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語】牛膝人參酒來源于《圣濟總錄》。方中附子、肉桂、山茱萸、熟地、巴戟天、牛膝、肉蓯蓉、五味子、五加皮、磁石,補腎溫陽、強壯筋骨;人參、黃芪、川芎補養氣血;生姜、川椒溫經散寒;防風、茵陳祛除風濕。諸藥制酒,共奏補腎溫陽,壯骨益氣、除濕之功。
本方補腎溫陽之力很強,用于腎陽虛損所致的上述病癥,具有較好的療效。老年體弱陽衰者可經常飲服。若無風濕癥,可去掉防風、茵陳。
陽盛有火者忌服。
固本遐齡酒
【組成】當歸30克,巴戟天30克,肉蓯蓉30克,
杜仲30克,人參30克,沉香30克,
小茴香30克,破故紙30克,石菖蒲30克,
青鹽30克,木通30克,山茱萸30克,
石斛30克,天門冬30克,熟地30克,
陳皮30克,狗脊30克,菟絲子50克,
牛膝30克,酸棗仁30克,覆盆子30克,
枸杞子60克,川椒20克,神曲60克,
白豆10克,木香10克,砂仁15克,
大茴香10克,益智仁15克,乳香15克,
虎脛骨60克,淫羊藿120克,糯米500克,
大棗300克,生姜60克,遠志30克,
山藥120克,煉蜜120克,白酒15000毫升。
【制法】
(1)將糯米蒸熟,同去核棗肉、生姜、山藥、煉蜜和勻成團,分成4~6塊,各用絹袋盛裝,扎緊口備用。
(2)將其余各藥加工細碎,用絹袋盛裝,扎緊口,放入瓦壇內,然后將上述藥全部放入壇內,再將白酒全部倒入,加蓋密封,置陰冷干燥處。
(3)時常搖動瓦壇,經50日后開封取飲。
【用法】將藥取出,隨用隨取,任意食之,壇內藥酒則每日早、晚各飲服1次,每次飲服10~25毫升。
【功效】補肝腎,調氣血,益脾胃,強腰膝,添精髓,壯精神,明耳目,澤肌膚,悅顏色,延年益壽。
【適應證】適用于氣血不足、肝腎虛損所致的少氣無力,面黃肌瘦,食欲減退,精神不振,腰膝軟弱,行走無力,陽痿多夢,怔忡健忘,目昏耳鳴等癥。
【按語】固本遐齡酒來源于《萬病回春》。方中人參、陳皮、砂仁、神曲、白豆、糯米、煉蜜、大棗補氣、健脾、消食;生姜、大茴香、小茴香、沉香、木香散寒、行氣、開胃;巴戟天、肉蓯蓉、杜仲、破故紙、山茱萸、熟地、菟絲子、狗脊、牛膝、覆盆子、枸杞子、虎脛骨、淫羊藿、山藥、川椒補肝腎、強腰膝、益精髓、壯筋骨、祛風濕;木通、當歸、乳香、熟地補血活血,通經行滯;益智仁、遠志、酸棗仁、石菖蒲養心安神,開竅益智。此外,大棗還能調和諸藥偏性;煉蜜同青鹽伍用,還有調味和緩和酒中熱性的功用,再少加養陰生津的石斛、天冬,諸藥共制成酒劑,既能使各藥有效成分充分溶出,又能借酒力而行藥勢。用于治療上述諸癥,療效顯著。
此酒是為虛人無熱者而設。藥味數多,其力雄厚,臨床應用中,凡屬氣血不足,肝腎虛損等,證見上述病癥者,用之均有較顯著療效。久病體虛,無熱象者可經常飲用此酒。
陰虛有熱者忌服。
益氣補酒
【組成】黃芪35克,黨參30克,白術30克,
當歸30克,熟地黃35克,茯苓35克,
甘草24克,柴胡20克,升麻24克,
白酒1500毫升。
【制法】上諸藥洗凈、混合一起,研成粗粉,用白紗布三層,縫袋裝入藥粉,扎好置酒中浸泡60天,供飲。
【用法】每天晚間,飲30~50毫升。
【功效】益氣升陽,調補脾胃。
【適應證】老年人飲食減少,精神乏倦,怕冷懶言,脈大無力,甚或脫肛、久瀉,或者低血壓、慢性結腸炎等。
