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培養了不起的男孩之生活篇(1)
- 培養了不起的男孩(大全集)
- 凡禹 燕君
- 5485字
- 2014-01-17 11:55:13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有出息,男孩的教育則更需要父母多加重視和關注,一旦放松或放任,男孩就會出現許多令父母頭疼的問題,比如自卑、依賴性強、軟弱、逃避責任等。正是家長的寵溺和教育的缺失,讓男孩缺乏必要的生活實踐。這樣不但不能培養出有出息的男孩,還可能為家庭和社會增加負擔甚至禍患。性別給了男孩巨大的能量,因此,父母不要奢望把兒子教育得多聽話、多乖巧、多溫順,而應根據他們的天性,給與他們正確的教育和引導。
§§§第1節培養了不起的男孩,先做稱職的父母
每一個父母,當孩子一生下來,就對自己的孩子有很高的期許。然而,通常父母會希望有個乖巧懂事、又聰明的孩子,卻疏于反問自己如何做個好的父親或母親。現今的社會,習慣地把教養子女的責任,經常加諸女性的身上,等孩子出了問題,再彼此責難就來不及了。
為人父母,不僅是將孩子帶到這個世界,讓他吃飽穿暖,更重要的是給他提供良好的教育。每個孩子都是天使,然而并不是每位父母都稱職。
★走進男孩的世界
生活中,有些父母自認為非常了解孩子,他們中有的認為自己是孩子的朋友,有的認為孩子的一舉一動都在自己眼里,有的說自己天天24小時幾乎都在看著孩子,有的父母甚至說:“我家孩子眼珠一轉我就知道他在想什么。”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曾經有一段時期,在全國很多中小學中廣泛流行《死亡筆記》的漫畫,很多學生手中都持有一個“死亡筆記”。很多家長都不知道這個古怪的筆記本是干什么用的,但當他們翻開這個筆記本時,就免不了會失聲尖叫!
這些筆記本里設計了很多“詛咒”的東西,上面記錄著孩子的“心愿”。如,“我希望×××在明天的考試中不及格”,或者“××今天嘲笑我,他憑什么嘲笑我?這個該死的家伙,我希望他在今天下午放學后5點40分被汽車撞死”等等。
真的讓人無法想象,這些天真的面孔下竟然掩藏著這樣可怕的想法,他們是如何用自己那稚嫩的小手記下那一行行可怖的咒語的。難道這些孩子的靈魂是如此丑陋、惡毒嗎?他們到底在想什么?
你真的了解孩子嗎?
你知道他在想什么嗎?
他感覺生活快樂嗎?
他生活里需要什么?
他的價值觀、心愿和夢想是什么?
你有沒有深入孩子的內心世界去嘗試著了解并尊重他們的看法呢?
孩子真的是你認為的那樣天真無邪、無憂無慮嗎?
你是真的想了解孩子,還是在忙著改造他,讓他適應你的價值觀、滿足你的愿望、實現你的夢想呢?
事實上,很多父母并不了解自己的孩子。
男孩是一本難懂的書,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心理、情緒都會隨時產生一些變化。父母的責任,就在于及時了解、掌握這些變化,給予必要的指導和幫助。
曾有一位母親這樣談到自己教育兒子的經歷:
我兒子從小就是個淘氣包。在他3歲時,我送他去幼兒園,但沒幾天他就被幼兒園老師勸退了。老師的理由是:“你的兒子生性太頑皮,我們用盡全力,但還是管不了他,所以他不能正式入園。”沒辦法,我只好把他送到了他奶奶家。在慈愛的奶奶面前,兒子的調皮行為更加變本加厲。白天里,不管他是坐著還是站著,手腳都忙個不停,又抓又踢的。到了晚上也不消停,他會反反復復起床好幾次,吵著要大人陪他玩,玩累了再睡,睡幾小時又醒了。有一次,他竟然模仿電影中的“蜘蛛俠”,從2米高的墻上跳了下來,結果把腿摔骨折了,在家躺了一個月;還有一次,他戴著“奧特曼”的面具大叫一聲突然出現在一個女孩面前,把那個小女孩嚇得不輕,害我請了一個星期假去照看人家。
現在,我的兒子已經上小學三年級了,可依然愛搞惡作劇。有時我氣壞了,會打他兩下,他也當場表示悔過。可是第二天我又會見到他更聰明、更荒誕的小把戲。不停打,不斷犯,為此,我真的傷透了腦筋。
事實上,大多數男孩都是這樣的,自從學會走路開始就不斷地制造麻煩,也正因如此,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早在2300多年前就說過這樣的話:“在所有的動物之中,男孩是最難對付的!”
