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節 赤芍、白芍
Chishao、Baishao
PAEONIAE RADIX RUBRA、PAEONIAE RADIX ALBA
芍藥Paeonia lactiflora Pall.為毛茛科芍藥屬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以根入藥,有養血調經、柔肝止痛之功效。主產于安徽、浙江、四川等省,產于安徽毫州、渦陽一帶的稱“毫芍”,產于浙江東陽、臨安一帶的稱“杭白芍”,產于四川中江、渠縣一帶的稱“川芍”。生產上常見的芍藥病害主要有灰霉病、葉霉病、輪斑病、銹病、炭疽病、白粉病等,在芍藥種芽和根堆貯加工過程中常發生軟腐病。
一、芍藥灰霉病
(一)癥狀
葉、幼莖、花等部位均能受害。葉片上常于葉尖、葉緣處產生近圓形或不規則形水漬狀大斑,病斑具不規則輪紋,褐色、紫褐色至灰色,天氣潮濕時常在葉背長出灰色霉層。葉柄、莖上病斑長條形,水漬狀,暗綠色,后變為褐色,凹陷軟腐,植株折倒。早春花芽、幼莖受害表現為萎蔫和倒伏,危害性大。病菌侵染通常發生在花期,受害花瓣變褐腐爛,上面覆蓋灰色霉層,病部向下延伸到花梗,嚴重時根冠也可發生腐爛。后期在莖基組織內部產生黑色小菌核(圖7-70)。
(二)病原
病原菌為牡丹葡萄孢Botrytis paeoniae Oud.,屬于半知菌亞門、叢梗孢目、葡萄孢屬真菌。分生孢子梗直立,長0.25~1mm,寬14~16μm,淡褐色,具隔膜,頂部往往螺旋狀分枝。分生孢子疏松地聚集成頭狀,卵圓形,或近圓形,無色至淡褐色,單胞,大小9~16μm×6~9μm。菌核小,黑色,直徑1~1.5mm。
(三)發病規律
病菌以菌絲體、菌核和分生孢子在土壤及病殘體上越冬。翌年菌核直接產生分生孢子,靠氣流、風雨傳播為害。病斑上產生的分生孢子可引起多次再侵染,擴大為害。病菌可通過傷口侵入或在衰老的組織上生長,侵染花器造成花瓣變褐腐爛。病花瓣接觸花梗、葉片或葉緣有外傷時,病菌能在上面迅速生長,引起植株頂枝枯萎和葉枯。低溫潮濕、連陰雨天氣有利于發病,開花后植株間長期潮濕則發生嚴重。
灰霉病菌為弱寄生病原菌,當寄主植物生長健壯時,植株抗病性較強,不易被侵染,寄主處于生長衰弱的狀況下,抗病性較弱,最易感病。低溫潮濕、陰雨連綿天氣,最有利于灰霉病的發生。連作亦有利于病害發生。除芍藥外,病菌還為害牡丹、黃精、玉簪等多種藥用植物。
(四)防治措施
灰霉病的防治除要注意田園清潔外、重點是要通過加強栽培管理控制田間溫濕度,培育壯苗,提高寄主抗病能力。并適時噴藥保護,防止病害蔓延。
(1)清潔田園 秋季徹底清除落葉,剪除芍藥地面殘莖,以不損傷幼芽的前提下愈深愈好,殘莖敗葉應集中燒毀。春季一旦發現病葉、枯芽,立即摘除。
(2)加強栽培管理 選擇肥沃深厚、排水良好的砂壤土,早春應及時去除防寒覆蓋物,栽植密度不宜過大。灌水不超過植株基部,培土不宜堆積于葉基,施有機肥也不宜接觸新生的枝和葉。重病地要實行輪作,連作地土壤要充分翻曬處理或土壤消毒后再種植。
(3)藥劑防治 芍藥嫩芽破土而出時,可噴灑1:1:150波爾多液保護、以后可選50%速克靈10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或多菌靈1000倍液、50%萬霉靈800倍液等噴霧,連噴2~3次,間隔期為7~10天。
二、芍藥葉霉病
(一)癥狀
