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辯論謀略的制定(1)
- 舌上風暴:辯論技法與辯論口才(大全集)
- 趙凡禹 水中魚編著
- 5492字
- 2014-01-20 14:28:37
★怎樣了解辯論對手
1959年,美國副總統尼克松赴前蘇聯主持美國一個展覽會的開幕典禮。此前,美國國會剛通過一項被奴役國家決議,以此攻擊蘇聯。當尼克松與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會晤時,赫魯曉夫質問尼克松說:“我不理解你們國會為什么通過這種決議。這使我想起俄國農民的一句諺語:‘不要在茅房吃飯’。”赫魯曉夫怒氣沖沖地說,“這個決議臭極了,臭得像剛拉下來的馬糞,沒有比馬糞更臭的東西了!”這里,赫魯曉夫怒火中天,難以自控,出言鄙俗,有損形象,使尼克松也尷尬不已。但尼克松知曉赫魯曉夫年輕時當過豬倌,他決定以此回敬對方。他盯著赫魯曉夫的眼睛,用很平靜的口氣說:“我想主席先生大概搞錯了,比馬糞還臭的東西是有的,那就是豬糞。”赫魯曉夫聽了一時無地自容,無言以對。
這里,尼克松面對赫魯曉夫的無禮,抓住其痛處,機巧反駁,擊其不備,取得了辯論的主動。
論辯是一種雙向的言語表達方式,只有明確自己,了解對方,做到知己知彼,才能保證論辯的質量,取得論辯的成功。
論辯時,我們會遇到不同的對手,知識的差別,性格的不同,年齡的出入,氣質的差別,有相識的,有不相識的。相識者,我們知其底細,論辯時自然方便;不相識的,要靠我們認真觀察,全面分析,正確推理,仔細揣摸對方的知識程度、言辯特色、表達風格、應變能力、論辯思路和戰術安排,從而采取相應的戰略和對策,掌握主動權,從容應對。
聰穎靈活者,他們機動靈活,思維敏捷,與他們辯論要快速直接,發揮唇槍舌劍之威力。
遲鈍木訥者,他們反應緩慢,理解力差,與之論辯要陳述清晰,闡釋圓滿,緩緩道來。
剛愎自用者,他們自以為是,好高騖遠,與之論辯要導引適體,妙用激將。
頑固強硬者,他們固執己見,不善配合,與之論辯要獨辟蹊徑,尋找他們感興趣的話題,使之思路轉化。
氣躁興奮者,他們追求新奇,厭惡陳舊,與之論辯要簡潔直率,干脆果斷。
★收集充分的材料
審題與立論是確定辯論戰略的關鍵,辯論材料則是實施戰略的基礎,它對于奪取辯論勝利具有重要意義。材料是證明辯題、構成辯詞的依據,如果沒有材料,命題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那么,這時候再美妙的語言也是空洞無物的。
為了取得辯論的勝利,在搜集材料時應盡可能廣泛一些,寧可想到而不用,勿使有用而忽略,否則,在構思時就會感到捉襟見肘。所以,凡是有助于對辯題內容作全面、深入了解的資料,以及能夠增強辯題說服力的證據,均應廣泛搜集,以備臨場使用。
◎事實材料
“事實勝于雄辯”,在辯論時要能舉出強有力的事例,加強論據,這是辯論中必不可少的因素。“擺事實,講道理”,從中國國情來分析,中國人歷來相信事實勝過了相信理論。所以,辯論前搜集到翔實的事實材料,對于取得辯論的勝利是非常重要的。在辯論過程中,有時講一大堆道理,從抽象到抽象,難以達到辯論目的,而一旦擺出生動具體的事例,通俗易懂地表達我們的觀點,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從具體的情況分析,事實材料有三類:
1.統計數字材料
有一位小學語文教師在作文講評課上說道:
“同學們,昨天大家寫了《放學路上》的作文,這次作文寫得好不好呢?我們看兩個數字就知道了。我們班50人,寫回家路上自己奮不顧身跳進水里救了失足落水小孩的有20人,寫撿到錢包交給警察的有21人。同學們想想看,哪里會有那么多失足落水的小孩恰好在放學的時候讓你們去救呢?路上哪里會有那么多錢包讓你們去撿呢?我活了這么大年紀,上班下班走了那么多路,怎么就沒有你們那么好的運氣,一次也沒撿到過錢包呢?”