男孩從出生開始體內就充斥著男性荷爾蒙,荷爾蒙影響著男孩的身體發育、智力及情感。正是這些荷爾蒙,引發出了這些讓人歡喜讓人憂的行為。當然,男孩們可不是一味的糟糕透頂。靜下心來好好思索,我們就會發現他們的優點要遠遠多于缺點。
如果你有一個男孩,那么你真應該好好了解一下他:
他精力充足,始終都是斗志昂揚;
他敢于突破,干勁兒十足;
他喜歡集體生活,十分團結;
他崇尚公平,富有正義感;
他的肌肉充滿力量,天生喜歡各種運動;
他很少有悲傷的時刻,總是積極尋求快樂;
他的大腦充滿奇思妙想,動手能力特別強;
他性格堅強,從頭到腳都透著一股不服輸的精神。
男孩的想法,男孩的行為,男孩的需求,作為父母,我們都應該了解。只有先進入男孩的世界,我們才能真正了解男孩,也才有可能幫助他們勾畫好生命的藍圖。我們應該相信,無論我們的男孩現在看起來有多么淘氣,將來他都能夠成為優秀的人,成為社會的棟梁之才。而我們 男孩的父母就是能夠幫助男孩變得出色的第一任老師。
每個男孩都是與眾不同的,他可能很敏感,動不動就掉眼淚;他可能很自我,難以與人分享他的思想;他可能太過慷慨大方,不懂節約開支;他可能有與他人不同的感受事物的方式、想問題的方式、學習的方式、游戲的方式、享受的方式等。只有對男孩的方方面面都有清晰的了解,我們才能更好地幫助他們健康地成長。
★時刻關注孩子的心聲
做父母的應該給孩子營造一個健康成長的環境。孩子有什么要求,有什么企盼,有什么意見,父母都要做到了如指掌。因此,父母有必要“放下架子”、“彎下身子”,聽一聽孩子的心聲。
在一節五年級勞動課上,老師在教學生縫制椅子墊兒。正好趕上“三八”婦女節,老師就號召同學們回家給媽媽縫一個椅子墊兒。孩子們聽了,積極性很高。有個孩子,回家顧不上做作業,翻箱倒柜地找出布啊,針線啊,忙了半天,辛辛苦苦地給媽媽縫了個椅子墊兒。他想給媽媽一個驚喜,就把椅子墊兒先藏起來,不讓媽媽看見。媽媽下班回家,劈口問道:“寫完作業沒有?”孩子回答說:“還沒有呢。”媽媽一下來了氣,“放學這么半天,你干什么了?”孩子說:“媽媽,今天是三八婦女節,我給你做了個禮物。”說著拿出了藏在門后邊的椅子墊兒。他滿以為媽媽會高興呢,沒想到,媽媽不但沒有什么驚喜,反而一手抓過椅子墊兒,說:“你弄這玩意兒干嘛,不寫作業!”邊說邊把孩子忙了半天做的椅子墊兒拆了。
男孩兒當時氣得直哭,他對媽媽的一片愛心被媽媽粗暴地傷害了。老師號召同學們給媽媽做一個禮物的時候說:“媽媽平時關心你們,付出了很多心血,你們也應該關心自己的媽媽,送給媽媽一個自己親手做的禮物,就是關心媽媽的實際行動。”孩子聽懂了老師的話,他用一個下午的時間給媽媽縫椅子墊兒,也許長這么大,他還從來沒有為媽媽付出過這么多的勞動,他多希望媽媽會因為他變得懂事兒了而喜出望外啊。他在一針一針縫椅子墊兒的時候,一定想象著媽媽回家看到這份特殊的禮物時的高興勁兒。他萬萬沒想到媽媽會這樣。他大失所望,不明媽媽怎么就不懂自己的心。
教育家經常說,教育要“抓住時機”。上面例子中,孩子給自己親手縫椅墊兒,這是一個多么好的時機!它的意義遠不止于孩子會勞動,會干活兒了,其意義主要體現在人的情感上,在孩子的一針一線中浸透著孩子對媽媽的愛和關心,浸透著孩子對媽媽的感情回報。這是一個多么好的母子雙向情感交流的機會呀!
