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高效做事的習慣,升華生命的質量(2)
書名: 優秀青少年要養成的好習慣、好性格、好心態(大全集)作者名: 水中魚 尚曉波本章字數: 4322字更新時間: 2014-01-23 15:52:47
居里夫婦結婚時,他們的會客室里只擺著一張簡單的餐桌和兩把椅子。后來,居里的父親給剛剛結婚的兒子寫來一封信,信里說要送給他們一套家具,問他們需要什么家具。看完信后,居里夫人略有所思地說:“有了沙發和軟椅,它們需要女人去打掃,在這方面花費時間未免太可惜了。”居里接著說:“我們只有兩把椅子,再添一把怎么樣,客人來了也可以坐坐。”“要是愛閑談的客人坐下來,又怎么辦呢?”居里夫人表示反對。最后他倆決定,不再添置任何家具了。
居里夫婦為了抓緊時間學習和工作,杜絕一切浪費時間的可能。正因為如此,他們才取得了驕人的成就。事實上,自古以來,世界上大凡取得成就的人,他們沒有一個是不珍惜時間的。
大發明家愛迪生,平均三天就有一項發明,正是抓住了分分秒秒的時間進行了仔細的研究,單是尋找用什么材料來做電燈絲就做了一千多次實驗。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先生有句格言,“哪里是天才,我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工作上。”他為我們留下了600多萬字的精神財富,正是由于他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了寫作上的緣故。
數學家陳景潤,夜以繼日,潛心于研究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光是演算的草稿就有幾麻袋,但終于證明了這道難題,摘下了數學皇冠上的明珠。這些事例都生動地說明了:一個人要想在有生之年作點貢獻,就必須愛惜時間。
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屬于一個人的時間也是有限的。如若一個人的生命到了人生的末路,那么他生活的時間也就結束了。楊樹枯了,有再青的時候;百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燕子去了,有再飛來的時候;然而,一個人的生命窒息了,卻沒有再復活的機會。正如有這樣一句話:“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時間也是如此,它一步一步、一程一程,絕不輟步、永不返回。因此,青少年應珍惜時間,攔截每一個稍縱即逝的時間,充分利用每一分鐘進行學習。
像射箭一樣做事
青少年應該避免懶惰與粗心,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到位,像射箭一樣瞬間擊中紅心,這樣不僅讓自己少走一些冤枉路,更能讓自己形成良好的學習與生活的習慣。
很多年前,有一位經營地毯的阿拉伯商人,他是一個特別細致、認真的人,他對自己地毯店的外觀陳設十分講究。他每天總要在店內四處巡視,看看有沒有什么不整潔的地方,如果有的話就趕緊弄整潔。
有一天,他又像以前那樣照例巡視店面,卻意外地看見自己布置的地毯中央鼓起了一塊,于是他就上前用腳將它弄平。
可是又過了一會兒,別的地方又隆起了一塊,他又走過去默默地再次弄平;然而,似乎有什么東西在專門和他作對,隆起接連在不同的地方出現,他不停地去弄,可總有新的地方隆起。
一氣之下,阿拉伯商人干脆拉開地毯的一角,結果一條蛇立刻從里面溜了出去。
不能一次把事情做到位,有時是因為我們的粗心,有時則是因為思想的懶惰。有時,我們就會像故事中的商人一樣,發現了問題,也忙碌了半天,問題卻依然存在,白白地花費了時間和精力,原因是沒有真正找到問題的根源。只有做事做到位,你才能真正提高辦事效率,才能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才能贏得學業和事業上的成功。
一天正是午休的時候,周圍卻都是吵鬧的聲音,嘉嘉本想像往常一樣午休,可是吵鬧的聲音讓她難以入睡,于是她想也不想,就跳下床去關緊臥室的門。