小學生們都哄堂大笑起來。這位教師引用兩個數據,就把小學生們的錯誤形象地揭示出來了。
使用數據材料有著不容置疑的雄辯力量,但是必須注意的是,所引用的數據要與論題有必然聯系,必須能夠達到論證的目的。另外,所引用的數據還必須是準確無誤的,否則,就往往造成謬誤,甚至導致詭辯。
數字性材料,是指由權威部門統計的某類事物的綜合數字、百分比等,有時一組數字可能比一個孤立事例更能反映本質。數據資料在辯論中常作為對比論證、分析論證的基本依據。西方有句俗語:“數字不會撒謊。”這句俗語道出了數據強大雄辯力量的奧妙。在辯論中,與其滔滔不絕地說理,不如把它量化為可以計算的理論根據,用數據語言去說服,這樣能取得意想不到的辯論效果。
2.具體的事實材料
以首屆國際華語大專辯論會關于“人性本善”這一辯題為例,反方復旦大學隊列舉事實論證“人性本惡”的情況隨處可見。
二辯:“人性本惡是日常生活一再向我們顯示的道理。從李爾王的不孝女兒們到《聯合早報》上拳擊妻子臉部的丈夫們,從倒賣血漿的聯合國維和部隊到殺人不眨眼的拉美毒梟,惡人惡事真可謂橫貫古今,不勝枚舉。對方辯友,難道你還要對著《天龍八部》中惡貫滿盈、無惡不作、兇神惡煞、窮兇極惡這四大惡人談什么人性本善嗎?”
后來三辯又論證道:“人類在誕生之初,就已經把本惡的人性充分地顯示出來。人類學研究表明,周口店猿人就已經懂得用火把同類的頭骨烤著吃,這種生猛燒烤,是何等兇殘啊!而《人類的起源》一書中告訴我們當一個土人的小孩不小心,把一筐海膽掉進海里的時候,土人竟把他活活地摔死在石崖上。面對著原始人這種兇殘的天性,對方辯友,難道還告訴我們人性本善嗎?”
在辯論隊員列舉的大量觸目驚心的事實面前,人們不能不信:人性本惡。
這種事實材料,就是指與辯題有關的正面的、反面的、歷史的、現實的,能夠反映事物的面貌、性質、變化、時間、地點、原因、結果的具體事實材料。有些真實的細節材料,很有分量,十分重要,可能成為“重型炮彈”在辯論中派上用場。比如,在法庭辯論中有時一件具體事實可能推翻或改變審判的結果。
3.概括性事實材料
周恩來總理在北京的一次中外記者招待會上,介紹了我國經濟建設的成就和對外方針之后,謙和地請中外記者提問題。這時,一位西方記者急不可待地站了起來,不懷好意地問:
“請問,中國人民銀行有多少資金?”
這句話實質上是譏笑中國貧窮,同時又想套露我國國家機密。對此,周總理機智地回答說:
“中國人民銀行的貨幣資金嘛,……有十八元八角八分。”
此語一出,全場記者為之愕然!場內鴉雀無聲,靜聽周總理作解釋。周總理接著說:
“中國人民銀行發行面額值為十元、五元、二元、一元、五角、二角、一角、五分、二分、一分的主輔人民幣,合計為十八元八角八分。中國人民銀行是由中國人民當家做主的金融機構,有全國人民做后盾,信用卓著,實力雄厚,它所發行的貨幣,在國際上享有盛譽。”
周恩來總理在這里使用的其實就是概括性材料,回擊了對方的挑釁。一番妙語,驚動四座,激起全場聽眾熱烈的掌聲。
所謂概括性事實材料,即概括反映了某一事物,或者同一類事物,或者事物全貌的事實材料。這種材料能從全局角度揭示事物的本質規律,很有說服力。
◎理論性材料
某律師與一餐館老板的辯論就是靠引用數據來取得了勝利。有一天,某大學的兩個女學生走進一家裝飾華麗的個體餐館。女學生甲翻開桌上的菜單,突然眼前一亮:
“看!熊掌!每盤20元,來兩盤怎么樣?”
