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牧詩文選評
- 吳在慶
- 2690字
- 2020-06-12 15:54:40
唐故平盧軍節度巡官隴西李府君墓志銘[1]
大和元年舉進士及第[2],鄉貢上都[3],有司試于東都[4],在二都群進士中,往往有言前十五年有進士李飛自江西來[5],貌古文高。始就禮部試賦,吏大呼其姓名,熟視符驗[6],然后入。飛曰:“如是選賢耶?即求貢,如是自以為賢耶?”因袖手不出,明日徑返江東[7]。某曰:“誠有是人,吾輩不可得與為伍矣。”后二年,事故吏部沈公于鐘陵、宣城為幕吏[8],兩府凡五年間,同舍生蘭陵蕭寘、京兆韓乂、博陵崔壽[9],每品量人之等第,必曰:“有道有學有文,如李處士戡者寡矣,是卑進士不舉嘗名飛者。”某益恨未面其人,且喜其人之在世也。
大和九年[11],為監察御史,分司東都[11],今諫議大夫李中敏[12]、左拾遺韋楚老[13]、前監察御史盧簡求咸言于某曰[14]:“御史法當檢謹,子少年,設有與游,宜得長厚有學識者,因訪求得失,資以為官,洛下莫若李處士戡。”某謝曰:“素所恨未見者。”即日造其廬,遂旦夕往來。開成元年春二月,平盧軍節度使王公彥威聞君名[15],挈卑辭于簡,副以幣馬,請為節度巡官。明年春,平盧府改,西歸病于路,卒于洛陽友人王廣思恭里第[16],享年若干。
君諱戡,字定臣,七代祖勃海王奉慈[17];祖杠,衢州盈川令[18];父,婺州浦陽尉[19]。浦陽晚無子,夫人吳興沈氏夢一人狀甚偉[20],捧一嬰兒曰:“予為孔丘,以是與爾。”及期而生君,因名曰天授。君幼孤,旁無群從可以附托[21],年十余歲即好學,寒雪拾薪自炙,夜無然膏,默念所記。年三十,盡明《六經》書,解決微隱,蘇融雪釋,鄭玄至于孔穎達輩凡所為疏注[22],皆能短長其得失。一舉進士,恥不肯試,歸晉陵陽羨里[23],得山水居之,始開百家書,緣飾事業。每有小功喪[24],訖制不食肉飲酒,語言行止,皆有法度。陽羨民有斗諍不決,不之官人,必以詣君。
所著文數百篇,外于仁義,一不關筆。嘗曰:“詩者可以歌,可以流于竹,鼓于絲,婦人小兒,皆欲諷誦,國俗薄厚,扇之于詩,如風之疾速。嘗痛自元和已來有元、白詩者[25],纖艷不逞,非莊士雅人,多為其所破壞。流于民間,疏于屏壁,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媟語,冬寒夏熱,入人肌骨,不可除去。吾無位,不得用法以治之。”欲使后代知有發憤者,因集國朝已來類于古詩得若干首,編為三卷,目為《唐詩》,為序以導其志。
居江南,秀人張知實、蕭寘,韓乂、崔壽、宋邢、楊發、王廣[26],皆趨君交之,后皆得進士第:有名聲官職,君尚為布衣,然于君不敢稍怠。君在洛中困甚,河陽節度使蕭洪移鎮鄜州[27],諫議大夫蕭俶以君言于洪,洪素敬諫議,即欲謁君以請,君曰:“人間嘩言洪盜籍外戚,一窺其面能易吾死,尚且不忍死,況為其黨乎?”居數月,洪果敗。
娶弘農楊氏女[28],早卒。子二人,長曰審之;次曰鼎郎,始五歲。以某年月,權葬于常州義興縣某鄉里[29]。某于君為晚交,得君最厚,因為之銘曰:
命如煙云,道比宮宅。煙云飄揚,莫知往來。為道不至,無以偃息。有道有命,偶然相值。命不在我,不屑亦貴。豈可指此,與彼為市。嗚呼定臣,曰德孔修,曰學必圣。飭我兢兢,一不言命。可傳其心,以教后生。嗚呼哀哉!
