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與天賦比較,后天環境更重要(1)
- 成功的西方家教(大全集)
- 雅瑟
- 4720字
- 2014-01-20 09:53:49
發揮兒子天賦需要后天教育
經過了充滿希望和擔心的等待階段后,我們的兒子終于降生了。當時,我已經五十二歲了,能在這么大年紀還能得一子,我的喜悅之情無以言表。
為了表達我的喜悅,我給兒子取了個卡爾·威特這個值得紀念的名字。用自己的名字給兒子起名字,如此來表達我要將他培養成優秀人才的決心。但是,上帝好像給我們開了一個小小的玩笑。我們的兒子卡爾不是一個讓人稱心的嬰兒,他看上去有些遲鈍,不是我和妻子想象的那樣聰明。面對這樣一個嬰兒,我感到壓力很大。他能成才嗎?
我的妻子,對于這樣一個事實更是不愿接受,她簡直不敢相信為什么已經失去了一個孩子的我們,現在又得到一個這樣令人失望的孩子。
在兒子剛剛出生幾天后,我們就陷入了無盡的煩惱中。
然而,這種苦惱和憂傷沒有持續太長時間,因為在孩子出生之前,我已經堅定地相信,后天教育對孩子的成長起決定性因素。
所以,我們經歷了短暫的悲傷后,開始全心投入到培養孩子過程中。在知道小卡爾并非是讓人稱心的嬰兒后,一些關心我們的人都來安慰我,有人勸我不必過分傷心,有的人借此認為我的教育觀點不正確。
有人說:“卡爾·威特牧師,您說孩子的才能取決于后天培養,跟天生稟賦無關。那么,現在這個情況你該怎么解釋呢?您的兒子天賦不足,你能肯定他將來能成為優秀的人嗎?”
每當我被這樣問到時,我總是毫不猶豫地對他們說:“我肯定能把卡爾培養成優秀的人才的。”
雖然當時我也不確定卡爾將來會成為什么樣的人,但作為父親,我有把我的教育觀念和我的愛心完全用在我的卡爾身上的決心。這一切的付出一定不會白費,我對此充滿信心。
愛爾維修曾經說過:“人剛生下來時都一樣,只是因為后天環境的不同,特別是幼兒時期所處的環境不同,有的人也許能成為天才或英才,還有些人則很平庸甚至成為蠢材。即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方法恰當,也會成為優秀的人的。”
在兒子還未出生前,我就堅信這一點了,并且常常將我的這份信心告訴別人。當然,愛爾維修的觀點也有些片面,他在強調環境影響孩子成長時,忽略了他們天賦的差異性。關于這一點我認識很充分,我絕不會像愛爾維修那樣否認孩子稟賦差異,有人攻擊我不承認孩子的稟賦差異,這是誣蔑。
實際上,在教育學領域中一直存在著兩種不同的天才觀。我舉兩個例子來說明。哲學家盧梭曾在他的教育學著作《愛彌兒》中下了這樣一個比喻:有兩只狗是同一只母狗所生,并在同一個地方接受同一母親的教育,然而,最終結果卻完全不一樣。兩只狗中有一只狗非常聰明,而另一只狗則遲鈍愚蠢。這完全因為它們先天性的差異造成的。
與之相反的是一名著名的教育學家裴斯塔洛齊的一段寓言:
有兩匹小馬長得一模一樣。一個莊稼漢喂養其中一匹,但這個莊稼漢非常貪婪,這匹小馬還沒有發育健全莊稼漢就讓其干活賺錢,結果,這匹小馬變成了無價值的馱馬。而另一匹小馬由一個聰明人喂養,最后,在主人的精心照料下,這匹小馬竟然成了日行千里的駿馬。
以上這兩個小故事分別代表了關于天才形成的兩種完全相反的觀點。前者強調天賦,認為天賦決定著人的命運,環境只起到次要作用。反之,后一個故事則幾乎認為環境的作用是萬能的,天賦的作用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自古以來,人們更傾向于盧梭派的教育觀點,而支持裴斯塔洛齊派學說的人則非常少。愛爾維修無疑是裴斯塔洛齊派的先驅。我盡管也傾向于這一派,但并非完全認可該派觀點,我還有我自己的看法。
我認為:孩子的天賦當然是千差萬別的,有的孩子天賦高一點,有的孩子低一點。假設我們非常幸運地生下一個孩子,生出的白癡的天賦大約只能在十以下,而一般孩子的天賦大約在五十左右。
