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人脈是雪球,越滾圈子就越大(5)
- 人脈就是命脈大全集
- 雅瑟
- 5498字
- 2014-01-15 10:00:47
前輩的經驗就是從實踐中得來的智慧,如果你汲取—了這些精華,就會在自己成長的道路上少走很多的彎路。如果你能接受長輩的良言和指導,就會縮短創業的時間,快速踏上成功的道路。
古時候,有一位很有才華的詩人,他寫了許多寫景抒情的詩篇。可是他卻很苦惱,因為人們都不喜歡讀他的詩。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難道是自己的詩寫得不好嗎?不,這不可能!年輕的詩人向來不懷疑自己在這方面的能力。這時,他的父親建議他去向一位遠方親戚——一位老鐘表匠請教。他感到很詫異,鐘表匠也懂得寫詩嗎?但最終他還是按照父親的建議做了。
老鐘表匠聽后一句話也沒說,把他領到一間小屋里,里面陳列著各色各樣的名貴鐘表。這些鐘表有的外形像飛禽走獸,有的會發出烏鳴聲,有的能奏出美妙的音樂。老人從柜子里拿出一個小盒子,從中取出一只式樣特別精美的金殼懷表,這只懷表不僅式樣精美,更奇異的是,它能清楚地顯示出星象的運行、大海的潮汛,還能準確地標明月份和日期。這簡直是一只“魔表”,詩人愛不釋手,很想買下這個“寶貝”,于是他開口問表的價錢。老人微笑了一下,只要求用這“寶貝”換下青年那只普普通通的表。
詩人對這塊表真是珍愛之極,時刻都戴著它。可是,過了一段時間之后,他漸漸對這塊
表不滿意起來。最后,他竟跑到老鐘表匠那兒要求換回自己原來的那塊普通的手表。老鐘表匠故作驚奇,問他對如此珍奇的懷表還有什么感到不滿意的。
年詩人遺憾地說:“它不會指示時間,可表本來就是用來指示時間的。我戴著它不知道時間,要它還有什么用處呢?有誰會來問我大海的潮汛和星象的運行呢?這表對我實在沒有什么實際用處。”
老鐘表匠微微一笑,把表往桌上一放,拿起了這位青年詩人的詩集,意味深長地說:“年輕的朋友,讓我們努力干好各自的事業吧。你應該記住:怎樣給人們帶來用處。”
詩人這時才恍然大悟,從心底明白了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長者都是有著豐富閱歷的人,正是許多的閱歷和滄桑練就了他們洞明世事的眼睛。“師長”是擁有智慧的人,他們不一定特指學院里的專家和教授,也指那些在某一領域有精深造詣的能人和智者,這些人不是高不可攀、遙不可及的,他們都存在于普通人的身邊。他們并非無所不能,但在某一時刻,他們的一句話、一個目貼叭一種行為,卻可以如醍醐灌頂般讓人在瞬間徹悟一些深奧的道理。
他們是人們某種未成形的思想和觀念的“點睛人”,也是人們在精神塑造和道路指引方面的貴人。
劉備駐軍在新野時,徐庶丟拜見劉備,劉備很器重他。徐庶對劉備說:“諸葛孔明是臥龍啊,將軍可愿意見他嗎?”劉備說:“您和他一起來吧。”徐庶說:“這個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訪,不能委屈他前來。若想召他上門來,您應當屈身去拜訪他。”
于是劉備就去拜訪諸葛亮,可共去了五次才見到。劉備于是叫旁邊的人避開,開始了他的千載一問:“漢朝的天下崩潰,奸臣竊取了政權,皇上逃難出奔。我沒有估量自己的德行,
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張大義,但是自己的智謀淺短、辦法很少,因此最終失敗,造成今天這個局面。但是我的志向還沒有罷休,您說該采取怎樣的計策呢?”
