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指南(修訂版)
- 肖華勇
- 8845字
- 2020-06-19 13:08:25
1.2 數學建模競賽
1.2.1 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
縱觀歷史,我們不難發現,任何一項成熟、成功的技術一定會進入培養人才的教育領域。因此數學教學必須自覺貫徹素質教育的精神,使同學們不僅學到許多重要的數學概念,方法和結論,而且領會到數學的精神實質和思想方法,掌握數學這門學科的精髓,使數學成為他們手中得心應手的武器,終身受用不盡。
正是由于認識到培養應用型數學人才的重要性,而傳統的數學競賽不能擔當這個任務。在美國一些有識之士開始探討組織一項應用數學方面的競賽。并在1985年舉辦了第一屆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
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分為MCM(Mathematical Contest in Modeling)和ICM(Interdisciplinary Contest in Modeling)兩種。MCM始于1985年,由美國數學及其應用聯合會(COMAP)和美國國家安全局(NSA)聯合主辦。2013年起,由COMAP主辦,美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SIAM)、美國運籌學和管理科學學會(INAFORMS)、美國數學協會(MAA)及中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CSIAM)協辦。MCM為專業性較強的數學建模競賽,包括A、B兩道題目。1999年COMAP推出了交叉學科建模競賽(ICM),賽題在原來MCM的A、B兩題基礎上,增加了C題(ICM)。2015年ICM新增了環境科學類的題目,2016年MCM和ICM又分別增加了一個題目,MCM包括A、B、C三題,ICM包括D、E、F三題。競賽的宗旨是鼓勵大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包括數學知識及其他方面的知識)去參與解決實際問題。這些實際問題并不限于某個特定領域,可以涉及非常廣泛的、并不固定的范圍。競賽對數學知識要求不深,一般沒有事先設定的標準答案,但留有充分余地供參賽者發揮其聰明才智和創造精神,促進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MCM/ICM每年舉辦一屆,在每年的二月份舉行,歷時4天4夜96小時。由三人組成一隊,每隊有一名指導老師。MCM/ICM面向全球的大學生,參賽隊伍通過網絡報名,每隊交納100$報名費,繳費成功后每隊將生成唯一的參賽隊號。在參賽期間,隊員們可以充分發揮想象力,查閱任何圖書或互聯網上的資料,利用計算機、軟件等外部資源,就指定的問題完成從建立模型、求解、驗證到論文撰寫的全部工作。競賽中唯一的禁令,就是在競賽期間不得與隊外任何人(包括指導教師)討論賽題。
競賽結果以論文的形式交付。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沒有事先設定的標準答案,評卷的標準為:假設的合理性,建模的創造性,結果的正確性以及論文表述是否清晰。專家在評卷時并不對論文給出分數也不采用通過、失敗這種記分,而只是將論文分成一些級別:Outstanding(特等獎),Meritorious(一等獎),Honorable Mention(二等獎),Successful Participation(成功參賽獎)。其中,絕大多數隊伍能夠獲得成功參賽獎以上的獎項,一等獎、二等獎、成功參賽獎的比例分別控制在15%、30%、50%左右,而特等獎及特等獎提名獎(2010年起設立)的評選相當嚴格,獲獎隊伍也相對較少,特等獎一般不超過20隊。表1-4所示是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近十年來總參賽隊數及各個等級的獲獎比例統計。
表1-4

參加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有利于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全面培養,既豐富、活躍了廣大同學的課外活動,也為優秀學生脫穎而出創造了條件。每個參加MCM/ICM并獲得成功參賽獎以上獎項的隊伍及其指導老師都將獲得一張證書,部分特等獎論文將于同年刊登在美國著名的數學雜志UMAP上。近年來,一些特等獎獲獎學生還獲得現金獎勵并被邀請參加專業學會的年會作報告,不少大學愿意提供獎學金給優秀的隊員去該校讀應用數學方面的研究生。第一屆MCM時,僅有美國70所大學90支隊伍參加,到1992年,僅僅7年,已有包括美國的大學在內的189所大學的292支隊伍參加。在某種意義下,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已經成為一項國際性的競賽,近三十年來吸引了大量世界著名高校參賽,包括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清華大學等國際名校。
隨著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得到越來越多的學校和單位認可。1989年,我國大學生首次參加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到1996年,我國已經有39所大學115支隊伍參加,復旦大學和中國科技大學首次取得兩項特等獎。特別是自2009年開始,COMAP取消了每個學校或機構只允許7支隊伍參加的限制(2009年以前每個學校或機構MCM只能4支隊伍參加,ICM只能3支隊伍參加),來自全世界的參賽隊伍增長速度加快,同年我國共有1624支隊伍參加競賽。我國的參賽隊數也從最初的4隊增加至2018年的20062隊,其中包括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知名高校的學生參與此項賽事。我國參賽隊伍在競賽中所占比例越來越大,而且呈逐年增長的趨勢, 2005年—2014年的十年,我國的具體參賽情況如圖1-4所示。