如果所有孩子都接受了同樣的教育,那么,他們的命運就與天賦有關。然而,今天的孩子大多接受的是非常不完整的教育,所以,他們所發揮出來的天賦還沒有一半。比如,天賦是八十,那么,其發揮出來的天賦只有四十;天賦是六十的,他們可能只發揮出三十的天賦。
所以,如果能夠采取一種能讓孩子的天賦發揮到八九成的教育方法,即便孩子的天賦只有五十,那么,最終他能成為比天賦是八十的還要優秀的人才。當然,如果孩子是八十的天賦,那么,采取同樣的教育方法,前者肯定是趕不上后者的。不過我們也不必悲觀,因為生下來天賦就很高的孩子很少,大多數的孩子,其天賦只有五十左右。如果我們依照前面所說的方法進行培養,孩子的才能絕不會差,甚至能高過天賦好的孩子的可能性非常大。
天才的失敗是因為父母的極度催逼
根據上述理論,如果對生下來就有很高天賦的孩子進行良好的教育,那么,他的未來就不可估量。但是,很遺憾,人們往往失敗。父母總是關注孩子的天賦,而忽略了后期的全能培養,對他們很挑剔,要求也很高,結果,孩子產生逆反、壓抑和怨恨心理。因為父母施壓過大而半途而廢的天才不在少數。
卡爾出生之后的第三天,格拉彼茨牧師拜訪我家。
他發現小卡爾反應遲鈍,很是擔心。
“威特先生。您知道,我一直很支持您的說法,也一直支持您的教育觀點。可是現在,我真的替您擔心。”格拉彼茨牧師說。
“擔心什么呢?格拉彼茨牧師。”盡管我已經知道他擔心的是什么,但我仍想聽他親口說出來。
“請原諒我,我知道這樣說會讓您很難受,但我不能在事實面前還裝作若無其事。”格拉彼茨牧師說道。
“哦,格拉彼茨牧師,請直言。”
“我看得出,小卡爾并不是個聰明的孩子。盡管這是一件讓人感覺遺憾的事情,但我想,我們應該面對這個事實。”格拉彼茨牧師說道。
“是的,小卡爾的確不那么聰明,但我認為這不是決定性因素。”我回答。
“當然,天生不太聰明,并不意味著他就永遠這樣。但是,這樣一來,您就必須要付出更多的辛苦。”格拉彼茨牧師鼓勵我說。
我點了點頭,表示認同。
“我不妨給您出個主意,”格拉彼茨牧師繼續說道,“既然孩子不太聰明,那就希望通過后天培養能夠讓他變得聰明起來。也就是,從現在起,您和您的妻子,包括您的兒子都要準備做出一些犧牲。”
“什么犧牲?”我疑惑不解,看著他,等待他解釋。
“既然孩子先天不太聰明,那么,您就應該充分利用后天的培養來改變他。他要接受比其他孩子更為嚴格的訓練,甚至可以說是殘酷的。這樣盡管剝奪了他享受美好童年的權利,但對他的未來是很有好處的。至于您和您的妻子,更應該有所犧牲,比如,犧牲小家庭之間夫妻的溫情等等。”格拉彼茨牧師嚴肅地說。
“天哪!格拉彼茨牧師,您怎么會這樣想?”聽到格拉彼茨牧師這番話,我立即否定了他的觀點,“難道還有什么比過幸福生活更重要的事情嗎?何必要做這樣的犧牲呢?”
“孩子的前途是最重要的啊?”格拉彼茨牧師反駁道。
“孩子的前途當然很重要,可是不要忘了,您的這種觀點根本不會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反倒讓孩子不僅失去了享受童年快樂幸福的權利,也無法讓他學到一切必需的知識。要知道,任何的催逼和急功近利的做法帶來的結果都只有一個,那就是毀了孩子。”我堅定地說。
有很多知名人物在長大成人后說過,他們在年幼的時候,曾經遭到父母的嚴格教育和催逼。少年時總是狠狠地被催逼的穆勒,不被允許在假日里放松,恐怕他不再那樣刻苦學習,他的父母也不讓他有絲毫的自由,嚴格甚至苛刻地要求他,不允許他有“隨意的”愛好。穆勒在青年時常常感到精神抑郁,終生都感到心理有障礙。在他的自傳中,他一回憶其父親對他的壓制就非常痛苦。
他的父親一發現他有個錯誤就得立刻糾正。他們開始討論的時候,交談的口吻還是輕松愉快的,一旦發現有數學錯誤,父親立刻戛然而止。接著,剛剛還是慈祥和藹的父親一下就變成了好像有深仇大恨的血腥的復仇者。
