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段時期的大部分時間里,征服是零零碎碎地由盎格魯-諾曼的個別貴族家族來推進——克萊爾家族(the Clares)、莫蒂默家族(the Mortimers)、萊西家族(the Lacys)及布勞斯家族(the Braoses)。他們征服的土地實際上是“私人”領主土地,不在英格蘭治理的正常框架之內。盡管如此,這些家族仍然是英格蘭國王的臣民,國王偶爾會以簡要的方式提醒他們這個事實。1102年,亨利一世擊敗了蒙哥馬利的羅杰(什魯斯伯里伯爵)的幾個兒子,并瓦解了他的邊境“帝國”。1208年至1111年,約翰殺死了布勞斯的威廉(William de Braose)。征服和殖民化的基礎工作留給了邊境領主,但整體戰略仍然掌握在王室手中。例如,由國王來決定與當地君主保持什么樣的關系。隨著一些威爾士王國的滅亡,幸存的王國變得越來越強大,這個問題也變得越來越重要。
到了12世紀下半葉,德赫巴斯王國的統治者[特別是里斯勛爵(Lord Rhys)]和格溫內斯的統治者都很出色。13世紀,兩位格溫內斯國王,盧埃林大帝(Llywelyn the Great)和他的孫子盧埃林·格魯菲茲,通過武力和外交,將其他威爾士王朝都置于他們的權威之下。事實上,在《蒙哥馬利條約》(Treaty of Montgomery, 1267年)中,格魯菲茲說服了不情愿的英格蘭國王亨利三世,使他承認了自己獲取的領土和新頭銜“威爾士之王”。
但八年前,另一項條約決定了威爾士的命運。1259年,亨利三世因《巴黎條約》而失去了歐洲大陸的大部分領地。與法國達成和平意味著英格蘭國王第一次可以——如果他愿意——把注意力集中在英格蘭的鄰居身上。隨后愛德華開始了他的征服和大規模的城堡建設計劃。根據《威爾士法》(the Statute of Wales, 1284年),新獲得的土地被劃分為英格蘭模式的郡:弗林特(Flint)、安格爾西(Anglesey)、麥里昂斯(Merioneth)和卡那封(Caernarfon)。至于威爾士的法律和習俗,愛德華宣布:“我們廢除了其中的某些條款,保留了一些,修改了一些,也增加了一些。”這實際上意味著英格蘭的普遍法被引入威爾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