“人們都說熊掌名貴,價錢也不貴,OK!”
于是她們叫來了招待員,點了熊掌兩盤,還要了些其他食品。一會兒,菜上齊了。她們吃完之后,叫來招待員結賬,招待員開出賬單:
“一共4025元。”
“什么?你沒搞錯吧?”一學生幾乎嚇昏了。
“熊掌每盤2000元,你看菜單。”招待員說。
另一位學生翻開菜單一看,果然是2000元,中間沒小數點。這下她們急得幾乎要哭了。這時,老板走出來,看了幾眼付不起錢的女學生說;“沒錢,就請將證件留下。”她們乖乖地交出了學生證。學生會出面跟老板交涉,看是不是能少收一點錢。老板斬釘截鐵地說:“一分也不能少,如果三天之內不把錢付清,便立即向法院起訴。”
兩位女學生只得忍氣吞聲,多方籌措,湊齊4025元,第二天把錢送去,贖回了學生證。
一星期后,有個律師知道這件事,決定為她們挽回損失。他叫兩個學生到餐館向老板索取了兩盤熊掌價4025元的發票,律師拿著發票來到工商局。他們研究了有關的法律條款后,便一起來到該餐館。工商局的同志對餐館老板說:“有人指控你出售熊掌,違反了《野生動物保護法》,必須處以2萬元罰款!”
老板想賴是賴不掉的,有剛開出的發票為證。老板耷拉著頭,他的狼狽相不亞于一周前交不起錢的兩個女大學生。他低聲地說:“我拿不出這么多錢。”
“拿不出錢就停止營業,吊銷營業執照。”
“同志,事情是這樣,我們這里根本就沒什么熊掌,所謂熊掌都是用牛蹄筋冒充的。”老板供認道。
“既然你用牛蹄筋冒充熊掌,敲詐顧客,根據情節,也應罰款2萬元,同時將顧客的錢退回,另外還應賠償1千元的精神損失費!”
在以法律為武器的嚴厲進攻面前,老板只得乖乖地繳械投降。
在準備搜集材料時,無論哪類材料都應符合以下要求:一是要準確。事實材料一定要真實可靠,要有根有據;引述理論材料一定要準確,不要斷章取義。二是要典型。即要能說明問題,能反映問題的本質,在同類近似的材料中具有代表性,能夠有力地支持辯題。要防止使用個別的、偶然的事實材料。三是要新穎。新的總是吸引人的,材料要有最新的信息價值和時效性,這樣才有吸引力。四是要生動感人。材料應盡量具體形象,讓聽眾感到親切自然,容易被接受。
“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列舉事實,其目的也是為了從事中引出理來,只有理論才能形成具體的判斷來證明辯題。理論材料包括與辯題有關的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基本原理、科學定理、公式;經過時間和實踐考驗的經典言論、名言格言;寓理于事的寓言故事、歷史典故、民諺歌謠;專業知識、學科知識;與辯題有關的政策、規定、法律、法規;等等。比如,在法庭辯論中,以法律為準繩進行辯論,以法立論,依法辯駁,法律條文材料在這里就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辯論材料的精心加工
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用途,理論材料的運用可以使論證嚴密和深厚,而事實材料的運用則可以使論證更充實和生動。
◎對材料分析研究,有選擇的分類
加工材料的第一步,就是要對材料進行認真分析、研究,然后按照不同性質對材料進行分類,按材料的重要與否、分量的輕重進行排隊,按材料的不同用途進行分類,讓搜集到的材料,擔負起不同的論證任務。具體的分類標準有:
1.駁斥對方觀點的材料