諸葛亮一聽劉備如此誠心相問,如此智慧善問,自然不肯藏智緘言,于是幫他仔細分析了天下大勢,提出了“聯吳抗曹”的策略。
一番高論引得劉備連連叫好,從此他同諸葛亮的情誼一天天深厚了。歷史證明,事后局勢的發展完全是按諸葛亮預先設想的方向進行的,劉備也因此成就了自己的西蜀基業。
俗話說:“千點,萬點,不如高人一點。”但這寶貴的“高人一點”不是等來的、求來的而是向高人請教得來的。
我們每個人都曾有這樣的體會:當你還是高中生的時候,你會遇到初中的小弟弟、小妹妹們向你請教各種問題,充滿敬仰地要求你談談自己的學習方法,等等。這時,無論你多么不高興,多么忙,都會帶著一絲驕傲去解答他們每一個稚嫩的問題,并從他們的目光中得到某種心理滿足。
可見,請教是一種讓交際雙方“雙贏”的方法,一方面,求教的人可以學到知識和經驗;另一方面,授教的人會從幫助中體會到一種心理滿足。請教還是贊美的一種最貼近人心的方式,是最高超的贊美。
張萌是書法愛好者,當他得知自己所在單位的處長是一個書法高手時,便主動登門求教。
張萌謙虛地對上司說:“張處,這些年我雖然努力練宇,書法功力卻進步很慢,恐怕主要是不得要領,請你稍稍泄露點秘訣如何?”
處長很興奮,滔滔不絕地講起了他的書法“經”來。他說:“我最大的體會就是練字無劍勝有劍,就跟令狐沖練劍一樣,平時心中多揣摩,多看多記。也就是說關鍵在于心得,不一定非整天坐在那里練字不可……”
張萌很高興地說:“現在得你‘真傳’,以后用心練習,定會大有長進。”張局長很高興,臨別時還送了幾幅字讓這位青年臨摹。
張萌經常這樣向前輩們請教,字果然越寫越好。
如果你認為眼前的貴人有某些可供自己借鑒之處,如果你遇到某些問題而百思不得其解,那么你務必要前去虛心請教。這時的請教不僅可以讓你知曉從前不知道的知識和道理,還可以讓你獲得貴人的賞識,甚至可能為你開啟另一種新的思路,因此是一舉數得之事。許多成大事者的成功,都是憑借“請教”問出來的。多問、勤問、善問、樂問,你才能從貴人那里學到更多的東西。
和師長交往要得體
尊重對方,嚴謹有致
與尊貴者發展友情,首先要準確把握雙方關系,給其以相應位置,充分表現出你對他的尊重。這是對雙方關系的確認和定位,也是對對方的一種渴望受尊重愿望的滿足,必須嚴謹有致,不可茍且。
小許很得一教委領導的賞識,這位領導很平易近人。他與小許并未謀面,但他贊賞小許的才華,便約請小許與他聊聊。小許在領導面前并沒有得意忘形,忘乎所以。言談舉止,都嚴謹得宜,很有分寸,注重距離。領導雖性情開朗,多次表示要小許隨意些,但還是對小許的舉動發自內心的高興,他覺得沒有看錯人。就這樣,小許與那位領導逐步建立了友情。
切忌奉承,不卑不亢
尊重是有原則、見真情的。如果不顧原則,另有目的,人格淪喪,不知廉恥,對師長就會表現出阿諛奉承,虛情假意,夸大其辭,別有用心,只能讓他們反感、嫌惡、痛恨。本來可以建立友情,但因雙方失去真情而無法發展下去。
態度自然,不必拘謹
師長無論地位,還是閱歷、學識,都高我們一籌。與他們交往,常令我們肅然起敬,有時我們還有一種威壓感而噤若寒蟬。我們作為平常人,尤其是未見過世面的青年人,在這種情勢下往往顯得動作走形,言語囁嚅,特別別扭、生硬。其實尊貴者也是我們平等的交際對象,也是一種自然的交往關系,我們一方面要尊重于彼,另一方面也立足于自己,守住方寸,保持本色,自然而正常的交往,不必拘謹。這反倒能顯示自己的交際魅力,會贏得對方的認可和尊重,師長會樂意與我們發展友情。
小斌是有才華求上進的青年人,他很想與一些德高望重的前輩交往,可最終結果都是以失敗告終。究其原因,主要是小斌太拘謹了,一副窩窩囊囊、委委瑣瑣的樣子,當然讓前輩大失所望,怎會與他發展友情呢?
