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段揮之不去的塵封記憶,這是中國史上第一個王朝定鼎中原、走向文明的開啟,這是一個等級森嚴的階級時代的誕生日記。在這個父傳子、家天下的王國里,拂去歷史的面紗,你會清晰地看到禪讓成絕唱的本來史實、涂山大會鑄九鼎的瑰麗畫卷、征西河的烈烈征塵、夏桀紙醉金迷的千年往事……
中國第一個朝代是如何誕生的?
舜晚年的時候,禹完成了治水的大業(yè)。于是,舜帶著妻子到外地出游去了,他讓禹在他走后接替他的職位。那時有個習慣,老首領讓賢以后,為了讓新首領行使權力,早日樹立威信,使民眾的心逐步轉移到新首領身上,老首領要離開都城,去過普通人的日子。
舜死后,禹按照華夏部落聯(lián)盟的傳統(tǒng),為他舉行了祭奠,辦理喪事,守孝三年。雖然禹的勢力已經很大,還是按照部落聯(lián)盟的傳統(tǒng),表示讓位給舜的兒子商均,自己住到老根據(jù)地陽城去。但是這時的形勢已和以前大不一樣了,所謂“天下諸侯皆去商鈞而朝禹”(《史記·夏本紀》),也就是四方擁護禹的氏族、部落的酋長們,都不去朝見商鈞,而去朝見禹,表示擁護禹作領袖。這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趨勢。“禹于是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國號曰夏后,姓姒氏”(《史記·夏本紀》),我國歷史上的第一王朝——夏王朝就這樣誕生了。從此,父亡子繼的家天下制度便取代了任人唯賢的公天下制度,禪讓成了絕唱。從時間上來推算,這是在公元前21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之間的某一年。夏后即夏王,古書中稱的夏后氏,就是指以禹為首的姒姓夏族。
“九鼎之尊”的典故從何而來?
大禹在巡視期間,看到多數(shù)部落首領對他畢恭畢敬,可是也有的部落首領并不把他這個領袖放在眼里。
一次,禹在涂山開部落首領大會,會上各部落用自己貢獻出的銅鑄成了九個大鼎,九個大鼎象征九州。每個鼎上鑄著各州的地理出產、珍禽異獸,然后將九鼎運至宮中,號稱是鎮(zhèn)國之寶。各部落首領定期向禹王進貢時,都要向九鼎致禮,這就是“九鼎之尊”的典故。擁有九鼎的禹王,當然也就成了九州大地的主人。這九個鼎流傳下來也就成了封建國家政權的象征。同時,鑄鼎的故事告訴我們,禹時手工業(yè)和冶煉技術已得到了發(fā)展。
夏禹開始在部落聯(lián)盟中擁有無上的權力,九鼎的鑄成,使他有機會把這權力強化和神圣化,使它更加鞏固,以便把各部落統(tǒng)一在一起。
是誰發(fā)明了五刑?
禹在位時,皋陶為理官(即法官),受禹命而作五刑,即墨、劓、剕、宮、大辟。其中死刑因罪行大小與身份高低而有所不同:大罪戮于原野,大夫戮于朝,士戮于市。又根據(jù)不同情況,肉刑可減為流放,分三等:大罪流于四裔,次之流于九州之外,再次之流于千里之外。
另據(jù)《夏書》曰:“昏、墨、賊,殺,皋陶之刑也。”昏,即以己之惡而掠人之美;墨,為貪贓枉法;賊,為亂殺無辜,三罪皆應處死。
中國最早的一部歷書是什么?
夏禹元年,“頒夏時于邦國”(《竹書紀年》)。夏時,當即《夏小正》。《夏小正》是夏朝的歷書,是現(xiàn)存最早的歷書,該歷是以星象與物候相結合的陰陽臺歷。《夏小正》中所用的月份是“夏歷”的月份,把一年分為12個月,每個月的物候、氣象、天文、農事、田獵以及相關的農事活動都有比較具體的記載。因為《夏小正》中所記載的歷法是與農業(yè)生產的季節(jié)變化密切相關的,為農民安排各個季節(jié)的農事提供了重要依據(jù),所以人們就把夏歷也叫做“農歷”(俗稱陰歷),現(xiàn)在我們每年過的春節(jié),就是夏歷年的第一天。
夏朝的科學成就有哪些?
