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中華好家風作者名: 張天清本章字數: 3204字更新時間: 2020-06-17 17:47:50
濰縣署中與舍弟墨第二書
余五十二歲始得一子,豈有不愛之理!然愛之必以其道[1],雖嬉戲頑耍[2],務令忠厚悱惻[3],毋為刻急[4]也。平生最不喜籠中養鳥,我圖娛悅,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適吾性乎!至于發系蜻蜓,線縛螃蟹,為小兒頑具,不過一時片刻便摺拉[5]而死。夫天地生物,化育劬勞[6],一蟻一蟲,皆本陰陽五行之氣,氤氳[7]而出。上帝亦心心愛念。而萬物之性人為貴。吾輩竟不能體天之心以為心,萬物將何所托命[8]乎?蛇蚖[9]、蜈蚣、豺狼、虎豹,蟲之最毒者也,然天既生之,我何得而殺之?若必欲盡殺,天地又何必生?亦惟驅[10]之使遠,避之使不相害而已。蜘蛛結網,于人何罪,或謂其夜間咒月,令人墻傾壁倒,遂擊殺無遺。此等說話,出于何經何典,而遂以此殘物之命,可乎哉?可乎哉?我不在家,兒子便是你管束。要須長[11]其忠厚之情,驅其殘忍之性,不得以為猶子[12]而姑縱惜[13]也。家人兒女[14],總是天地間一般人,當一般愛惜,不可使吾兒凌虐[15]他!凡魚飧果餅,宜均分散給,大家歡嬉跳躍。若吾兒坐食好物,令家人子遠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齒[16];其父母見而憐之,無可如何,呼之使去,豈非割心剜肉[17]乎!
夫讀書中舉中進士作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作個好人。可將此書讀與郭嫂、饒嫂[18]聽,使二婦人知愛子之道在此不在彼也。
(書后又一紙)
所云不得籠中養鳥,而予又未嘗不愛鳥,但養之有道耳。欲養鳥莫如多種樹,使繞屋數百株,扶疏茂密,為鳥國鳥家。將旦時,睡夢初醒,尚展轉在被,聽一片啁啾,如《云門》《咸池》[19]之奏;及披衣而起,颒面[20]漱口啜茗,見其揚翚振彩[21],倏往倏來,目不暇給,固非一籠一羽之樂而已。大率[22]平生樂處,欲以天地為囿,江漢為池,各適其天,斯為大快。比之盆魚籠鳥,其鉅細仁忍何如也!
注釋
[1]道:方法。全句是說要用正確的方法愛孩子。
[2]頑耍:猶“玩耍”。
[3]悱惻:本意為悲苦、凄切;這里是指要有悲憫、憐憫之心。
[4]刻急:苛刻嚴峻。
[5]摺拉:摺,猶“折”。摺拉:拉扯折斷。
[6]化育劬勞:指天地生長滋養萬物很辛苦。
[7]氤氳:形容煙或云氣濃郁。
[8]托命:托寄生命。
[9]蚖(wán):一種毒蛇。
[10]驅:驅趕,趕走。
[11]長(zhǎng):使……長,這里是涵養,這里是使兒子的忠厚之性更深厚。
[12]猶子:指兄弟的兒子,如同兒子。
[13]姑縱惜:姑且放縱憐惜。
[14]家人兒女:仆役們的兒女。
[15]凌虐:欺負、虐待。
[16]一沾唇齒:沾到嘴唇和牙齒,意思是吃到。
[17]割心剜肉:形容非常痛心、心疼。
[18]郭嫂、饒嫂:指鄭板橋的夫人郭氏和饒氏。
[19]《云門》《咸池》:古代樂舞名,相傳是黃帝和唐堯時期的。
[20]颒(huì)面:洗臉。
[21]揚翚(huī)振彩:張開五彩繽紛的翅膀飛翔。
[22]大率:大抵,大概。
延伸閱讀
《濰縣署中與舍弟墨第二書》是鄭板橋在濰縣(今屬山東省濰坊市)任知縣期間寫給弟弟鄭墨的書信。在信中,鄭板橋與鄭墨探討如何教育孩子的問題。他表示“愛之必以其道”,提出了一些教子的方法,對我們今天都很有啟發。
鄭板橋(1693年—1765年),江蘇興化(今屬江蘇省泰州市)人,名鄭燮,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世稱板橋先生,是我國清代著名的書畫家、詩人。乾隆元年(1736年)進士。在山東范縣、濰縣做過縣令,頗有政績,得到百姓愛戴。曾在揚州以賣畫為生,是名滿天下的江南才子、“揚州八怪”的代表人物。
鄭板橋的詩書畫被稱為“三絕”。他的詩歌直抒性情,骨氣辭采兼備。在書法上,鄭板橋創出了人稱“板橋體”的“六分半書”,獨樹一幟。他的繪畫成就很高,一生多畫蘭、竹、石,因為“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這正是他人格的象征。
