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歐洲戰場(9)
- 二戰經典戰役全記錄
- 滄海滿月
- 5377字
- 2014-01-23 16:30:08
6月13日,丘吉爾又飛到了法國,希望雷諾應允由英國看管400多名囚禁在法國的飛行員。同日,法軍護城部隊撤至巴黎以南的朗布依埃—儒維西一線,將巴黎城拱手交給德軍。當天下午5時10分,德軍先頭部隊抵達巴黎北郊。隨后,德軍B集團群軍所屬部隊包圍巴黎。
6月14日,當南下的德軍已前出到馬奇諾防線側背時,德軍“C”集團軍群在50公里寬正面上向馬奇諾防線發起進攻,主要突擊選在馬奇諾防線的最薄弱處——洛林和阿爾薩斯筑壘地域的接合部。法軍腹背受敵,馬奇諾防線很快被突破。6月17日,德軍進至德法邊境萊因河畔,攻占了斯特拉斯堡,近50萬法軍,除小部逃至瑞士外,全部被殲。6月16日,雷諾辭職,投降派貝當接任總理,法國政府遷往波爾多。
6月22日,貝當政府被迫接受了屈辱的條件,同德國政府在停戰協定上簽字。6月24日,貝當政府又和意大利簽訂了停戰協定,向意大利投降。6月25日1時35分,法國全境停戰。至此,法國戰局以法國慘敗、屈辱投降而告結束。
■
從5月10日至6月17日,號稱歐洲軍事強國的法國,就這樣在5周時間內被打敗了。至此,希特勒滅亡法國的“揮鐮行動”勝利結束了。曼施坦因的構想經過古德里安和隆美爾等人的行動后,最終變成了一個堪稱世界軍事史上的杰作。這次戰爭,據德軍宣布,法軍亡6萬余人,傷30余萬人,被俘150至200萬人;德軍共傷亡14.6萬多人。
法國當時被稱為“歐洲最大的陸軍強國”,為何竟在短短的6個星期內就滅亡了呢?主要原因是:
第一,法國統治集團戰前執行“綏靖政策”,因而沒有作好抗擊希特勒侵略的準備。
第二,法國人自恃馬奇諾防線“堅不可摧”,有一種盲目的安全感,對戰爭準備采取慢慢來的態度。
第三,軍事思想落后,不能適應“閃擊戰”的新特點。法軍最高統帥部對集中使用坦克的意義認識不足,仍以為坦克只是一種支援步兵戰斗的武器,沒有集中使用在主要方向上。總之,法軍的戰爭指導,遠遠落后于戰爭的實際,這是法國慘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四,對德軍主要突擊方向判斷錯誤,作戰指揮嚴重失誤。德軍的聲東擊西戰略使得法軍判斷失誤。正當法軍忙于北調,集中精力攻打比利時中部時,德軍主力“A”集團軍群出其不意地向阿登地區實施主要突擊,突破防御后迅速向加來海峽挺進,使盟軍處于被割裂的狀態,從而鑄成了法國難以挽救的敗局。
法國的坦克并不比德國少,但它們被分散在各個地段上投入戰斗,也分散地、一個個地被消滅。
——戴高樂
不列顛戰役,夢斷“和平之夢”
作戰時間:1940年7月~1941年5月
作戰地點:英國本土及英吉利海峽上空
作戰國家:德國 英國
作戰將領
戈林:(前面已作介紹)
道丁:生于1882年4月24日,卒于1970年2月15日,英國空軍上將。1900年在桑德赫斯特皇家陸軍軍官學校畢業后,先在炮兵部隊供職,后入陸軍飛行隊。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1936年任戰斗機部隊司令,晉升為空軍上將。
作戰兵力:
英德雙方空軍的全部兵力。
■“海獅計劃”
1940年4~6月,德軍橫掃北歐和西歐,迫使英軍撤出歐洲大陸。從此,德國控制了挪威、丹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等六國,與英國隔海相望。英國面臨德軍直接入侵的嚴重威脅。當時,英軍的處境是極其危險的,陸軍在剛結束的法蘭西戰役中損失慘重,雖經敦刻爾克大撤退,奇跡般地將30余萬部隊撤回英倫三島,但所有重裝備和車輛丟棄殆盡,英國本土只剩下780門火炮、160門反坦克炮和200輛坦克!空軍也在戰役中受到了很大削弱,損失了約1000架飛機,犧牲了435名富有經驗的飛行員;海軍的情況相對好一些,但正面臨抗擊德軍潛艇部隊瘋狂的海上突襲,也顯得有些力不從心。因此,希特勒認為,英國肯定會急于求和。他對約德爾將軍說:“英國在把殖民地歸還德國以后,隨時都可以單獨媾和。”
1940年5月24日,德國A集團軍群司令部戒備森嚴。希特勒與集團軍群總司令倫德斯泰特上將有過一段密談。希特勒說:“將軍,我對英國是欽佩的!英國作為日不落帝國,確實有其存在的必要。但是,英國必須讓我在歐洲大陸有行動的絕對自由!”
