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悉數氣的十宗罪,贏得輕松快樂心(2)
- 生氣不如爭氣(大全集)
- 水中魚
- 4363字
- 2014-01-20 14:17:46
生命是由時間和精力組成的,人生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而寶貴的。魯迅先生就曾說過:“生命是以時間為單位的,浪費別人的時間等于謀財害命;浪費自己的時間,等于慢性自殺。”
美國人的時間觀念相當強,凡事都講效率,大多數人始終處于奔忙之中,在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一件之后,又迅速轉向別的事情。大多數美國人走路快,辦事快,很少講廢話,并且都有一個時間登記表,每天的事情安排得滿滿的。由于時間觀念強,美國人常給人一種缺乏耐心、脾氣暴躁的印象,他們無法容忍那些浪費時間和精力的行為,對這樣的行為往往會暴跳如雷、怒不可遏,甚至會破口大罵或出手打人。
珍惜時間資源的最大好處,就是辦事效率高,實際用于辦事的時間多,辦事效果當然好。可以想象,一個干脆利落、工作時總是步履匆匆的人怎么可能沒有效率?
一切收獲都來自科學地管理時間和精力。美國人告訴我們,管理時間和精力,你應該有這樣的意識:
合理安排時間和精力。把時間和精力合理配置到各種事情上,不浪費時間。多數成功者都把工作與閑暇、工作與日常生活劃分得清清楚楚,這樣就能夠享受各種活動并達到轉換情緒的目的。比如進餐時,保持輕松,別無雜念,絕不牽涉工作中的煩心事。娛樂和運動時,應充分放松身心,以享受其中的歡樂。
一天減少一點精力浪費,一時的好處或許不大,但長期積累,對于健康長壽、享受生活及事業發展都非常有利。偉人們視精力為生命,哪怕是一點點的精力,他們也從不輕易浪費。而生活中很多人把精力看得比垃圾還不值錢,從來就沒有節約精力的觀念。胡亂使用精力不僅影響他們的成才、發展、享受生活,而且嚴重損害他們的身心健康。
充分利用時間和精力,提高時間和精力的利用效率。很多人的失敗歸根到底是沒有利用好時間和精力,同樣,很多人的成功,是很好地利用了時間和精力。
精力是寶貴的,如果用在沒有意義或意義很小的事情上,實在是一種巨大的浪費。當然,人非神仙,有時浪費精力是不可避免的,但要盡量減少。如果能把一生的大部分精力都用于比較有意義的事情上,肯定不枉此生。
把握好最佳時間和最佳狀態。最佳時間通常是指辦事的最好時間段或時間點。把握好最佳時間,通常可以取得良好的效益,比如提高效果或降低代價。普通人往往只知道應該去做什么事,但不知道在什么時候做最好。高手常常在最佳時間辦事,這對于發展十分有益。對于重要的事情,要盡量安排在精力旺盛的時候做。投入同樣的時間,如果精力旺盛,實際投入的精力就比較多;反之,實際投入的精力就比較少。把握最佳時間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很多時候只能爭取在較佳的時間辦事。每個人都要把“在最佳時間辦事”當作一種信念,長期如此,自然會成為習慣。
根據事情的重要性付出相應的時間和精力。事情越重要,越要付出較多的時間和精力,以求取得好的效果;反之,則要盡量節省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比如,當精力充足而做的只是簡單的事情時,要自然地以較低的精力消耗辦事。以大量的精力消耗處理小事,通常是不值得的。當精力不足而又偏偏碰上緊要的事情時,要迅速提高精力,并全力以赴。在重大的事情來臨之前,要先適當放松身心,以積蓄體能面對挑戰。如果沒有足夠的體能積蓄,當巨大的壓力到來時,很可能一下子被擊垮。
休息的時候,應保持輕松的休息狀態。工作或學習的時候,應保持旺盛的狀態。或者說,工作要有工作的樣子,學習要有學習的樣子,玩也要有玩的樣子。不這樣,就會影響效果,而且浪費時間和精力。
