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祠廟
一、曹娥廟
曹娥廟,譽為“江南第一廟”。早年又叫靈孝廟,孝女廟,本地人稱“娘娘廟”。是為彰揚東漢上虞孝女曹娥而建的一處紀念性建筑。曹娥廟始建于東漢元嘉元年(151年),正殿五間于宋元祐八年(1093年)擴建,后幾經毀拆、修葺,特別是民國23年因火災而重建,于民國25年竣工,更奠定了現有廟宇布局嚴謹、錯落有致、氣勢恢宏的建筑基調。
曹娥廟坐西朝東,面向曹娥江,背依鳳凰山,占地6000平方米,建筑面積達3840平方米。主要建筑分布在三條軸線上。北軸線為三開間,依次有:石牌坊、飲酒亭、碑廊、雙檜亭、曹娥墓;中軸線為五開間,依次有:照墻、御碑亭、山門、戲臺、正殿、曹府君祠(雙親殿);南軸線為三開間,依次有:山門、戲臺、土谷祠、沈公祠(祭祀沈文奎,后加祀任鳳奎,改名為崇功祠)、戲臺、東岳殿、閻王殿。現為全國文保單位。

曹娥廟
曹娥廟近二千年的文化積淀厚重,藝術品位頗高,尤以雕刻、壁畫、楹聯和書法“四絕”飲譽海內外。
在唐以前只稱孝娥之神,曰“貞孝夫人”曹孝女祠。至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因避仁宗趙禎之諱改稱“曹娥廟”。南宋寶慶《續會稽志》提到此事時,注有“今廟中有古石刻尚存,可考”。可惜事經千年,這“可考”的古石刻已無從查考,空留這段注解而已。
自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敕建殿宇、賜額“靈孝廟”后,大觀四年(1110年)八月二十八日,始敕封“靈孝夫人”,政和五年(1115年)因高麗遣使入貢,經從曹娥江,適值潮汛,祭廟借潮,即獲感應。高麗人因此有請朝廷,宋徽宗于十一月十七日遂特封曹娥“靈孝昭順夫人”。宋理宗淳祐六年(1246年)六月十五日又敕封“靈孝昭順純懿夫人”,并封其父曹盱和應侯,其母為慶善夫人;元順帝至元五年(1339年)加封“慧感夫人”。明洪武八年(1375年)朱元璋命官赴廟祭奠,誠意伯劉基親撰誄文。清仁宗嘉慶十三年(1808年)敕封“福應夫人”;清穆宗同治六年(1867年)復加封“靈感夫人,欽賜“福被曹江”匾額。歷代敕封孝女曹娥達6次之多,故被尊為“靈孝昭順純懿慧感福應靈感夫人”。民國年間,國民黨也多有軍政要人題贈楹聯匾額,其中民國二十六年國民政府總理熊希齡題寫“雙檜亭”大匾,蔣介石題匾“人倫之光”現懸廟宇正殿。
廟中先后配享宋代孝女朱娥(王象之《輿地紀勝》載為治平年間1064—1067太守張岷請以朱娥配享)和明代孝女諸娥(明萬歷四十五年),因而歷史上又有“三娥祠”之稱。
曹娥廟歷經滄桑,仍長盛不衰,是我國江南地區建造歷史最早的廟宇之一。其殿宇經歷代多次修建,規模日益擴大。宋治平中(1064—1067)齊祖之撰有《曹娥廟重修廨宇記》,元祐八年(1093年)建正殿五間,嘉定十七年(1224年)紹興郡守汪綱,于廟前筑石堤七十余丈。又建曹府君祠堂及朱孝娥祠堂五間。
元至元五年(1339年)紹興府尹宮誠重修殿宇。
明正德五年(1510年)又重修。嘉靖四年(1525年),紹興郡守南大吉修廟廓之以通郡。萬歷十五年(1587年)里人沈遠(號東江)捐資為首募建高閣。