倫德斯泰特幾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他不相信英國人會忍辱媾和。希特勒似乎看出了倫德斯泰特的疑慮,繼續說道:“我的要求并不高,只要英國把以前的德國殖民地歸還德國,對我在歐洲大陸的行動自由不加干涉,我們兩國即可相安無事。我們有什么必要非得與英國打仗呢?我找不到這種必要。英國一定會同意媾和的。”
此后,希特勒通過瑞典國王、美國孤立主義議員和羅馬教皇頻頻釋放和談氣球。不僅如此,希特勒還對敦刻爾克包圍圈中的英軍網開一面,使被圍英軍得以逃回國內,為英國政府保留了面子。英國首相丘吉爾對這些和平試探不予理睬。法國投降以后,英國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加強本國的防御能力。5月10日,丘吉爾出任首相,他在就職儀式上發表的演講中明確說:“我們的政策就是用上帝賦予我們的所有力量,在陸地、海洋和天空,向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的黑暗罪惡勢力戰斗!”廣大英國人民也清醒地認識到了納粹德國的殘暴和征服世界的野心,徹底拋棄了綏靖主義,全力支持政府將對德國的戰爭進行到底!1940年6月24日,丘吉爾致電加拿大首相麥肯齊·金,表示不與希特勒進行任何和平談判。本月底,丘吉爾拒絕了羅馬教皇和瑞典國王關于德英和解的建議。7月6日,英國BBC廣播公司著名的播音員德爾默,在希特勒發表謀和建議演講之后僅一小時,沒有請示上級,就代表全體英國人民在廣播中答復:“元首先生,我們把媾和建議塞進你的那張臭嘴里!”
德國的“和平呼吁”遭到拒絕后,希特勒轉而準備訴諸武力。于7月16日下達了代號“海獅行動”的對英作戰第16號指令。
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正式下達《關于對英國實施登陸作戰的準備》的第16號指令,其行動代號為“海獅”。指令中說:“鑒于英國不顧自己軍事上的絕望處境,仍然毫無準備妥協的表示,我已決定準備對英國實施登陸作戰,如有必要,即付諸實施。這一作戰行動的目的是,消除英國本土作為繼續對德作戰的基地,如有必要,就全部占領之。準備工作將于8月中旬完成。”
其實,希特勒對于向英國的“和平呼吁”還是抱有幻想的。7月19日,晚上,希特勒在德國國會發表向英國提出似乎是最后一次和談建議的和平演說。
此番演說希特勒沒有往日的那種聲嘶力竭;富有特色的抑揚頓挫將征服者的高度自信和難得的“謙遜”巧妙地糅合在一起。最后,停止演說,為新晉升的德軍元帥舉行授銜儀式、發放元帥杖。這些高級將領是:赫爾曼·戈林帝國元帥,沃爾特·馮·勃勞希契元帥,威廉·凱特爾元帥,格爾德·馮·倫德斯泰特元帥,費多爾·馮·博克元帥,威廉·馮·勒布元帥,威廉·利斯特元帥,貢特爾·馮·克盧格元帥,埃爾溫·馮·威茨勒本元帥,沃爾特·馮·賴歇瑙元帥,埃哈德·米爾希空軍元帥,阿爾貝特·凱塞林空軍元帥,胡戈·斯佩勒空軍元帥。
希特勒演說完畢之后不到1個小時,英國廣播公司的德語廣播就未經政府授權而對此作出回答:“不!”7月22日,英國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勛爵通過廣播正式拒絕希特勒的“和平建議”。希特勒的政府發言人趁機在記者招待會上宣布:“哈利法克斯勛爵已經拒絕元首的和平建議。先生們,將要打仗啦!”