相傳,三代皆設有觀察日月星辰的天文臺。“夏為清臺,商為神臺,周為靈臺”,漢代沿稱清臺或靈臺,這是中國最古老的天文臺名稱。
相傳,夏初,“五星如連珠,明如合璧。”(《孝經鉤命訣》)這是指木、金、水、火、土五星在天空出現(xiàn)時恰好形成一串。據(jù)以電子計算機模擬測算,夏代這一天象出現(xiàn)在公元前1953年2月23日。它是世界上有關這一星象的最早記錄。
啟之子仲康時,天文官羲和失于職守,日將食,未報。日食發(fā)生,天昏地暗,“瞽(樂師們)奏鼓,嗇夫(管理農事的官)馳,庶人(百姓)走”(《書經·夏書·胤征》),造成一片混亂。羲和因之被殺。這次日食,據(jù)電子計算機模擬測算,發(fā)生在公元前1876年10月16日。因其首載于《書經》,故稱“書經日食”。它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次日食記錄。
夏朝帝堇八年,“天有妖孽,十日并出”(《竹書紀年》)。早在堯時,也曾發(fā)生過這種天象。古人無法理解這個問題,就編出后羿射日的神話。現(xiàn)代學人則有新說,或說那是以十干紀日,故曰“十日”。或說那是東方有十個以太陽為圖騰的氏族為亂。其實,皆為臆說。這是一種特殊的氣象景觀,即幻日現(xiàn)象,也叫“假日”。1934年1月22日,在西安天空曾“七日并出”。半個世紀后,于1986年12月19日上午九時,西安上空又有“五日并出”。這種景觀其他地方也時有出現(xiàn)。1990年12月下旬,立陶宛就出現(xiàn)“四日同天”的奇觀。幻日現(xiàn)象是由于高空出現(xiàn)乳白色薄幕狀卷云層,云是由高空低溫形成的正六角柱形冰晶組成,對陽光發(fā)生折射和反射,遂形成“假日”。古人雖不識其理,以之為怪,卻生動而具體地記下了這一奇特天空景觀。
夏朝帝發(fā)七年,“泰山震”(《竹書紀年》)。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記錄。以此為始,在約四千年間,中國文獻記載地震資料多達一萬五千條,可以確知無疑的有八千余條。如此豐富的地震資料,在全世界是獨一無二的。
夏的末代帝王桀十年,“夜中,星隕如雨”(《竹書紀年》)。隕星雨并不罕見,僅中國文獻記載的即多達九十七次。然而,在世界上有關隕星雨的如此古老的確切記載卻是罕見的。此外,夏代有著發(fā)達的釀酒業(yè)。相傳,帝女儀狄善作米酒,進之禹。禹嘗之,甘甜可口。可是,禹不無憂慮地說:后世必有因此而亡國者。又相傳,杜康始造秫酒,即高粱酒。杜康有的說即夏的第五個王少康。釀酒與農耕相并始,約有上萬年歷史。可是,米酒之神與秫酒之神相傳都出之于夏代,這就并非偶然了。
誰建立了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家?
在禹統(tǒng)治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產品有了較多剩余。由于糧食產量有所增加,人們學會了釀酒。手工業(yè)也有了飛躍的進步,人們在勞動過程中學會了冶銅。用銅打制的器皿比較堅硬,而且柔韌性比較強。由于產品有所剩余,人們互相之間又需要對方的物品,因此產生了商品交換。
后來,禹在東巡的時候死在會稽,伯益為他舉行喪禮,掛孝、守孝3年。3年的喪禮完畢后,伯益效仿大禹的樣子避居起來。當年大禹為舜舉行葬禮后曾將繼承人的位置讓給舜的兒子,而舜的兒子沒有繼承帝位,而是讓給了有才德的禹。伯益也假意將王位讓給大禹的兒子啟。可是伯益萬萬沒想到,啟一點兒也不客氣,登上了王位。各部落首領也紛紛前來朝賀。古代“禪讓”制度就這樣被破壞了,這是私有制出現(xiàn)后的一種必然現(xiàn)象。從此,父子、兄弟相傳的王位世襲制度確立了。禹傳子、家天下,這是中國歷史上的又一次重大變革。
伯益正在等啟來請他繼位,沒想到美夢成空,伯益十分惱火,率領兵士攻打啟。啟早已做好了防備,沒費多大力氣就將伯益殺死了。
啟建立了夏以后,站穩(wěn)了腳跟,劃天下為“九州”,“九州”的官員稱為“九牧”。啟讓九牧去管理九州,九牧不是過去的部落首領,他是國王派去的地方長官,必須絕對服從國王的旨意。
在經濟上,夏開始征賦,作為財政上的開支費用,又配備了軍隊。從此,真正意義上的國家誕生了。
你知道“少康中興”的歷史嗎?
