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種說法:胤禛是服丹藥中毒而死的。胤禛對道士、丹藥非常感興趣,特為紫陽道人重建道院。胤禛還曾延請道士張太虛、王定乾等到圓明園煉丹,以求吞服靈丹妙藥,長生不老。從雍正八年(1730年)末,雍正就在圓明園秀清村開始煉丹了。專家從《活計檔》中發現,從雍正八年(1730年)到十三年(1735年)這5年間,雍正先后157次下旨向圓明園運送煉丹所需物品,其中光為煉丹用的煤炭就有234噸,此外還有大量礦銀、紅銅、黑鉛、硫黃等礦產品。事實上,煉丹所用的鉛、汞、硫、砷等礦物質都具有毒性,對大腦和五臟侵害相當大。從清宮檔案看,雍正確實長期服食丹藥。那么,丹藥的有毒成分在他體內長期積累,最終發作,導致了他的暴亡,這是極有可能的,也有不少專家都通過著作對此進行了詳細的推斷。
第四種說法:胤禛是患中風而死的。這個重要論斷,需要史料證明。
第五種說法:胤禛是被曹雪芹和竺香玉合謀毒死的。據傳《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有個戀人叫竺香玉,是林黛玉的化身。竺香玉后來被雍正霸占。曹雪芹想念戀人,就找了一個差事混入宮中,與竺香玉合謀,用丹藥將雍正毒死。這是編造的故事,純屬無稽之談。
對于雍正的死,傳聞眾多,只不過都是猜測和懷疑。確切的死因只能隨著時間的推移,由歷史學家們來給出正確的解釋。倘若對清西陵的泰陵進行考古挖掘,雍正的遺骨就會供科學家們進行研究,到那時也許會揭開雍正皇帝的死因之謎。
嘉慶皇帝之死是否與雷電有關
嘉慶帝名琰,乾隆帝第十五子,乾隆六十五年(1795年)冊立為皇太子。父歸政,尊為太上皇。嘉慶四年(1799年)父卒后親政,首將貪官和珅賜死,繼而平息了白蓮教義軍起事。其勤政戒惰,務實遵禮,一切以體察民情民意為本。以天朝富有四海自居。
按正史,清朝皇帝的死都是正常病故,即使是突發性猝死,也記錄得非常冠冕堂皇,例如清太宗皇太極之死,正史記載是“端坐而崩”。然而,野史、傳說就不同了,五花八門的死因,讓史家至今爭論不休。其中,嘉慶皇帝的死因最為離奇,野史傳說他是遭雷擊而亡,且說法不一。
第一種說法較為穩重,說嘉慶皇帝在承德避暑山莊木蘭秋狩時遇疾,臥床調養,并無甚大礙,精神尚佳,照常處理政事。一日,熱河上空驟變,雷鳴電閃,頓時寢宮即遭雷擊,致使嘉慶帝“觸電”身亡。
第二種說法似乎浮躁,說嘉慶帝到達承德避暑山莊后,稍事歇息,即全副武裝,率領滿漢大臣和八旗勁旅,大隊人馬直奔木蘭圍場。他們追蹤圍獵多日,虎熊全無,只獵獲一些野兔,連平常遍地覓食的麋鹿也甚少見。嘉慶帝非常掃興,決定提前結束秋狩。回來路上恰遇變天,雷電交加,大地震撼,忽然平地一聲雷,那么多人中,唯獨皇帝被擊中落馬。凱旋回營變成護喪返京,滿朝驚恐呆然。
第三種說法有些荒誕,說嘉慶帝長期嬖寵一小太監,經常尋歡作樂,引起近侍大臣們的非議,駐山莊以后,更加變本加厲。帝之寢宮設于“煙波致爽殿”,殿后有一座小樓,名“云山勝地”,據說此樓正是皇帝與小太監幽會場所。某日,他們正在此尋歡,忽然道道閃電劈開云層而下,一個火球飛進小樓,在嘉慶身上炸開,頓時斃命。
