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心理治療中的情緒
- (美)肯尼思·巴里什
- 2980字
- 2020-06-16 18:25:47
羞恥感和自豪感
羞恥感和自豪感情緒叢是童年及一生的核心情緒體驗。盡管在成年人心理病理學中,長期存在的羞恥感的重要性已得到廣泛重視,但是在大多數童年期情緒發展理論中,羞恥感和自豪感并沒有得到充分關注(通常這兩者都只是被順便提及)。作為“自我意識”或“自我評價”的情緒,羞恥感和自豪感較其他情緒(比如焦慮、悲傷或憤怒)更直接和即時地反映了兒童的自我感知。兒童減輕羞恥感的需要和保持或恢復自豪感的需要,是情緒健康的基本動機原則和必要組成部分。
人的一生中,其個人的失敗或缺點,特別是公開暴露的缺點,都會引發羞恥感。在兒童期、青少年期、成人期,羞恥感情緒叢包括了一系列主觀體驗,從輕微的尷尬到令人深感痛苦的羞辱感、孤獨感和自我憎恨。伊扎德(1991)引用了達爾文的觀點,即羞恥感常常被“責備、指責和嘲笑”(p. 338)所激發。兒童在遭到社會拒絕時,在沒有能力學習時,在競爭失敗時,在被欺負、侮辱(Gilligan,2003)或奚落時,在他們尋求所尊敬的長輩的接納和認可卻遭到批評或“貶低”時(Gottman, Hooven, and Katz, 1997),都會感到羞恥。許多引發羞恥感的經歷,比如被排斥或嘲弄,是尤為痛苦的,這種羞恥感難以消除。
羞恥感的典型主觀體驗是被暴露感、自卑感或無價值感,是退縮感和自我意識的增強(Barrett,1995; Izard,1991)。與羞恥感相關的典型行為傾向是隱瞞,我們都試圖隱藏或掩蓋讓我們感到羞恥的事物。自豪感是羞恥感的對立面。與自豪感相關的典型行為傾向是“向外”運動,有意表現和告訴他人,以展示或“炫耀”。自豪感的表現在行為和想象力兩方面都是向外擴展的,而羞恥感的表現在身體姿勢、思想及想象力方面都是向內收縮的——兒童在設定目標和考慮自己可能做到的事情時都是如此。
H. B.路易斯(H. B. Lewis,1971;1989)在一篇有影響力的對羞恥感和內疚感的現象學分析中指出,羞恥感是由失敗經歷所引發的,性失敗、競爭失敗、道德失敗或過失,以及社會拒絕。路易斯認為,我們對“做了或沒做的事”感到內疚;相反,羞恥感包括“全部的自我,是對他人對自我的蔑視的間接感受”(1989, p. 40)。路易斯概括性地闡述道:“羞恥感和內疚感都是由于依戀系統感受到威脅而發出的情感-認知信號,這兩種情緒都驅使個體去修復和維系情感紐帶。”(p. 36)雖不能說全部,但有些羞恥體驗,同樣也會激起一種本能的、強烈的報復性憤怒,路易斯稱之為羞辱的憤怒,科胡特(1972)將之形容為自戀的暴怒。
在另一個不同的分析中,魏斯費爾德(Weisfeld,1997)主張,從進化的角度看,羞恥感和自豪感代表了同一情緒系統的兩極,源自社會地位的本能呈現。魏斯費爾德認為,身體姿勢和聲音所表達的羞恥感源于在競爭中傳遞投降的信號,從而可以保全失敗者的性命,不至于遭受更多的攻擊,還能引發公共支持。競爭失敗(也可能是社會排斥)也許是羞恥感體驗的原型,競爭成功也許是自豪感體驗的原型。
繼達爾文之后,魏斯費爾德指出“自豪感和羞恥感有相反的典型表達方式”(p. 428)。“自豪的、成功的人看起來熱情洋溢、引人注目,他們目光直視,特別是在說話時,他們的舉止也顯得很放松。他們需要人們的注視”。在這一分析中,自豪感由優勢地位的表現進化而來,并且一直都在表現著優勢。男孩子毫無掩飾地吹噓勝利,成功的成年男人或多或少的社會性展示(以及父母和祖父母對子孫后代所取得的成就的炫耀),都是自豪感的本能表達。
吉爾伯特(2003; Gilbert and McGuire,1998)提出了一種類似的有關羞恥感起源的進化論。吉爾伯特認為,自豪感和羞恥感都源自對自己戰斗能力的持續評價,在當今社會則表現為我們對自己的社會吸引力的監控——我們引發他人的肯定和接納的能力、保持辨識度的能力、被他人喜歡的能力。在這種出于本能的“被喜歡、肯定和重視”的競爭中,羞恥感則是我們失敗的信號。因此,羞恥感的作用就變成了“……一個內在自我受到威脅和挑戰的信號”(Gilbert,2003, p. 1205)。盡管對羞恥感的理解有著懸而未決的差異,但魏斯費爾德堅稱的“我們時時預期自豪感和羞恥感并相應地塑造我們的行為”(p. 426)無疑是正確的。
