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品 德(7)
- 一日一省大全集(超值金版)
- 馬研姝
- 5789字
- 2014-01-21 14:45:39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
——戰國·孔伋:《禮記·中庸》
由內心真誠而明白道理,叫做天性;由明白道理而能內心真誠,叫做教化。內心真誠就會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就會變得真誠。……真誠是人的自我完善,而道是人自己引導自己。真誠,貫穿于一切事物的始終,沒有真誠就沒有萬物,因此,君子把真誠視為最珍貴的。真誠,并非只是自我完善而已,還要用來成就萬物。自我完善,是仁義的表現;成就萬物,是智慧的體現。天賦的真誠品德,是結合了天地內外的道理,因此隨時運用而無不適宜。
編者手記
圣人是“自誠明”,天生就真誠的人,賢人則是“自明誠”,通過后天教育明白道理后才真誠的人。一個人如果天生真誠,從而由真誠達到明白道理,做事情時就會“不思而得,從容中道”。由于天性的真誠而自然而然地了解了社會人生的常道,這就是“性”。這種人就是“自誠明”的人,他們可以說是天生具有“誠”的慧根的人。因而為人處世時持中、穩健、理性、包容。這樣的稟性使他們看待事物時不會偏頗,總能看到事情的本質。
而大多數得人則要通過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的學習、體會的過程,來知道“真誠”二字是自然界的法則。認識到真誠的自然天性,從而明白人情事理,領悟到人生需要真誠,萬事需要誠意,然后再反過來看一看自己的處世態度與行為方式,最終才能做到篤行“誠”這一法則。這就是自然教化的結果,也就是“教”。
無論是我們生而知之,還是學而知之;無論我們是自然而然地頓悟,還是后天努力后得到的漸悟。總而言之,真誠是社會與生的大道是無法分離的。真誠既是天道運行的法則,又是人道運行的法則。只有為人真誠才可以說是一個真真正正的人,也才能夠得到人生的智慧,從而擁有成功的人生。
“誠”是上天賦予我們的自然法則,所以真誠、誠信的人,其心靈、情感與理性、行為是合一的,是一種和諧的統一。俗話說:“人定勝天”——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以上道理必須以真實無妄的“誠”為前提,否則只能得到天道與人道的報復。所以說,“誠”成就了我們,成就了社會,成就了大自然。以“誠”成就了自己,就是仁德,成就了萬事萬物,就是智慧。當我們學習到“誠”的道理時,再通過行動加以實踐,那么“誠”的大道就內化為我們自己的修養,我們就會變得誠樸、誠信、精誠,并且擁有了人生的真正智慧,那么也就做到了物我同一,天人合一。
是謂:遠見者,至誠為道;至誠者,遠達。
☆☆至誠可與天地參 孔子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大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其次致曲,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
至誠之道,可以前如。國家將興,必有幀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戰國·孔伋:《禮記·中庸》
只有天下最真誠的人,才能充分發揮他的天性;能充分發揮他的天性,就能充分發揮眾人的天性;能充分發揮眾人的天性,就能充分發揮萬事萬物的天性;能充分發揮萬事萬物的天性,就可以幫助天地化育萬物;能幫助天地化育萬物,就可以與天和地并列為三了。
比最真誠的人次一等的人可以從事物的一端那里入手,從事物的一端入手也能做到真誠,做到真誠就會表現出來,表現出來就會逐漸顯著,顯著了就會發出光亮,發出光亮就會感動人心,感動人心就會引起變化,引起化變就能化育萬物,只有天下最真誠的才能化育萬物。
最真誠的境界,可以預知未來的事情。國家將會興旺發達,一定會有吉祥的預兆;國家將要衰亡,一定會有妖孽出現。呈現在著草或龜甲的占卜上,體現在人的四肢動作上。禍或福將要來臨時,是好的,一定會預先知道;是不好的,也一定會預先知道。所以說是真誠的就好像神靈一樣。……只有天下最真誠的人,才能制定治理天下的法則,樹立天下的根本,掌握天地化育萬物的道理。
編者手記
“誠”是自然萬物的秉性,人們要想主宰自己的命運,就得合乎自然規律,那么順應了誠的秉性自然就是順應了天意。在這個前提下能夠盡量讓自己以本性進行活動,順乎自然而無所不能。誠的態度可以使一個人的天性得以充分發揮,一個人發揮了自己的天性,就能發揮他人的天性。因為真誠、誠實、誠信的人明白人類都生于自然、長于自然,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有著共同的利益和命運。
能成為天下最真誠的人的,恐怕只有圣人。普通人雖然不能成為天下至誠者,但卻可以從生活的某一個方面入手,積部分為整體,達到誠心、真誠的境界。從日常小事做起,從心態調整開始,就能以點帶面,達到整體的真誠。這就是“致曲”。“曲能有誠”的道理適用于一切我們學習與實踐的過程。正所謂“曲徑通幽”,我們先致力于某一個方面,通過形、著、明、動、變、化這六個階段,同樣可以一步步地達到圣人的那種至誠的境界,也就是化育萬物,與天地并列為三。有了至誠的心態,就可以預知吉兇禍福的發生規律,靈妙如神。正所謂“心誠則靈”。而“言為心聲,行為心相”。我們的意識決定著我們的行為舉止,行為模式是受思想支配的。就像佛教所講的“相由心生”一樣。
在《禮記·中庸》里,“誠”成為禮的核心范疇和人生的最高境界:至誠如神,有了誠篤的品德和態度,就可以貫通多種仁義道德,成己成人,甚至能夠盡人之性,盡物之性,贊天地只化育而與天地參,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孔子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論語·為政》
孔子說:“作為一個人卻不講信用,不知他怎么可以立身處世!”