葉霉病又稱紅斑病,是芍藥上最常見的葉斑病,導致葉片早枯,為害極其嚴重。病菌主要為害葉片,也侵染莖及花冠等。葉上病斑圓形,直徑6~15mm,紫褐色,逐漸擴大后微具淡褐色輪紋,周圍暗紫褐色,常在背面生墨綠色絨霉層。后期病斑相互匯合引起葉枯。莖部受害,病斑長條形,紫褐色,稍隆起或凹陷,發生在葉柄基部分叉處時易在病部折斷。萼片、花瓣上的病斑為紫紅色小點,嚴重時邊緣枯焦。
(二)病原
病原菌為牡丹枝孢霉Cladosporium paeoniae Pass.,屬于半知菌亞門、絲孢綱、叢梗孢目、枝孢霉屬真菌。分生孢子梗3~7根簇生,黃褐色,線形,有3~7個隔膜,大小27~73μm×4~5μm。分生孢子紡錘形或卵形,1至多個細胞,黃褐色,大小10~13μm×4~4.5μm。
(三)發病規律
病菌主要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隨病殘體遺留地面越冬,病菌還能在上年分株后遺留在種植圃旁的芍藥肉質根上腐生。翌年春氣候適宜的情況下病組織上產生分生孢子,通過風雨、氣流傳播,分生孢子在寄主表面萌發后,可直接侵入,但經風雨泥漿反濺或葉片嫩莖自然生長中細毛脫落所造成的細微傷口,則更有利于侵入。田間葉莖上病斑于3月出現,至5~6月梅雨季或秋末潮濕時才形成子實體,時間長達二個月以上,再侵染過程中病斑擴展也很慢,要到8月中旬病斑才形成墨綠色霉層。夏季高溫少雨對病菌子實體的形成、孢子萌發及菌絲的生長都不利。因此,病菌很可能只有一次再侵染。病害嚴重程度主要取決于病菌越冬后初次侵染的數量。植株生長郁閉,田間高濕,能促進發病。
(四)防治措施
(1)農業防治 秋季和早春徹底清除地面病殘落葉,剪除莖基殘余部分,并加墊肥土(厚約15cm)作屏障;對分株后殘留的芍藥肉質根也要清除干凈;嚴格控制栽種密度,增強田間通風透光強度;雨后及時排水,降低田間濕度。
(2)藥劑防治 早春植株萌發前,地面噴灑1次波美3~5度石硫合劑。根據病害發生規律,在3月初進行第1次噴藥,以后隔半月噴藥1次,連續噴灑3次。7月中旬噴灑1次1:1:150波爾多液保護植株;發病期選用50%代森錳鋅500倍液或50%萬霉靈600倍液噴霧2次。
三、芍藥白粉病
(一)癥狀
病菌主要為害葉片。發病初期葉面產生近圓形的白粉狀霉斑,并向四周蔓延,連接成邊緣不整齊的大片白粉斑,其上布滿白色至灰白色粉狀物,為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后期全葉布滿白粉,葉片枯干,秋季霉層上密布小黑點,為病原菌的閉囊殼(圖7-71、圖7-72、圖7-73)。
(二)病原
病原為蓼白粉菌Erysiphe polygoni DC.,屬子囊菌亞門、白粉菌屬真菌,無性階段為Oidlum erysiphides Fr.。閉囊殼球形或扁球形,黑褐色,直徑90~146μm,內含3~10子囊,每個子囊包含3~6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橢圓形,無色透明,大小14~24μm×9~16μm。
(三)發病規律
病菌主要以閉囊殼和菌絲體在田間病殘體上越冬,翌年條件適宜時釋放子囊孢子引起初侵染;生長季病斑上產生的分生孢子靠氣流傳播,不斷引起再侵染。空氣相對濕度低、植物表面無水膜時,分生孢子仍能萌發侵入,造成為害;溫暖干旱的氣候條件下有利于病害的發生蔓延。土壤缺水或灌水過量、氮肥施用過多、枝葉生長過密、通風不良和光照不足等均容易發病。
(四)防治措施
(1)秋后徹底清除田間病殘體,并集中燒掉,以減少越冬菌源基數;加強田間栽培管理,注意通風透光,雨后及時排水。
