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覺得套路是一樣極高深的學問,做事能有套路可循真是令人艷羨不已。
后來讀了道德經,也看了些金庸的武俠小說,他們都在說一個道理,那就是所謂套路到達一定境界就完全沒有套路可言了!我想馬克思知道這些后一定會含笑九泉的,辯證法用得多好啊!
現在我陷入了所謂的套路難以自拔,但我清楚地知道這樣的套路其實并非我想要的,即使擁有它們也沒了當年的那種興奮和滿足。
因為,我似乎根本就沒搞懂套路的本質,而擁有一樣不明覺厲的東西是完全沒有任何益處的——畢竟我也不是裝逼的人,要它何用?
閉關多日后,腦袋漸漸開始浮現套路的真正涵義,嚴格說來我現在頂多只處在第二層境界上。
在我看來,套路一共有五層境界。
第一層是目不識丁,自然也就還沒什么套路可言,摸著石頭過河,連能不能活下來都是存疑的,哪來的套路?
第二層是嶄露頭角,掌握了一些入門的技巧,并有了沾沾自喜的資本,但終究是菜鳥一只,套路并未成形。
第三層是游刃有余,此時套路已成,凡事按步就班,且效果還不錯,就好像數學老師教的一些快捷算術法一樣,只要一套公式,問題自解,此乃套路也!
第四層是左右逢源,一般的捷徑已不能滿足這一階段的需要,所以腦洞大開,嘗試運用地理老師的辦法解決化學問題,嘗試運用小學的結論分析高中的歧義,且頗有建樹!這就完全打破了以往所謂的套路。這其實也是金庸先生所著笑傲江湖中獨孤九劍的最高境界,無招勝有招。張三豐教導張無忌學太極時也有體現。
第五層是從心所欲,舉個最接地氣的例子,這世上有這么幾種人是特別拉仇恨的——瘋狂吃東西而不發胖,瘋狂用眼睛而不近視,瘋狂玩鬧而成績不降,瘋狂丑陋而腰纏萬貫。這些人簡直就不按套路出牌啊!可他們與第四種境界偏偏是不同的,因第四種是目無套路,但這一層的根本在于套路的重鑄。須知無套路本身也是一種套路。當然境界未到是體會不到這點的。
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怎么為我所用呢?
第一層,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因為不知山水為何物。
第二層,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因為掌握了技巧,獲得了功力,擁有了資本。
第三層,看山是水,看水是山。之所以會這樣反常,那是因為套路雖存在了,但并不成熟,故產生很多副作用。
第四層,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既然套路不成熟,這一層便繞過了套路而另辟蹊徑,追求一種無勝于有的超凡之境。
第五層,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真正的超凡終究還是凡,刻意地追逐無勝有之境,豈不知無即有,而有即無?這是真正成熟的套路。山從來只是那座山,而水仍是那條水,中間的一切皆虛惘。
此乃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