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夢斷靈山:妙語讀西游(知趣叢書)
- 苗懷明
- 3145字
- 2020-06-10 15:31:27
西天路上的凡夫俗子——豬八戒悲劇新說
盡管相貌奇丑、面目可憎,一露面就能將人嚇得失魂落魄,四處逃散,但豬八戒絕對是《西游記》一書中的正面角色,屬于取經隊伍中的重要一員。俗話說,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與西天取經路上那些專門打家劫舍、禍害四鄰的妖魔鬼怪相比,也許豬八戒的相貌和他們沒有什么差別,但兩者的立場和原則卻有著本質的不同。不過,不管是在作品內還是在作品外,豬八戒作為正面角色并沒有得到應有的尊敬和地位。相反,他得到的只是不斷的捉弄和嘲諷。人人都承認他是《西游記》一書中寫得最生動的人物,但并非個個都喜歡他,說他的好話。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豬八戒一直被當作落后農民的典型形象,受到指責和批判。
俗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句老話正可用來描述文壇上的風云變遷。近些年,隨著人心世態的變化,豬八戒忽然吃香起來。曾有人在網絡上進行過調查,讓女性網友選擇西天取經隊伍中的一名成員來做終身伴侶。結果,出人意料的是,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現代女性將豬八戒作為心目中較為理想的丈夫形象,這正應了一句曾廣為流傳的歌詞:“我很丑,可是我很溫柔。”
這一現象看起來有些荒唐,實則耐人尋味。對同一文學形象前后褒貶的變化往往昭示著社會歷史的內在發展,具有鮮明的時代色彩。在這個流行“包二奶”“招三陪”的社會里,像豬八戒這樣戀家勝過取經的模范丈夫確實是比較少見了。從對豬八戒評價的起伏落差不但可以讀出時下的世態人心,更可以通過這一現象來反思一下我們用以評價文學形象的標準和立場。在筆者看來,豬八戒是一個解讀民族文化的活標本,從他身上可以看到不少潛藏在人們靈魂深處的東西,更可以通過其極富戲劇色彩的個人境遇,悟出一些人生真諦。
在西天取經的五人隊伍中,除唐僧作為發起人,真心實意地想西行取經外,其他幾位都是由“天庭罪犯”轉化而來的,取經不過是對往日罪過的一種痛苦贖救。他們未必真正理解取經的偉大意義,只能說是于受懲、苦行之間,兩者相較取其輕而已,很難說是心甘情愿的取經者。
特別是豬八戒,準確地說,只能算是一個脅從的“革命者”。因為他從來就沒有普度眾生、修成正果的雄心壯志,同樣,也缺少實現這一宏愿所需要的信心和毅力。他雖然有著豬一般的相貌,但更像是一位普普通通、安守本分的農民,人性多于豬性。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這就是他人生的最高理想。唯一不同的就是那古怪丑陋的長相和驚人的飯量。但就是這樣,他還是在觀音菩薩的勸誘和孫悟空的逼迫下,極為無奈地成為取經隊伍中的一員。
在神圣的取經隊伍中,夾帶著這么一位并不情愿、時時要打退堂鼓的凡夫俗子,擔任著尷尬角色,干著牽馬、挑行李這類用力而不顯功勞的窩囊活兒。這固然在寂寞乏味的取經旅途中增加了許多笑料,但對豬八戒來說,更多的是悲劇。取經完滿后,他雖然也算修成了正果,但原來的性格稟性并沒因九九八十一難的結束而發生絲毫改變。對豬八戒而言,凈壇使者的意義,不過是吃喝更有保障而已,為這么一個管頓飽飯的職位,竟然要付出永遠放棄家庭的巨大代價,可謂得不償失。老實說,這樣的待遇他原本不需要通過西天路上的艱難跋涉來換取,先前在高老莊輕而易舉就能得到。
特別是到作品最后,當如來的兩位侍者伸手索要賄賂,并得到佛祖如來的縱容和默許時,取經的莊嚴和神圣感頓時消解,豬八戒的悲劇也因此得到更為有力的確認。因為這樣的結局不比他西天取經路上一再提及的散伙分家好到哪去。曾經一心向往的西天并非一方凈土,照樣充斥著俗不可耐的欲望,只不過有人更善于隱藏,更善于作秀而已。更進一步的深究同樣令人失望,西天取經隊伍為之自豪的的降妖除怪,又真正除掉了幾個妖精?不過是打死了幾個沒有靠山的鄉怪野鬼,那些有來頭的妖怪還不是照樣逍遙法外?何況其中還有不少是來自西天佛界。
一個一心想守著老婆過日子的莊稼漢,就這樣一不留神、稀里糊涂地成為供人祭祀膜拜的凈壇使者菩薩,這在豬八戒本人,固然是一種不幸,但對安居西天世界的佛祖和選擇取經人選的觀音菩薩來說,又何嘗值得炫耀?靠幾個并不虔誠的教徒來完成如此嚴肅艱難的取經事業,說是度人,實則害人,這對他們不也是一個莫大的諷刺嗎?
