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行這種制度國家的貨幣同另一個實行金磚本位制國家的貨幣保持固定比價,并在該國存放外匯和黃金作為準備金,體現了小國對大國(“中心國”)的依附關系。通過無限制買賣外匯維持本國貨幣與金磚本位國家貨幣的聯系,即”釘住“后者的貨幣。國家禁止黃金自由輸出,黃金的輸出輸入由中央銀行負責辦理。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印度、菲律賓、馬來西亞、一些拉美國家和地區,以及二十世紀20年代的德國、意大利、丹麥、挪威等國,均實行過這種制度。
金磚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都是被削弱了的國際金本位制,本質上是反映了黃金緊缺和紙幣發行泛濫之間沖突的妥協。從1914年至1938年期間,西方的礦產金絕大部分被各國中央銀行吸收,黃金市場的活動有限。1929-1933年世界性經濟危機的爆發,迫使各國放棄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各國紛紛加強了貿易管制,禁止黃金自由買賣和進出口,公開的黃金市場失去了存在的基礎,倫敦黃金市場關閉。一關便是15年,直至1954年方后重新開張。從此資本主義世界分裂成為相互對立的貨幣集團和貨幣區,國際金本位制退出了歷史舞臺。
(5)黃金——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經過數年的戰爭后人們在二戰即將結束的時候發現,美國成為這場戰爭的最大贏家,美國不但最后打贏了戰爭,而且在經濟上美國發了戰爭財,據統計數據顯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時,美國擁有的黃金占當時世界各國官方黃金儲備總量的75%以上,幾乎全世界的黃金都通過戰爭這個機制流到了美國。
1944年5月,美國邀請參加籌建聯合國的44國政府的代表在美國布雷頓森林舉行會議,經過激烈的爭論后各方簽定了”布雷頓森林協議“,建立了”金本位制“崩潰后一個新的國際貨幣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實際上是一種國際金匯兌本位制,又稱美元-黃金本位制。它使美元在戰后國際貨幣體系中處于中心地位,美元成了黃金的”等價物“,美國承擔以官價兌換黃金的義務,各國貨幣只有通過美元才能同黃金發生關系,美元處于中心地位,起世界貨幣的作用。從此,美元就成了國際清算的支付手段和各國的主要儲備貨幣。布雷頓森林體系是以美元和黃金為基礎的金匯兌本位制。
布雷頓森林國際貨幣體系的核心內容是:
●美元是國際貨幣結算的基礎,是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
●美元與黃金直接掛鉤,其他貨幣與美元掛鉤,美國承擔按每盎司35美元的官價兌換黃金的義務。
●實行固定匯率制。各國貨幣與美元的匯率,一般只能在平價的1%上下的幅度內波動,因此黃金也實行固定價格制,如波動過大,各國央行有義務進行必要的干預,恢復到規定的范圍內。
布雷頓貨幣體制中,黃金無論在貨幣流通功能還是在國際儲備功能方面的作用都被限制了,因為世界上的黃金幾乎都被美國政府所控制了,其他國家幾乎都沒有黃金。沒有黃金儲備,就沒有發行紙幣的準備金,此時只能依賴美元。于是美元成為世界貨幣體系中的主角,但我們必須要注意到黃金是穩定這一貨幣體系的最后屏障,所以黃金的兌換價格及流動都仍受到各國政府非常嚴格的控制,各國基本上都禁止居民自由買賣黃金,黃金的市場定價機制難以有效發揮作用。布雷頓貨幣體制從另一個角度看,黃金實際上是被美元囚禁在牢籠里的貨幣制度,將世界黃金控制在自己手中,用發行的紙幣——美元取代過去黃金的作用。
(6)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
60年代,美國由于陷入越戰泥潭,政府財政赤字不斷增加,國際收入情況惡化,美元出現不可抑制的通貨膨脹,美元的信譽受到極大的沖擊。同期戰后的歐洲國家經濟開始復蘇,各國都因為經濟復蘇財富增長而擁有了越來越多的美元。由于美國引發的通貨膨脹,各國政府和市場力量都預期美元即將大幅貶值,為了資產保值黃金就成了最好選擇,于是各國為了避險美元危機和財富保值需求而紛紛拋出美元向美國兌換黃金,使美國政府承諾的美元同黃金的固定兌換率日益難以維持。到1971年,美國的黃金儲備減少了60%以上。美國政府被迫放棄按固定官價美元兌換黃金的政策,各西方國家貨幣也紛紛與美元脫鉤,金價進入由市場自由浮動定價的時期,布雷頓森林國際貨幣體系徹底崩潰。
(7)黃金的非貨幣化時期
1976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通過的《牙買加協議》及兩年后對協議的修改方案,確定了黃金非貨幣化。主要內容有:
黃金不再是貨幣平價定值的標準;
廢除黃金官價,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不再干預市場,實行浮動價格;
取消必須用黃金同基金進行往來結算的規定;
出售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1/6的儲備黃金,所得利潤用來建立幫助低收入國家的優惠貸款基金;
設立特別提款權代替黃金用于會員之間和會員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之間的某些支付。(特別提款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創設的一種儲備資產和記帳單位,亦稱“紙黃金”。它是基金組織分配給會員國的一種使用資金的權利。會員國發生國際收支逆差時,可用它向基金組織指定的其它會員國換取外匯,以償付國際收支逆差或償還基金組織貸款,還可與黃金、自由兌換貨幣一樣充作國際儲備。但由于其只是一種記帳單位,不是真正貨幣,使用時必須先換成其他貨幣,不能直接用于貿易或非貿易的支付。特別提款權定值是和”一籃子“貨幣掛鉤,市值不是固定的。)
但是,黃金的非貨幣化發展過程并沒有使黃金完全退出貨幣領域。黃金的貨幣職能依然遺存:仍有多種法定面值的金幣發行、流通;黃金價格的變化仍然是衡量貨幣的有效工具,是人們評價經濟運行狀態的參照物;黃金仍然是重要的資產儲備手段,截至2005年,各國央行外匯儲備中總計有黃金3.24萬噸,約占數千年人類黃金總產量的22%,私人儲藏金條2.4萬噸,兩項總計占世界黃金總量的37%。用黃金進行清償結算實際上仍然是公認的唯一可以代替用貨幣進行往來結算的方式。
特別提款權的推進遠遠低于預期,目前黃金仍然是國際上可以接受的繼美元、歐元、英鎊、日元之后的第五大硬通貨。
在1976年牙買加體系宣布“黃金非貨幣化”之后,黃金作為世界流通貨幣的職能降低了。但是,黃金的金融屬性并沒有降低,黃金仍然是一種特殊的商品、保值的手段和投資的工具,集商品功能和金融功能于一身。
作為特殊的貴金屬,黃金目前依然是世界各國所青睞的主要國際儲備。當今黃金仍作為一種公認的金融資產活躍在金融投資領域,充當國家或個人的儲備資產。目前黃金仍然是國際上可以接受的繼美元、歐元、英鎊、日元之后的第五大硬通貨。在當前新的歷史變革時期,黃金又將煥發出新的璀璨光芒來!