還有一個卡爾·馮·路德維希的悲慘例子。卡爾本是個天賦極高的孩子,但因為父親總是苛刻地要求他,不斷地催逼他,一門心思想讓他成為杰出的人,結果急功近利,卡爾半途而廢了。當時,卡爾的父親要親自教兒子高等教學,并強迫他每一分鐘都要學習,直到上床睡覺為止。他反對卡爾發展一切與學業無關的興趣,比如,體育、游戲、對大自然的探索等,這些在卡爾父親看來無足輕重。卡爾八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就讓他上大學水平的數學課程,九歲的時候,卡爾就在父親的要求下學習微積分,還要嘗試寫劇本了。他不斷地跳級,只用了三年時間就學完了大學的課程,十一歲那年大學畢業。他主修的數學,大學里的教授們都認為卡爾將來一定是個世界級的大數學家。
然而,開始的輝煌瞬間變得黯淡。卡爾上研究生的一年后,他對數學完全失去了興趣,之后又轉到法律學院,但很快,他對法律也失去了興趣。最后,他當了一名辦事員,這份工作讓他既不用思考,也不用擔責任。
由此可見,正確的教育方法是多么的重要。如果采取了錯誤的教育方法,不用說是個天賦一般的孩子了,即便孩子天賦異稟,也會在這樣的環境中被扼殺的。
幼兒時期的教育決定孩子一生
格拉彼茨牧師勸我用嚴厲甚至犧牲幸福的方式逼催著孩子成長,這是一種非常極端的做法。而另一種極端的方式,則是聽任孩子自然發展,放棄任何人為的努力。
我認為培養孩子不僅要有足夠的耐心還要具備足夠的聰明智慧。特別是對于我這個做父親的來說,更是如此,因為我面臨的是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天賦不高甚至低于正常人的孩子。
我妻子的母親,是一個善良的天主教徒,她曾勸我說:“威特,既然小卡爾天生不太聰明,你也就不用為此而太過煩惱了。讓他順其自然地發展吧。千萬不要因為曾在別人面前夸口而感到慚愧。那些都不是重要的,只要你們家庭幸福就已經足夠了。”
我知道她的一片好心,在那樣的情況下,還能夠那么理解我,并能同情和安慰我。對此,我非常感激。
但是,關于教育小卡爾的問題上,我并沒有像別人想象的那樣悲觀。雖然,小卡爾智力不太好,不那么讓人稱心如意,但關于他的將來,我始終抱有足夠的信心。
因為我相信嬰幼兒時期的教育足夠能克服那些所謂的天賦不足,我深信合理的教育能夠改變一切。
我曾經對我朋友們說,縱觀歷史上的偉人和天才,他們大多數都有一些這樣或那樣的缺點,如果他們能夠接受到更加好的教育,那么,他們一定會更加偉大、更加健康,也會更加和善、更加寬大、更加出色、更加聰明、更加正直、更加謙虛、更加堅強。總而言之,就會成為更加完美的偉人和天才。
一個人的品質怎樣,很大程度上由他幼年時期所接受到的教育程度決定。所以說,國民的道德怎樣,由這些國家人民及其子女接受到的教育決定。在世界各地,人們推崇不同的倫理,信奉不同的主張。不管是東方人的天命和宿命論也好,還是希臘人的知識主義、藝術主義、自由主義也好,還是羅馬人的保守主義、黷武主義,猶太人的宗教主義、熱情主義也好,這些都是他們幼年時期所受教育造成的。
柏拉圖曾經在他的《理想國》中全面描繪過未來理想國家的樣子。在他心中的理想國的樣子中,“子女教育是社會的基礎。”這一觀點實在高明。
人就像瓷器一樣,從小時候起,他的一生的雛形就形成了。幼兒時期就好像是制造瓷器的黏土,給以什么樣的教育就會形成什么樣的雛形。威廉就曾經教導我們:“幼兒是成人之母。”此言確實千真萬確,我們誰都無法否認,小時候就形成了成人的基礎。
因此,我們應該盡早教育孩子,開始得越早,取得的效果就越顯著,孩子越能夠成為完美的人。
我想,只要能夠盡早開始教育小卡爾,他一定能夠戰勝先天不足,成為優秀的人才,我也就一定能夠取得成功。
教育的目的是挖掘孩子的潛能
這就是我與人們沖突的地方了。我的教育觀點的核心是:對兒童的教育,要在兒童智力剛開始發展就要進行。然而,現在比較流行的主導思想是:兒童的教育應該從七八歲時開始。這種說法現在被人們廣泛認可,并深信不疑。除了這一說法外,還有一種讓很多父母都感到非常恐懼的觀點,那就是兒童的早期教育對兒童本身的健康有害。
面對這些錯誤觀點,我常常感到無可奈何。因為它們非常流行,所以,反觀我的教育理論,在世人的眼里,它們荒唐至極,更不用說盼望我們的父母們能夠利用自己的理論把一個“凡夫俗子”訓練成“天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