剛回到床上,那聲音又響起來,于是嘉嘉朝客廳大聲喊“電視聲音關小點”,嘉嘉接著又躺下來,可那聲音還在耳旁縈繞,她煩躁地用被子把頭蒙住,這時媽媽走進來,幫嘉嘉關上了臥室的窗戶。頓時,周圍安靜了下來。
原來,聲音是從窗子外面的空地里傳過來的,嘉嘉關上門,卻忽略了窗戶。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事情要善于發現問題,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到位才有效果。那么青少年們要注意以下幾點:
(1)我們必須要弄清楚“問題到底是什么”。知道問題是什么,就相當于我們已經把問題解決了一半。
(2)我們還要養成凡事追求卓越的好習慣。能否一次就將事情做到位,很多時候在于我們的做事態度是怎樣的。
(3)不找借口,如果總是希望做到優秀,就一定可以找到一次將問題徹底解決的方法。而如果只是想著完成就可以,恐怕就會常常需要返工了。
(4)不要盲目著急,有時候是我們的方法不對,可以靜下心來,找到問題的癥結,然后一次性地把事情處理好。
(5)告訴自己,一件事情決定開始做了,就要把它做好、做到底,半途而廢不但浪費時間和精力,有時還會給別人帶來不好的影響。
一次性把事情做對
勵志學家卡耐基說過:“一個不注意小事情的人,永遠不會成功大事業。”有過工作經歷的人,可能都有這樣的體驗:感覺自己的確有才華和能力,又抓住了機會,但因為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質,沒有第一次就將事情做對,結果還是喪失了成功的機會。
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如果你第一次沒把事情做對,接下來你就有可能陷入不停地改錯的惡性循環之中,特別是當你急著改錯時,很有可能會忙中出新錯。這樣一來,惡性循環的死結就越纏越緊了。
在工作中,盲目的“忙”是毫無價值的。“忙”的目的是創造價值,而不是忙著制造錯誤或改正錯誤。因此,再忙,也要在必要的時候停下來思考一下,用腦子使巧勁解決問題,而不是盲目地靠拼體力交差。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把該做的工作做到位,這正是解決“忙癥”的要訣。
在學習中也是一樣的,有的青少年在學習的過程中,只是一味地要求自己學習,每天也在刻苦地學習著,但成績總是上不去,常常越考越糟。原因也就是沒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方法。如果將學習看做是一棵樹,那么方法就是樹的根。
愛若和布若差不多同時受雇于一家超級市場,開始時大家都一樣,從最底層干起。可不久愛若受到總經理青睞,一再被提升,從領班直到部門經理。布若卻像被人遺忘了一般,還在最底層混。終于有一天,布若忍無可忍,憤憤不平地去找總經理,質問這是為什么。
總經理耐心地聽著,最后他對布若說:“你和愛若的確有些不同,我讓你看一看你們之間有什么不同。現在請你馬上到集市上去,看看今天有什么正賣著的。”
布若很快從集市上回來說,只有一個農民拉了車土豆在賣。“一車大約多少錢?多少斤?”總經理問。布若又跑去,回來后說有40袋。“價格是多少?”布若再次跑到集市上。總經理望著跑得氣喘吁吁的他說:“請休息一會兒,看看愛若是怎么做的。”說完叫來愛若對他說:“愛若先生,您馬上到集市上去,看看今天有什么正賣著的。”
愛若很快從集市上回來了,匯報說到現在為止只有一個農民在賣土豆,有40袋,價格適中,質量很好,他帶回幾個讓總經理看。這個農民過一會兒還將弄幾箱西紅柿上市,據他看價格還公道,可以進一些貨。想到這種價格的西紅柿,總經理大約也會要,所以他不僅帶回了幾個西紅柿樣品,而且還把那個農民也帶來了,他現在正在外面等回話呢。
總經理看一眼紅了臉的布若,說:“請他進來。”
然后,總經理對布若說:“你看到愛若是怎么做的了吧?這就是你們倆同時進公司、工資卻不同的原因。”
