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講 物質的變化·科學探究·實驗基本操作
提分導練
提分點一 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區分
【例1】(中考·濟南)物質世界是不斷運動和變化的。圖1-1所示的各變化過程中,只發生了物理變化的是( )。

圖1-1
提示:瓷器破碎過程只是物體的形狀發生變化,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葡萄釀酒、鐵鍋生銹、木炭燃燒過程中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
答案:A
【總結】化學變化是本質性的變化,一般根據是否有其他物質生成來判斷。物理變化只是物理屬性的變化,如狀態、形狀改變等。
【易錯警示】(1)有能量變化的不一定是化學變化,如電燈通電放熱。
(2)發光、放熱、變色、放出氣體、生成沉淀等現象可以幫助我們判斷有沒有發生化學變化,但不能作為判斷物質發生化學變化的本質依據。
(3)爆炸不一定是化學變化。如汽車輪胎“爆胎”、蒸汽鍋爐爆炸等為物理變化,而火藥爆炸、鞭炮爆炸等屬于化學變化。
【類題訓練】
1.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的嫦娥四號衛星,已于2019年1月3號實現人類首次在月球背面的軟著陸。下列發射步驟中,一定涉及化學變化的是( )。
A.加注燃料
B.火箭點火起飛
C.衛星與火箭分離
D.衛星進入預定軌道
2.(中考·宿遷)成語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下列成語所描述的變化涉及化學變化的是( )。
A.刻舟求劍
B.滴水成冰
C.抱薪救火
D.聚沙成塔
3.(月考·淮安)(1)人類生活需要能量。圖1-2所示的能量主要由化學變化產生的是______。

圖1-2
(2)化學能可以轉化為______、______和______。請你舉一個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例子,如______。
提分點二 物理性質與化學性質的區分
【例2】(期中·北京)下列敘述中,前者屬于物質發生的化學變化,后者屬于物質的化學性質的一組是( )。
A.鐵絲在氧氣中燃燒;銅在潮濕的空氣中生成銅綠
B.鎂在空氣中燃燒;食物在夏天易變質
C.堿式碳酸銅受熱易分解;汽油燃燒
D.石灰石可以與鹽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蠟燭能在空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提示:A項中兩者均屬于物質發生的化學變化;C項中前者屬于物質的化學性質,后者屬于物質發生的化學變化;D項中兩者均屬于物質的化學性質。
答案:B
【總結】區分有關物質變化與性質時應注意:
性質是物質的固有屬性,是變化的內因(依據),而變化是一個過程,是性質的具體體現,即。同時還可根據敘述中的關鍵字進行判斷,物質性質的敘述中一般有“能”“易”“會”等關鍵字。
【類題訓練】
4.(中考·包頭)圖1-3所示的物質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學性質的是( )。

圖1-3
5.(中考·阜新)物質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能表現出來的性質是( )。
A.揮發性
B.不穩定性
C.可燃性
D.腐蝕性
6.(月考·大連)下列描述中,______是______物理變化,______是化學變化,______是物理性質,______是化學性質。
①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②鋼鐵生銹;③電燈通電發光、放熱;④冰雪融化;⑤煤氣燃燒;⑥銅器上出現銅綠;⑦鎂能燃燒;⑧氧化銅是黑色粉末。
提分點三 科學探究的方法
【例3】(模考·上海)科學探究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請閱讀下列資料回答問題。小婷的媽媽從超市買回兩袋食鹽,一袋標明是加碘鹽,另一袋標明是低鈉鹽(一種含有氯化鉀的鹽)。小婷看了包裝后想:這兩種鹽哪一種更咸?于是她開始了探究。
(1)小婷認為可以將兩種鹽配成鹽水,然后分別嘗一下,就能知道哪一種更咸了。小婷的這種想法屬于科學探究基本環節中的( )。
A.提出問題
B.猜想與假設
C.設計實驗方案
D.得出結論
(2)按照小婷的想法進行探究,為了保證實驗結果的客觀性,在配制食鹽水時,不需要考慮的因素是( )。
A.取用鹽的質量
B.取用鹽的顆粒大小
C.取用水的質量
D.食鹽是否完全溶解
提示:(1)根據語言描述的特點,小婷的這種想法屬于科學探究基本環節中的設計實驗方案。(2)為了比較哪種鹽更咸,要在相同的溫度條件下,在相同質量的水中溶解相同質量的兩種鹽,這樣得到的結論才可靠,取用鹽的顆粒大小對實驗結論沒有影響。
答案:(1)C(2)B
【總結】解答此類題目應明確科學探究常見環節的作用

【類題訓練】
7.(期中·連云港)在探究某種古代金屬錢幣時,有同學認為它和鐵一樣有磁性,提出“先拿磁鐵來吸一下”。就“拿磁鐵來吸一下”這一過程而言,屬于科學探究中的( )。
A.假設
B.實驗
C.觀察
D.做出結論
8.(期中·丹東東港市)小華同學做“對人體呼入的空氣和呼出的氣體的探究”實驗時,分別收集兩瓶空氣樣品和兩瓶人體呼出的氣體樣品,進行如圖1-4所示的兩個實驗探究。關于這兩個實驗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圖1-4
A.實驗1中,甲、乙兩瓶里木條燃燒的現象不同
B.實驗2中,丙瓶里的澄清石灰水沒有明顯變化,丁瓶里的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C.實驗1和2都能證明人體呼出的氣體中氧氣減小了
D.小華提出:用澄清石灰水來檢驗人呼出的氣體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這一過程屬于科學探究環節中的實驗設計
9.(模考·常州)某學校九(9)班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對蠟燭的燃燒進行了如下探究。
(1)小明同學點燃蠟燭,觀察到火焰分為外焰、內焰、焰心三層,如圖1-5①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約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______(填“a”“b”或“c”)處最先變黑。結論:蠟燭火焰的______溫度最高。