關注孩子的心聲,我們做父母的就要擁有一顆童心,一種孩童的眼光。如果我們已經丟失了它,請努力把它找回來。童心的失而復得是一種人生的新境界。只有在這種境界里,我們才可能走進孩子的心靈世界,成為孩子的心靈導師。物質上的給予比不上一顆真誠的心,用心去和孩子溝通吧。
孩子是一本書,從童年到少年,從少年到青年,父母都在一頁頁往后翻,但要真正讀懂它卻十分不容易。為人父母者往往會發出這樣的感嘆:孩子越大,就越不了解他(她)。教育,不要忽視心理的、思想的教育。重才輕思想,就是悲劇的根源。
一千個觀眾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同樣,一千個孩子有一千個甚至更多不同的意愿。這些意愿,有大的有小的,有短期的有長遠的,有物質的有精神的,有合理的有不合理的。對于我們的孩子,不能苛求他的每一個訴求都是冠冕堂皇的,每一個愿望都是合情合理的。關鍵是我們要秉承一種求真務實的態度,在關注孩子們心聲之時,認真梳理、科學分析,看這些訴求是不是合理,需不需滿足,能不能實現,再去和孩子溝通,盡量滿足他們積極向上的要求,引導他們剔除訴求中的不合理成分。
孩子們的意愿,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日新月異;成長的煩惱,也只會隨著成長而與時俱增。“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傾聽孩子的聲音,了解孩子的心愿,是一個長期的復雜過程,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關注孩子成長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細節、每一個動態,及時作出應對:或支持鼓勵,或耐心開導,或堅決制止。
那么,父親如何關注孩子的心聲呢?
首先要讓自己擁有童心。孩子喜歡活潑幽默的父母。在孩子面前,我們做父母的,也應該是“孩子”。也玩也鬧,孩子就把你當成無話不說的朋友了。為什么不少孩子喜歡一些外教,就是因為他們從里到外都像“孩子”,孩子能不喜歡“孩子”嗎?特別是充滿幽默感的“大孩子”。
其次要懂得情趣,懂得換花樣跟孩子溝通。正面的談話方式是可以的,但是,這樣的溝通往往被家長演化為“說教”,結果只會讓孩子覺得你羅嗦,覺得你煩,所以,多給他們講故事,談看法,論時事,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他們的思想,這很重要。
溝通,還有一種方法,就是跟孩子共同讀一本書,各拿一張紙,把看書的感覺和認識寫下來,這種互相學習的感覺非常好,有心的父母最好把這些讀書筆記訂起來,就是一份最珍貴的溝通痕跡。
再次,要與孩子站在平等的地位。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場面:一個孩子因為某件事對父母談著自己的看法,孩子仰視著父母,一臉的嚴肅和專注,而父母卻在忙著手里的活計,一副漫不經心的樣子。孩子正講到激烈處,父母卻一聲喝斥:“你懂什么,小孩子家!”孩子立即低下了頭,眼里閃著淚花。
這樣的場景太多太多了,或許我們就時常扮演著那些父母的角色。這種時候,孩子的內心在想些什么呢?成年人都有希望得到別人尊重的需求,那么作為獨立個體的孩子是不是就不需要尊重呢?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首先要站在孩子的立場上,設身處地體驗孩子的真實感受,多一分對孩子的理解,少一分對孩子的訓斥,只有這樣,才能加強親子之間的溝通,創造孩子成長的寬松氛圍。你才可能走進孩子的心靈世界,成為孩子的心靈導師。
最后,讓自己成為孩子最好的朋友。一位母親經常對孩子說:“你和媽媽是好朋友,你的喜、怒、哀、樂都牽動著媽媽的心,你高興,媽媽就快樂;你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媽媽會更比你難過的。無論你遇到什么難事或難于起齒的事情,媽媽都會給你出主意,一同和你商量解決的辦法,絕不會因為你的所作所為,而痛罵你的”。因此,孩子對我們很信任,也愿意和我們講真話。
★再忙也要給孩子訴說的時間
在某市一居民樓樓道中,一名叫小林的少年用水果刀抵住一位婦女的脖子,不斷地重復著:“阿姨,我做個調查——你有啥子感覺?現在的心態有啥變化沒有?”