他們能夠同時進公司,說明愛若與布若兩人的能力、素質差別并不大,不同在于愛若能夠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到位,而布若卻不能。但正如俗話所說的:“差之毫厘,謬以千里。”這半步之差,就成了成功者與失敗者的分水嶺。
在青少年的學習中也是如此。除了課本上的知識之外,還要學會舉一反三、融會貫通,需要進行知識的拓展學習和適當的練習,需要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才能跟上教師的思維,跟上學習的進度。很多學習成績比較差的同學,雖然成績不好,但是他們仍然在努力學習,也渴望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可是,由于他們的成績長期不理想,因而對自己的能力表示懷疑,常常把學習過程中的挫折和失敗歸結為自己能力低,所以,他們認為學習成績不好是理所當然的事,于是就不努力去爭取了。這些想法阻礙著他們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在自暴自棄中,他們失去了很多本來可以提高學習成績的大好機會。其實,只要你找到正確的學習方法,有了第一次的成功體驗,你就能發現學習的樂趣,提高自己的成績。
充分利用每分鐘做事
著名作家葉圣陶說過:“培育能力的事必須繼續不斷地去做,又必須隨時改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才會成功。”
抓住做事的每一分鐘,就是要充分利用時間,提高工作效率,發揮每一分鐘的價值,而不是僅僅抓住了時間,時間掌握了,但效率沒有提上去。
曾經有一個向往成功卻屢受挫折的青年人向著名教育學家班杰明求教,班杰明與渴望他指點的青年人約好了見面的地點和時間。待那個青年人如約而至時,班杰明的房門大敞開著,眼前的景象卻令青年人頗感意外——班杰明的房間里亂七八糟、狼藉一片。
沒等青年人開口,班杰明就招呼道:“你看我房間,太不整潔了,請你在門外等一分鐘,我收拾一下,你再進來吧。”一邊說著班杰明就輕輕地關上了房門。
不到一分鐘的時間,班杰明就打開了房門,并熱情地把青年人讓進客廳。這時,青年人的眼前展現出另一種景象——房間內的一切已變得井然有序,而且有兩杯剛剛倒好的紅酒,在淡淡的香水氣息里還漾著微波。可是,沒等青年人把滿腹的有關人生和事業的疑難問題向班杰明講出來,班杰明就非常客氣地說道:“干杯。你可以走了。”
青年人手持酒杯一下子愣住了,既尷尬又非常遺憾地說:“可是,我……我還沒向你請教呢……”“這些……難道還不夠嗎?”班杰明一邊微微笑著一邊掃視著自己的房間,輕言細語地說:“你進來又有一分鐘了。”“一分鐘……一分鐘……”青年人若有所思地說,“我懂了,你讓我明白了一分鐘的時間可以做許多事情,可以改變許多事情的深刻道理。”班杰明舒心地笑了。青年人把杯里的紅酒一飲而盡,向班杰明連連道謝后,開心地走了。
做事要提高效率,對于青少年來說學習也是如此。抓住每一分鐘學習不如抓住學習的每一分鐘。清醒時不玩,糊涂時不學。青少年應該抓住課堂上45分鐘,盡可能地提高學習效率。學生們的學習的確很緊張,但也要想有時間放松,必須分清主次和場合,把學習用到該用的時間和地方上去,上課時緊緊跟隨老師的思路,老師在課堂上講的都是精華部分,一定要注意力高度集中,思想不能開小差。稍不留神,精彩的部分就會講過去。如果課后再問同學,遠不如隨著老師的思路記憶牢固、印象深刻。
上課的時間,如果坐在教室里熬,何不利用這段時間把該學的知識都掌握住呢?就算是掌握其中的七八成也是不錯的,下去再稍微花點時間回顧一下,也就可以了。所以青少年應該記住:學要拼命地學,玩才能盡情地玩。正上課想起我的滑板車沒有伙伴的漂亮,正玩得盡興想起日記還沒有寫,這樣學不好,玩不痛快,時間花了不少,會得不償失。
把握重點等于把握全局
三國時期的諸葛亮,為教導劉備如何合理利用時間以達到工作的最大效率,做了一個試驗很好地說明了他的想法。試驗是這樣的:有一個大鐵桶,幾塊大石塊,一些碎石,一堆沙子,一瓶水。問如何用這些東西來填滿鐵桶的空間?答案是明顯的:先放入大石塊,再放入碎石,之后倒入沙子,最后再把水倒進鐵桶,大鐵桶的空間就會被填得滿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