盡管希特勒已經發布了第16號指令,但他對能否順利登陸沒有把握。雷德爾認為,登陸的最佳時間應在5月或6月,因此,登陸將推到1941年。但是,希特勒認為推遲登陸,就會給英國留下喘息的機會,因此堅持在1940年實施登陸。
參加空襲英國的德國空軍部隊共有3個航空隊:第2航空隊,司令為陸軍元帥阿爾貝特凱塞林,司令部設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附近,負責突擊英國東南部包括倫敦在內的廣大地區;第3航空隊,司令為陸軍元帥胡弋、施佩勒,司令部設在巴黎市郊,負責突擊英國西南部地區;第5航空隊,司令為施通普夫上將,司令部設在挪威,負責突擊英國的東北部。
在荷蘭、比利時和法國北部的德國第二和第三航空隊共有轟炸機1232架、俯沖轟炸機406架、遠程偵察機65架、戰斗機1095架。在挪威的第五航空隊有轟炸機138架、遠程偵察機48架、戰斗機37架。3個航空隊共有飛機3021架。
英國參加打擊德軍空中進攻的主力是戰斗機航空兵,共有4個航空隊:第十航空隊,司令為瑟·昆廷·布蘭德空軍少將,下轄4個中隊,有戰斗機48架,負責英國的西南地區;第十一航空隊,司令為K.R帕克空軍少將,下轄22個中隊,有228架戰斗機,負責英國的東南地區;第十二航空隊,司令為利一馬洛里空軍少將,下轄14個中隊,有戰斗機168架,負責第十和十一航空隊以北的中部地區;第十三航空隊,司令為R·E·索爾空軍少將,下轄14個中隊,有戰斗機168架,負責英國的北部地區。英國戰斗機航空兵共有54個戰斗機中隊、648架戰斗機。
為了給最后征服英國創造條件,8月1日希特勒發布對英國進行空中和海上戰爭的第17號指令。指令要求“德國航空兵部隊應以其所有的力量盡快打垮英國空軍。攻擊的目標,首先是敵航空兵部隊及其地面設施和后勤設施,其次是敵航空軍備工業,包括生產高射兵器的工業。在取得暫時的空中優勢之后,應繼續對敵之港口特別是對生產資料儲備實施空中打擊”。
1940年8月6日,戈林下達指令,將進攻發起日定為8月8日,并把此次行動代號定為“鷹襲”,而戰斗打響的那一天便是“鷹日”。但是,隨著進攻發起日的到來,英國南部狂風大作,夾著雷電的烏云低懸在英吉利海峽和法國北部的上空。隨后兩天的天氣不是多云就是有霧。已整裝待發的德國空軍飛行員不得不耐心等待。又是幾天下來,大家變得有些煩躁不安了。于是,德國空軍司令戈林干脆把“鷹日”改為8月13日。
■ 戰斗打響
空中戰斗從8月13日正式開始了。但是那天早晨,天氣不好,濃云籠罩著英國南部,局部地區甚至還下起了暴雨。為此,戈林被迫將進攻的時間推遲到下午。但是這個命令下得有點遲了,許多部隊沒有接到,74架“多尼爾式”轟炸機和50架護航的“梅—110”戰斗機已經起飛,開始進攻英國皇家空軍肯特郡機場了。為此,德軍元帥凱塞林趕緊通過無線電發出推遲進攻的緊急命令。“梅—110”戰斗機接到命令很快調頭返回基地。但是,“多尼爾式”轟炸機在約翰內斯·Y·芬克上校的指揮下繼續前進。即使護航的戰斗機撤回后,他們仍可以利用厚厚的云層掩護,前往轟炸伊斯特切奇機場。
