成的腦部傷害。
可是另外那半數……這是令人惶恐的部分……那其他半數瘋狂的人,明顯的,他們腦細胞機構中并沒有任何病態。在他們去世后解剖檢驗,用最高性能的顯微鏡研究他們的腦細胞組織,發現他們的腦細胞,完全跟我們一樣健全。
為什么這些人會精神錯亂?
我曾向一位瘋人病院的主治病師提出那樣的問題。這位醫師擁有淵博的精神病理方面的學識,獲得最高的榮譽。他誠懇地對我說,他也不知道人們如何會精神錯亂。可是他卻作這樣的解釋,許多精神錯亂的人,在他瘋癲中找到了真實世界中所無法獲得的自重感。這位醫師告訴了我一個真實的故事。
“我現在有個病人,她的婚姻是一出悲劇,她需要愛情、孩子和社會上的聲望。可是現實的生活,卻沒有賦予她夢幻中的希望。她丈夫不愛她,甚至于拒絕跟她一起用餐,她丈夫強迫她服侍他在樓上房間吃飯。她沒有孩子,沒有社會地位。這終于造成了她精神錯亂,在瘋癲夢幻中,現在她已跟丈夫離婚,恢復了少女時的姓名。她現在相信自己,已嫁給英國貴族,并且堅持要人家稱她是史密斯夫人。
至于她所希望的孩子,現在她幻想中也已經有了。每次我去看她時,她說:‘醫生,我昨夜生了一個孩子。”’
這故事悲慘嗎?我不知道。那位醫師對我說:“如果我能伸出我的手,去治愈恢復她的意識讓她清醒,我也不愿意那樣做,她現在似乎獲得了她真正所期盼的快樂。”
從整體來講,精神失常的人,似乎要比你我快樂。既然許多人以瘋癲為快樂,他們為什么不這樣呢?他們已經解決了他們的問題……他們可以輕而易舉地簽出一張百萬元的支票給你;或者給你一封介紹信,去見一位有名的人物。
在他們所創造的夢境中,他們能找到他們所期望的自重感。
如果有人對自重感這樣的迫切饑渴,甚至于為獲得它而精神失常,試想若是在人們尚未瘋癲前,就給他真誠的贊揚,那時你我的成就,又會產生什么樣的奇跡?
據我所知道:有史以來,年薪百萬元的只有兩個人——克萊斯勒和司華伯。
安德魯·卡內基為什么要付司華伯年薪百萬元,或是三千余元一天呢?安德魯·卡內基付司華伯年薪百萬元,是由于司華伯是位優秀的天才?不,不是的。是由于司華伯對鋼鐵的制造有特殊的專長?不,也不是的。
司華伯曾這樣告訴過我,有許多在他手下做事的人,在鋼鐵的制造方面比他知道得多。司華伯有這樣高的薪金,是由于他有特殊待人的能力。我問他是怎么做的,這里就是他親口告訴我的情形……這些話應該刻在能永久保留的銅牌上,把這面銅牌懸掛在全國每個家庭、學校、商店、辦公室里。這些話,在當孩子的時候,就應該背誦下來……如果我們真能照著這些話去做,你我的生活方式,跟過去就完全不一樣了。
司華伯這樣說:“我認為,我有激發他們熱誠的能力,那是我所具有的最大的資源……我充分發掘每一個人才能的方法,是用贊賞和鼓勵!”