以上三種說法有一個共同點,即嘉慶帝之死與天空放電的自然現象有關,并說嘉慶被雷擊燒焦,面目全非,已經無法收殮入棺。若將事實曝光,無異于宮廷之最大丑聞。大臣們商定個辦法,將一相貌體材與嘉慶相似之太監秘密絞死,再進行盛裝打扮,真皇帝骸骨放在棺材底部,上面平躺著假皇帝尸體,以此掩人耳目,運回北京,祭葬了事。總之,中國歷代王朝凡83個,帝王累計559位,傳說中由天神擊斃者絕無僅有,唯嘉慶皇帝一人。以上雖是野史傳聞和推測,卻多有些可信。因為嘉慶帝在清朝的皇帝中是比較倒霉的一個。他當皇帝時,遭遇刺客險些喪命。兇手自供行兇的理由是生活貧困,無處謀生,所以欲尋短見,但是又想了斷之前必須做點驚天動地的大事,所以才來行刺皇上。他當皇帝時,起義者曾一度攻進皇宮。在城樓上插反旗,直逼皇后住所,意欲搗毀金鑾殿。這些在清代都絕無僅有,是對他統治能力的藐視和否定。他的死因傳聞,按照“天人感應”的說法,是對上天一而再、再而三示警終不悔悟者的最嚴厲懲罰。
嘉慶帝的死因,正史雖不會如此記載,但年僅60歲的嘉慶帝死在承德避暑山莊,且是在毫無任何預兆的情況下,猝然離開人世確是事實。史載,嘉慶帝死后,熱河行宮立即封鎖消息,避暑山莊大門緊閉,限制人員出入。二十七日留京王公大臣才得悉噩耗。延至八月初二日,道光皇帝向內閣發布上諭,才告知朝廷上下。當時朝鮮國官員在盛京中江地方見清官員皆著素服,頭帽拔去花翎,驚問其故,才曉知皇帝已逝。好好的皇帝為何會突然死亡呢?宮闈之事向來保密,清廷當然不會向民間公開解釋死因,故才有了上述推測和傳聞。
傀儡皇帝光緒死亡之謎
光緒是清朝最不幸的一個皇帝,他的一生都是在慈禧的淫威下度過的。他本是一位年輕有為的皇帝,但由于自身的軟弱和慈禧的淫威,推行的許多重大措施連遭挫折,根本無法施展抱負。轟轟烈烈的戊戌變法也由于慈禧的反對而中途夭折,“六君子”被殺,光緒亦遭到軟禁。光緒想有所作為而不能為,他的悲劇是個人的,更是國家的。
1908年11月14日,光緒病重。軍機處特派人將慶親王弈劻召回。慶親王一到京城,先入宮拜見慈禧太后。太后向慶親王道:“皇上病重,看來快不行了。我決定立醇親王子溥儀為帝。”慶親王說:“就支派上立嗣,溥倫是第一個應該繼位的,其次則是恭親王溥偉。”太后道:“我意已決,不必再議。”慶親王知木已成舟,再說也無用,便道:“太后明鑒。”太后又說:“皇上終日昏睡,清醒時很少,你去看他一看,倘若醒著,可將此事告訴他。”
慶親王轉至瀛臺,到光緒帝寢榻前,只見光緒雙目微睜,氣喘吁吁,骨瘦如柴,形貌枯槁。殿內僅有一兩個老太監侍奉著,皇后、瑾妃都不在側。慶親王觸景生情,不禁淚流滿面。他請過安后,光緒帝有氣無力地說:“你來得正好,我已令皇后去稟明太后,恐怕再也不能盡孝了,請太后趕快選一嗣子,不能再拖了。”慶親王婉轉地敘述了太后的旨意,光緒帝沉默了許久,才說:“立一長君,豈不更好。”慶親王說:“醇親王載灃,已授監國攝政王,嗣君雖年幼,但由他輔國,可以放心。”光緒帝說:“這也好,但我……”說到我字,喉中竟哽咽起來。慶親王連忙勸道:“皇上不必悲傷,如有諭旨,我當盡力去辦。”光緒帝便說:“你是我的叔父輩,不妨直說,我自即位以來,名義上也有30多年了,如今溥儀入嗣,究竟承繼何人?”慶親王聽后,一時不知該如何回答,想了一會,才道:“承繼穆宗,當然也承繼皇上。”光緒帝道:“恐怕太后不允許。”慶親王說:“這事交給我辦。”說到這里,太監報稱御醫入診,慶親王替光緒傳入。御醫診罷退出,慶親王也隨著出來,問御醫病情。御醫搖頭說:“老臣實在無能為力了。”慶親王又問:“還有幾日可過?”御醫只是搖頭。
