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節 浙貝母、平貝母
Zhebeimu、Pingbeimu
FRITILLARIAE THUNBERGII BULBUS、FRITILLARIAE USSURIENSIS BULBUS
貝母Fritillaria spp.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藥用植物,以鱗莖入藥,有止咳化痰、清熱散結的作用。浙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主產于浙江、江蘇,主要病害有灰霉病、干腐病、黑斑病和軟腐病等。平貝母Fritillaria ussuriensis Maxim.主產于我國東北,主要病害有銹病、灰霉病、菌核病、黃腐病。
一、浙貝母灰霉病
(一)癥狀
浙貝灰霉病俗稱“早枯”“青腐塌”,是浙貝常見的病害,在浙貝產區發生普遍,為害嚴重。葉片上病斑淡褐色,長橢圓形或不規則形。邊緣有明顯的水漬狀環。濕度較大時,病斑上生有灰色的霉狀物,這就是病原菌的子實體。莖部病斑灰色;花被害后干縮不易開放;幼果被害呈暗綠色干枯;果實的果皮及果翼上有深褐色病斑,濕度較大時,也生有灰色霉狀物。
(二)病原
病菌為橢圓葡萄孢菌Botrytis elliptica (Berk.) Cooke,屬于真菌門、半知菌亞門、絲孢綱、叢梗孢目、叢梗孢科、葡萄孢屬真菌。菌絲初為白色,后期為黑褐色。分生孢子梗直立,具1~3個分隔,3~5個分枝,其頂端簇生葡萄狀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無色至淡褐色,卵圓形或球形,單胞,大小16~32μm×15~24μm,頂端具尖突。菌絲生長后期形成菌核;菌核黑色,球形或不規則形,大小0.5~1.4mm。病菌孢子萌發溫度為5℃~30℃,最適溫度為18℃~20℃。
(三)發病規律
以菌核和菌絲隨病殘組織遺落在土中越夏、越冬。越冬的菌核3~4月抽出孢子梗病產生分生孢子,成為病害的初侵染來源,4月初開始發病,4月下旬較重。春季多雨年份發病重。種植密度高,田間濕度大,生長嫩弱有利發病。
(四)防治措施
(1)產區藥農有“地越熟,塌性越大”的經驗,因此有條件的地區應實行輪作。一般輪作以3~4年較好。
(2)生長過程中應多施有機肥和焦泥灰等磷鉀肥,少施氮肥,促使浙貝生長健壯。
(3)從3月下旬開始噴1:1:100的波爾多液,以后可選10%多抗霉素可濕性粉劑8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或50%速克靈1000倍液等藥劑,每10~14天1次,連續噴3~4次。
二、浙貝母干腐病
(一)癥狀
此病癥狀有兩種,一是被害鱗莖呈“蜂窩狀”,被害鱗片褐色皺折狀;二是被害鱗莖基部青黑色。鱗片腐爛成空洞或形成黑褐色、青色大小不等的斑狀空洞。鱗莖維管束被害,橫切鱗片可見褐色小點。浙貝母干腐病在浙貝新老產區普遍發生,是影響浙貝過夏保種的一種重要病害。
(二)病原