圖1-4
借鑒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提高學生實踐技能,拓展學生知識面所起的作用,1994年起,我國擁有了自己的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
1.2.2 中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
1988年6月,北京理工大學葉其孝教授在美國講學期間向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發起者和負責人Fusaro教授了解這項競賽的情況,商討中國學生參賽的辦法和規則。1989年,我國大學生(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理工大學3所學校的4支隊伍)首次參加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經過一段時間的參與之后,老師和學生普遍認為數學建模競賽能夠使大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鍛煉,比如提高了大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及思考問題的能力,鍛煉了大學生從互聯網上查閱文獻、收集資料的能力,提高他們的文字表達水平,培養了他們同舟共濟的團隊精神和多方協調的組織能力,等等。而這些能力的鍛煉會使他們終身受益。1989年以來,我國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參與了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歷年來都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1990年6月,Fusaro教授訪問北京和上海,作了有關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的報告,并與葉其孝、姜啟源教授等討論了中國數學建模競賽的組織工作。1992年,由中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組織了我國首屆大學生數學建模聯賽,教育部領導及時發現并扶植培育了這一新生事物,決定從1994年起,由教育部高教司和中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共同舉辦中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每年一屆(2012年起,教育部高教司不再參與主辦該項賽事,由中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主辦)。
1993年,中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僅有16省市、101所院校的429隊參加。此后,每年參與競賽的學校和參賽隊伍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2002年7月,競賽組委會與高等教育出版社簽訂協議并獲得贊助,將這場競賽正式命名為“高教社杯中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2010年9月,全國及來自新加坡、澳大利亞共1197所院校參加了這次競賽,這是首次有外國大學生參加本項競賽。該競賽英文名稱為當代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China Undergraduate Mathematical Contest in Modeling,簡稱為CUMCM)。圖1-5和圖1-6所示分別為從1993年到2014年參賽院校總數和參賽總隊數隨年份的變化圖。

圖1-5

圖1-6
從圖中可以發現,兩條曲線都呈急劇上升趨勢,其中參賽院校增長率從2010年起漸趨緩慢,且院校總數已達1300之多,說明參賽院校已接近飽和,該比賽已經在高校普及;而參賽總隊數的年增長率卻逐漸增大,說明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積極地參與進來。從1993年16省市101所院校的429隊,到2017年來自全國各地及澳大利亞的1418所院校、36375支隊伍,該比賽已經走過25個年頭,它的規模以年均25%以上的速度增長,已經成為目前全國乃至世界高校規模最大的一項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之一。
