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佩離早一年畢業,一畢業連燦就跟她求婚。幸運的是,袁佩離答應了他。
一切都很順利。
在注冊前,連燦帶袁佩離去上海見過母親。
連燦在上海寄人籬下的那間平房,數年間還是那個樣子,只變得更加破舊。母親把房間都收拾了一番,整齊干凈,生活并沒有讓她甘愿放棄原本的體面,連燦的母親到底是大家族培養出來的女性。
只是,連燦看到母親仍然穿著那件暗紋的長衫,當年那塊拇指印下的油漬跟歲月一起模糊了,掉色的衣服洗的干干凈凈,但是能看出已經過時了。連燦看到還是會覺得心疼。
初到此地,袁佩離沒有嫌棄也沒有驚訝,只是輕輕握住連燦的手。然后坐在磨的發白看不出原本色彩的凳子上跟連燦的母親聊天,用她所能講的普通話。
但她沒有用高尚的姿態去悲天憫人,她只是靜靜聽故事,對于連家的變故不停惋惜。袁佩離就是這點好,連燦這樣想。
袁佩離聽連母說起連燦十三歲那一年家里的變故。想起自己十三歲的時候,最大的打擊是父母不愿意帶她去歐洲旅行,難過了一個暑假,躲在房間里不愿意出來。那是袁佩離記憶里最傷心的暑假。
原來人跟人的經歷是這樣千差萬別。
晚上洗澡,需要站在廚房地面凹凸不平的方磚上,方磚因長年的油煙已經有些油膩沾鞋,得拿一個盆裝上熱水,然后拿毛巾蘸滿水沖在身體上。
地面上的污水從地下一個小小的凹槽流淌到外面去。
地面蜿蜒著流淌的水線。
袁佩離不能想象城市中還有人會這樣洗澡。
等她穿衣服的時候,發現水盆邊,擺放著一件干凈的新睡衣。摸起來軟軟的,是純棉的料子。一定是連母提前準備好的。
袁佩離早已經從連家的擺設看出家境,她很感激。
晚上,她在煤油燈下跟連母又談了一夜心。聽了很多連燦小時候的趣事。
聽到連燦每次畢業都是優等畢業生,大學后每個月還按時匯家用給母親。母親的臉上全是驕傲。
沒有想到連燦還有這樣孝順的一面。
最后袁佩離跟連母說:“阿燦一定會讓連家重新光耀起來的,我相信他。”
連母對于未來的媳婦非常滿意,她沒有想到世道這樣不好,還有人培養出這樣美麗又善良的高貴女兒。
兩人只待了數日,袁佩離就要回香港。她的父親做生意急需一名翻譯。
連母很開明,只說:“好男兒志在四方,阿燦,你要好好為自己的未來拼搏。”
然后她將一枚小小的碧綠色翡翠吊墜交予袁佩離掌心,那是她當年帶出連宅的唯一首飾。
離開上海前,袁佩離買了一件款式簡單卻裁剪十分得體的新外套送給連燦的母親。并且跟連燦說好,一旦連燦畢業兩人安定下來,就讓連母離開這個平房,給她屬于自己的家。
但那間公司的地點在澳門。
因為兩人要分開一年的時間,連燦希望可以早點跟袁佩離注冊。
離開前,袁佩離問連燦:“阿燦,吳越一帶有沒有什么美景?”
連燦想了一想:“最美是我的家鄉,總有一天,我會帶你回去。”
袁佩離撫摩連燦的眉毛:“阿燦,你知道不知道,當你開心的時候,你的眉毛會揚起來。”
“是嗎?我還從來不知道呢。”連燦也摸了一下自己的眉毛。
“就像這樣,你看。”袁佩離一邊說話一邊挑了一下眉毛。
連燦笑了,隱約覺得這樣的表情特別像一個故人,但是一時半會想不起來是誰。