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時(shí)牧欲赴官歸京[1]
日暖泥融雪半銷,行人芳草馬聲驕。九華山路云遮寺[2],青弋江村柳拂橋[3]。君意如鴻高的的,我心懸旆正搖搖。同來不得同歸去,故國逢春一寂寥。
[1]裴坦判官:裴坦,字知進(jìn),登進(jìn)士第。曾為沈傳師宣州幕吏,后任拾遺、楚州刺史等職。累官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卒。判官為幕府之屬官。舒州:治所在今安徽安慶。此詩作于開成四年(839)春,時(shí)杜牧將離宣州赴京任左補(bǔ)闕、史館修撰任。
[2]九華山:在今安徽青陽西南。山有九峰,原名九子山,唐李白見九峰如蓮花,因改名九華。
[3]青弋江:在安徽境。源出石埭舒溪,流經(jīng)涇縣匯涇水為賞溪。又東北受幙溪、琴溪諸水,匯為青弋江。
杜牧與裴坦頗有交情,時(shí)詩人欲赴任長安,而裴坦將往舒州,兩人相別在即,不勝感慨。而其離情依依,尤見于“青弋江村柳拂橋”之句。一種同來不得同歸,一朝暌離,前途兩異的悵然之情不覺油然而生。
此詩誠如《唐宋詩舉要》所稱,“格調(diào)既高,語皆雋拔”,很能體現(xiàn)杜牧七律詩俊逸流麗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