(2)發病期噴灑25%粉銹寧800~1000倍液、62.25%仙生6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或50%硫磺懸浮劑300倍液等藥劑,視病情共噴1~3次。
四、芍藥輪斑病
(一)癥狀
病菌主要為害葉片。初期葉上產生圓形或半圓形病斑,褐色至黃褐色,直徑2~10mm,同心輪紋明顯,邊緣有時不明顯,病斑上生淡黑色霉層;發病后期病斑上生淡黑色霉層,為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發病嚴重時整個葉面布滿病斑而枯死(圖7-74、圖7-75)。
(二)病原
病原為牡丹尾孢菌Cercospora paeoniae Tehon et Daniels,屬于半知菌亞門、絲孢綱、叢梗孢目、尾孢屬真菌。子座有或無。分生孢子梗2~15根成束,疏松至密集,褐色,隔膜多,有膝狀屈曲0~3處,分枝,頂端有中等大小的孢子痕,大小30~130μm×3~4.5μm。分生孢子無色,針形至倒棍棒形或圓筒形,直或彎,隔膜多而不明顯,基部大多平切,大小45~75μm×2~3.5μm。
(三)發病規律
病菌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在病殘組織上越冬,翌年在條件適宜時產生分生孢子引起初侵染,以后病斑又不斷產生新的分生孢子,引起多次再侵染,擴大蔓延為害。分生孢子通過風雨,氣流傳播。病菌喜高溫,所以病害發生期較葉霉病為晚。多雨和露重的秋季發病重。
(四)防治措施
(1)清潔田園 采收后徹底清除病殘株及落葉,集中燒毀。
(2)藥劑防治 發病初期噴灑50%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或1:1:200波爾多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50%多·硫懸浮劑或甲基硫菌靈懸浮劑500倍液、77%可殺得可濕性粉劑400~500倍液,隔7~10天1次,連續防治2~3次。
五、芍藥銹病
(一)癥狀
葉片被害初無明顯病斑,后呈褐綠色斑塊,背面產生黃褐色粉堆(夏孢子堆),后期在灰褐色斑中叢生暗褐色毛狀物(冬孢子堆)。嚴重時葉片提前早枯。在松屬植被物上引起枝干腫瘤和皮下產生桔黃色皰囊(松皰銹病)。銹病在各芍藥產區均有發生,在浙江4~5月多雨季節為害嚴重,導致葉片大量枯死。四川則發生在8月莖葉將枯的后期,為害不大。
(二)病原
病原為松芍柱銹菌Cronartium flaccidium (Albertini et Schwein.) Wint.,屬于擔子菌亞門、冬孢菌綱、銹菌目、柱銹菌屬真菌。夏孢子堆生于葉背,黃褐色,直徑170~250μm,包被細胞25μm×15μm。夏孢子橢圓形,無色或淡黃色,有刺,大小20~30μm×15~21μm,壁厚1.5~2.5μm。冬孢子堆混生于夏孢子堆中,圓柱形,彎曲,長1~1.5mm,直徑50~20μm,紅褐色。冬孢子橢圓形,平滑,黃色至淡黃褐色,大小20~60μm×10~17μm,壁厚1~1.5μm。
(三)發病規律
松芍柱銹菌為轉主寄生菌。病菌以菌絲體在松屬植物(云南松、黑松、紅松)等上越冬。春天濕度大時,郁閉的松樹莖干腫大潰瘍處產生性孢子和銹孢子。銹孢子靠氣流傳播到芍藥上,侵染后在芍藥上形成病斑產生夏孢子堆和夏孢子。夏孢子通過氣流傳播引起再侵染。后期在芍藥上形成冬孢子堆。冬孢子萌發產生擔子和擔孢子,擔孢子又侵染松樹。芍藥銹病在溫暖、多風雨的天氣,及地勢低洼、排水不良的田塊發病較重。
(四)防治措施
(1)控制芍藥銹病的根本辦法是清除芍藥園附近栽種的松樹,以切斷其病害循環。