[1]平盧軍:唐方鎮名。唐玄宗開元五年(717),于營州設置平盧軍使,七年升為平盧軍節度使。安史之亂后,改領淄青齊棣登萊六州,均在今山東東部。節度巡官:唐幕府中屬官名稱,位居判官、推官之次。隴西:古郡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肅臨洮南)。
[2]大和:唐文宗年號(827—835)。
[3]上都:指唐京都長安。
[4]東都:洛陽,唐時為東都。
[5]江西:江南西道,治所在洪州(今江西南昌)。
[6]符驗:符合應驗。
[7]江東:江南東道,治所吳郡(今江蘇蘇州)。
[8]吏部沈公:指吏部侍郎沈傳師。鐘陵:即今江西南昌。宣城:今屬安徽。
[9]蘭陵:故地唐時在今山東蒼山西南。京兆:唐京兆府,治所即長安。博陵:故城在今河北蠡縣南。
[11]大和九年:即835年。
[11]分司:指分司官。唐代以洛陽為東都,分設在那里的中央官員稱分司。
[12]諫議大夫:官名。唐時有左、右諫議大夫,分屬門下省、中書省。李中敏:字藏之,隴西人。與杜牧、李甘相善,為諫議大夫約在唐文宗開成時。
[13]左拾遺:官名,有左、右拾遺。掌貢奉諷諫,糾正帝王過失。韋楚老:字壽朋,長慶四年(824)登進士第,有詩名。其任拾遺約在大和末、開成初。
[14]盧簡求:字子臧,河中蒲人。長慶元年(821)登進士第,善辭翰。
[15]王彥威:字子美,太原人。博學善文,尤通《三禮》。
[16]思恭里:唐洛陽街坊名。
[17]勃海:郡名。漢高帝時(前202)分巨鹿、濟北郡置,以地濱勃海得名。
[18]衢州:治所在信安(今浙江衢縣)。盈川:古縣名。故地在今浙江。令:縣令。
[19]婺州:唐時州治所在今浙江金華。浦陽:縣名。地在今浙江,以在浦陽江北而名。
[20]吳興:治所在烏程(今浙江吳興南)。唐天寶、至德時,曾改湖州為吳興郡。
[21]群從:許多堂兄弟。從,堂兄弟。
[22]鄭玄:東漢高密(今山東高密西南)人,字康成。著名經學家。曾注多種經書。孔穎達:唐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西)人,字沖遠(亦作仲達)。通經學,尤明《左傳》、《尚書》、《易》、《毛詩》、《禮記》。曾與顏師古等受詔撰定《五經正義》。
[23]晉陵:治所在今江蘇常州。陽羨:故城在今江蘇宜興南。
[24]小功:古代喪服名。五服之一,用較粗的熟布制成。服期五個月。
[25]元、白詩:指唐詩人元稹、白居易之詩。此主要指兩人的艷情之作。
[26]韓乂:曾登進士第,大和中在江西、宣歙幕為幕吏,又佐福建幕。府罷,閑居常州,后任拾遺。楊發:字至之,同州馮翊(今陜西大荔)人。大和四年(830)登進士第,任校書郎。大中三年(849)累官左司郎中,大中十二年(859)任嶺南節度使。后貶婺州刺史,卒。
[27]河陽:古縣名,治所在今河南孟州西。唐建中時置河陽三城節度使于此。鄜州:此指鄜坊丹延節度觀察處置使府。鄜州,唐州名,地即今陜西富縣。
[28]弘農:郡名,治所在今河南靈寶北。
[29]常州:治所在晉陵(今江蘇常州)。
本文約作于開成二年(837),時杜牧三十五歲。
此文最易引起爭議的是記載李戡關于元、白詩所說的“纖艷不逞,非莊士雅人,多為其所破壞……”一段話。這段評語雖出李戡之口,但也可看作是杜牧的意見。歷代論者對這段話多持不同意見,有不同的理解。有的把所謂“元、白詩”指實為諷諭詩,而據以反駁元、白詩非所謂的纖艷不逞,如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文人勿相輕》云:“元、白諷諭詩,意存讜直,豈皆淫媟之詞。”有的反唇相譏杜牧詩乃纖艷不逞之尤者,如葉夢得《避暑錄話》說:“觀牧詩纖艷淫媟,乃正其所言而不自知也。”實際上,此處所說的“元、白詩”,是指那些“流于民間,疏于屏壁”的艷體之作,故下有“淫言媟語”之責。從這段批評元、白詩的話中,亦可見杜牧的論詩主張,亦即注重詩歌的“仁義”內容,注重詩歌體現“國俗薄厚”、影響人心的作用;亦可見他反對“纖艷不逞”、“淫言媟語”,而追求詩歌的高格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