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節 玄參
Xuanshen
SCROPHULARIAE RADIX
玄參Scrophularia ningpoensis Hemsl.別名元參,為玄參科多年生草本藥用植物,以根入藥,具有滋陰降火、解熱毒消腫之功效。玄參主產于浙江,山東、湖北、江西、陜西、貴州、吉林、遼寧等地也有栽培和野生。玄參生產常發葉枯病、葉斑病、白絹病等病害。
一、玄參葉枯病
(一)癥狀
主要為害葉片。罹病初期,葉面出現紫褐色呈凹陷的病斑,其中心有白色或灰白色小點,直徑1~5mm。隨病情不斷發展,形成灰白色大型病斑,呈多角形、圓形或不規則形,病斑有時被葉脈分割成網狀,邊緣稍隆起,紫褐色;后期病斑上散生許多小黑點,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病斑大小一般直徑為0.5~2cm。嚴重時,病斑相互匯合成不規則形大斑,葉片呈黑色干枯卷縮,最后全葉枯死。病葉自植株下部向上發展,最后整株呈黑褐色枯死,農民稱之為“鐵焦葉”。
(二)病原
病菌為玄參殼針孢菌Septoria scrophulariae Peck.,半知菌亞門、腔孢綱、球殼孢目、球殼孢科、殼針孢屬真菌。分生孢子器近球形,深褐色,直徑80~128μm,著生于寄主表皮下,散生或聚生,后期突出表皮頂端孔口外露;內部的大量分生孢子形成后,遇水從孔口快速釋放出來。病菌分生孢子針形,無色透明,微彎,基部倒圓錐形,頂端略尖,2~4個隔膜,大小26~49μm×3~3.5μm。
(三)發病規律
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器和菌絲體在病葉上越冬,成為翌年發病的初次侵染源。越冬后的分生孢子具有61.5%~75%的發芽率。發生期,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在25℃經6小時,分生孢子就發芽侵入玄參。潛育期隨氣溫升高而縮短。于4月中旬開始發病,6~8月為害嚴重,一直延續至10月。高溫多濕有利發病,發病輕重還與土質、施肥情況、管理條件等因素有關,管理及時、肥力足,植株生長健壯,發病輕,反之則重。
(四)防治措施
(1)收獲后及時清除田間殘株病葉,減少越冬菌源;與禾本科作物實行2~3年輪作,忌與易感病的玄參科藥材輪種,或選用新開墾地塊栽培。
(2)選用無病種芽,用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浸10分鐘,晾干后栽種;加強田間管理,合理施肥,及時中耕除草,促使植株生長健壯,減輕葉枯病發生。
(3)經常發病的種植地塊,從5月中旬開始,噴灑1:1:100波爾多液,每隔10~14天1次,連續噴4~5次;發病初期噴施5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600倍液,10~15天1次,視病情噴2~3次。
二、玄參斑點病
(一)癥狀
葉面病斑不規則形或近圓形,具輪紋,但輪紋不明顯,直徑3~6mm,病斑紫褐色,邊緣色澤稍淡,病斑上生有小黑點,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圖7-39)。
(二)病原
病原為玄參葉點霉Phyllosticta scrophulariae Sacc.,為半知菌亞門、腔孢綱、球殼孢目、球殼孢科、葉點屬真菌。分生孢子器葉面生,散生,近球形、扁球形,器壁褐色,膜質,孔口較小,成熟后突破表皮而喙口外露,直徑80~107μm。器孢子圓柱形,無色透明,單胞,兩端較圓,大小5~7μm×2.5~3μm。
(三)發病規律
病原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葉組織內越冬,成為翌年的初次侵染源。4月中旬開始發病,生長期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擴大為害。密植、管理條件粗放有利發病。
(四)防治措施
(1)清除病殘組織,減少越冬菌源。
(2)選用健壯無病種芽(芽頭),用50%代森錳鋅倍液浸種10分鐘,晾后下種。
(3)發病初期,噴灑1:1:100波爾多液,每隔7~14天1次,連續噴3~4次。
三、玄參輪紋病
(一)癥狀
病菌主要為害玄參的葉片。葉正面病斑近圓形,具輪紋,直徑可達1cm,褐色,邊緣稍不規則,紫褐色,后生黑色小點,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圖7-40)。
(二)病原
病菌為玄參殼二孢菌Ascochyta scrophulariae Kab.et Bub.,為半知菌亞門、腔孢綱、球殼孢目、殼二孢屬真菌。分生孢子器近球形至扁球形,器壁褐色,膜質,孔口較小,直徑102~196μm;散生,突破表皮外露(病斑上的小黑點)。分生孢子,圓柱形,無色透明,雙胞,中部1個隔膜,隔膜處無縊縮,兩端較圓,大小8~12μm×3~4μm。
(三)發病規律
病原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器和菌絲體在病殘體上越冬,病株根芽也可帶菌。翌年春季溫濕度適宜,產生分生孢子釋放出來,借風雨傳播,在寄主葉片上萌發引起初次侵染。病斑很快又產生新的子實體,釋放出分生孢子,進行再次侵染,擴大為害。每年7~8月發生嚴重。
(四)防治措施
(1)收獲后徹底清除田間枯枝落葉,集中燒毀;合理輪作,冬季翻耕土壤,生長季節加強栽培管理實行配方施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
(2)5月中旬開始噴1次1:1:100波爾多液,10~15天后再噴1次,以后每10天選噴一次5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萬霉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等藥劑。
四、玄參白絹病
(一)癥狀
白絹病在玄參上為害亦很嚴重。受害植株根及莖基部變褐腐爛,病部及附近土面長有白色絹狀菌絲體,并結生很多油菜籽狀的菌核。地上部植株萎蔫枯死。
(二)病原
病菌為齊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 Sacc.,為半知菌亞門、絲孢綱、無孢目、小菌核屬真菌。菌核球形或橢圓形,直徑0.5~3mm,初白色,后變黃褐色。菌體白色,疏松或集結成線狀,緊貼于基物上。有性世代為Corticium rolfsii (Sacc.) Curzi.。病菌寄主范圍甚廣,玄參是其重要的寄主之一。
(三)發病規律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菌絲體也能在病根芽頭上存活。菌核隨病土、水流、耕作傳播。菌絲沿地下土壤裂縫或地面生長蔓延,為害相鄰的植株引起發病。在高溫季節,植株生長在郁閉、潮濕及疏松砂壤土中最有利于發病。在浙江、江蘇4月開始發病,夏季最嚴重,一直延續到9月。在四川5~9月為病害主要發生時期。
(四)防治措施
(1)選擇無病田塊種植。與禾本科植物輪作。選用無病種芽繁殖。
(2)發現病株及時拔除,在病穴撒施生石灰。多雨潮濕地應高畦,合理密植以保持株間通風降濕。
(3)用哈茨木霉制成木霉麩皮生物制劑,在玄參栽種、育苗階段施入土壤,可以有效防治白絹病。
(李勇 丁萬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