清順治六年(1649年)總漕尚書,曹娥人沈文奎重建加高加大殿宇,殿前增建雞籠頂戲臺。康熙十一年(1672年)沈文奎之三子,刑部郎中沈志遠重修殿宇。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二月,曹娥廟被壞于臺風,紹興郡守俞卿捐俸修廟。在廟右復建沈清遠(文奎)尚書祠,題額曰“沈公祠”。雍正十年(1732年)十月紹興郡守顧濟美、會稽知縣楊沛,建華表于墓道。雍正十二年(1734年),上虞陳溥在廟內兩廡繪有神跡圖,曹娥人楊明宗題跋兩則。乾隆十年(1745年)后殿火災,次年重建。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金山場鹺業在墓道前建飲酒亭,并有額聯。嘉慶三年(1798年)建照墻,前山門各豎“越梁”“過宋”石轅門一座,并勒捐錢人姓名碑。嘉慶七年(1802年)祭廳前建過廊三間,即今宋碑置放處。鼎盛時期,照墻東面塘上,也立有“江姓常香”石牌坊一座。嘉慶十三年(1808年)奉旨加封建立碑亭,勒徽號暨督撫姓名,并勒具呈紳士及捐錢人名于碑陰。道光十九年(1839年),臨曹娥江南北各筑一座“孝廟碼頭”其外側碑石林立。整座殿宇及附屬建筑蔚為壯觀,氣勢恢宏。光緒八年(1882年)春,會稽著名畫家潘嵐(字椒石)與同人李小洲,繪《曹江孝女廟神跡圖》42幅。
民國十八年7月22日午時,曹娥廟暖閣孝女閨房不慎起火,延燒前后殿及戲臺等,是年鄉民金阿源籌建正殿5間;民國二十三年有本地鄉紳任鳳奎發起籌資重建曹娥廟,重建的規模要比原來更高大深廣。于民國二十五年竣工,歷時3年,耗費銀洋17萬元。余姚高堯麟重繪《曹江孝女廟神跡圖》42幅,由曹娥楊崖德題寫前記后跋2幅。
廟內至今保存有曹娥墓,墓前之雙檜亭最早建于南宋嘉定十七年。時任紹興郡守汪綱在建此祭祠亭后,因亭前植有兩棵檜樹而名“雙檜亭”。其額原為宋侍郎張即之書。此墓文革期間被毀,1982年由民間籌資重修。
1984年浙江省、上虞縣人民政府撥款修廟,1987年上虞文物管理所根據清代曹娥墓形制作外觀修整。墓高2.7米,直徑7米,通體以優質石塊錯縫砌筑。墓前立“漢孝女曹娥墓”石碑,1988年4月由浙東書法名家沈定庵先生題寫。
1987年重新修繕竣工后并向游人開放。
1989年12月,曹娥廟被立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3年上虞文物管理所募資重建正殿暖閣,重刻曹娥坐像、“人倫之光”匾,在前天井重鑄銅香爐,民豐村民沈惠根捐款人民幣六萬元。是年6月24日,正值端午節,曹娥坐像舉行開光暨“建殿九百周年”紀念儀式。
每年逢農歷五月廿二,是曹娥“娘娘廟會”的傳統會期,來自紹興、寧波及本地的香客蜂擁而至。這是曹娥人“—年三過年”的又一次重大節日,儀仗隊、銅鑼會、提燈會、放銃隊、抬閣扮相、大敲、小敲(五乘龍船大敲)“估燈千百下曹娥”,需持續歡慶七、八天方才結束。親朋好友相聚會市,把盞言歡。廟會期間,各地商販在附近租屋開店、搭棚設攤,日用百貨、南北果品、生產農具等物資交流帶動會市經濟的熱鬧非凡。