編者手記
《論語》中記載,弟子問孔子如何治國,孔子說要做到三點:要“足食”,有足夠的糧食;“足兵”,有足夠的軍隊;還要得到百姓的信任。弟子問,如果不得已必須去掉一項,去哪一項?孔子回答:“去兵”。弟子又問,如果還必須去掉一項,去哪一項?孔子說:“去食。民無信不立。”可見,在孔子看來,得到百姓的信任比什么都重要。治國如此,其他事何嘗不是如此。如果得不到別人的信任,什么事都辦不成,無論大事小事都是如此。《禪林寶訓》中說:“是知誠不一,則心莫能保;信不一,則言莫能行。古人云:衣食可去,誠信不可失。”
而信任又是相互的。要得到別人的信任,首先就要自己講信用。因此,《論語》中多處把忠與信并提,認為“忠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這一思想。如“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就是把忠信作為修養的基本內容,要求每天檢查反省,是不是做到了忠信。“信則人任也。”只有講信用,人們才會信任你。誠則有信,信必獲譽。“言忠信而行正道者,必為天下所心悅誠服。”
誠信是人格的根本,也是人際交往的基礎,所以,無信則失去自己,也失去他人,最終無法立足于社會。此所謂人無信不立。圣經哥林多前書講最重要的三美德是信、望、愛,人與人之間要彼此信任,才能合作。“不誠不達,不信不立”,這是亙古不變的人生哲理。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人若失去財產,他只失去了一點。但若失去了誠信,就把一切都失去了。身立于世,有信倚之,當也俯仰無愧,旁顧無悔了。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 孟子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孟子·離婁上》.
誠實,是天道的法則;做到誠實,是人道的法則。天生誠實的人,不必勉強為人處事合理,不必思索言語得當。從容不迫地達到中庸之道,這種人就是圣人。做到誠實的人,就必須選擇至善的道德,并且要堅守不渝地實行它才行。
(朱子注曰:誠者,真實無妄之謂,天理之本然也。誠之者,未能真實無妄,而欲其真實無妄之謂,人事之當然也。圣人之德,渾然天理,真實無妄,不待思勉而從容中道,則亦天之道也。未至于圣,則不能無人欲之私,而其為德不能皆實。故未能不思而得,則必擇善,然后可以明善;未能不勉而中,則必固執,然后可以誠身,此則所謂人之道也。不思而得,生知也。不勉而中,安行也。擇善,學知以下之事。固執,利行以下之事也。)
編者手記
“誠”是天理中最美好的常道,如天的化生萬物。追求“誠”則是人的后天道德的訴求,所以應該是人道的內容。鄭玄說:“誠者,天性也。誠之者,學而誠之者也。”天性就是人人天然而有的本性,此性就是誠。誠之,是學此本性之誠。生而就具有誠的人,內心不用勉力就會行中庸之道,不用思考就得到中庸之道,在自然從容中就符合了中庸之道,這是圣人才有的品格。而追求“誠”的人,因為通過學而后知道了中庸之道,知道中庸之道是人道中最大的善,如果沒有“誠”則是永遠達不到中庸的,所以一旦選擇中庸之道,并且有了“誠”,知道這樣做是有利于自己德行的修養,因此會長久地堅持它,這是賢人所擁有的品質。這是中庸之道中兩種天道與人道合一的兩種類型:一是圣人的天人合一,二是賢人的天人合一。圣人的天人合一是本能的天人合一。賢人的天人合一是通過學習而達到的天人合一。應該說,還有凡人的天人合一。《中庸》說:“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可以說,生而知之、安而行之的是圣人,學而知之、利而行之的是賢人,困而知之、勉強而行之的是凡人。不論是圣人、賢人,還是凡人,如果最后都能達到至誠、至善的天人合一的中庸境界,那么他們的成功是一樣的。
所以,“天道就是誠,人道就是追求誠。”能夠去追求善和美的道德,其本身無疑是一件非常光榮的事,是可以安頓心靈的事呀!