那么,它究竟有怎樣的魅力,吸引了全國這么多的大學生積極參與?國內知名數學建模專家,清華大學教授,競賽組委會秘書長姜啟源教授在闡述競賽思路時說:這項競賽讓學生面對一個從未接觸過的實際問題,運用數學方法和計算機技術加以分析、解決,他們必須開動腦筋,拓寬思路,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及主動學習、獨立研究的能力。從空洞探測、鎖具裝箱、最優投資組合、災情的巡視路線、空中交通管理到DNA分子排序、血管的分支,這些問題沒有現成的答案,沒有固定的求解方法,沒有指定的參考書,沒有規定的數學工具與手段,而且也沒有已經成型的數學問題,從建立數學模型開始就要求同學自己進行思考和研究。這就可能讓學生親口嘗一嘗梨的滋味,親身去體驗一下數學的創造與發現過程,培養他們的創造精神,意識和能力,取得在課堂里和書本上無法代替的寶貴經驗。同時,這一切又是以一個小組的形式進行的,對培養同學的團隊意識和協作精神必將大有益處。因而也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通過競賽,許多取得優異成績的學生的科研能力明顯提高,畢業時受到用人單位歡迎,不少還被免試推薦到國內外高校繼續攻讀碩士研究生或碩博連讀。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時任教育部副部長周遠清在2010年高教社杯中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頒獎儀式上對這項賽事給予了高度的評價:成功的高等教育改革實踐,久盛不衰的一個學科賽事。他指出這個賽事有三個特點:第一是涉及不同學科的一個賽事;第二是培養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相結合的一個賽事;第三,這個賽事是競賽與教學改革密切結合的賽事。中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組委會主任李大潛院士在這次頒獎儀式上說道:數學建模不僅是數學走向應用的必經之路,而且是啟迪數學心靈的必勝之途,它在應用數學學科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同學們通過參加數學建模的實踐,親自參加了將數學應用于實際的嘗試,親自參與發現和創造的過程,取得了在課堂里和書本上所無法獲得的寶貴經驗和親身感受,必然啟迪他們的數學心智,促使他們更好地應用數學、品味數學、理解數學和熱愛數學,在知識、能力及素質三方面得到迅速的成長。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數學建模的教育及數學建模競賽活動是這些年來規模最大也是最成功的一項數學教學實踐改革,面向所有專業的大學生,是對教育素質的重要貢獻。這個活動得到愈來愈多同學的參與和歡迎,不斷向前發展,絕不是偶然的。
“一次參賽,終身受益”是許多參賽同學的共同感受。中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以通信的形式進行,每3名大學生組成一隊。在3天時間內可以自由地收集資料,調查研究,使用計算機、軟件和互聯網,但不得與隊外任何人(包括指導教師在內)以任何方式討論賽題。競賽要求每隊完成一篇用數學建模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科技論文。競賽評獎以論文假設的合理性、建模的創造性、結果的正確性以及文字表述的清晰程度為主要標準。
中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的競賽宗旨:創新意識,團隊精神,重在參與,公平競爭。
中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的指導原則:擴大受益面,保證公平性,推動教學改革,提高競賽質量,擴大國際交流,促進科學研究。
本競賽一般在每年9月中旬某個周末(周五8∶00至下周一8∶00,連續72小時)舉行。
競賽不分專業,但分本科、專科兩組:本科組競賽所有大學生均可參加,專科組競賽只有專科生(高職、高專生)可以參加。
學生可向本校教務部門咨詢參賽事宜,如有必要也可直接與競賽全國組委會或各省(市、自治區)賽區組委會聯系。
評獎規則:
(1)各賽區組委會聘請專家組成評閱委員會,評選本賽區的一等、二等獎(也可增設三等獎),獲獎比例一般不超過三分之一,其余凡完成合格答卷者可獲得成功參賽證書。
(2)各賽區組委會按全國組委會規定的數量將本賽區的優秀答卷送全國組委會。全國組委會聘請專家組成全國評閱委員會,按統一標準從各賽區送交的優秀答卷中評選出全國一等獎、二等獎。
1.2.3 其他數學建模競賽簡介
數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和一種精髓的科學語言,在工程技術,其他學科以及各行各業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愈來愈受到重視。數學技術已成為高技術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和思想庫。“高技術本質上是一種數學技術”的觀點已為愈來愈多的人們所認同。隨之也迎來了應用數學方面競賽的熱潮。
1.MathorCup高校數學建模挑戰賽
MathorCup高校數學建模挑戰賽(以下簡稱挑戰賽)是由中國優選法統籌法與經濟數學研究會主辦,數學家網站承辦的面向國內外高校學生的科技競賽活動。挑戰賽堅持學會創始人華羅庚教授數學與行業應用實際緊密結合的思想,通過面向實際問題的數學建模競賽活動,拓寬挖掘與培養優秀人才的渠道,搭建展示高校學生基礎學術訓練的平臺,鼓勵廣大學生踴躍參加課外科技活動,提高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社會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擴大學生科研視野的同時,培養其創造精神及合作意識。
挑戰賽時間通常在每年的4—5月份,主要特色在于與企業實際問題結合,除了從企業中征集賽題外,每年暑期會舉辦“數學建模在企業中的應用研討會”,邀請學術界和企業界的嘉賓分享數學建模解決實際問題的案例與心得。
2018年挑戰賽共吸引來自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國內外3200余支隊伍參賽,競賽規模和質量均得到空前提高,是目前國內最具特色的數學建模活動。
2.全國大學生電工數學建模競賽
“中國電機工程學會杯”全國大學生電工數學建模競賽(簡稱“電工杯數學建模競賽”)是由中國電機工程學會電工數學專業委員會與全國大學生電工數學建模競賽組委會共同發起的,面向全國高等院校學生的一項學科競賽活動。競賽意在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理論和方法解決電氣工程領域相關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
