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洲與一戰
- 徐國琦
- 2773字
- 2020-06-12 18:42:59
各章簡述:亞洲的參與及共有旅程
詹姆斯·喬爾(James Joll)在他關于第一次世界大戰源起的經典著作中寫道:這場沖突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終結與一個新時代的開始”。這一論述也可以用于亞洲。日本和中國對即將來臨的、對自己有利的前景抱著強烈期望,印度和越南既有對宗主國的義務,民族主義也嶄露頭角,幾乎全都立即卷入了這場歐洲戰爭。在實際戰斗方面,只有印度及越南派出軍隊參加作戰。日本對其盟友僅提供微薄的軍事支援自有其道理,因為它真正的動機是擴大在華利益,而非打敗德國。
由于真正目的是中國,因此當它一旦取得此前被德國占領的青島后,便立即轉移戰爭投入,集中精力擴大在華勢力范圍。本書第一章概述一戰開始時北亞的局勢。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使日本成為該地區的大國,并成為擁有殖民地的帝國,中國被迫放棄的臺灣就是日本的第一塊殖民地。這場戰爭也使中國被迫放棄了對朝鮮的宗主權,中斷兩國多年的朝貢關系,為日后日本取得第二塊殖民地奠定了基礎。作為東亞新興強國,日本似乎注定要參與一場重要的國際軍事博弈。通過擊敗中國,日本已經成為一個正在崛起的亞洲強國。它決意趁歐洲殖民大國被發生在家門口的戰爭所困而無暇他顧之時,成為領先世界的強國和中國的主人。第一章還回顧了青島戰役,說明這場歐洲戰爭如何把戰斗帶到中國戰場,以及印度人、中國人及日本人在這場戰役中扮演的角色。
第二章重點介紹中國和日本如何利用一戰來為國家利益和在國際間的利益服務。本章論證,如果沒有認識中國在日本參戰戰略上的中心地位,就不能完全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對日本的重要性。如果說中國是日本參戰的關鍵,那么對日本圖謀的擔憂也推動了中國努力加入戰爭。本章進一步探討中國與日本的戰時政策是如何交織在一起的。本章還突出了中國勞工團在法國的戰略意義和經歷。1911年的辛亥革命迫使中國人重新關注世界體系的變化,而這場大戰是引起中國社會和政治精英想象的第一個重大事件。中國人世界觀的變化與戰爭所釋放出來的不穩定力量,為中國參與世界事務奠定了基礎,盡管對中國本身似乎并沒有立竿見影的效果。本章尤其關注中國人和日本人如何利用一戰實現各自的國家目標等問題,以及一戰如何確定了這兩個亞洲主要國家在20世紀所選擇的方向。本章會進一步論證中國和日本經過大量的思考和精心策劃加入戰爭,并反映了各自的戰略考量和長遠計劃。更重要的是,要把他們通往一戰的道路,和他們在戰爭期間以及戰后世界的經歷作為同一枚硬幣的兩面來看,才能得到最好的理解。
第三章涉及印度戰斗人員和輔助勞工的貢獻。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約有120萬印度男子來到法國,作為士兵或勞工,在母國周圍為殖民主人服務。本章解釋了戰爭經歷如何幫助印度人了解自身的民族命運,并給他們帶來關于英國和西方文明的新視野。透過印度勞工、士兵和英國人的眼光,可以看到種族問題也于此時出現了。關于印度和一戰的文獻很多,但我的討論突出了印度人與亞洲同胞共有的各種經歷。因此,我更關注弱勢群體和個人的聲音,并以印度故事與其他亞洲國家故事的比較為依據。