等到警察來后,小林乖乖地放下了刀。面對民警詢問,小林才小聲地說,自己這樣做是為了“引起父母對我的注意”。
難以置信“用刀抵路人脖子搞調查”這件事竟發生在一個只有15歲的初二學生身上。一個初二學生怎么會有這種想法?另外,小林還說出了“事情搞大了,父母就會來找他”的驚人之語。為啥要“把事情搞大了”才能引起父母的注意?值得我們冷靜思考。
作為家長常說的一句話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可是,父母們究竟做了什么呢?小林的父母出來打工已有8年,以前都是一年回家幾次,很少與小林在一起,小林一天在想些什么,他們知之甚少,甚至連小林經常被別人欺負都“根本沒有聽說過”。在現實生活中,父母們為了工作把孩子獨自一人扔在家里;經常命令孩子做這做那,從不問他們的感受等事情經常發生。其實,十四五歲的孩子正是需要愛來澆灌的小苗,不僅僅是“他在吃穿上有什么要求,我們都盡量滿足”(小林父母語)就夠了,其實,孩子們真正需要的是父母的關注和認同。
由此可見,如果父母忽視了與孩子的交流,不重視孩子的傾訴,時間久了,不良的影響就會表現出來。因為對于一個已經有自我主張和能力的孩子來說,讓他乖乖地“聽話”是一種痛苦。其實,仔細傾聽孩子的訴說并回答孩子的問題對加深親子關系大有裨益,這可以加強孩子的自信心和安全感。
在如今的家庭教育中,有些父母認識不到傾聽孩子訴說的重要性。孩子一旦有問題,總愛以成人的思維方式去評判孩子所做的一切,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孩子,不給孩子解釋的機會,輕則呵斥重則打罵。孩子因失去說話的權利或者自己的想法得不到父母的重視,只好將委屈和不滿埋藏在心里,長此以往,做父母的就很難知道孩子的所思所想,這樣對孩子的教育就會無所適從。另外,孩子的說話權得不到父母的尊重,父母不讓孩子把話說完,一方面不利于孩子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也使孩子產生自卑情緒。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與父母產生對抗情緒,以致雙方相互不信任,產生溝通困難的問題,甚至還會造成孩子的不良心理。
專家認為,溝通交流是影響親子關系、孩子性格發展的重要方面。所以,如果父母們能對孩子的傾訴多一點耐心,不急于打斷孩子的話,那么孩子遇到事情時就會樂于向父母傾訴,與父母建立良好的溝通。
那么,當孩子想要訴說時,父母如何才能更好地對待孩子的訴說呢?父母們不妨嘗試以下幾種方法。
1.接受和尊重孩子的所有感受。孩子向父母訴說時,父母應安靜、專心地傾聽,但不給予評判。父母不必接受孩子的所有行為表現,而只是接受他的感受。例如,孩子告訴父母他對小伙伴有多生氣,這時父母要理解孩子的感受,可以安慰一下孩子,但父母要教育孩子不可通過嘲弄或打人來表達他的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