電工杯數學建模競賽于2003年開始舉辦,在中國電機工程學會的指導下,得到了全國各高等學校的鼎力支持,競賽舉辦至今已產生了廣泛的影響。2018年舉辦的第七屆競賽已有256所高校的近17800名學生參賽。
該項賽事每兩年舉行一次,奇數年舉行。以隊為單位參賽,每隊3人,專業不限,參賽隊伍在指定的3天(通常在每年的11月末)內完成競賽。競賽題目一般源自電工、近代數學及經濟管理等方面實際問題,共有A、B兩道賽題。參賽者要根據題目要求,完成一篇包括模型的假設、建立和求解、算法的設計和計算機實現、結果的分析和檢驗、模型的改進等方面的論文。評比標準以假設的合理性、建模的創造性、結果的可行性和文字描述的清晰度為主。競賽的要求和評比標準與中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類似。
3.研究生類數學建模競賽
(1)全國研究生數學建模競賽。
全國研究生數學建模競賽由教育部學位辦和單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主辦,是學位中心主辦的“全國研究生創新實踐系列活動”主題賽事之一。全國研究生數學建模競賽是面向全國在讀碩士研究生的科技競賽活動,意在激發研究生群體的創新活力和學習興趣,提高研究生建立數學模型和運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拓寬知識面,培養創新精神和團隊合作意識,促進研究生中優秀人才的脫穎而出、迅速成長,推動研究生教育改革,增進各高校之間,以及高校、研究所與企業之間的交流合作。
2004年舉辦了第一屆全國研究生數學建模競賽,2006年被列為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之一。2017年全國各地以及來自美國加州大學圣克魯茲分校硅谷學院、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倫敦大學學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等著名高校的11834支隊伍,35502名研究生報名參賽。
競賽時間一般定于每年9月中下旬舉行,競賽題目來源于實際問題,共A、B、C、D、E、F六道賽題,參賽者任選一題。競賽規則參照中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的規則。
(2)河北省研究生數學建模競賽。
河北省研究生數學建模競賽是由河北省人民政府學位委員會辦公室主辦的面向研究生的科技競賽活動。該賽事旨在激發研究生群體的創新活力和學習興趣,提高研究生建立數學模型和運用互聯網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創新精神、團隊合作意識,促進各研究生培養單位間的交流與合作。
該項賽事從2018年開始舉辦,河北省各研究生培養單位在讀研究生均可參加,省外高校也可報名參賽。研究生以隊為單位參賽,每隊3人,專業不限。參賽各隊不要求指導老師,由研究生自主參加,旨在突出研究生自主創新。競賽內容一般來源于工程技術和管理科學等方面經過適當簡化加工的實際問題。競賽時間一般在每年的5月舉行。
競賽不要求參賽者預先掌握深入的專門知識,適合我國多數學科研究生的水平,使參賽隊伍在規定時間內有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和創新精神的余地,而且一般要先建立數學模型并用計算機求解,但不要求在此期間內能完全解決問題。參賽者應根據題目要求,完成一篇包括模型的假設、建立和求解、計算方法的設計和計算機實現、結果的分析和檢驗、模型的改進等方面的論文。競賽評獎以假設的合理性、建模的創造性、結果的正確性和文字表述的清晰程度為主要標準,并特別重視創新性和實用性。
4.美國高中數學建模競賽
美國高中數學建模競賽(High School Mathematical Contest in Modeling)簡稱HiMCM。始于1999年,由美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SIAM)和美國運籌學會(ORSA)發起,美國數學及其應用數學聯合會(COMAP)主辦的一項面向高中生的科技競賽活動。競賽得到了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運籌和管理科學研究所(INFORMS)、美國數學協會(MAA)和美國全國數學教師委員會(NCTM)的資助。
這項競賽借鑒了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的模式,結合中學生的特點進行設計,競賽隊最多由4名高中生組成,配備一位指導老師,在指定的17天(通常由11月第一周的星期五開始)內,由參賽隊自己選定的連續36個小時完成競賽。賽題分A、B兩題,均源于實際問題,賽題為來自現實生活中的A、B兩個實際問題,參賽隊任選一題,最終以論文的形式上交。競賽的其他要求和論文評比標準與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相同。
5.各地區數學建模競賽
(1)華中地區大學生數學建模邀請賽。
華中地區大學生數學建模邀請賽是由湖北省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主辦,由華中地區數學建模聯盟會發起并組織開展,以“提高華中地區數學建模能力、發展并壯大數學建模事業”為宗旨。競賽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建立數學模型、運用計算機技術模擬解決實際問題、論文寫作等的綜合能力,提高各高校大學生數學建模水平,加強各高校數學建模能力。