第四章討論越南的參與和一戰對其民族最終覺醒的影響。在戰爭期間,北圻、交趾支那及安南殖民地(構成今天的越南)共派出了約10萬士兵與勞工,與法國人一同對抗德國人。本章討論他們的貢獻和經歷如何塑造了他們的共同思考——思考祖國作為一個國家和作為一個殖民地的歷史和未來,以及他們渴望獨立的共同夢想。本章將特別關注像胡志明這樣的人,關注他們對一戰、對新興越南民族主義的觀察和思考,以及為什么這場戰爭是殖民地越南的轉折點。
第五章研究一戰對朝鮮民族獨立運動的作用。與印度、日本、越南或中國不同,這場戰爭對朝鮮半島民眾幾乎沒有直接影響。朝鮮并沒有卷入一戰,對一戰也沒有興趣。盡管如此,一戰仍標志著朝鮮歷史的一個轉折點,因為它帶來了威爾遜對戰后新世界秩序的承諾。當朝鮮民族主義者得知伍德羅·威爾遜總統的“十四點原則”演講以及隨后在1918年1月的宣言時,他們像中國人和印度人一樣對世界前景及這一承諾對朝鮮未來的意義感到興奮。很多朝鮮民族主義者認識到“威爾遜時刻”是朝鮮前所未有的機會,遂決定迅速采取行動充分利用這一良機。第五章也強調了朝鮮人與其他亞洲人塑造自己民族發展的共有非凡旅程。
第六章考察了中日兩國代表及游說者在巴黎和會上的作用。雖然很少有學者重視他們的角色,但本章論證,即便是日本人,也渴望參與在戰后建立一個新的世界秩序。他們希望戰后和平協議能鞏固其作為亞洲主導力量的地位,并承認日本在中國的發展利益。日本領導者希望西方列強將日本視為平等一員,因為“驕傲、自信、富裕的歐洲已經把自己撕成碎片”。當然,中國壓倒一切的目標是收回并決心守住被日本奪走的山東權益。第六章會進一步闡釋中國人和日本人如何都對和平談判及由此產生的《凡爾賽和約》失望。
第七章關注對日本種族平等條款的處理,正如在巴黎和平會議上一步步展開的那樣。本章論證日本人在巴黎以復雜的心情迎接他們的勝利。的確,日本是和平會議上的五大強國之一,但其提出在戰后世界秩序中使種族平等合法化的建議卻被直接否定,甚至被忽視了。當代表團回到日本時,人們因種族平等條款的失敗向他們抗議。不過,日本人并不認為他們將朝鮮人視為劣等人與他們的種族平等要求自相矛盾,因此這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種族問題確實是日本人及其亞洲同伴之間共有的痛苦歷史;當亞洲人在歐洲時,所有人都面臨種族歧視,更不要說在自己本土與殖民者打交道的經歷了。當日本在促進全世界種族平等和攫取領土權益之間做出選擇時,它選擇了后者,因為前者已經證明很難被日本精英接受,更何況付諸實施。
第八章集中討論一戰期間和戰后的跨國思想運動和泛亞洲主義的發展。很多亞洲人,也可以說絕大多數亞洲人,都認為這場大戰爭只不過是一場白人之戰,只是歐洲人的戰爭、西方國家之間的戰爭。但他們卻參與其中,一戰及其后果迫使他們思考他們的身份是什么,以及他們在世界上的位置究竟在哪里。印度人、中國人、日本人都在重新思考亞洲與西方、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之間的關系,以及他們應該在戰爭之后向何處去。戰爭及其造成的破壞使西方文明的道德價值觀失去信譽,巴黎和會上發生的一切也從根本上削弱了亞洲人對西方列強的期望和尊重。第八章論述了一戰給亞洲人帶來的文化上的影響和對于文明社會的意義。
****
今天在亞洲地區,有關一戰的記憶、遺忘甚至有意造成的缺失,背離了人們想要認清這場戰爭的重大意義的初步努力,說明要真正理解一戰對亞洲的影響仍然任重道遠。對亞洲國家、亞洲人及其對一戰的參與,西方人頭腦中的印象及看法同樣是混亂的。由于中國和越南充滿痛苦和創傷的政治歷史、印度和朝鮮的殖民遺產以及日本的戰爭責任問題,這些參與國家的人們對一戰的看法已被扭曲。本書意在為恢復一戰記憶并在亞洲背景下重新評價一戰向前邁出一步。我希望因此能進一步推動復原一戰更廣泛的“世界”意義和重要性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