據國內報道,貝母干腐病菌有三個種:Fusarium avenaceum Sacc.,F.oxysporum和F.solani,屬于半知菌亞門、絲孢綱、叢梗孢目、瘤座孢科、鐮刀菌屬。由于鐮刀菌是一種土壤習居菌,種群復雜。尖孢鐮刀菌F.oxysporum在PDA培養基上,小孢子數量多,長橢圓形、卵形,常呈假頭狀著生,大小6.5~12.0μm×2.4~3.4μm。分生孢子梗短,單瓶梗狀,大孢子直或稍彎,美麗組型,中間粗,向兩端均勻地逐漸變細;頂端不尖銳,略呈喙狀彎曲。足細胞有不明顯的足跟,2~5個橫隔,以3隔居多,大小25.7~42.1μm×3.4~4.4μm。大孢子著生在單瓶梗上,厚垣孢子多,圓形或近圓形,頂生或間生,單生或少數串生,直徑6.8~10.3μm。
(三)發病規律
病原菌在土內越冬。除冬季外都可侵染浙貝,6~8月較重。浙貝地面套種作物不適當或起土過早,鱗莖含水量高的發病較重。大地過夏的鱗莖一般在伏季干旱的年份,土壤過于干燥時發病較重;室內貯藏的鱗莖在失水干癟的情況下易發病。
(四)防治措施
(1)選擇排水良好的砂質土壤作種子地;無病蟲傷疤的種莖作種;合理套作,為大地過夏創造陰涼、通風、干燥的環境。
(2)土壤條件不適宜于在田間過夏的情況下,可因地制宜地采取移地窖藏或室內貯藏過夏等多種方法確保安全過夏;室內貯藏或移地過夏的鱗莖起土后應挑選分檔,適當攤晾,待降低鱗莖的呼吸強度和含水量后貯藏。
(3)發病初期選用下列藥劑進行防治:60%多·霉威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50%異菌脲懸浮劑800~1000倍液或40%嘧霉胺懸浮劑1000~1500倍液,每隔7~10天1噴次,連續噴3~4次。
三、浙貝母黑斑病
(一)癥狀
黑斑病是浙貝的一種葉部病害。從葉尖開始發病,漸向葉基部蔓延,被害部病斑褐色水漬狀,病部和健部有較明顯的界限,接近健部有一暈圈,在潮濕的情況下,病斑上生有淡褐色的霉狀物,這就是病原菌的子實體。
(二)病原
病原為鏈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 (Fr.) Keissler,為半知菌亞門、絲孢綱、叢梗孢目、鏈格孢屬真菌。分生孢子梗,直立或彎曲,淡欖褐色至綠褐色,具隔膜,分枝或不分枝,大小5~125μm×3~6μm。分生孢子串生,形態變化大,有喙或無喙,橢圓形、倒棒形、卵形或圓筒形,淡欖褐色至深褐色,有橫隔2~9個,縱隔0~6個,大小7~70μm×6~22.5μm。喙大,大小1~58.5μm×1.5~7.5μm。
(三)發病規律
該病初侵染源為病殘組織或土壤中的菌絲和分生孢子。在浙江,每年3~4月,分生孢子萌發直接侵入或從植株的傷口、氣孔等部位侵入寄主形成初次侵染。初次侵染病斑產生的分生孢子再侵染寄主,形成再次侵染;依此循環往復,形成多次侵染。分生孢子借氣流、雨水和農事活動等進行傳播。溫度與降水是病害流行的關鍵因素。新種地及濾水性較好的砂性土地,不發病或輕發病,而連作重茬地,排水不良的黏重地和低洼地,發病或重發病。
(四)防治措施
(1)收獲后清除殘株病葉,減少越冬菌源。
(2)合理輪作 加強田間管理,增施磷、鉀肥,增強浙貝的抗病力;雨后及時開溝排水,降低田間濕度,減輕黑斑病為害。
(3)4月上旬開始,結合防治灰霉病,噴1:1:100的波爾多液,發病初期選用40%嘧霉胺懸浮劑1000~1500倍液、50%異菌脲懸浮劑800~10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等藥劑,每隔7~10天1次,連續3~4次。
四、浙貝母軟腐病
(一)癥狀