他又說:“世界上最容易摧毀一個人志向的,那就是上司所給他的批評。
我從來不批評任何人,我只給人們工作的激勵。我是急于稱贊,而遲于找錯,如果說我喜歡什么的話,那就是誠于嘉許,寬于稱道。”
那是司華伯平時所做的,也正跟一般人相反的。
一般人不喜歡一件事,會盡量的挑剔錯誤;如果真的喜歡,他會一句什么話也不說。
司華伯還這樣說:“在我一生的廣闊交往和與世界各地知名之士見面中,我還沒有找到一個人,無論他如何偉大,地位如何崇高,被贊許比在被批評的情形下,更能夠成就偉大的事業。”
是的,他所說的,就是安德魯·卡內基驚人成就的一項顯著的理由。安德魯·卡內基并非私下的,而是公開地稱贊他的同仁。
安德魯·卡內基甚至于在他的墓碑上,還稱贊他的助手。這是他為自己所寫的碑文:“埋葬在這里的,是個知道如何跟比他自己聰明的人相處的一個人。”
誠懇地贊賞,是洛克菲勒待人的一個成功的秘訣。例如有這樣一件事……當他的一個伙伴——倍德福,措施失當,在南美做錯了一宗買賣,而使公司虧損了一百萬元時,洛克菲勒對他并沒有任何批評或指責。
他知道倍德福已盡了最大的努力,同時這件事已告結束。所以洛克菲勒找些可稱贊的事來,他恭賀倍德福,幸而保全了他投資金額的60%。洛克菲勒這樣說:“那已經不錯了,我們做事不會每一件都是稱心如意的。”
齊格飛,這位閃耀于百老匯,最具驚人成就的歌舞劇家。他屢次把人們不愿意多看一眼,很不出色的女子,改變成在舞臺上一個神秘誘人的尤物。
齊格飛很實際,他增加歌女們的薪金,從每星期30元,到175元。他也重義氣,在福利斯歌舞劇開幕之夜,他發出賀電給劇中明星,并且贈予每一個表演的歌女一朵美麗的玫瑰花。
我曾經有一次為“流行”的絕食所迷,有6個晝夜沒有吃東西。那種情形并不困難,到第6天時,似乎比第2天還不感到饑餓。可是你我都知道,如果有人使他的家人或是雇員,6天內沒有東西吃,那就犯了罪。可是他們卻會6天、6星期或是60年不給家里的人或是雇員所期盼中像得到食物一樣的贊美。
當年,“愛爾法利特·侖脫”在“維也納的重合”劇中擔任主角的時候,曾經這樣說過:“我最需要的東西,是我自尊的滋養。”
我們照顧了孩子、朋友和員工們體內所需要的營養,可是我們給他們自尊上所需要的營養,卻又何等稀少。我們給了他們牛排、馬鈴薯等食物,培植他們的體力,可是忽略了給他們贊賞和那些溫和的言語。
有些讀者看到這幾句話時,可能會這樣說:“這是老套、恭維、阿諛、拍馬屁,我都已嘗試過那些了,一點也沒用……這些對受過教育的知識分子是沒有用的。”
拍馬那一套,當然是騙不了明白人的,那是膚淺、自私、虛偽的,那應該失敗,而且常常失敗。可是,有些人對贊賞,出于內心的贊賞,簡直太需要了。
有這樣一個例子:屢次結婚的狄文尼兄弟倆,為什么在婚姻方面會有這樣炫耀的成功?為什么這所謂“公子哥兒”的狄文尼兄弟,能與兩位美麗的電影明星——一位著名的歌劇主角和另外一位擁有數百萬家產的哈頓結婚?那是什么原因?他們是怎么做的?
圣約翰在自由雜志中,曾這樣說:“狄文尼對女人的魅力,這許多年來,是人們心里的一個謎……”
他又說:妮格雷這女人能識別男人,也是一位藝術家,有一次她向我解釋說:“他們了解恭維、諂媚的藝術,比我所看到其他所有人的都成功。這恭維的藝術,在這真實幽默的時代中,幾乎是一件給人忘了的東西,狄文尼對女人的魅力,或許就在這上面了。”
贊賞和諂媚的區別——那很容易識別出來,贊賞是出于真誠,而諂媚是虛偽的。一個出于由衷,一個出于嘴里。一個是不自私的,一個是自私的。一個是為人們所欽佩的,一個是令人不恥而摒棄的。
最近我去墨西哥城的吉伯爾鐵匹克館,看到奧伯利根將軍的半身人像。半身像的下面,刻著奧伯利根將軍的名言:“別怕攻擊你的敵人,提防諂媚你的朋友。”
不!不!我不是叫人去諂媚、恭維,那相差遠了,我是在講一種生活的方法,一種新的方法。
英皇喬治五世有一套格言,共有6條,懸在白金漢宮書房的墻上。其中有1條是說,“教我不要奉承或接受卑賤的贊美”。“卑賤的贊美”,就是“諂媚”的解釋。我曾經看到一句關于諂媚的話,很值得寫在這里,那是“諂媚是明白地告訴別人,他想到他自己的種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