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長句二首[1]
其一
草色人心相與閑,是非名利有無間。橋橫落照虹堪畫,樹鎖千門鳥自還。芝蓋不來云杳杳[2],仙舟何處水潺潺[3]?君王謙讓泥金事[4],蒼翠空高萬歲山[5]。
[1]長句:即七言律詩。此詩作于開成元年(836),時詩人在洛陽為監察御史分司。
[2]芝蓋:車蓋。本為仙家之車,乃指緱氏山仙人王喬事?!读邢蓚鳌罚骸巴踝訂蹋莒`王太子晉也。好吹笙,作鳳鳴。浮丘公接上嵩山,三十余年,仙去。”此處或指帝王之車。洛陽為唐朝東都,初唐時武則天曾都于此。杜牧時,則無帝王都東京之事。
[3]仙舟:用東漢時李膺、郭泰故事?!逗鬂h書·郭泰傳》載:郭泰“博通墳籍,善談論,美音制,乃游于洛陽。始見河南尹李膺,膺大奇之,遂相友善,于是名震京師。后歸鄉里,衣冠諸儒送至河上,車數千兩。林宗(郭泰字)唯與李膺同舟而濟,眾賓望之,以為神仙焉?!?/p>
[4]泥金事:指帝王封禪之事。泥金,金屑,金末。
[5]萬歲山:即嵩山,亦稱嵩高山,在河南登封北。
杜牧大和九年(835)秋,憤于李訓、鄭注的專權,遂移疾,至東都洛陽任監察御史分司。分司官原本閑散,加以其時他目睹朝中政治黑暗,無所作為,故心情抑郁懶散,生發“是非名利有無間”之意。因此連他眼中所見景色,也染上了閑散的色彩。而作者又回首洛陽往事,此處不僅曾有帝都之盛,而且有李膺等名士云集。然而曾幾何時,這一切均煙消云散,好景不在,這更使詩人興起“是非名利有無間”的強烈感慨。
全詩主旨在首二句,后六句均以洛陽景物人事渲染烘托這一主旨。頗有含蓄深沉、意在言外的特色。
其二
天漢東穿白玉京[1],日華浮動翠光生。橋邊游女珮環委,波底上陽金碧明[2]。月鎖名園孤鶴唳[3],川酣秋夢鑿龍聲[4]。連昌繡嶺行宮在[5],玉輦何時父老迎?
[1]天漢:本指銀河,此謂洛水。白玉京:傳說中天帝住所,此指東都洛陽。
[2]上陽:洛陽有上陽宮。唐高宗時建,武則天曾居此。
[3]名園:指洛陽的嘉猷、會節、恭安、溪園等隋唐間官園。
[4]鑿龍聲:大禹鑿開龍門的聲音?!稘h書·溝洫志》:“昔大禹治水,山陵當路者毀之,故鑿龍門,辟伊闕。”龍門亦即伊闕。
[5]連昌:連昌宮,故址在今河南宜陽,唐高宗顯慶三年(658)建。繡嶺:唐宮名,故址在今河南陜縣,與連昌宮建于同年。
此詩描寫洛陽故都景物,亦寓感時傷往之意。尤著意處在于后半首。前半首寫景物依舊,用以襯托后半首的人事全非。李格非《洛陽名園記》載:“洛陽園池有嘉猷、會節、恭安、溪園等,皆隋唐官園?!倍缃衩麍@荒廢,人跡罕至,故以“月鎖名園孤鶴唳”極狀人事之非。龍門乃大禹所鑿,詩人著此一筆而謂之“夢”,蓋傷賢君盛世之不再,只能于夢中想象。唐自天寶后至杜牧時,帝王不復駕幸東都,故對此詩以及第一首末兩句的理解,前人所見不同。方回以為“有望幸之意”,然較皮相;陸貽典所說當較可信,即第一首“落句妙,蓋傷久不見天寶承平時事也。通首皆是此意。虛谷以為‘有望幸之意’,失之迂矣”(均見《瀛奎律髓匯評》)。第二首末兩句雖以祈盼句出之,實際上亦乃傷承平行幸之不再,蘊含深切的傷時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