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樓[1]
花明柳暗繞天愁,上盡重城更上樓。欲問孤鴻向何處,不知身世自悠悠。
[1]題下原有自注:“在滎陽。是所知今遂寧蕭侍郎牧滎陽日作者。”滎陽,即鄭州。蕭侍郎,指蕭澣。
文宗大和七年(833)三月到八年末,蕭澣曾任鄭州刺史,夕陽樓是其任上所建。商隱在這段時間與蕭結識,并深受知遇,故題注稱澣為“所知”。后澣入朝任刑部侍郎。大和九年七月,李訓、鄭注專權,排斥異己,蕭澣與牛黨首領李宗閔、楊虞卿一起遠貶。澣先貶遂州刺史,再貶遂州司馬。是年秋,商隱曾回鄭州,登夕陽樓,有感而作此詩。
詩由傷人忽復連類而傷己,將傷念之情寄寓孤游無依之征鴻,即景抒慨中寓含比興象征。花明柳暗,正風景怡人,然所知遠貶,朝政日非,故雖覽美景而益添憂愁。原為遣愁而登樓,孰知愁眼所及,無處而非愁,曰“繞天愁”,正見愁緒之彌天蓋地,多而且廣。三、四句由傷人而自傷,義兼比興,巧于言情。
這年春,商隱應舉,為知舉崔鄲所不取,正經(jīng)歷著人生的挫折。功名失意,而早期幕主崔戎已逝,蕭澣遭貶,詩人零落一身,依托無門,正如那天邊悠悠孤鴻。故睹景自然觸傷自身,本欲同情孤鴻之漂泊,忽然悟到自己的身世正復如是。是憐人者正須被人所憐,而竟不自知其可憐,亦無人垂憐,用思極為婉曲,言情也非常凄惋,將時世與個人身世交融感發(fā),這些都已表現(xiàn)出商隱藝術風格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