圖1-5
(2)如②圖所示,小華同學在蠟燭火焰上方罩一個冷而干燥的燒杯,可觀察到現象________;再將燒杯迅速倒置,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蕩,觀察到現象________。由此推斷蠟燭燃燒后生成的物質有________。(填名稱)
(3)小聰同學在探究蠟燭燃燒的過程中,發現罩在火焰上方的燒杯內壁被熏黑,你認為她的以下做法中不合適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號)
A.反復實驗,并觀察是否有相同現象
B.查找資料,了解石蠟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體是什么
C.認為與本次實驗目的無關,不予理睬
D.詢問老師或同學,討論生成黑色物質的原因
(4)如③圖所示,小麗在蠟燭火焰上方斜插入一個普通漏斗,用一燃著的火柴接近漏斗頸口處,產生黃色火焰,這是由于________。
提分點四 實驗基本操作的正誤判斷
【例4】(中考·宜昌)圖1-6中實驗操作正確的是( )。

圖1-6
提示:向試管中裝塊狀固體藥品時,先將試管橫放,用鑷子把塊狀固體放在試管口,再慢慢將試管豎立起來,A錯誤;量取液體時,視線與液體的凹液面最低處保持水平,圖中為俯視讀數,B錯誤;使用酒精燈時要注意“兩查、兩禁、一不可”,禁止用一酒精燈去引燃另一酒精燈,C錯誤;檢查裝置氣密性的方法:把導管的一端浸沒在水里,手緊貼容器外壁,若導管口有氣泡冒出,說明裝置不漏氣,D正確。
答案:D
【總結】此類題目結合圖示考查實驗基本操作。一些常見的實驗操作方法可結合口訣記憶如下
(1)固體藥品取用:
塊狀:一橫二放三慢豎;
粉末狀:一斜二放三直立。
(2)液體藥品取用:拿下瓶塞要倒放,手握標簽防腐蝕,試管瓶子都斜拿,口口相挨再傾倒。
(3)液體的量取:選量程,放平穩,凹面低處視線平;仰視量少實際多,俯視量多實際少。
(4)給試管里的液體加熱:液體不超三分之一,45°正適宜,管口不對有人處,預防噴濺會傷人。
【類題訓練】
10.(中考·廣東)圖1-7中實驗操作正確的是( )。

圖1-7
11.(中考改編·齊齊哈爾)圖1-8中實驗操作正確的是( )。

圖1-8
12.(中考改編·銅仁)下列實驗操作正確的是( )。
A.用嘴吹滅酒精燈
B.把鼻孔靠近集氣瓶口去聞氣體的氣味
C.灑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燒起來,不要驚慌,應立刻用濕抹布撲蓋
D.使用過的膠頭滴管可以不用清洗直接吸取其他試劑
提分點五 物質稱量中的誤差分析
【例5】(期中·福州)回答圖1-9中實驗儀器和實驗操作的有關問題。

圖1-9
(1)A圖中試管夾的作用是________。
(2)B圖中的錯誤操作是________。
(3)C圖所示的是稱量一定質量的某固體藥品,發現指針偏右,則繼續進行的操作是________,至天平平衡。
(4)如D圖所示,量取一定體積的某液體時,仰視讀數,則所量取液體的體積將________(填“偏小”“偏大”或“不變”)
提示:(1)在給試管中的物質加熱時,試管夾的用途是用來夾持試管。(2)為了防止化學試劑腐蝕桌面或污染試劑,瓶塞應倒放在桌面上。(3)發現指針偏右,說明右盤的砝碼質量偏大,由于是稱量一定質量的藥品,所以應繼續添加藥品,直至天平平衡。(4)量取一定體積的某液體時,仰視讀數時會造成讀數小于實際液體的體積,所量取液體的體積將偏大。
答案:(1)夾持試管(2)瓶塞沒有倒放(3)繼續添加藥品(4)偏大
【總結】在使用量筒或托盤天平等儀器時,錯誤操作會導致實驗出現誤差,此類誤差分析的題目是中考的常考考點。解題時應明確:
(1)量筒使用誤差分析(如圖1-10所示)

圖1-10
(2)托盤天平使用誤差分析
托盤天平應左物右碼,若物碼放反,物質的質量=砝碼質量-游碼質量
【類題訓練】
13.(模考·南京)某同學用量筒取液體,量筒平穩且面向刻度線,初次平視液面,讀數為19mL,傾倒出部分液體后,俯視液面,讀數是11mL,則實際傾倒出液體的體積是( )。
A.8mL
B.大于8mL
C.小于8mL
D.無法判斷
14.(中考·黃石)小紅同學用托盤天平稱量燒杯的質量,天平平衡后的狀態如圖1-11所示,該同學稱取的燒杯實際質量為( )。
A.23.g
B.27.4g
C.32.3g
D.32.6g

圖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