被世人贊譽為“江南第一廟”的曹娥廟也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重視。抗日戰爭勝利后,民國三十五年九月,浙江省流動電影放映隊途經曹娥,就在曹娥廟為當地百姓放映了35毫米彩色影片《蘇軍血戰記》,引起轟動。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我國著名的電影導演、上虞鄉賢謝晉在曹娥廟內導演、拍攝了根據《聊齋志異》故事改編的電影片《辛十四娘》。
1988年9月25日,浙江越劇院電視部在廟中開拍專題風光電視片《千古興盛曹娥廟》。
1998年11月,中央電視臺導演楊潔帶領《西游記》攝制組全體人員,也慕名來到曹娥廟,拍攝《險渡通天河》《祇雨鳳仙郡》等《西游記》電視連續劇中的相關場景。
2015年3月18日,中央電視臺戲曲和音樂頻道聯合上虞區區委宣傳部、旅游局在曹娥廟拍攝六集電視散文《詩畫上虞——畫家日記》。
附錄:
嘉慶十二年九月因士民沈鳳苞等之請浙江巡撫長白清安泰公,疏于朝
具呈士民沈鳳苞、胡震、王于睿、王英芝、金夏尊、沈鶴鳴、沈鳳儀、楊大澄、李九如、李文化、陳景翰、金傳久、沈師勷、楊廷鏞、楊思元、沈學洙、沈學泗、陳克孝、平世琯、沈學謂等為敬陳神跡,懇請題封事:切惟天地之性人為貴,百善之行孝為先。圣人以孝經立綱常,王者以孝道治天下。維風易俗,千秋仰錫,類之恩授命捐軀,百代隆明禋之報。孝女曹娥者,上虞人也。年僅弱齡,性秉純孝。生當漢紀,拯父溺以成仁;靈著宋朝,荷王章而崇德。加封在至元之世,勅祭于洪武之年。邯鄲長才,貞珉勒記;中郎妙筆,黃絹題詞。史乘載其芳徽,春秋列為祀典。固自古以為昭,亦于今而更烈也。故夫風恬浪靜,帆檣無涉險之虞;捍患御災,黎庶協攸居之慶。制猛虎于塋傍,驅巨?于海穴
。一丸靈餌膏盲,攻二豎之災;千點神燈保障,奠長堤之固。凡茲近邑,俱藉帡幪,屬在遐方共欽;瞻拜聲名,洋溢香火輝煌。惟此孝行著于生前,神功昭于身后。事關名教,澤及生民。信巾幗之第一,實今古之無雙。非蒙懿號之褒,奚見幽光之發。況徵文考獻,既賜封典于前朝;自歌績記功,宜加旌揚于圣世。為此陳事實,懇賜詳題,仰邀封勅等情。
同治四年(1865年)九月,因紳士朱潮等之請浙江巡撫馬新貽呈文:
具呈紳耆朱潮、沈樹棠、楊鼎、沈桂森、魯毓麟、王其淵、楊東皋、朱毅、沈樹蔭、駱士升、李遐齡、金維均、朱恒、沈元熙、陳瑞元、沈樹本、陳鼎、楊榞、陶源為恭陳神績吁懇詳請賜額加封事。竊惟國有酬庸之典,禮有崇祀之文。離紹興府城東九十里曹娥村,臨江有孝女廟。肇于漢代,界在上虞,地以人名,永垂不朽。累朝封典,屢顯神奇。我圣朝嘉慶十三年二月初七日,特奉恩旨勅封福應夫人。從此廟貌巍峨,益昭靈佑。咸豐十一年九月,紹興府城被賊攻陷,即于十月初四、五、六等日焚掠鄉村,逼近曹娥。未至三里許,有黃霧籠罩村居,迷難覓路。賊欲前進而馬忽失蹄,旗遽倒竿,遂驚駭退遁,不得入村。渡江以窺上虞、余姚矣。后另股毛賊,由臺州僻徑襲上虞、余姚。由是紹興全府俱陷于賊。同治元年四月十八日,賊在曹娥江橫駕無數船只,用巨索大板蓋搭數十丈浮橋。意在從東渡西,合聯會稽、上虞、余姚三縣之地,以便其奔突。當夜三更,江面神燈照耀,忽起颶風四五陣,立時索解板飛船毀橋斷。居民以手加額,咸謂孝娥神力。賊怒,徑登神座,對神像施放洋槍七次。度離像僅四五尺許,而彈子旁飛,不能損像一毫。