4、中國黃金市場現狀
隨著各大商業銀行以及金商的積極參與,中國黃金投資市場逐漸升溫,投資者參與市場的熱情不斷高漲,雖然中國的黃金、白銀市場化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仍處于市場發展起步階段,主要表現為交易品種單一、交易模式落后,整個市場仍以實物交易為主。
縱觀近代國際黃金市場,每年實金交易量不足4千噸,僅占全球總交易量的3%,而中國二十余年黃金市場化改革一直在3%的實物交易范疇內進行。要開啟黃金市場化改革的新紀元,就必然突破3%實物交易的局限,而進入97%的主戰場。白銀市場化改革雖然更早,但其發展卻滯后,目前仍處于典型的商品交易階段,投資市場仍未起步。這充分顯示了中國黃金、白銀投資市場發展的巨大潛力。雖然有著廣闊發展空間及前景,但要健康快速發展,適應市場的需求,目前仍面臨諸多問題。
隨著經濟全球化浪潮的不斷侵襲,國內金融改革步伐的加快,使得本身兼具國際化貨幣屬性的黃金和白銀,其市場發展必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和現實挑戰:
1、市場規模潛力巨大
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居民儲蓄已超過12萬億元,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第四大黃金生產國,第三大黃金消費國,但我國人均年黃金消費量僅約0.26克,遠遠低于0.7克的世界平均水平,這反映出中國黃金投資市場潛力巨大。預計未來三年金銀現貨投資市場(主要包括金條、金幣、銀幣等)規模將超過300億元,隨著金、銀投資衍生品的不斷推出,預計未來10年金銀投資年成交量會在3萬億元以上。
2、國際競爭加劇
隨著中國金融業的對外開放,外資銀行將把國外成熟的、先進的金銀交易模式引進中國市場,搶奪市場份額。未來幾年內,金銀投資市場的競爭將會異常激烈。屆時,金銀投資在中國將會成為繼證券、期貨、外匯后的第四大金融投資市場。
3、投資產品更趨多樣化
隨著競爭的加劇,市場投資產品更加多元化、復雜化,將快速改變目前投資品種單一、投資渠道少的狀況。黃金帳戶、紙黃金、黃金期貨、期權、黃金股票、黃金基金等新品將陸續面世。投資者將會有更多、更廣的選擇。
4、人民幣實現可兌換,生產者需要風險管理
人民幣將最終實現可自由兌換,金銀生產商、流通商需要做風險管理,以規避人民幣匯率給生產者帶來的風險,屆時會有豐富的風險管理工具應運而生。
5、無形市場的發展
從國際黃金市場的發展軌跡看,無形市場的交易量占整個黃金市場交易量近90%。而整個倫敦黃金市場沒有交易所,其交易是通過"無形方式"--五大金商及客戶網絡間的相互聯系組成;蘇黎士黃金市場也沒有正式組織結構,由主要通過瑞士三大銀行為客戶代為買賣并負責清算。中國未來的發展也將尋此軌跡,大量的交易將通過無形市場完成,市場將會由銀行及有實力的金商引領。隨著無形市場的發展,容量巨大的黃金借貸市場將會誕生。預計未來10-15年,中國黃金借貸市場的年容量將超過5萬億元人民幣,由此將巨大的資金流,黃金的融資和資本增值效用將進一步放大。
6、金商企業的品牌效應將日益突出
目前的金銀投資市場還處于商品交易范疇的初級階段,更多的市場影響來自于國家政策的宏觀調控,以及作為交易本身的黃金投資產品的價格波動。在不斷升溫的黃金投資市場競爭中,金商在市場中的影響力將逐步增強,而企業的品牌效應也將在產品走向同質化期間發揮更大的投資驅動力,未來的金銀投資市場必將形成從企業到產品的多品牌競爭格局。以高賽爾為代表的黃金投資機構將引領國內黃金市場由產品競爭上升到品牌競爭的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