(2)于5月上旬發病初期,噴灑波美0.3~0.5度石硫合劑或20%粉銹寧1000倍液等藥劑保護,每隔10~15天噴1次,連續2~3次。
六、芍藥炭疽病
(一)癥狀
炭疽病可為害芍藥的莖、葉、葉柄、芽鱗和花瓣等部位。對幼嫩的組織為害最大。莖部被侵染后,初期出現淺紅褐色、長圓形、略下陷的小斑,后擴大呈不規則形大斑,中央略呈淺灰色,邊緣為淺紅褐色,病莖歪扭彎曲,嚴重時會引起折伏。幼莖被侵染后能快速枯萎死亡。葉片受侵染時,沿葉脈和脈間產生小而圓的小斑,顏色與莖上病斑相同,數日后擴大成不規則形黑褐色大病斑,后期病斑可形成穿孔。幼葉受害后皺縮卷曲。芽鱗和花瓣受害常發生芽枯和畸形花。遇潮濕天氣,病部表面便出現粉紅色略帶粘性的分生孢子堆,為病菌分生孢子和膠質的混合物。
(二)病原
芍藥炭疽病由半知菌亞門、黑盤孢目、炭疽菌屬一種真菌Colletotrichum sp.侵染引起。病菌分生孢子盤圓盤形,生于寄主角質層或表皮下,其上通常有剛毛,剛毛褐色至暗褐色,光滑,由基部向頂端漸尖,具分隔。分生孢子生于線形的分生孢子梗上,分生孢子梭形、橢圓形或圓柱形,略彎曲,單胞,透明,無色。
(三)發病規律
病菌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盤在病株和病殘體上越冬。翌年環境條件適宜時,越冬菌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飛濺、昆蟲或人為活動等傳播進行初侵染。發病后病斑上產生新的分生孢子,不斷反復侵染傳播,擴大危害。分生孢子多從傷口侵入,也可從寄主表皮直接侵入,潛育期一般7天左右。此病的發生與溫濕度關系密切,一般在高溫多雨的8~9月病害發生較嚴重。種植過密,澆水不當,如晚間澆水,水分容易在葉面滯留,有利病菌分生孢子萌發侵入,發病也較重。
(四)防治措施
(1)清除病源 病害流行期及時摘除病葉,防止再次侵染為害。秋冬徹底清除地面病殘體連同遺留枝葉,集中高溫腐漚,減少翌年初侵染源。
(2)加強栽培管理 嚴格控制栽種密度,增強田間通風透光強度;雨后及時排水,降低田間濕度。
(3)藥劑防治 發病初期選用50%甲基托布津濕性粉劑800倍液、80%炭疽福美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50%多·硫懸浮劑500倍液等藥劑,每7~8天噴1次,連噴2~3次,噴藥遇雨后補噴。
七、芍藥軟腐病
(一)癥狀
種芍切口處或根部出現水漬狀黃褐色至褐色斑,迅速擴大變軟腐爛,發出強烈的酸霉味,病部密生灰白色長霉層,頂部有黑色小顆粒。后期整個病根失水干縮呈褐色僵塊。
(二)病原
病原為匍枝根霉Rhizopus stolonifera (Ehrenb.ex Fr.) Vuill,屬于接合菌亞門、毛霉目、根霉屬真菌。病菌以營養菌絲伸入基物內,匍匐菌絲接觸處生假根,假根相對的菌絲上長出2~4根孢囊梗,頂端形成孢子囊,內有大量孢囊孢子。有性態產生接合孢子。
(三)發病規律
病菌腐生和產孢能力極強,自然界有足夠的菌源,種芽和根堆藏時病菌由傷口侵入。分泌酶破壞中膠質使細胞離析,侵入細胞而使組織腐爛。病菌產生的孢子囊通過氣流傳播,病健部接觸也可引起蔓延。管理不善時種芽和根條易發生腐爛。
(四)防治措施
(1)收獲時剪下的種芽,待切口干燥后貯放在通風干燥處。加工芍根要勤翻、薄攤。
(2)貯放場所用1%福爾馬林液或波美5度石硫合劑噴灑消毒。
(李勇 丁萬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