除了選擇支持己方觀點的材料,還有一些材料是專門為反駁對方論點準備的。這些材料雖然不能從正面支持己方的觀點,但反駁了對方的觀點,其實就等于支持了己方的觀點。
2.反擊對方反駁的材料
在辯論的過程中,對手肯定不會束手就擒,坐以待斃,這是辯論中出現的正常現象。在組織材料時,就要充分估計到對方可能在某些問題上反駁己方觀點,那么,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組織對對方實施第二次、第三次打擊的材料。這些材料如同預備隊一樣,可以保持己方始終有足夠多的火力。如果只準備第一次打擊的材料,卻沒有應對對方反擊時的反駁性材料,這樣,肯定會在辯論中感到力不從心。所以,把反擊對方反駁的材料準備好也是非常重要的。
3.支持己方觀點的材料
這是材料中數量最多的,它直接為己方立論提供充足的論據,是使己方立論堅實的基礎,也是己方立于不敗之地的基礎。
◎提煉材料中的精華
前面我們說過,在搜集材料時,材料要盡可能多,但是,在具體使用材料時,材料卻一定要“精”。這里的“精”就是指材料的質量高,有很強的說服力,這就需要對材料進行提煉加工。衡量材料是不是“精”的標準,就是看它和辯題的關系如何。無論你手頭的材料有多少,如果不與辯題相聯系,它就只能算作是對辯論有潛在使用價值的素材。只有當材料與辯題建立起某種關系,并把材料安排在合適的位置上,它才具有論戰的價值,成為辯論的論據。所以,在我們占有了大量材料后,就要對材料進行深度的提煉加工,把它們改造成為有直接使用價值的論據。對材料的提煉加工可從兩個方面進行。
一、從表達的角度,分析不同句式的功能,據此進行語言的加工改造
辯論是語言的藝術,所以當把某些材料確定為論據之后,還不能直接使用,還要從實戰出發,進行必要的語言改造,其目的是提高論據材料的使用價值和論證力度。比如說,有些材料太長,有些材料不適合口語表達,都需要對其進行進一步的加工。
從表達的角度加工材料,其具體加工方法有以下幾點。
1.口語化
辯論尤其是比較正規的辯論如辯論賽等,賽前辯手都要從書刊資料中選取大量的材料。而從書刊資料中選取的事實材料,大多使用書面語言。對于這些材料,在進行上述處理的同時,還要進行口語化加工,也就是用口頭詞語把書面語言替換下來,并將情感色彩注入其中,做到既達意,又傳情;既朗朗上口,又通俗明白。
2.生動形象
有些材料還要根據語言表達的需要,運用多種修辭手段,對其進行形象化處理,或者賦予其幽默色彩等,以提高其生動性、形象性和感染力。這樣的語言,其效果要比蒼白、平板的語言好得多。
3.同類合并
這種方法就是把幾件同類事實材料,經過濃縮加工,再合并到一起,用來說明一個問題。還可以把兩件或兩組性質對立的事實材料,進行正反對比處理,來說明一個問題。這種把材料按組排列的方式,在實戰中有助于涵蓋一定的面,又以排比或對比方式表達出來,有很強的氣勢和說服力。
4.裁剪截取
這種方法就是從一個較長的事例或理論論述中裁剪截取最精辟的一段,用來作例證或引證論證的論據,還可以將一段理論材料,例如一段名人名言,在某一戰略思想指導下,分成兩段,只用其中一段,意在設置陷阱,引誘對方說出另一段,為己方制造反擊的機會。
5.高度濃縮
這種方法就是把一件內容較完整、時間跨度較大的事例,進行壓縮,取其精華,用簡短的幾句話高度概括出來,又不會改變原來的意思。這種方法在舉例論證中是很常見的。
二、從材料的思想性入手
分析、研究材料與論點之間的聯系,選取聯系緊密的材料做論據。
1.從理論材料中尋找論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