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節 半夏
Banxia
PINELLIAE RHIZOMA
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又名三葉半夏,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塊根入藥,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之功效。主產于四川、甘肅、湖北、河南、貴州、安徽等地。半夏主要病害有病毒病、萎蔫病、殼二孢灰斑病、鏈格孢黑斑病。
一、半夏灰斑病
(一)癥狀
葉面初生淡綠色小點,后擴展成5~10mm的圓形、近圓形、橢圓形病斑,邊緣紫褐色,隆起、較寬。中部灰白色、淡灰褐色,很薄,上生很多黑色小顆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后期,易破裂,形成穿孔。
(二)病原
病原為半知菌亞門、殼二孢屬Ascochyta sp.真菌。分生孢子器,黑褐色、褐色,球形、近球形,孔口明顯,壁薄,大小89.6~161.2μm×80.6~152.3μm。分生孢子,無色,雙胞,長橢圓形,短桿狀,隔膜不明顯,大小4.7~9.4μm×1.8~2.4μm。另外,還有一種菌其分生孢子器黃褐色,孔口明顯,色深,大小40.3~103.0μm×40.3~94.1μm。分生孢子,雙胞,淡褐色,隔膜明顯,隔膜處隘縮明顯,較寬,大小5.9~8.2μm×24~4.1μm。
(三)發病規律
病菌以菌絲體及分生孢子器隨病殘體組織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條件適宜時,萌發產生分生孢子侵染。借風雨傳播,有再侵染。6~7月為發病盛期。灌水過多,降雨多、濕度大,發病重,播種密度大、郁閉、通風不良,發病重。
(四)防治措施
(1)栽培措施 收獲時認真清除病殘組織,集中燒毀;適當降低播種密度,以利通風透光;施足底肥、合理追肥,提高寄主抗病力。
(2)藥劑防治 發病初期噴施10%惡醚唑水分散顆粒劑1500倍液、70%丙森鋅(安泰生)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先用藥劑封鎖發病中心,再全面噴藥。
二、半夏萎蔫病
(一)癥狀
病菌主要為害球莖。植株發病后,地上部分葉片發黃、萎蔫、枯死。球莖干腐、粉質,自頂部向內擴展變灰白色粉質狀。
(二)病原
病原為半知菌亞門、鐮孢屬Fusarium sp.真菌。該菌菌絲無色有隔,粗1.18~3.55μm;小型分生孢子多,單胞,橢圓形、近圓形,大小5.88~9.41μm×2.35~4.12μm。大型分生孢子,直或彎月形,兩端漸細,具2~4隔膜,多為3隔膜,大小24.7~36.46μm× 3.53~5.29μm。單瓶梗,大小16.46~27.0μm×2.32~2.94μm。
(三)發病規律
病菌隨病株殘體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條件適宜侵入寄主侵染為害。
(四)防治措施
(1)耕作栽培措施 實行5年以上輪作,發現病株立即拔除,病穴用生石灰消毒;收獲后認真清除病殘組織,集中銷毀。
(2)藥劑防治 發病初期,可用50%多菌靈·磺酸鹽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20%乙酸酮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灌根部,用藥液75kg/667m2。
三、半夏黑斑病
(一)癥狀
葉面初生褪綠小點,擴大后呈橢圓形、近圓形病斑,直徑多為1~1.2cm,邊緣褐色,中部灰褐色,略現同心輪紋,上生黑色霉狀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圖7-41)。
(二)病原
病原為半知菌亞門、鏈格孢屬Alternaria sp.真菌。分生孢子,淡褐色,倒棍棒形,多為中上部較寬,下部漸細,喙較長,具3~9個橫隔膜,多為5~7個,縱、斜隔膜極少。孢身49.27~94.06μm×8.96~15.68μm,喙長40.3~94.06μm×1.34~1.79μm,最長達125.4μm。分生孢子,梗粗短,淡褐色,較直,具1~2個隔膜,大小23.52~41.16μm×7.06~8.23μm,頂端產孢痕明顯。
(三)發病規律
病菌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成為翌年的初侵染來源。分生孢子萌發直接侵入或從植株傷口、氣孔等部位侵入寄主形成初次侵染。初次侵染形成的病斑產生的分生孢子再侵染寄主,形成再次侵染。病害的發展與濕度關系密切,植株長勢差病害發生重。
(四)防治措施
(1)栽培措施 收獲時認真清除病殘組織,集中銷毀;施足底肥,平衡施肥,提高寄主抗病力。
(2)藥劑防治 發病初噴施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0%百菌清·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等藥劑。
四、半夏病毒病
(一)癥狀
癥狀類型多,葉片出現花葉,皺縮,畸形,致全株矮縮;葉片出現不規則褪綠,黃色條斑及明脈等,有些植株為有隱癥現象(圖7-42、圖7-43)。
(二)病原
此病由多種病毒引起。
(1)黃瓜花葉病毒(CMV)。病毒粒體狀,直徑30nm,稀釋終點10-4;致死溫度70℃,20℃下體外存活期3~6天,有CMV-Y、CMV-S和CMV-Q等株系。可汁液傳播,桃蚜、甜菜蚜等傳播,也可經鱗莖傳播,寄主范圍很廣,可侵染45科124種植物,很多蔬菜、花卉都是其寄主。
(2)蠶豆萎蔫病毒(Broad bean wilt virus,BBWV)。病毒粒體球狀,直徑26nm,致死溫度58℃,稀釋終點10-5~10-4,體外存活期25℃下2~3天。桃蚜等蚜傳播,汁液可傳播。寄主范圍廣泛,侵染19科126種雙子葉植物。
(3)芋花葉病毒(Dasheea mosaic virus,DMV)。病毒粒體線狀,大于60nm。蚜蟲傳播,球莖可帶毒傳播。
(三)發病規律
帶毒球莖是病害重要初侵染來源,其他寄主也是初侵染來源。經蚜蟲和汁液傳播。所以,田間蚜蟲多,農事操作頻繁,有利于病害傳播。
(四)防治措施
(1)培育無毒種苗建立無病基地 通過熱處理結合莖尖脫毒培養無毒苗或以種子繁殖,獲得無毒苗;在高海拔地區建立無病種子基地,以供應大田生產。
(2)治蟲防病 蚜蟲發生初期,噴施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2.1%啶蟲瞇2500倍液、40%氰戊菊脂乳油6000倍液及25%阿克泰乳油5000倍液。
(3)藥劑防治 發病初期噴施10%混脂酸水乳劑100倍液及50%氯溴異氰尿酸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
(王蓉 丁萬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