競賽從2008年開始舉辦,競賽時間大約在每年5月份,競賽題目一般來源于實際問題,共A、B兩道賽題。參賽對象主要針對華中地區高校的在校大學生,同時也歡迎非華中地區高校在校大學生報名參加。參賽隊伍由2~3名具有正式學籍的在校大學生組成,參賽者從中任選一題完成論文。
(2)五一數學建模聯賽。
五一數學建模聯賽是由江蘇省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中國礦業大學、徐州市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聯合主辦,中國礦業大學理學院協辦及數學建模協會籌辦的面向蘇北及全國其他地區的跨校、跨地區性數學建模競賽,目的在于更好地促進數學建模事業的發展,擴大中國礦業大學在數學建模方面的影響力;同時,給全國廣大數學建模愛好者提供鍛煉的平臺和更多的參賽機會,鼓勵廣大學生踴躍參加課外科技活動,開拓知識面,培養創造精神及合作意識。
2003年3月份,中國礦業大學數學建模協會便開始組織籌劃蘇北地區首屆數學建模聯賽,因非典未能順利舉行。自2004年5月1日—5月4日成功舉辦“首屆蘇北數學建模聯賽”以來,參賽規模在不斷擴大,現已經有31個省市地區的4000多支隊伍參加。
參賽隊由三名具有正式學籍的在校大學生(本科或專科)組成,參賽隊從A、B、C題中任選一題完成論文,本科組和專科組分開評閱。競賽按照中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的程序進行。網上報名,報名時間為每年4月1日—4月29日,競賽時間為5月1日—5月4日。蘇北數學建模聯賽組委會聘請專家組成評閱委員會,評選標準是,一等獎占報名人數的5%、二等獎占15%、三等獎占25%,如果有突出的論文將評為競賽特等獎,凡成功提交論文的參賽隊均獲成功參賽獎。
(3)東北三省數學建模聯賽。
東北三省數學建模聯賽是由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高校聯合發起的面向大學生、研究生的賽事。發起這一賽事的目的是進一步普及數學建模教育,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聯賽從2006年開始舉辦,競賽時間大約在每年4月25日8∶00至5月8日15∶00,競賽題目一般來源于實際問題,共A、B、C、D四道賽題。參賽隊伍由三名具有正式學籍的在校大學生(本科或專科)或研究生組成,參賽者從中任選一題完成論文,本科組、專科組和研究生組分開評閱。競賽規則參照中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的規則。
(4)華東杯數學建模競賽。
華東杯數學建模競賽是一項由復旦大學數學科學學院發起,華東地區數學建模聯盟組織開展的競賽。競賽意在激勵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開拓知識面,提高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建立數學模型、運用計算機技術模擬解決實際問題、論文寫作等綜合能力,鼓勵廣大青年學生在基礎及應用學科研究中推陳出新,促進數學教育改革,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及合作意識,塑造同學們的科創意識與團隊精神,為同學們將來能更好地走上社會、服務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競賽從1999年開始舉辦,在全國高校中享有較高聲譽。競賽題目一般來源于工程技術和管理科學等學科領域經過適當簡化加工的實際問題,共A、B、C三道賽題。參賽對象必須為在校大學生,選手以隊為單位參賽,每隊不超過3人,專業不限,參賽者從中任選一題完成論文。競賽規則參照中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的規則。
6.各學會組織的數學建模競賽
(1)APMCM亞太地區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
APMCM亞太地區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是由河北省現場統計學會和數學家共同主辦的科技競賽,旨在進一步普及數學建模知識,強化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社會、自然的相關問題,并增強計算機的理論和編程能力,為亞太地區學生提供良好的數學建模家園,并為學生創造更多參加數學建模競賽的機會。
2010年舉行了首屆APMCM亞太地區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競賽時間大約在每年的11月或12月,參賽對象為亞太地區高校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以隊為單位參賽,每隊3名學生。競賽題目共A、B、C三道以中文和英文的格式給出,參賽者任選一題,提交一份英文論文。
競賽由最初的幾十支隊伍擴大到2018年的3198支隊伍,吸引了來自亞太地區的366所高校參賽。競賽頒獎典禮期間,通常舉辦“數學建模教學與培訓研討會”。
(2)“認證杯”數學建模網絡挑戰賽(TZMCM)。
“認證杯”數學中國數學建模國際賽由內蒙古自治區數學學會和全球數學建模能力認證中心共同主辦,數學中國和第五維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協辦的省級數學建模活動。數學中國成功獲得全球數學建模能力認證中心的授權,其目的是激勵學生培養數學建模的能力,明確數學建模能力要求及范圍,為數學建模社會效益化積累人才。
該挑戰賽從2008年起舉辦,賽題一般來自工程技術和管理科學等方面經過適當簡化加工的實際問題,共A、B、C、D四道賽題,其中D僅限中學組\專科組選做,本科組不可選做。競賽分為“建模基礎”和“模型改進”,時間分別在每年的4月中旬和5月中旬,其他要求與中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