賊驚懼而止。嗣官兵收復上虞,十一月初八日,援賊號稱十萬,由曹娥江上離廟十里許,仍以巨艇聯搭浮橋,蜂渡東岸,意欲窺襲上虞,突被官兵沖擊。賊正在爭渡間,又復颶風大作,纜索齊斷。船只沉毀,賊匪溺斃者以萬計。此皆神靈赫濯彰彰,在人耳目者也。伏思圣朝恩明誼美。凡各省神廟,有捍災御患,功德在民者,一經題請褒封,無不仰邀。俞允曹娥孝女保障全江,尤著靈異。闔村士民婦孺,愿酬神德。咸籲皇仁,當此紹郡全境肅清,理合虔請賜額加封,以答神庥,而慰效順。為此詳陳神績,合詞恭懇伏祈憲臺,俯察輿情,允準詳請。將見:龍光載錫,益彰孝感之誠;鳳藻增輝,彌葉升平之慶……
禮部為頒發事祠祭司案,呈本部議復浙江巡撫馬題請,加封臨江孝女曹娥神廟匾額封號一折,同治五年(1866年)十月二十八日奏,本日奉旨依議,欽此當經抄錄原奏移會內閣典籍廳,撰擬匾額封號字樣,去后準內閣交出臨江孝女神廟封號,奉旨鈐出靈感,欽此。又匾額字樣,奉旨鈐出福被曹江。欽此。欽遵到部相應行文,該撫遵照辦理可也等因。同治六年三月日 到。
二、湯公祠
湯公祠在孝女廟村廟北直街中部,近柴船弄北,東靠曹娥海塘。祠闊三間,坐西朝東,占地面積80平方米。祭祀明代嘉靖間紹興郡守湯紹恩。后附祭清乾隆間會稽縣令彭元瑋。兩位牧守均為紹興治水之功臣。今祠為上虞文管所文物保護點。

湯公祠舊址(背面)
三、寶山寺
寶山寺又名寶山證慈寺,在下沙三角站居委浙東運河北岸,財神弄西首。寺原在紹興攢宮宋六陵之寶山下,系北宋尚書左丞陸佃功德院,賜名證慈,米芾書額。南宋紹興初其地為哲宗昭慈孟太后攢宮,故將證慈寺移建在曹娥,始稱寶山證慈寺。明季該寺毀于兵火,清康熙七年(1668年)趙鼎元等籌資在謝憩臥獅山下重建。嘉慶七年(1802年)陶姓在曹娥原址修葺,道光間僧真空重修。同治三年(1864年)鄧元錦再修,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有寺舍三進并兩廂房屋共38間,正殿供釋迦牟尼佛像,后有大悲樓供觀音大士像,住持僧戒增。部分房屋被東關區警務曹娥分駐所、箔稅局稽查所占用。今臨河尚有部分古建遺存。

今寶山寺,南臨運河
四、聯峰寺
聯峰寺舊名聯峰禪院、聯峰庵,在鳳凰山東麓岙底,俗稱寺湖岙,東臨曹娥江,三面茂林修竹,綠林掩映,寺前一泓碧湖,二株古木,風景極佳。

寺始建于南宋末年,時有紹興安昌僧摩楞,因瞻仰曹孝女古跡,游經此處。羨此勝景,遂決意住錫此地,建造道場,可與曹娥廟咫尺相聞,交相輝映。
寺幾經廢興,至清時易名“聯峰庵”,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造六角形石經幢二處,一刻“本山普同塔”,另一刻“曹洞正宗三十一世裔均序鑄禪師事跡”。嘉慶年間,寺曾重修。道光八年(1828年)住僧寶山在大雄寶殿后面建大佛殿、大悲樓。其徒德順承師建造之功德,又于咸豐六年(1856年)立《于斯萬年碑》,香火益盛。至民國間,有住寺僧正元、松岳及徒永鑫等,寺院慘淡經營。其后寺院多遭毀損,改作他途。1986年,僧永鑫重返寺中,歷年操持,建起大雄寶殿、天王殿、觀音殿等寺舍37間計3000余平方。1996年這一千年古寺登記為保留寺院。現寺內尚存樹齡達1000年的古樟和雖余半爿仍生機盎然的古木瓜樹這兩棵一級保護古樹名木。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石經幢、咸豐六年(1856年)立《于斯萬年碑》、光緒間茶幾、民國間僧正元之墓碑、德順近老和尚之塔等古物遺存,惜乎近年多遭毀壞流失。