太康,夏朝君主,生卒年不詳,啟長子,啟病死后繼位。太康自小跟著父親啟享樂,即位后生活比啟還腐敗,只顧飲酒游獵,不理政事,在去洛水北岸游獵時,為后羿奪去國政。太康實際上只在位兩年(名義上在位29年),病死,葬于陽夏(今河南省太康縣西)。太康死后,后羿立仲康為王。仲康名義上在位13年,實際上仍由后羿專政。仲康不甘心作傀儡,一心想奪回大權,曾派大司馬胤侯去征伐后羿的黨羽義和,試圖削弱后羿的力量。終因實力薄弱,反被后羿軟禁,無力恢復夏的天下。仲康因此憂悶成病而死。葬于安邑附近。仲康的兒子相又戴上了那頂徒有虛名的王冠,繼后羿專權的寒浞怕相以后的勢力壯大,就派大兒子澆帶兵去殺了相。
相被殺后,相的妻子緡正懷有身孕,緡是從墻洞里鉆出才得以偷生的,并在母族有仍氏部落那里生下了相的遺腹子少康。少康從小聰明,并通過母親知道了祖上蒙羞和家族的慘禍,他立志要發(fā)憤圖強,復興夏室,以雪前恥。
光陰似箭,少康轉眼間長到20歲了。為復興夏朝,他學習各種本領,做著復興基業(yè)的準備。最初,他在外祖父那里管理畜牧業(yè),同時也抓緊時間學習帶兵打仗的本領。不料,一年夏天,少康是相的遺腹子的消息傳到寒浞那里,使寒浞大為震驚,他本以為夏氏后人已被滅絕了。聽到這個消息,寒浞頓時心神不安,他知道不除掉少康,以后就有可能成為心腹大患。于是,寒浞立即派兒子澆帶領一班人馬,前來捕殺少康。
少康預先得到消息,趕緊逃到虞舜的部落有虞氏那里,躲過了澆的追捕。當時,有虞氏的首領叫思,一向對后羿、寒浞的暴政不滿,又見少康氣度不凡,大有夏人先祖的遺風,就讓他在部落里擔任庖正(管理膳食的官),學習管理財物的本領。這樣,少康就變成了一個文武雙全的人。后來,虞思看到少康為人忠實可靠,辦事精明強干,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并把一塊叫做“綸”的地方交給他管理。
由于寒浞篡權后,對臣子和百姓從未布恩施德,且濫施酷刑,朝野上下無不怒憤填膺。那些原來幫助后羿滅夏的人和被寒浞滅掉的斟尋、斟灌的舊部,這時都集中起來,幫助少康打擊寒浞,最終滅掉了寒浞父子,重新奪回了夏家王朝。
少康即位后,注意吸取太康失國的教訓,對內實施德政,與民共苦,與民同樂。對外妥善解決與周圍其他部族的關系,使四方安定,國內祥和,就連過去與夏處于敵對狀態(tài)的一些部族也都前來朝賀和表示臣服,從而使得政權穩(wěn)定,國勢強盛,這就是史書上所載的“少康中興”。
夏桀王到底有多暴虐?
夏朝最后一個君主桀的名字叫履癸,“桀”是后人給他起的謚號。他是一個文武全才的天子,傳說他赤手空拳可以搏斗虎豹,又能把彎曲的金屬鉤用手拉直。但他不會治理國家,而且性格暴虐。他甚至發(fā)明了一種酷刑,稱為“炮烙”。就是在銅柱上涂抹膏油,下面燃燒炭火,命令犯人赤足在銅柱上走過,犯人滑下去就掉到火炭上被活活燒死。
大臣關龍逄勸阻桀不要施行暴政和酷刑。桀對他說:“你只知道別人的危險在眼前,卻不知道自己的危險也在眼前。”于是將關龍逄用炮烙處死,這倒使得關龍逄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留下名字的忠臣和直臣。
桀的王后妹喜喜歡聽綢緞撕裂時發(fā)出的聲音,桀就命宮女在她身旁不停地撕綢緞。據(jù)傳,桀的富有和奢侈也是空前的:肉可以堆積得像山一樣,用來裝酒的池塘可以行駛船只。有莘部落的首領伊尹警告桀這樣下去可能會亡國,桀大怒反駁:“人民有君主,猶如天空有太陽。太陽亡,我才亡。”于是全國人民詛咒他:“這個太陽什么時候才會滅亡,我們寧愿跟你同歸于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