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戶至上:移動UI設計實戰指南
- 芒果道長
- 2271字
- 2020-06-12 16:17:06
1.1.1 用戶目標——合乎情理的設計讓產品更受歡迎
什么樣的設計才算是合乎情理的呢?其實,用戶和產品之間是一個持續輸入和輸出的關系。用戶每一次接觸產品的目的都是尋找他們所遇到的問題的解決方案。而產品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把解決方案告知用戶。所以UI設計是一個始終伴隨著“問題”的過程,不是拿出一個自認為好看的頁面讓用戶自己去思考怎么用。其他領域筆者不敢妄自定論,但大多數互聯網公司經常會用一句話來掩飾自己設計方案時的懶惰——“用戶又不笨,他們比你聰明多了”。其實,設計師應該更多地關注用戶進入產品時,頁面會提供什么樣的“導航方式”和“交互方式”,讓用戶在打開頁面時,能立刻明白產品提供的服務和交互方式。
片刻App(文藝青年聚集社區,里面有音樂、電臺和文章)是一個很文藝的社區,其頁面頂部導航條的左上角有一個用于切換夜間模式的操作按鈕。如果App當前的模式是夜間模式,用戶點擊切換模式按鈕后會出現上圖(左側)所示的效果:太陽從山的那邊升起,其透明度逐漸降低,同時整個天空變白,黑色的山慢慢變成了綠色的。整個變化過程很快,但用戶能很明顯地感知到頁面由夜間模式轉換為了白天模式。同樣,將頁面從白天模式切換為夜間模式時,太陽落下,天空變黑,伴隨著流星劃過,月光把黑暗的山谷照亮了,如下圖(右側)所示。退出該頁面時,將回到用戶發起切換模式時所停留的頁面。


片刻App 5.2.2版本夜間模式切換頁面
UI設計解決的最終問題是如何讓應用頁面信息與用戶認知相匹配。用戶接觸到產品后,大腦的第一反應是將所接觸的東西和自己積累的信息進行匹配。在這個過程中,設計師需要關注用戶能否將所看見的東西和認知里的東西快速地對應起來。如用戶對白天和黑夜的認知是太陽的升降和月亮的有無,片刻App正是將這種認知應用到了設計中,設計師可以借鑒這種方法進行設計。假如要做一個簡單的開關效果,在設計夜間模式時,App的整個頁面不是瞬間變黑,而是模擬白天到夜晚慢慢變黑。這樣,用戶可以很好地接受頁面模式的轉變。
其實,以上講到的逐漸改變狀態的處理方法在其他非UI設計中的應用也比較多。例如,用戶在退出音樂播放器時,正在播放的音樂是慢慢消失的,不會突然就停止。日常生活中,有些質量比較好的燈在開啟和關閉時也會有一個慢慢變亮和慢慢變暗的過程。好的水龍頭也是一樣,在打開開關時,使用者會感受到水流量是逐漸變大的。通過這些非UI設計的例子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即人的頭腦中運行著兩套系統:一套是潛意識系統,這套系統會對觸碰和操作進行簡單分辨;另一套是對第一套系統得到的結果進行分析、加工,然后深化到情感里面,在下一次接觸到類似的事物時,對相同的行為進行修正的系統。
所以,合乎情理的設計是指產品或設計不能給用戶帶來傷害,不能給用戶帶來認知上的困惑和生理上的痛苦的一種設計。
常常聽身邊的人說現在找對象真難,可是現在的通信技術已經很發達了,不管距離多遠,用戶打開App發消息或者看朋友圈的動態就能知道別人最近在干什么。這也表明如果真的喜歡某個人,想了解對方的喜好或日常生活會比以往方便很多。因此,從理論上講,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效率更高了,找對象應該更容易,但事實卻并非如此。拋開社會壓力和價值觀念的變化,在設計App的時候能否嘗試去解決這個問題呢?
Tinder是一款交友類的App,由系統匹配推薦的社交對象,用戶是看不見其他用戶的資料信息的。用戶向左滑動卡片表示對當前卡片上的用戶不感興趣,向右滑表示喜歡,如果雙方都表示出對對方感興趣則可以建立聯系。這樣的設計方案可能會導致大家將虛假照片或過度美化的照片放在社交App上面。單從用戶做決策的基本訴求來看,用戶想跟他人建立聯系時,最基本的訴求是雙方能有共同的喜好或審美等,如果最基本的訴求都滿足不了,雙方可能不會建立起聯系。
所以,合乎情理的設計應該能夠有效地幫助用戶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降低社交關系的張力且促進平等交流。


Tinder App 8.3.1版本頁面
在音樂類App的社區里,我們總會看到有些歌曲下面的評論說這首歌會讓人想起自己的大學時光,或者想起和某人在校園的小路上走路的場景。有心理學研究指出,人的長期記憶大部分是不可靠的,人們總會把記憶加工成自己想要的樣子。碰見某些東西,想起某些經歷,而這些記憶會影響人們現在做的一些決策。諾曼博士(唐納德·A·諾曼,Donald Arthur Norman)在他的作品《設計心理學3》中明確指出,人的認知和情感可分為3個層次。下面介紹這3個層次對應的設計是什么樣的,以及設計在這3個層次里是怎么起作用的。
本能層次的設計:關注外觀;
行為層次的設計:關注使用的愉悅感和效用;
反思層次的設計:關注自我形象、個人的滿足和記憶等。
前兩個層次的設計比較好理解。本能層次的設計是指我們在拿到一個東西時先看其外觀是什么樣的,行為層次的設計是指在實際使用這個東西的過程中所有的操作是否順利。那反思層次的設計是什么呢?下面為大家分析一個例子。
嗶哩嗶哩(bilibili)是一個以視頻彈幕為特色的網站,也有App。仔細觀察其用戶登錄頁面:當輸入焦點在輸入手機號的地方時,兩個卡通人物的眼睛是睜開的;當輸入焦點切換到密碼輸入框時,兩個卡通人物的眼睛蒙上了。用戶在操作的時候,除了會感覺這個設計方案很可愛以外,潛意識里會產生另一種感受——沒有人會觀察輸入密碼的過程,可以放心地輸入。一般來說,用戶不會經常用到登錄和注冊的功能,但嗶哩嗶哩(bilibili)App這樣的設計方案會在反思層次給用戶留下很深的印象。用戶以后不論使用哪個App的登錄頁面輸入密碼,都會想起嗶哩嗶哩(bilibili)App的登錄頁面。這種設計方案就在用戶的反思層次起到了作用。
所以,合乎情理的設計可以增進頁面與用戶的溝通。


嗶哩嗶哩(bilibili) App 5.9.1版本登錄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