被害鱗莖初為褐色水漬狀,后呈“豆腐渣”狀或“漿糊”狀軟腐發臭??諝鉂穸冉档秃篦[莖干縮僅??諝?。浙貝軟腐病也是影響浙貝過夏保種的一種重要病害,一般常與干腐病交替發生,防治方法基本相似。在浙江、江蘇、湖南等產區均有發生。一般的發病率為1%~10%,嚴重時達20%以上。
(二)病原
病原為胡蘿卜軟腐歐氏桿菌Erwinia carotovora var.carotovora Dye.。菌落在酵母膏蛋白胨培養基上為灰白色,圓形,邊緣整齊。細菌菌體桿狀,大小1.2~2.8μm×0.5~1.0μm,周生鞭毛2~8根,革蘭氏染色陰性,硝酸還原強陽性。糖發酵不產氣,兼性厭氣,淀粉水解,對牛奶凝固。
(三)發病規律
病原細菌病株在土壤、肥料及昆蟲體內越冬。初侵染源病菌從自然裂口、蟲傷、病痕及機械傷等侵入,初次侵染病組織產生的病菌再侵染寄主,形成再次侵染;依此循環往復,形成多次侵染。病細菌借助雨水、昆蟲傳播。溫度與降水是病害流行的關鍵因素。在浙江,在梅雨季節極易暴發軟腐病。田間地勢低洼積水、土壤黏重、通氣條件差的情況下,由于鱗莖經常淹水缺氧,產生的傷口不易愈合,軟腐病發生較重。地下害蟲既是病菌攜帶者,病菌的傳播者,又是傷口制造者,病菌良好接種者。地下害蟲為害重,軟腐病發生亦重。
(四)防治措施
(1)選擇排水良好的砂質土地做種子田,并采用健壯、無病蟲害的中等鱗莖作種;種子地要注意防治地下害蟲,減少鱗莖傷口。
(2)浙貝母收獲后及時處理病殘體,集中銷毀,降低病菌基數。土壤條件不適宜于大地過夏的,可采取移地窖藏或室內貯藏或移地過夏,鱗莖起土后應挑選分級并攤晾,待鱗莖的呼吸強度和含水量降低后貯藏。
(3)發病初期選用20%噻森酮懸浮劑600倍液、72%農用鏈霉素可溶性粉劑3000~4000倍液或新植霉素4000倍液等噴霧防治,每隔5~7天1次,連續防治3~4次。
五、平貝母銹病
(一)癥狀
平貝母銹病亦稱黃疸病,主要侵染莖葉。發病初期在葉片背面和莖下部出現黃色長圓形病斑,以后在病斑上出現金黃色銹孢子堆,破裂后有黃色粉末狀銹孢子隨風飛揚(圖7-31、圖7-32)。被害部位組織穿孔,莖葉枯黃,后期發病莖葉布滿暗褐色小皰,即冬孢子堆,葉片和莖稈逐漸枯萎,提早枯死。
(二)病原
平貝母銹病病原菌為百合單胞銹菌Uromyces lilli Fckl.,為擔子菌亞門、冬孢菌綱、銹菌目、單胞銹菌屬真菌。性孢子器球形,黃褐色,位于銹子腔間。銹子腔主要生于葉背、葉柄及莖上,黃色,成熟時開裂。銹孢子近球形,黃色,有瘤,直徑24~32μm。冬孢子,橢圓形、長橢圓形,單胞、褐色,頂端有乳頭狀突起,有小瘤,大小24~45μm×19~28μm;冬孢子柄無色,易脫落。
(三)發病規律
病菌以冬孢子在病殘體上越冬,成為第二年初侵染來源。冬孢子萌發后侵染貝母,產生性孢子器和銹子腔,形成銹孢子仍然侵染貝母,在貝母上不出現夏孢子。病害發生與溫度、濕度、雨量及土壤質地、密植程度及栽種年限等均有一定關系。吉林省5月上旬氣溫達15℃~18℃即開始發病,5月中下旬為發病盛期。
(四)防治措施
(1)清潔田園 秋冬燒毀病殘體,減少越冬冬孢子。
(2)栽培不宜過密,增施磷、鉀肥,控制氮肥,可提高植株抗病力,減輕發病。
(3)發病初期及時用藥劑防治??蛇x用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或20%萎銹靈400~600倍液。每隔7~10天噴1次,共噴2~3次。
(丁萬隆 李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