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培養習慣,就等于培養成功(2)
- 優秀青少年要養成的好習慣、好性格、好心態(大全集)
- 水中魚 尚曉波
- 3908字
- 2014-01-23 15:52:47
一次,他隨老師到希莫尼湖寫生,為一間教堂繪畫一幅名叫《基督的洗禮》的油畫。到了希莫尼湖,老師突然病倒了,沒有辦法,只好讓達·芬奇代為完成油畫剩下的部分。當油畫全部完成后,教堂的人看到這幅畫,不禁贊嘆說:“好極了!這幅畫畫得實在太好了,尤其是這一部分。”教堂的人用手指指著畫的左下角,而這一部分,正是達·芬奇代畫的。無疑,他的藝術水平已經超過了老師,成了偉大的藝術家。
梅花香自苦寒來,要想養成一種好的習慣,就要有科比這種每天練習500次投籃的行動,就要有達·芬奇畫蛋的堅持,就要懂得從點滴做起,舍得下一番苦工夫。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昨天的習慣決定明天的我們。讓我們從自身做起,從點滴做起,從現在做起,形成一個個好習慣吧。
扔不出去的習慣,就用習慣來改變
馬克·吐溫說:“習慣就是習慣,誰也不能將其扔出窗外,只能一步一步地引下樓。”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報道:
在加拿大的一個小鎮上,這里釣魚的好季節一年有兩次,即整個冬季和7月。在夏季,這個有點兒偏僻的地區,雪開始融化,道路變得十分泥濘。因此,汽車開過后,會留下一道道很深的痕跡。而冬天來時,路面則完全被封凍上,道路上那些被凍得結結實實的車轱轆印便成了對駕駛員的巨大挑戰。每年冬天,這個偏僻、尚待開發的地區入口處,總會矗立起一塊牌子,上面寫著這樣的字樣:“駕駛員們,請謹慎選擇你要行駛的車輪軌道,需要注意的是,你將在所選擇的車輪印中行駛20公里!”
在生活中,我們的習慣就像是這道路上的車輪印。它們決定了你生活的方向,不論你駛向成功還是失敗。一旦你選定了它們,你便會長久地身陷其中。因此,我們必須謹慎地選擇那些決定一生的習慣。
但是,每個人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不好的習慣,也許你已經認識到了,也許還沒有認識到。如果我們明確了希望養成的好習慣,也希望改掉壞習慣之后,應充分理解如何改變習慣,這是很關鍵的。
大家通常說,習慣很難根除。事實上,習慣不可能根除,只能夠被替換。也就是說,我們只能夠替換而不是抹去一個壞習慣。習慣的問題,還必須由習慣去解決。
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一些事情,一些癮君子在戒煙之后,轉而開始暴飲暴食了。結果是飲食過量,體重驟然攀升。盡管煙民戒煙后頻繁出現的暴飲暴食現象的原因還不太清楚,但是,顯然,在改掉某種習慣之后,必然會產生某種必須填補的空白。因此,有目的地選取好習慣來取代壞習慣是至關重要的,只有這樣,才能夠避免一個壞習慣剛離開,另一個壞習慣又接踵而至。如有的青少年習慣晚上要躺在床上看著電視入睡。為了改掉這個壞習慣,有的人用看書取代看電視,直到自己睡意襲來后入睡。
如果你希望每天早晨起床后,自己能先收拾床鋪,那么,你一定意識到了,其實每天起床后你所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其他方面的。再比如說,你希望自己養成積極傾聽的習慣,那么,你必然已經意識到,你以往沒有能積極地傾聽別人的習慣。而不善于傾聽可能意味著,你的思維總是被自己要說的下一句話占據,而無法去思考他人正在說的話。如此一來,你必然會錯過別人試圖與你溝通的許多信息,因為你總是在想你應該如何回答。導致你不善于積極傾聽的原因,也可能是你在與他人談話時,總是習慣性地把思緒轉到其他你必須完成的事情上了。
因此,準確地辨明我們需要替換的習慣,就可以更有把握地著手實施。要知道,如果你還不具體了解你的壞習慣到底是什么的時候,又談何改掉它呢!一旦清晰界定了壞習慣,那么我們用好習慣替換它們的可能性將大大增加。
習慣養在“黃金期”
青少年時期是生理心理開始發育走向成熟的時期,是從兒童向成人過渡的時期。有一位作家,曾描述“青少年都是剛剛升起的太陽”。在這個黃金時期,個人的思想逐步形成,接受外界的影響也日益增多,自我行為有了相當的獨立性。但是,由于青少年的閱歷經驗不足,這些不定性的青春期心理發展是極其不定的,他們就像一根電視天線,接受四面八方各種各樣的信息。此時形成的各種習慣,各種良莠不齊的想法都會在他們心中扎下根來,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做人或者處世,這種影響將伴隨青少年的一生。這些習慣將以一種無比頑強的姿態干預著青少年生活的細枝末節,從而主宰人生。因此,對于青少年來說,要成就學業、事業,要擁有美好人生,必須養成一種好的習慣,找到打開生活迷宮的鑰匙,順利走進這人生重要的關口。
取得美國麻省坎布里奇大學(現在的哈佛大學)文學碩士學位的本杰明·富蘭克林是全世界公認的偉人。他發明了避雷針,參與了美國獨立戰爭,寫出了“自由、平等、博愛”的名言,是美國《獨立宣言》的主要起草人之一,他是政治家、作家、畫家、哲學家,并自修了法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拉丁文。
富蘭克林在如此眾多的領域作出了杰出的貢獻,受到了世世代代不同國籍、不同膚色人們的敬仰。當他在79歲高齡時,想起自己一生取得的成就,他用了整整15頁敘述了自己年輕時曾進行過的特殊修煉,他認為自己的一切成功與幸福都受益于此。
這一特殊的修煉是怎樣進行的呢?