【按語】中國金元時代,有四位大醫學家,其中有一位叫李東垣,他針對那個時代出現的許多疾病,用畢生的精力,寫了一部書,叫《脾胃論》,這個方子,就來源于這部書。不過原方叫補中益氣湯,其中有陳皮,沒有此方的熟地和茯苓,針對老年人的生理、病理特點,這里作了修改,熟地養血,茯苓提神,加在一起,制成藥酒,以供緩服。
鹿茸蟲草酒
【組成】鹿茸15克,冬蟲草10克,天冬6克,白酒750毫升。
【制法】
(1)將上藥加工粉碎,裝入凈瓶,倒入白酒,加蓋密封,置陰涼處。
(2)每日搖動數下,經1個月后開封,靜置澄明即成。
【用法】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飲服10~15毫升。
【功效】補腎填精,滋養肺脾。
【適應證】適用于病后體弱,神疲無力,陽痿,腰酸、咳嗽等癥。
【按語】鹿茸蟲草酒為民間驗方。方中鹿茸補腎壯陽,填精;冬蟲草補腎養肺;天冬制約酒中的熱性。諸藥制酒,共奏補腎壯陽、養肺填精之功。
中老年人肺腎不足,或性機能衰退者長期服用,能獲較好療效。藥酒飲完后還可再添新酒,直至藥味淡薄為止。
鹿參酒
【組成】鹿茸10克,人參15克,杜仲30克,
石斛20克,牛膝20克,白酒1500毫升。
【制法】
(1)將上藥加工粉碎,裝入凈瓶中,倒入白酒,加蓋密封,置陰涼處。
(2)每日搖動數下,經1個月后開封,濾去藥渣,貯入凈瓶中。
【用法】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空腹服10~15毫升。
【功效】補腎填精,益氣提神。
【適應證】適用于體倦乏力,腰腿酸困,精神萎靡等癥。
【按語】鹿參酒為經驗方。方中鹿茸、杜仲、牛膝補腎填精;人參補氣健脾,尤宜于老人。
參數補酒
【組成】人參10克,白術50克,茯苓50克,
炙甘草45克,當歸50克,白芍40克,
山藥40克,白酒1000毫升。
【制法】上藥洗凈,浸入白酒中,密封,最好埋于土中,60日后取出,供用。
【用法】每日早、中、晚,飯后各飲一小杯。
【功效】健脾和胃,補中益氣。
【適應證】適用于消化不好,食少便稀,面黃肌瘦,語言低微無力,舌苔薄白,脈搏細弱,尤其適應于老年人的胃腸功能紊亂,以及各種慢性疾病所表現的脾虛氣弱癥。
【按語】此方出于元朝名醫朱月溪《和劑局方》。原方為四君子湯,是中醫方劑補氣劑的首方,加上了當歸、芍藥,湯劑中叫歸芍四君子湯,用于氣血不足,肝脾失和。后世許多著名方劑,如宋代名醫錢乙《小兒藥證直訣》的異功散,是主治小兒消化不良的專訪,就是黨參(或人參)、白術、茯苓、甘草四君子湯加上陳皮,治療效果很好;明代的名著《醫學正傳》上有六君子湯及歸芍六君子湯、香砂六君子湯、楂曲六君子湯,都有不同的主治范圍,但總是由此方演化而成。
老年人容易消化力弱,常飲此酒,悅脾醒胃,和中益氣,有效。
蛤參酒
【組成】蛤蚧1對,人參30克,甘蔗汁100毫升,白酒1500毫升。
【制法】
(1)將甘蔗切成小段,按上述用量榨汁,備用。
(2)將蛤蚧去掉頭足,粗碎;將人參碎成小段。兩藥用細紗布袋盛,備用。
(3)將白酒、甘蔗汁倒入壇里攪勻,放入藥袋,加蓋密封,置陰涼處。
(4)經常搖動,經20日后即可開封取飲。
【用法】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飲服10~20毫升。