羞恥感可能還有其他重要的社會功能。因為對蔑視或否定的預期會引發羞恥感,伊扎德(1991)認為,羞恥感可能會促進從眾行為及社會團結,包括承認權威和優先地位,接受集體標準。伊扎德主張,“避免羞恥感是促進社會依從行為和個體責任感的強有力動機”(p. 341)。
在對一些暴力罪犯進行密集訪談之后,吉利根(J. Gilligan,2003)提出:“暴力行為的基本心理動機或原因,是防御或消除羞恥感和恥辱……用與之相反的自豪感替代羞恥感”(p. 1154)。吉利根認為,“羞恥感是導致暴力的病原體,就像結核菌導致結核病一樣,只不過這里暴力的原因是一種情緒,而不是某種微生物。”(p. 1155)
M.路易斯(M. Lewis,2003)報告了羞恥感典型的行為和身體姿勢:身體塌縮、肩膀垮下、目光低垂或者猶疑。如果在實驗中讓3歲的兒童在完成簡單任務的過程中遭受“失敗”,那么你已經能在這些兒童身上看到前面提到的現象。卡根(J. Kagan,1984)觀察了不同文化中的2歲兒童,發現當這些兒童無法重復他們看到的一系列行為時,他們會抗議并哭泣,這很可能是羞恥情緒的前身。肖爾(Schore,1998)則認為,兒童應該在更小的時候,或許早在出生的第二年就體驗過羞恥感,這種羞恥感是對他人否定的一種反應,或者是當兒童與照顧者面對面互動,無法引起照顧者的愉快情感(比如一個微笑)時會有的反應。由于運動協調困難或語言發育延遲而阻礙了生理或語言能力發展的兒童,通常更可能在童年早期就體驗到某種羞恥感。之后,兒童可能體驗到的是學習困難,特別是學習閱讀時遇到的困難,會誘發強烈的羞恥感。有共情能力的成人(或兒童),甚至是有共情能力的黑猩猩,都能識別這種情緒狀態,并會本能地提供安慰(DeWaal,2001),試圖緩解孩子的羞恥感。
有關自豪感的形成也有諸多爭議。據觀察,18個月大的嬰兒就已經會在完成一項任務后微笑,卡根(1984)將之稱為“征服微笑”,甚至更小的嬰兒在對環境產生影響或練習一些技能時也會表現出愉快和高興(Stipek, 1995, p. 237)。也許這些成功的體驗或“實現目標”是自豪感的前身或早期形式。然而,大多數發展理論家將這種高興和自豪感加以區分,他們的依據是自豪感需要有自我意識或自我反饋的評價。在2~3歲的兒童身上可以觀察到明確的表達自豪感的現象(比如在成功地完成一項任務之后,兒童會微笑并看向成年人;Stipek,1995)。
兒童對自豪感或羞恥感的預期在他的情緒與行為調節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些自我評價過程(兒童感受到自己“擅長”和“不擅長”什么,他們被喜歡還是被討厭,被欣賞還是被蔑視)是持續存在的,貫穿整個童年直至整個一生,是我們有意識的自尊感的基本構成部分,或者是“內隱的自我態度”(Conner and Barrett,2005)。兒童對自豪感或羞恥感的預期決定性地影響著他們對那些主動尋找或回避的場合的選擇,以及朝著目標不懈努力的能力。魏斯費爾德指出,羞恥(我們對失敗的情緒反應)會讓人泄氣,自豪(成功的結果)則讓人“士氣大增”(p. 432)。當兒童焦慮時,他們通常是對可能會感受到的羞恥感到焦慮。長期的羞恥感極容易致病,導致回避、抑郁、退縮,青少年會更渴望減輕或消除這種痛苦的心理狀態。
維持或恢復自豪感的需求的滿足是心理健康的必要條件,也是讓個體一生中無論在私人生活還是社會政治生活中都能保持基本積極性的重要因素。在童年期并持續一生,我們都需要慶祝我們所取得的成就(或許也包括感到比別人更優秀)。減輕羞恥感以及恢復自豪感的經歷,這些賦予人地位、尊重,讓人被仰望、成為“最佳”的經歷——都成了我們性格和行為中相當重要的核心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