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節 川烏、附子
Chuanwu、Fuzi
ACONITI RADIX、ACONITI LATERALIS RADIX PRAEPARATA
烏頭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子根入藥,其子根稱附子。烏頭主產于四川、湖南、湖北等省。病害主要有霜霉病、葉斑病、根結線蟲病等。
一、烏頭霜霉病
(一)癥狀
帶病種根翌年出苗后即表現癥狀。病苗直立,葉背略反卷,葉片增厚,葉色灰綠,葉背出現灰色至灰紫色霜霉狀物,為病菌孢囊梗和孢子囊。隨著病情的發展,下部葉片變焦枯,并逐漸向上蔓延,最后全株枯死。病菌的孢子囊可借風雨傳播,侵染頂部的幼嫩葉片,引起發病,使嫩葉局部褪綠變黃、發白。病變部受葉脈限制表現扭曲,組織顯紅色,中脈變褐,葉片背面產生灰紫色霉層,即病菌孢囊梗和孢子囊,最后嫩尖部變灰枯死。
(二)病原
病原為烏頭霜霉Peronospora aconiti Yu,為鞭毛菌亞門、卵菌綱、霜霉目、霜霉屬真菌。孢囊梗,單生或2~5根叢生,從寄主氣孔伸出,無色,大小311.3~481.1μm×6.5~9.8μm,基部常稍膨大,頂端叉狀分枝3~6次,末枝常呈直角,通常稍彎曲或直。孢子囊,橢圓形或卵形,近無色至淡褐色,少數具小的乳突。卵孢子生于枯死的葉片組織內,橢圓形至近圓形。
(三)發病規律
病菌以菌絲在越冬活組織內或以卵孢子在植株病組織內越冬,病株的種根攜帶有病菌,是主要的初侵染來源。上一年栽種帶菌種根,翌年春季植株出苗后即出現系統型癥狀。病葉背面形成的孢子囊借風雨傳播,反復侵染植株頂部的幼嫩葉片,并不斷擴大,使頂部嫩梢出現畸形褪綠的病變。隨著病情發展,病株下部葉片開始變焦枯,發病嚴重的植株隨后枯死。病株地下部產生的種根成為第二年病害的初侵染來源。氣溫上升和植株葉片老化,不利于病菌孢子囊的萌發和侵染。
(四)防治措施
(1)注意清潔田園,栽種時選用無病種根。田間收獲時,要將病株結的種根清理出大田,以減少初侵染來源;栽種時要選用無病株產生的種根,杜絕病株的種根用作種用。
(2)加強田間管理,及時拔除病株。徹底拔除病株不但減少了當年的再侵染,也減少下一年的初侵染來源,是防治病害的有效措施。因此在烏頭生長期間,結合田間管理注意病害的監測,一旦發現病株要及時拔除并進行滅害處理。
(3)藥劑防治 根據歷年發病情況,在田間出現病情前后應及時開展預防和防治工作。常用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40%乙磷鋁可濕性粉劑250~300倍液等藥劑葉面噴霧。
二、烏頭葉斑病
(一)癥狀
病菌主要為害葉片,一般先從基部葉開始發病,后逐漸蔓延到全株。葉面上病斑初為褐色小點,逐漸擴大為圓形或橢圓形黑褐色病斑,病斑邊緣明顯,稍隆起,病斑不受葉脈限制,葉背病斑顏色較淺。后期病斑上產生小黑點,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發生嚴重時,病斑布滿全葉,使全株葉片焦枯而死(圖7-29)。
(二)病原
病原為萊科殼針孢Septoria lycoctoni Speg.,為半知菌亞門、腔孢綱、球殼孢目、殼針孢屬真菌。分生孢子器,黑色,球形或近球形,直徑58.1~94.5μm,有孔口,埋生于葉兩面,正面比背面多。分生孢子,線形,無色,直或彎曲,0~3個隔膜,大小22.5~42.5μm× 1~1.5μm。
(三)發病規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或菌絲隨病葉遺落在土中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來源。攜帶病土的種根和帶菌種子也是初侵染來源。病害一般于3月中下旬開始發生,直至收獲。病菌侵入寄主組織后,菌絲在寄主細胞間隙生長,使組織遭到破壞而死亡。菌絲成熟后,產生新的分生孢子器,釋放新的分生孢子進行重復侵染,擴大蔓延。4月下旬,當平均氣溫17.8℃、相對濕度74%~82%時為發病高峰,6月中旬,烏頭打尖后,平均氣溫28.8℃,相對濕度78%,最適于病害的發生和傳播,為第二次侵染高峰期。分生孢子主要通過水滴飛濺傳播,昆蟲和農事操作也能傳播。烏頭連作,土壤內積累大量的病菌,第二年發病早而重。
(四)防治措施
(1)清潔田園,減少初侵染源。烏頭收獲后,及時清除田間病殘體,集中深埋或燒毀,以減少初侵染源。
(2)加強田間管理 注意施足底肥;天氣干旱時及時澆水,但要防止大水漫灌,雨季及時排除積水,防止造成田間高濕的小氣候;田間發現病葉后,及時摘除病葉,并進行深埋或燒毀。
(3)發病初期選用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40%多·懸浮劑500倍液,隔7~10天左右1次,連續防治3~4次。
三、烏頭根結線蟲病
(一)癥狀
病株矮小,葉色變淺,底部葉片早期脫落,但植株一般不會枯死。地下部須根上形成許多大小不等呈念珠狀的根結,根結又上長出不定毛根,這些毛根尖端再次被線蟲侵染,形成小根結,根結和細毛根上附有很多土粒,難以抖落。側生的塊根上也生有根結。
(二)病原
病原為北方根結線蟲Meloidogyne hapla Chitwood,為線形動物門、線蟲綱、墊刃目、根結線蟲屬。雌雄異型。成熟雌蟲乳白色,鴨梨形、葫蘆形或桃形。雌蟲沒有胞囊階段,內寄生。卵貯存于從陰門分泌出體外的棕黃色膠質卵囊內。成熟雄蟲蠕蟲狀,灰白色,頭略尖,尾短而鈍,有兩根棒狀交合刺。卵腎形,包于卵囊內。卵囊不規則形,附于體后,初為白色,后變為棕黃色。幼蟲體線狀,無色透明,吻針呈大頭針狀,二齡幼蟲鉆到根內定居后開始發育,最后發育成雌雄成蟲。
(三)發病規律
根結線蟲以卵和幼蟲在根結或遺落在土壤或糞肥中越冬,在北方1年發生3代。翌年春季當平均地溫達13℃時卵開始發育,在卵殼內形成1齡幼蟲,在卵殼內進行第1次蛻皮后形成2齡幼蟲,2齡幼蟲破殼進入土壤中,在平均地溫12℃以上時即侵入根內為害,形成根結。3齡幼蟲可分出雌雄,第4次蛻皮后變為成蟲。雌蟲定居原處為害繁殖,不再移動。雄蟲則離開根結到土壤中,與其他根結上的雌蟲進行交配。雌蟲交配后產卵,卵聚集于棕黃色的膠質卵囊內,以后隨根留在土內繼續孵化為害。質地疏松的土壤或砂土地發病嚴重,黏土地發病較輕。連作會危害加重。
(四)防治措施
(1)輪作倒茬 避免與根結線蟲的寄主植物輪作,選擇與小麥、玉米、高粱、谷子等禾本科作物實行3年以上輪作,能降低土壤中的線蟲密度。
(2)處理種根 種植時盡量剔除帶有根結的種根,種前用藥劑浸種根30分鐘后晾干下種。
(丁萬隆 李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