【功效】補肺益腎,強壯元陽,定喘納氣。
【適應證】適用于元氣虧損,久病體虛,精神不振,失眠健忘,氣短乏力,喘促不止等癥。
【按語】蛤參酒來源于《圣濟總錄》。方中蛤蚧補肺腎,益精血,止咳嗽;人參補元氣,寧神益智;甘蔗汁既能生津,又能解酒之醉,同酒伍用,有相得益彰之妙。諸藥制酒,共奏滋補強壯之功。
此酒主要用于元氣虧損、久病體弱的患者。中老年體虛無力者,經常適量飲此酒,有強壯身體的功效。對于虛性喘咳者,白酒可改為米酒、黃酒配制它藥。
蛤蚧仙靈酒
【組成】蛤蚧1對,菟絲子30克,龍骨20克,
仙靈脾30克,沉仙3克,金櫻子20克,
白酒2000毫升。
【制法】
(1)將蛤蚧去掉頭足,粗碎;將其余各藥加工粉碎,將蛤蚧用細紗布袋盛,扎緊口備用。
(2)將白酒倒入凈壇中,放入藥袋,加蓋密封,置陰涼處。
(3)隔日搖動數下,經30日后開封,去掉藥袋,再用細紗布過濾一遍,貯入凈瓶中。
【用法】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飲服15~25毫升。
【功效】補腎壯陽,固精。
【適應證】適用于陽痿,遺精,早泄,腰膝酸困,精神萎靡等癥。
【按語】蛤蚧仙靈酒為經驗方,為壯陽益腎之良方也。
芪芍補酒
【組成】黃芪30克,白芍30克,人參30克,炙甘草30克,桂枝60克,當歸30克,白酒1500毫升。
【制法】先將諸藥一一洗凈,放水2500毫升浸泡2日,之后置火上煎煮,煮1小時后,兌入白酒,入瓶密封,封存60日,取出過濾,過濾后的酒置瓶中,供飲。
【用法】每日早、晚飯前,各飲1小杯。
【功效】滋補氣血,和榮調衛。
【適應證】氣血不足,營衛不和,虛弱無力,精神不振,夜臥不寧,胸中煩熱,尿余淋漓不下,或尿中白濁,少腹拘急不適,老年人前列腺肥大等癥。
【按語】本方出于《圣經總錄》。原名為“平補湯”,后世有人改為散劑,用粗末沖服,亦有的改為酒劑,補益氣血,和營暢衛,取當歸補血湯、小建中湯、保元湯化裁之意。方用參芪補氣,歸芍甘草益血,桂在其味歷來說其辛溫,其實,其味入口先有甘味,后有辛香之味。祖國醫學認為,凡是辛香之味皆溫,多具辛散之性,因而有的方書,說桂枝具有升散作用。如清朝名醫葉天士《本草經解》說“桂枝氣溫,味辛無毒,氣味俱升,陽也。”另一位清朝名醫黃宮繡也說“桂枝系肉桂枝梢,其體輕,其味辛,其色赤,有升無降。”(《本草求真》)這些說法,和以前的本草書載,還是有些不同的。《本經》上謂桂枝可治沖進之氣,漢代醫圣張仲景在《傷寒論》中,凡有沖進證者,都用桂枝。可見,桂枝是降沖降逆的。那么,到了清代怎么說“氣味俱升”,“有升無降”了呢?這是從“辛”能“散”推斷而來的。
實際上,桂枝是甘溫為主,兼有辛香的。它具有六個主要功用,這六個主要功用,由清代另一位著名醫學家鄒澍所歸納:一和營,二通陽,三補中,四下氣,五利水,六行瘀。
桂枝和肉桂,雖出一源,但還是有區別的。肉桂性大熱,功能溫中補陽,散寒止痛,主命門火衰,下深沉寒痼冷,能引火歸元,治陽氣不足的瀉痢,腹痛,寒濕痹痛,陽痿尿頻等癥。桂枝味薄,配上白芍的微寒小酸,能調營暢衛,和中補氣,全方正是平補,而非峻補、大補,更非蠻補,所以,本方為治療老年人氣血不足的首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