別碰師者的“逆鱗”
“逆鱗”的說法源自《韓非子·說難篇》中對龍的描述:龍是蟲(動物)類的一種。它的性情非常柔順,人們可以和它親近,甚至可以把它作為自己的坐騎。然而,它的喉下有一塊長約尺許的逆鱗,如果有人觸摸了它,那么它必然會發怒,傷人致死。
與師長交往時注意避諱,這不是冷淡、隔膜,而是體貼關心、善解人意的表現。不拘小 節,不知避諱,只圖自己痛快,不管師長的難堪和反感,是不足取的。俗話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為了保持和維護與貴人之間的關系,請你千萬注意,在說話時不要只顧自己一時盡興而觸犯貴人的“逆鱗”。
只有這樣,才能令對方身心舒適,又能讓自己與師長的交往順利進行。
【第五節 朋友是你的忠實貴人】
幾年前,一個主題為“創造財富”的論壇。在討論會上,一個發言人在演說過程中向聽眾提出了一個問題。他說:“請大家拿出一頁紙,然后在紙上寫下和你相處時間最多的6個人,也可以說是與你關系最親密的6個朋友,記下他們每個人的月收入。然后,算出這6個人月收入的總和,最后算出他們月收入的平均數。這個平均值便能反映出你個人月收入的多少。”
這個游戲的本質意義就是交際的力量,即結交朋友的重要性。中國有句老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美國也有句諺語,“和傻瓜生活,整天吃吃喝喝;和智者生活,時時勤于思考。”這兩句話所講的道理是一樣的,都是告訴我們擇友的重要性。朋友的影響力非常大,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如果你想在人生和事業上取得成功,必須小心謹慎地結交朋友。
朋友像梅干,像美酒
德國的卡西爾說:“沒有朋友的人,只能算半個人。”波斯的薩迪則說:“損失一個朋友你就損失一個肢體,時間可使自己的痛苦減除,但失去永不能補償。”
在當今世界什么都是越現代越好的年代里,惟有友誼使人們保持著古老的特色;朋友如同文物,越老越珍貴。美國的杰弗遜說:“我發覺友情像酒。新釀時生澀,隨著年代而醇熟之后,就真是老者恢復體力的興奮劑。”友誼如同文物和醇酒,越老越顯示其價值。
讓我們來看看男人的友情吧。男人從小就對友誼充滿了種種美好的幻想,他希望孩提時代的友誼永遠牢不可破,彼此之間的競爭友好和善。他希望親朋好友能與他同甘共苦,這就是男人的理想。兩個同樣強壯的男人同心協力,攜手并肩,一道走向世界,走向生活,瞧,多么美好!