在西天取經隊伍的諸位成員中,豬八戒無疑是最有人情味的一個。從他身上看不出多少神性或妖氣,確切地說,他不過是一個長著豬模樣、有點小神通的凡夫俗子。他不像孫悟空那樣,有著神奇不凡、可以隨時炫耀的出身和閱歷,自己雖然也曾做過級別、待遇都不低的天蓬元帥,但并沒有多少值得一說的輝煌業績。自從他被貶下界,不幸投成豬胎,人們更多的是將他當豬來看。他也不像師弟沙僧,后者沒有什么精神寄托,因為曾經是侍衛出身,便永遠將侍衛事業進行到底。
偷吃人參果的那一回,最能說明取經成員思想性格的差異。沙僧以其多年來人家宴飲他服侍的經歷,從沒想到自己還會有一嘗人參果的福分;孫悟空不過是為了滿足好奇心,天上幾千年一開花、幾千年一結果的蟠桃都吃過,這幾個果子又算得了什么?但豬八戒不同,他實實在在是為了填飽肚子。濟公似的放蕩者和唐僧式的苦行僧,看似天差地別,但都能到達西天極樂世界,修成正果,這莫非就是作者所提供的人生得道捷徑?
豬八戒雖然是個丑角,但丑得有特點,有個性。并不讓人感到可恨,反而使人覺得可愛,豬八戒的可愛就在于他的直率。他有著正常人所具有的一切欲望,包括缺點和不足,并且幾乎從不隱瞞。
他確實喜歡吃,但不能理解為貪得無厭,這是因為他的飯量大;他沒有更高的理想,是因為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還沒有得到真正解決。倉廩實而知禮節,這句老話對人對神都很有效。看看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那些神仙為什么令人羨慕,不就是生活更有保障,更有情調嗎?豬八戒毛病雖多,但他有自己的道德底線,那就是即使肚子再餓,也不會像妖怪那樣,打人的主意,何況他還守著一位吃了可以長生不老、與天地同壽的師父唐僧。
愛吃貪吃并不可笑,不管別人的肚子,強行逼迫人家假充斯文的人才真正可笑。這種永遠填不飽肚子的豬的形象,不正是幾千年來中國古代農民的形象寫照嗎?話雖說得有些難聽,卻是實情。那么多前輩先烈造反改良,打打殺殺,努力了幾千年,不就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而做不到嗎?只要了解中國的國情,就會知道饑餓一詞里含有多少難言的辛酸。
豬八戒確實喜歡和女性套近乎,但這是男性的普遍弱點,并不是他獨有的。只是因為取經隊伍的其他幾位成員不近女色,顯得比較突出罷了。何況豬八戒也只是得些嘴上的便宜,從來沒有強迫過人家,就像《金瓶梅》里的西門慶那樣,一個個非要搞到手才算過癮,在高老莊的時候,就沒聽說他有這個毛病。因為是人,所以有很多是人就會犯的錯誤。唐僧是人,卻一心想除去自己的人性,所以他可敬而不可愛。正常的生理欲望都未能得到滿足,卻讓他從事壓抑人性的取經活動,這難道只怪豬八戒嗎?其偷懶、自私行為固然可以理解為一種消極的反抗,但這種反抗卻是可以理解乃至寬恕的。這并非大是大非上的原則性錯誤,不過是一些難以克服的小毛病,不過別人多喜歡掩飾,豬八戒則表現得更為直接而已。正是因為這些小毛病,讀者才覺得豬八戒可愛,富有人情味。
如此正面評價或肯定豬八戒,對筆者來說,并沒有為其開脫平反、嘩眾取寵的野心,實際上也沒有這個必要,不過是想以更多的理解和同情之心,重新看待豬八戒這個文學形象而已。
值得注意的是,以今人的眼光苛求、責備古人,這似乎已成為多年來人們評價古代文學人物形象的一個慣例。比如苛責宋江的接受招安、岳飛的愚忠、賈寶玉的不跟家庭決裂等。這種憑借時間優勢去俯瞰古人的態度是不公平的。文明畢竟一直在進步,每一個生活在特定歷史時空的人只能走到社會文化條件所能允許的極限,而不可能走得更遠,否則就是超人或神仙。人畢竟是人,不是超人和神仙,是人就有局限。
在回頭嘲笑、責備古人時,也許應該有意識地向前看一看,看一看那一雙雙來自未來的質疑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