英國防空部隊在13日凌晨5點半左右得到雷達部隊發出的第一個空襲警報。德軍的進攻矛頭,右路對準英國東南部的泰晤士河口地區的英軍機場,左路則指向英國南部的沿海機場。進攻英國東南部地區的一路從加來進入海峽,向北飛泰晤士河口進攻英國南部的一路從法國北部的第厄普進入英吉利海峽。德軍還在瑟堡方向出動一支佯動編隊。
就這樣,戰斗首先在泰晤士河口打響。80~90架德軍轟炸機在這里分成兩個編隊,攻擊目標分別是東教堂機場和希爾內斯附近的港口。盡管遭到英軍“噴火式”戰斗機的全力攻擊,突擊東教堂機場的德軍飛機還是到達目標上空并投下了炸彈。機場上剛好有海岸航空兵的兩個戰斗機中隊,所幸的是飛機沒有被炸傷。突擊希爾內斯的德軍突擊編隊在英國的北福蘭角附近遭到英軍戰斗機的猛烈攻擊。
此時,由德軍第3航空隊組成的突擊編隊也分成兩個小編隊,向英國的南部機場撲來,其中大一些的編隊飛往范堡羅空軍基地去突擊一個研究院,小一些的突擊編隊則突擊奧迪厄姆機場。這兩支突擊編隊剛通過海岸進入英國本土,即遭到英軍的攔截。由于英軍戰斗機的頑強抗擊以及能見度不好,德軍還沒找到目標,就匆匆投下了炸彈。
8月13日16點剛過,對英軍兩翼的戰斗幾乎同時展開。在右翼,德軍轟炸機轟炸了威爾特郡、漢普郡和多塞特郡的幾個機場,其中安多弗機場受到嚴重破壞。在左翼,德軍一個轟炸機編隊輕而易舉地沖過英軍防線,成功地轟炸了德特靈機場。但由于當日云層較厚,德國突擊編隊沒有發現羅奇福德機場。于是,編隊轉向南飛,但到泰晤士河上空后又遭到英軍戰斗機的攻擊,便將炸彈盲目地投在坎特伯雷附近了。
德軍所要攻擊的目標是英軍戰斗機場,但由于情報不準確,第一天攻擊的機場中沒有一個是戰斗部隊的機場。這天,德軍共出動轟炸機485架次、戰斗機約1000架次,轟炸了英國9個機場。德軍損失飛機34架。英國戰斗機航空兵白天共出動700架次,夜間共出動27架次,損失13架飛機和7名飛行員。德軍此次作戰并不順利,但德軍在向戈林回報戰果的時候,有些吹噓,為此他們還慶祝了一番。
為了總結這一天的戰斗經驗和教訓,德軍空軍的情報員在與飛行員交談的時候得知,英國的雷達對德國的轟炸機編隊構成嚴重威脅。其實,這是戈林的失誤。他在戰前沒有足夠重視。
早在8月12日,德國空軍首次襲擊了英國南部的6個雷達站,其中在懷特島的文特諾的雷達站被完全摧毀了。幾天之后,德國空軍又組織力量空襲了英國的雷達網,可是由于破壞不大,被炸的雷達站不出幾個小時就恢復了工作。英國的雷達網是由“空軍婦女后勤隊”的成員在雷達附近簡陋的木板棚里工作的。其實,這是極易攻擊的。但是德軍并沒有發現。當雷達塔遭到襲擊時,“空軍婦女后勤隊”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一如既往地向己方戰斗機聯隊指揮部傳遞著情報,而這些情報有助于英國空軍及時發現目標,預先作好戰斗準備。
正因如此,戈林及其參謀人員深信,英國的雷達網是無懈可擊的。從此,德國空軍就沒有再去空襲雷達網了。這也就使得英國空軍在此后的防空作戰中獲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