☆☆誠者,君子之所守 荀況
君子養心莫善于誠,致誠則無他事矣。……天地為大矣,不誠則不能化萬物;圣人為知矣,不誠則不能化萬民;父子為親矣,不誠則疏;君上為尊矣,不誠則卑。夫誠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
——《荀子·不茍》
君子保養身心沒有比真誠更好的了,做到了真誠,那就沒有其他的事了。……天地要算大的了,不真誠就不能化育萬物;圣人要算明智的了,不真誠就不能感化萬民;父子之間要算親密的了,不真誠就會疏遠;君主要算尊貴的了,不真誠就會受到鄙視。真誠,是君子的操守,政治的根本。
編者手記
荀子曰:“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時不言而百姓期焉——夫此有常,以至其誠者也。”上天不說話,人們卻認為它處于最高;大地不說話,人們卻認為它寬廣無邊;春夏秋冬四時不說話,老百姓卻都能感知節氣的變化。這些“不言”的事里包含有它們自身的規律,即“有常”。荀子認為天行之所以“有常”,在于“以至其誠者也”,即大自然之所以運行有規律就因為它達到了真誠。真誠不僅能使天地化生萬物,還能使圣人教化萬民。他說:“天地為大矣,不誠則不能化萬物,圣人為知矣,不誠則不能化萬民。”(《荀子·不茍》)這樣,通過誠把“天地”和“圣人”即天人合一關系凸現出來了。“誠”即真誠無妄,是一種道德規范。
荀子認為,既然由于天地達到了真誠無妄,才體現出“天行有常”,因而圣人、君子就應當從“天行有常”這種真誠無妄的行為中體會“天德”,去修心養性,提高道德水準,用“誠心行義”,把握好自然規律,為民造福。他說:“君子養心莫善于誠,致誠則無它事矣。唯仁之為守,唯義之為行。誠心守仁則形,形則神,神則能化矣;誠心行義則理,理則明,明則能變矣。變化代興,謂之天德。……君子至德,嘿然而喻,未施而親,不怒而威。夫此順命,以慎其獨者也。”荀子把從“天行有常”中體現出來的“誠”的“天德”,看作是君子養心行義、圣人化民治國的根本。他說:“夫誠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由此可見,原來荀子提出“天行有常”,是為了把“誠”這一“天德”提供給君子修養身心,以便作為安邦治國的“政事之本”。
☆☆巧詐不如拙誠 韓非子
巧詐不如拙誠,惟誠可得人心。
——《韓非子·說林上》
奸巧詭詐,不如笨拙誠實。
編者手記
《劉向說苑貴德》中有這樣一個典故:樂羊任魏將去攻打中山,他的兒子在中山國為仕,中山國君殺烹了他的兒子并將肉羹送給樂羊,樂羊為表示必取中山的決心,食掉了這杯肉羹。魏文侯對堵師贊說:“樂羊因為我的緣故而食子之肉。”堵師贊回答說:“親兒子的肉他都吃,那還有誰他不會吃呢?”樂羊攻下中山回國后,魏文侯獎賞了他的功勞,但懷疑他的忠心。與此對照的還有一故事:魯國國君孟孫打獵時活捉了一只小鹿,讓秦西巴帶回去,秦西巴發現一只大鹿跟在后面不停的哀號,秦西巴不忍心,就把小鹿放了,孟孫氣得將秦西巴趕走了,一年后又把他找回來當太子的老師,左右的人說:“秦西巴對您是有罪的,請他來做太子的老師,不妥當吧?”孟孫說:“秦西巴有一顆仁慈的心。他對一只鹿都生憐憫之心,請他做太子的老師,我最放心了。”
樂羊在軍中食子示志,最終攻取了中山,反映出了他的“巧詐”之智,而秦西巴憐而釋鹿,反映出了他所具有的一種“不忍人之心”(孟子語)。“巧詐”乍看之下,好像是機靈的策略,但是時間一久,周圍的人懷疑甚至遠離的可能性會提高。相反的,“拙誠”是指誠心地做事,行為或許比較愚直,但是會贏得大多數人的心。古人把誠功叫做“拙誠”,其實其誠并不拙,只是相對于“巧偽”而言不為所動,是甘于守拙。
古時的一位商人有兩個兒子,大兒子聰明,取名智人。次子老實,取名木星。商人病危,臨終前把兩個兒子叫到跟前,令智人經管東廂酒店,木星經管西廂酒店,并叮囑:“商以德行,德以術勝,經商求術忌無德,切莫以術欺人。”兩個兒子各自獨立操業一段時間之后,智人覺得謹遵父命賺不了大錢,靈機一動,便在酒中加進了白水。這樣一來,智人比木星多賺了不少錢,吃穿闊氣了不少。木星覺得自己就是不如哥哥,依然按照父親的教誨老老實實做生意。時間一長,木星的生意卻好了起來,日用不亞于哥哥。智人便懷疑弟弟也在酒里摻了水,于是自己摻水更多。不料怎么也趕不上弟弟的生意,后來連一個顧客也不來了。智人便去質問弟弟:“吾智術皆在汝上,何以商不及汝?”弟弟無言以對,旁邊有一位顧客碰巧聽見了,就告訴智人,你的智術雖然比木星強數倍,但你的德行卻遠遠不及,你在酒里摻水坑客害人,焉有不敗之理?智人這才想起父親的臨終囑托,盡管他以后不再往酒里摻水了,顧客還是不肯往他的酒店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