生活中的事情并不會因為你的生氣而減少或自動消失,無論你是生氣還是不生氣,它都是存在的,任務仍然等著你去完成,活兒還得等你消完了氣再去干。所以,與其帶著氣干活、做事,不如不生氣,心平氣和地做事,效率一定會比在生氣時高出許多倍。
氣易壞事:小不忍則亂大謀
《孫子兵法》指出:“主不可以怒以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孫武認為,國君不可以因一時的憤怒而興兵打仗,將帥不可憑一時的怨憤而與敵交戰,一切都要以是否有利為轉移,合于利則動,不利則止,這才是理智的行為。
三國時期,蜀國名將關羽敗走麥城,被東吳擒殺。張飛聞訊,悲痛欲絕,嚴令三軍趕制孝衣,為關羽戴孝,逼得手下將官無奈,最后鋌而走險,將其刺殺。劉備為報東吳殺害關羽之仇,舉兵伐吳。諸葛亮、趙云等人苦苦相諫,都無濟于事。這時的劉備已完全失去了理智,結果被吳將陸遜一把火燒得潰不成軍,數萬軍士喪生,劉備本人帶著殘兵敗將退歸白帝城,羞愧交加,一命嗚呼。蜀軍從此一蹶不振了。
而與劉備、張飛相反的是,一個人因為能忍常人所不能忍,最后獲得了成功,他就是司馬懿。
司馬懿多謀善變,遇事極為冷靜,從不為自己的情緒所左右。公元231年,諸葛亮兵出祁山伐魏。司馬懿知道蜀軍遠來缺糧,求戰心切,加之諸葛亮足智多謀,難以對付,于是據險扼守。諸葛亮求戰不能,果然引兵退回。魏將張郃請求截擊蜀軍后路,司馬懿不允,只是尾隨觀察。到達祁山后,諸將紛紛請戰,司馬懿登山修寨,依然不允。眾將當面指責他畏蜀如虎,他不加理會。5月,眾將向司馬懿施壓,伺機進攻蜀軍,結果戰敗,只得退守營寨。6月,諸葛亮退軍,張郃追擊,結果中伏身亡。面對諸葛亮咄咄逼人的進攻,司馬懿從來不與其爭鋒,甚至在諸葛亮贈送他婦人首飾羞辱他時,他也欣然接受,忍辱負重,仍舊按兵不動。諸葛亮無奈最后在壯志未酬的憂憤中死去。失去諸葛亮的蜀國,再也無法對魏國構成嚴重威脅。
由此可見,是否能理智地處理事情,有時就是事情成敗的關鍵。大事是這樣,小事也是這樣。
司馬懿在權力上的爭斗也善于使用“忍”字。
魏明帝死后,太子曹芳即位,就是魏少帝。曹爽當了大將軍,司馬懿當了太尉。兩人各領兵三千人,輪流在皇宮值班。
曹爽手下有一批心腹提醒曹爽說:“大權不能分給外人啊!”他們替曹爽出了一個主意,用魏少帝的名義提升司馬懿為太傅,實際上是奪去他的兵權。接著,曹爽又把自己的心腹、兄弟都安排在重要的職位。
對此,司馬師和司馬昭氣得哇哇叫,準備帶領人馬去攻打曹爽。而司馬懿看在眼里,卻裝聾作啞,并且向魏少帝上表說自己年紀老了,又渾身是病。從此不再上朝了。
曹爽聽說司馬懿生病,正合他的心意。但還是有點不放心,想打聽一下司馬懿是真生病還是假生病。他派心腹李勝到司馬懿家去探探情況。
李勝到了司馬懿的臥室,只見司馬懿躺在床上,旁邊兩個使喚丫頭伺候他吃粥。他沒用手接碗,只把嘴湊到碗邊喝。沒喝上幾口,粥就沿著嘴角流了下來,流得胸前衣襟都是。李勝跟他說話的時候,他也說得顛三倒四,時不時還拼命地咳嗽。
曹爽聽了李勝的報告后,甭提有多高興了。此后,他就對司馬懿放松了警惕。
后來,魏少帝曹芳到城外去祭掃祖先的陵墓,曹爽和他的兄弟、親信大臣全跟了去。司馬懿既然病得厲害,當然也沒有人請他去。
誰知等曹爽一幫人一出皇城,太傅司馬懿的病就全好了。他披戴盔甲,抖擻精神,帶著他兩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率領兵馬占領了城門和兵庫,并且假傳皇太后的詔令,把曹爽的大將軍職務撤了。以后,司馬懿成了魏國的實際掌權者。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因一時的矛盾,頭腦發熱,失去理智,釀成慘禍的實事,屢見不鮮。總而言之,適宜的克制,理智的行動,是人們做事時智慧的表現。
在一些人辦公桌的玻璃板下或床頭上常常可以看到“制怒”兩字,意在提醒自己不要發火。在這個問題上,嚴格要求自己,加強思想修養是非常必要的。清朝的林則徐官至兩廣總督。有一次,他在處理公務時,盛怒之下,把一只茶杯摔得粉碎。但他猛抬頭,看到墻上掛著的牌匾上寫著自己的座右銘“制怒”兩字,意識到自己的老毛病又犯了,立即謝絕了仆人的代勞,自己動手打掃摔碎的茶杯,表示悔過。林則徐雖然有時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但隨時注意克制,知錯就改,這一點也非常難得。