年輕時的富蘭克林也并不十分成功,但卻渴望成功。他經過研究,發現成功的關鍵在于完善的個性。經過精心總結,他認為這完善的個性應包括以下13個原則:節制、寡言、秩序、果斷、節儉、勤奮、誠懇、公正、適度、清潔、鎮靜、貞潔、謙遜。
但他進一步研究發現,如果僅僅知道這13項原則并不能使自己成功。只有經過刻苦的修煉,把這13項原則變成自己的13種習慣,這才是屬于自己的。否則,那還是別人的,是書本上的。
知道了這一點,他認真為自己準備了一個本子,每一頁打上許多格子。他當時非常清楚,一段時間只專注于一項修煉,才是最有效的。否則,會適得其反。于是他頭一個星期只專注于“節制”,每天檢查自己為人處世是否“節制”,并在本子上做上記號。
一個星期后,由于天天盯住自己是否“節制”,并堅持每天監督,他驚喜地發現,這“節制”慢慢地在他身上生根了。
嘗到了甜頭,第二個星期他每天盯住第二項——“寡言”,并對第一項“節制”復習鞏固;第三個星期盯住第三項——“秩序”,再對第一項、第二項復習鞏固。沒想到13個星期后,他發現自己的舉手投足、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年輕、認真,又有決心的富蘭克林生怕這13個星期還不足以使那13項原則完全變成自己的習慣,在一年內他又進行了3個13個星期的輪回修煉。一年后,富蘭克林完全變了,這種變化已融入他的血液,滲入他的靈魂,浸透到他每一個細胞里,大家想,他能不成功嗎?
習慣可以造就人,有什么樣的習慣,就會成為什么樣的人。富蘭克林因為年輕的時候播種了一個好習慣,就收獲了以后燦爛輝煌的人生。習慣是具有慣性的,年輕時期,特別是在青少年時期養成的習慣,對于今后的學習、生活有著極大的影響。它會在不知不覺中,經年累月地影響著每一個人的品德,暴露出我們的本性,左右著我們的成敗。所以,我們要趁著這個黃金時期,培養我們的好習慣。我們越早有個好習慣,就越早避免壞習慣的滋生,那么人生道路上的絆腳石就不會越來越多。
在一次諾貝爾獎得主的聚會上,有一位記者問一位科學家:“請問您在哪所大學學到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這位科學家平靜地說:“在小學。”“在小學學到了什么?”“學到熱愛讀書、適應老師、做錯事要道歉,學會了自信……”
這位科學家出人意料的回答,說明了少年時期養成的良好習慣對人一生具有決定性意義。中國古話有云:“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其含義之一就是從兒時的習慣可以推測未來,好習慣能夠造就人。所以說,對于廣大的青少年來說,要想在不久的將來實現自己的夢想,要想做一名成功人士,創造卓越的成就,就必須從培養良好的個人習慣入手。
互動環節:測一下你能否
有效地自我管理
首先,檢測一下自己是否有一個好的學習習慣,是否能夠進行有效的自我管理。
對下列這些問題,如果經常這樣做就在對應的“()”打“√”;如果很少這樣做就在對應的“()”打“×”;如果難以判斷,或做到與沒有做到的情形各占一半,就不做標記。
(1)在家里時,總是有固定的學習時間。()
(2)我學習用品一般放在一個固定的地方,使用時十分便利。()
(3)書桌及其周圍常保持整潔,從不放其他的玩具和雜物。()
(4)一般能夠自覺地看書或做作業。()
(5)有課前預習的習慣。()
(6)有課后復習的習慣。()
(7)上課或自修時有記重點的習慣。()
(8)遇到疑難問題時,有追根究底的習慣。()
(9)上課有疑問,能勇于發問或請教。()
(10)樂于和同學討論功課。()
(11)課堂上認真聽講,有疑問時做標記。()
(12)遇到問題能先獨立思考,再問同學或老師。()
(13)平時就能用功學習,不怕臨時考試。()
(14)考試答完試卷后有仔細檢查的習慣。()
(15)妥善安排作息時間,擬訂讀書計劃。()
(16)讀書時能保持正確的姿勢。()
(17)放學回家后,先完成作業,盡量留點時間預習第二天的內容。()
(18)拿到批改后的作業或試卷能認真看,并進行反思、總結。()
(19)讀書遇到疑難時,能隨時查字典或其他參考資料。()
(20)能夠做到一周一小結,一月一總結,一學期一匯總。()
回答完后,數一下“√”有多少,“×”有多少。“√”的10個以下,說明你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10~15個,說明你的學習習慣一般;15個以上,說明你有良好的學習習慣。
如果你的“√”在10個以下,你可以先問問自己以下這幾個問題:
(1)在這些問題中,你覺得自己最難做到的是哪三項?
(2)在這些問題中,對你學習成績影響最大的是哪三項?
(3)在沒有做到的這些項目中,你最愿意先試著去做的是哪一項?
針對上面的三個問題,認真反思一下,然后找出突破的方法,立即采取行動,并制訂一個詳細的計劃,培養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