在這個理想王國之中,一個男人會為他最好的朋友做任何事情。他會為朋友排憂解難,當朋友遇到經濟困難時給予他物質和金錢上的資助,他會千里迢迢趕去救助困境中的朋友;為了朋友,即便冒生死之危險也在所不辭。在這個理想王國之中,他渴望向朋友傾聽心底的愁煩;在他蒙難受挫或抑郁不安時,得到朋友的慰藉和陪伴。
“這些年,一個人,風也過,雨也走,有過淚,有過錯,還記得堅持什么”,周華健一曲《朋友》唱出了朋友的心聲,唱出了朋友在人一生中不可替代的位置。
見面熟的人,人緣看起來挺不錯,新朋友一個接一個,但是真正需要幫忙的時候,只怕一個可依賴的朋友也沒有。
交朋友有點像曬梅干。梅干起初也是新鮮的果子,經過一番時日的醞釀,才制成后來的美味。朋友自然也是由生而熟,在長時間的交往之中,各種不同的思想見解,經由交流和沖突,而獲致融洽。兩個不同的東西,要完全融合,需要時間,時間是最好的考驗。只有在面臨變故的時候,能夠共患難的人,我們才稱之為朋友。
要和那些“道德高尚,性情良好,站在人生光明面”的人交往。
在許多情況下,這些人過去一直生活在消極的環境中,而且周圍的人也不斷地在他們心靈中注入消極的因素,并且告訴他們哪些事情不能做。他們進入商界即意味著在環境與同事方面是一種極大的轉變。現在,每一個人都開始向他們說,他們能做些什么,他們從經理與同事那里聽到了積極的敘述。他們每天都看見這種方式在各方面產生的結果。由于他們發現這種喜歡自己的做法實在是更有趣,所以他們幾乎立刻開始改變自己的自我形象。
請記住:你會獲得你周圍的人的大部分思想、舉止與個性。即使你的智商也會受到你的環境與伙伴的影響。
曾有人做過這樣的試驗,測試東方猶太兒童和歐洲猶太兒童的智商,地點選在以色列的克伊布茲,各項實驗的結果顯示,東方猶太兒童的智商平均為85,而歐洲猶太兒童的平均智商為105。這證明歐洲猶太兒童比東方猶太兒童要來得聰明些。可是當他們都在克伊布茲住過四年以后,由于當地環境是積極的,學習環境良好,而且獻身學習的氣氛也很實在,所以平均智商都達到了115的相同水準。
這個試驗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當我們跟具有積極態度、道德觀的正當人士做朋友時,成功的機會也就大大增加了。
結交各式各樣的朋友
古言道:“萬兩黃金容易得,知音一個也難求”,“能得一知己,死而無憾”。魯迅先生也發出感慨:“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都是說明知己朋友難覓。這樣是不是因此就要少交朋友了呢?或者一味強調交友的審慎,就認為這個也不可靠,那個也信不過呢?當然不是,人既然生活在大千世界之中,處在各種社會關系之中,交友是必然的,不但要有生死與共、患難不移的朋友,也要善于和有這樣那樣的缺點錯誤甚至是反對自己的人交朋友。
廣泛交友,同心同德,和平共處,是恢復人類本性的具體象征。而談到兄弟般的友誼,則是男性交往中最親密的形式。它經受了嚴峻的考驗之后,便有著堅實的基礎。它具有親密的父子之情和友愛的同胞之誼。任何一方都可以己之長,對另一方進行不客氣的指導和批評,也由衷地為對方的進步和成功而歡欣鼓舞。當一方感覺不適,舉止失當,或感情脆弱時,則馬上從另一方得到同情、忠告和鼓勵。對方則立刻會冷靜下來,仿佛注入了新養料和血液。無論在物質上,還是在精神上,知己朋友都能夠同甘共苦。朋友之間不存在任何形式的競爭,一個人的成功,就是兩個人的勝利。
當今為人者既要廣泛交友,又要審慎選擇。如何做到這一點呢?正如魯迅先生曾經說的:“我還有不少幾十年的老朋友,要點就在彼此略小節而取其大。”略小節,取其大,就是不斤斤計較小節,而要從大處著眼。看人首先看大節,不是盯住對方的缺點錯誤不放,而是用發展的、變化的觀點看人。如果不能略其小,取其大,就不能與人為善,也就不能全面地客觀地評價一個人。就可能一葉障目,不識泰山,就可能把朋友推開,就可能得不到真正的友誼。
毛主席胸懷博大,善于結交各種各樣的朋友。青少年時期,一張《二十八劃生征友啟事》,他和蔡和森、陳潭秋等人組織了新民學會,結交了一大批有志之友。投身革命后,有朱德、周恩來等一批親密戰友在他身邊。同時,毛澤東還與李淑一、周士釗、柳亞子等許多平民百姓、民主黨派人士交朋友,結下了深厚的情誼。通過朋友,他掌握了社會各階層各黨派的情況,為發展統一戰線,制定黨的方針政策,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可見“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結交各式各樣的朋友,對于取長補短,開闊視野,活躍思維,都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