有人認為和顏悅色、忍讓無爭、寬恕容忍,從不疾言厲色,就是十足的懦夫行徑,殊不知這樣的人才是真正具有大智、大仁、大勇的人物。有人更認為凡事忍耐、含垢受辱、承認過錯及接受責罰便是懦夫,事實上,在衡量自身條件尚無絕對必勝把握時,暫時的忍辱負重是必要的。而死不認錯,往往是怕負責任,這才是真正的懦夫。
壓制住自己的怒火,忍辱負重,可能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對于做大事者來說,忍辱負重是成就事業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忍受屈辱是一種能力,能在忍受屈辱中負重拼搏更是一種本領。小不忍則亂大謀,凡成就大業者莫非如此。
氣易失控:不能自控是不成熟的表現
人與人之間由于性格、修養、思維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所處的生活環境等不盡相同,發生某些摩擦或沖突是難免的,情感的沖動甚至失控的出現也可以理解。然而,若是經常處于容易沖動、點火就著的狀態,則會使人的身心健康受到損害。
不善于駕馭情感不僅會傷身,還會使人遠離真理。也就是說,“氣”不僅會危害個人,還會貽誤事業。《三國演義》中的劉備怒氣難抑,率兵討伐東吳,結果被火燒連營,導致慘敗。第四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第190裝甲旅旅長阿薩夫·亞古里與埃軍第二步兵師先頭部隊遭遇時,因三次進攻均未成功,便惱羞成怒,把剩余的85輛坦克孤注一擲,結果中計慘敗,在3分鐘內這85輛坦克便毀于一旦。這樣的例子古今中外舉不勝舉。
聰明人如果不善于駕馭自己的情感,則在情感失控、沖動的情形下,比普通人更危險一些。正如美國先哲愛默生所言:“聰明人比庸人更懂得避免禍事,但在沖動的時候,聰明人吃的虧比庸人更大。”不會沖動的人是死人,一個只會沖動的人是蠢人,一個能駕馭自己的情感,做到盡量不沖動做事的人是真正聰明的人。所以,你要想真正發揮自己智力的潛能,就要學習用理智駕馭情感,控制情緒。
能否理智地駕馭自己的情感,是一個人是否走向心智成熟的重要標志。感情用事者不僅會遠離成功,還會因為自己的不成熟給別人帶去傷害,給自己招來禍端。西楚霸王項羽不采納亞父范增的建議,感情用事放走劉邦,終難成大事,虞姬玉隕,霸王自刎。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能否理智地駕馭自己的情感,也是區分強者與弱者的方法之一。真正的弱者不在于戰勝不了別人,而在于戰勝不了自己。他們或多或少地充當著情感的奴隸,受著情感的驅使,少有克制自己的勇氣和信心。真正的強者都是駕馭情感的高手,他們控制情感沖動、內心欲望的過程也正是戰勝自我、超越自我的過程,而戰勝了自我的人多為生活中的強者。所以,弱者之弊正在于受馭于情感。如果憤怒之時,你能冰釋掉心中的火焰;消沉之時,你能尋回奮斗的力量;無聊之時,你能夠將時間用于有意義的忙碌;空虛之時,你能夠充實自我;懦弱之時,你能夠找回信心,揚帆起程……那么,孤獨、憂心、失望、喪氣、沉淪永遠不能打擾你。東邊是光明的彼岸,你揚帆向東;西邊是成功的港口,你揮槳朝西。如此,你不為強者,誰為強者?
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不因自己的悲喜而改變生活的原則,以寬容的態度對待別人的言行,以成熟的心智判斷生活中的是是非非。這是一種高尚的人格修養,也是一種百煉成鋼的大智慧。
氣易失足:別動不動就負氣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