慶親王料想已經挨不過太久了,于是入稟太后。太后說:“各省不知有沒有良醫,應速征入都方好。”慶親王答道:“已經來不及了。”是日下午,太后聞報皇帝已不行了,便命太監取出壽服,給他穿上。光緒此時已昏迷不醒,但在太監給他穿壽服時,似乎又有了點意識。他用手阻擋,不肯穿衣。按慣例皇上彌留之際,必須穿上壽服,若駕崩后再穿,則被認為不吉祥。太后聞光緒不愿穿,便令從緩。不久,光緒即駕崩。謚為德宗景皇帝。
慈禧聞光緒已死,于是頒布遺詔。慶親王聽到帝崩,趕快入宮,稟太后道:“新皇入嗣,承繼的是穆宗嗎?”太后道:“那自然。”慶親王說:“承繼穆宗,是應該的,但光緒皇帝,也不可無后,應該由嗣皇兼祧。”太后不允,但在慶親王一再奏請下,終于勉強答應。兼祧之制一定,光緒帝才算有嗣。對此最感激的,當然是隆裕皇后。
光緒死后不到24小時,慈禧皇太后那拉氏也隨之而去。對于73歲的慈禧太后的死,人們沒有疑問;但對于38歲的光緒帝,人們難免要問,為什么那么巧就死在慈禧太后之前?關于這個問題眾說紛紜,成為一樁歷史疑案。
民間盛傳,慈禧病危時,覺得自己不久將離開人世,唯恐死后光緒再搞維新運動,因此設法把他毒死,以絕后患。這個說法也有些根據。《清室外記》就認為光緒是被太監李蓮英害死的。據光緒的御史回憶,西太后病重的時候有人告訴她光緒很高興,慈禧大怒說:“我不能死在他前面。”《診治光緒皇帝秘記》中稱,光緒當天突然腹痛,在床上亂滾無人管,后死去。
但是,根據為光緒皇帝診病用藥的記錄,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和現代中醫學的理論,證明光緒的確死于疾病,并非他人所害。這種說法的主要根據是:光緒自幼多病,身體素質差;戊戌變法失敗,光緒在政治上遭受重大挫折,病情加重;臨終前半年心肝腑臟皆損,死前五六天已臥床不起,進入彌留狀態;臨終前未發現中毒或其他傷害征象。另外,慈禧的病是慢性的,在死前很長一段時間里,只是腹瀉和胃燥,并無必死之兆,因此,她應不會擔心自己會死在光緒皇帝之前。
根據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藏的大量光緒帝的“脈案”(即“病歷”)來看,大約是在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十七日前后,光緒帝的病情進入危急階段,十六日這天,出現了肺炎癥及心肺衰竭的癥狀,危急萬分。第二天又有三名御醫入診,他們一致認為光緒帝已是上盛下虛,元氣大虧,病勢危篤已極。到十月十九日,光緒帝的病象已呈現“中氣虛損,不能承領上下,以致上而逆滿喘咳,下而大便不行。清氣不升,濁氣不降,而通體為之困乏矣”。此時,御醫們都“甚感棘手”。十月二十日,光緒帝已是“目瞼微而白珠露,嘴有涎而唇角動”,說明已危在旦夕。十月二十一日子時(夜半),光緒開始進入彌留狀態,“脈息如絲欲絕。肢冷,氣陷。二目上翻,神識已迷。牙齒緊閉,勢已將脫”。到次日午時,則脈息“若有若無,目直視,唇反鼻搧,陽散陰涸之象”。延至酉時,終于“龍馭上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