鄭板橋的一生非常坎坷,出生時家道已衰落,直到四十余歲才中進士。但正像他的詩書畫一樣,他性格狷介、堅韌正直,又隨性灑脫。他制定《板橋潤格》,賣畫明碼標價,是中國繪畫史上第一人。雖是標價,卻也不屈權貴,任性而作。崇尚自由不羈的鄭板橋為官之時卻是吏治清明。他在兩任知縣上都很有政聲,時刻掛心民生,就如他在《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中所說:“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鄭板橋能有這樣的成就和高潔的品德,跟他的家庭教育是分不開的。鄭家以鄭玄的后人自居,也是書香門第,非常重視讀書。鄭板橋的曾祖鄭新萬是庠生,祖父鄭湜是儒官。鄭板橋出生時家道已經衰落,但是父親鄭之本還是給了他很好的教育。鄭之本是廩生,家居授徒,很早就教鄭板橋讀書,指導他作文習字。鄭板橋的生母汪氏端莊聰慧,為人厚道,可惜很早去世。乳母費氏勤勞善良淳樸,給了他無微不至的照顧,對他影響很深。他一生都很尊重下層百姓,對待家仆也特別好。他非常重視對兒子的教育,希望把自己的人生所得都教給兒子。
鄭板橋三十歲時已經有二女一子,可惜那時他生活困頓,兒子不幸早夭。一直到五十二歲才又有了兒子鄭麟。老來得子,他對兒子非常疼愛,但是卻并不溺愛,正如這封家書中所說:“五十二歲始得一子,豈有不愛之理!然愛之必以其道。”
鄭墨是鄭板橋的堂弟,他們兄弟感情很深。因為兒子出生后,鄭板橋一直在外為官,兒子就在家里由鄭墨和自己的妻子管教。他給鄭墨和妻子等寫了很多書信,交流兒子的教育問題。
在《濰縣署中與舍弟墨第二書》中,鄭板橋說的“愛之必以其道”,就像先秦觸龍對趙太后的勸誡:“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就是要從長遠考慮,好好教育孩子。鄭板橋首先希望兒子成為一個好人。他認為讀書中舉做官都是“小事”,“第一要明理作個好人”。在家信中,他反復強調要教孩子忠厚,“務令忠厚悱惻”,“長其忠厚之情,驅其殘忍之性”。他認為萬物有其存在的價值,人不能以自己的喜好來決定它們的命運,不能“屈物之性以適吾性”,要“體天之心以為心”。因此,他認為人是平等的,要兒子尊重農夫和下人,懂得與人分享。“紙筆墨硯,吾家所有,宜不時散給諸同學。”“以勤儉忠恕教導猶子,令我后輩洗凈驕惰習氣,將來不能讀書成名,亦不失為勤儉農民矣。”“凡魚飧果餅,宜均分散給,大家歡嬉跳躍。”在兒子童稚時,鄭板橋常在家信中抄錄“順口好讀”的詩歌,如《憫農》《蠶婦》《詠田家》等讓兒子讀唱,用心良苦,教孩子重視勞動、重視農人。這種教導子弟明白事理,勤儉忠恕,平等待人,在古代是難能可貴的。
鄭板橋非常重視為兒子選擇老師。“擇師為難,敬師為要。”他認為選擇一個德才兼備的合適的教師不容易。僅就為兒子選擇老師一事,他與弟弟的書信就有數封,最后選擇了既是詩賦專家又能視學生為同胞手足的李荷生。“擇師不得不審,既擇定矣,便當尊之敬之。”精心擇師之外,他還親自教導兒子讀書。他要兒子讀書持之以恒:“讀書宜勤勿懈,看書宜細心有恒。”讀書要切合實用:“觀看《史記》頗切實用。”他還為兒子制定了五條“力學之道”:“一、每日讀書十頁,宜熟讀背誦。二、每日宜讀生書五頁,質鈍者減半。三、每晨習大字一百,午后習小楷一百。四、每日記日記一頁,宜有恒心。五、剛日講經,柔日講史,須隨時摘錄心得。”這里有計劃有方法,可謂至纖至細。他還教導兒子循序漸進、博精結合、切戒驕傲等,而且他總是循循善誘,平等相待,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感化孩子。
除重視學業之外,鄭板橋還希望兒子有強健的身體:“學優而身強,便是振興之象。”“惟有養生與力學并行,庶幾可保強健學問可期長進也。”他也為兒子制定了五條“養生之道”:“一、黎明即起,吃白粥一碗,不用粥菜。二、飯后散步,以千步為率。三、默坐有定時,每日于散學后靜坐片刻。四、遇事物勿惱怒。五、睡后勿思想。”這種動靜結合、兼顧休息的“養生之道”,從現在看,也是很科學的。他還讓人叫兒子“學稼學圃”,讀書與學農相結合。
鄭板橋在這封家書中提倡的要順從孩子天性進行教育的思想在今天仍有積極的啟發意義;他教孩子“第一要明理作個好人”,也是值得我們繼承的。鄭板橋一生可說并不順遂,顛沛坎坷,妻子早喪,但他經受住了各種打擊,仍像他筆下的蘭竹石一般高潔、勁挺、堅強,并把他的精神品質傳給了后代子女。我們更是可以從中學得做人做事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