1985年11月上虞縣委統戰部和縣人民政府宗教事務科,在聯峰寺召開全縣佛教界人士座談會,并成立佛教協會籌備組。
2017年6月,在灣頭徐家弄西發現聯峰寺六角形石幢塔構件一,高度為0.53米,六角形每邊寬度0.27米,有兩面刻有字體,一面分二行直書“康熙歲次庚申季夏上院穀旦”,另一面分三行直書“建塔會首沈志忠助□□道□廣利庵僧均序仝造”。康熙庚申為康熙十九年(1680年),出資建造者沈志忠應為曹娥人,康熙年間沈文奎子侄輩多以“志”名,另仝造此塔者廣利庵僧均序。在聯峰寺大殿前仍存的康熙三十二年另一件石幢塔上,高0.75米,六角每邊寬0.25米,刻有“康熙癸酉孟夏,曹洞宗三十一世裔均序鑄禪師”事跡,當為同一禪師,不過此年禱禪師圓寂了。唯廣利庵費解,查《紹興佛教志》無廣利庵之名稱,或為它地庵名,禪師曾從該庵掛單而來;或聯峰寺曾名“廣利庵”。
五、大王廟
大王廟位于下沙塔橋東首。面闊三間,深二進。廟前道地臨街,背運河有戲臺,稱大成臺。廟內供儒家圣人至圣先師孔丘老夫子。本地人以訛傳訛稱為孔君,并與龍王攀上兄弟,成了“孔君大王”,龍王堂的水府龍王被排為老二,曹娥廟土地殿的薛浦龍王為老三。
1972年該廟被拆除。
六、歪擺廟
歪擺廟為俗名,即張神殿,因建于觀花橋西首運河邊的歪角地形上,故名。建有殿屋一間,南面運河有石柱路亭。殿內祭祀紅臉張神。神名張夏,系宋代蕭山人,治理水利功封寧江侯,在會稽民間奉為水神,頗為靈驗,其神殿幾乎遍布紹興水鄉。
曹娥老區另有兩處張神殿,一在沙義渡閱江亭內,另一處在頂壩底南面內河埠頭,因張夏被民間呼為張老相公,因此又稱“相公殿”,此殿又供有方巖“胡公大帝”有“河清海晏”匾額懸于殿中,內有戲臺,來往戲班過壩,多在殿中演戲酬神。
七、職山廟
職山廟現名“職山禪寺”,位于職山(今稱獅子山)正南,嚴村村北面,為職山周邊村落的“土地廟”。初建于何時已不可考,但至少與職山之名同期。由沈廷宰、沈清如、陳萬圣等捐資重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1949年后改廟為嚴村小學校;1993年、2000年先后由祝百海等籌資擴建,現有房屋33間。原有山門三間,正中大殿五間,供奉土地菩薩;正南舊有戲臺,每年正月十五上演燈頭戲三天三夜,七月初八土地菩薩壽戲三天三夜,求雨落通后酬謝龍王戲一臺,十月酬謝職山老虎戲三天三夜,請紹興城里陳鶴皋舞臺、筱昌順舞臺、大發舞臺等著名越戲(紹興大班)獻演十臺。
戲臺東、西兩側各有千年古樟樹一株,胸徑足有3米多,需六、七個壯漢牽手合圍方能環抱。枝葉繁茂,冠蔭如云,最高處枝丫已相互交叉,后毀于上世紀六十年代。土地殿西側為東岳殿三間,建筑年代應晚于土地殿,殿中舊設陰司間,殿門兩側石柱刻有“掌司禍福布張弛,秉鑒陰陽昭報應”對聯,今石柱移至后大殿門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